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李薇 編 頁數:243 字數:281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由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推出,是中日研究界同人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
《日本發(fā)展報告(2012)》以東日本大地震為中心,對2011年日本大地震對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作了回顧、分析與展望,并收錄了該年度日本大事記。
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的東日本大地震,由地震、海嘯和核泄漏構成的三重打擊,使日本遭遇戰(zhàn)后的最大災難。在過去的一年里,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緊急對策,在預算和法制方面制定了配套方案,但仍面臨災后重建、福島第一核電站廢棄物處理、災區(qū)清除污染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民主黨政府在經受救災考驗的同時,執(zhí)政能力受到質疑,“政治主導
”難以為繼,不得不在2011年9月進行首相更迭,由野田佳彥組成新的內閣。圍繞野田內閣推出的提高消費稅法案,日本朝野正在展開新一輪的政治博弈。
相對于動蕩不安的內政,野田政府在外交安全方面最終確立了對外戰(zhàn)略,繼承以日美同盟為基軸的戰(zhàn)后日本外交安全傳統,并借助美國戰(zhàn)略重心東移,在亞太施展多元外交?!熬葹耐饨弧笔怪腥贞P系改善出現轉機,但日本對華疑慮上升,兩國關系的發(fā)展依然“暖”中有“寒”。
東日本大地震對日本產業(yè)造成巨大沖擊,國內產業(yè)供應鏈斷裂,使日本經濟增長和財政重建面臨更大的困難。但由于日本產業(yè)實力雄厚,企業(yè)應對及時,在較短時間里拉動了宏觀經濟的V形復蘇。
日本國民在天災人禍面前的堅忍淡定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老齡化趨勢、社會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的深刻變化,暴露出日本社會諸多結構性問題,而核泄漏事故對日本社會和國民心理的沖擊巨大。
2012年,將是“日本再生元年”。在致力于災后重建、核事故處理和重建經濟的同時,日本將全面推進社保與稅制一體化改革,并啟動結構調整。
受大地震的影響,加上日元升值和長期電力不足,新一輪產業(yè)海外轉移值得關注。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日本政局將持續(xù)動蕩,政黨政治可能出現分化重組。
而對外戰(zhàn)略的積極進取,構建以日美同盟為主的東亞新安全框架,將為民主黨政府增添政治籌碼。迎來“不惑之年”的中日兩國外交,亦將把“戰(zhàn)略互惠”
作為相互關系的基本取向。
作者簡介
李薇,女,北京市人,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民法專業(y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日本法、亞洲法研究中心秘書長,法學系教授。研究專業(yè)和方向為日本民法、日本經濟。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專著,1997)、《立法過程》(譯著,1990)、《私人在法實現中的作用》(譯著,2006),論文有《日本的不良債權和金融振興綜合政策》、《日本侵權行為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東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條違憲〉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銀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財政重建》、《日本宏觀經濟政策的轉換》、《日元貶值與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沖繩問題的復雜因素及其本質》等。
書籍目錄
I 總報告
1 2011~2012年日本形勢回顧與展望
——東日本大地震:日本國運的節(jié)點、考驗和機會
一 東日本大地震:日本國運的節(jié)點
二 災后重建與結構性解困,扭轉國運的考驗
三確定外交安全戰(zhàn)略,尋找國運機會
Ⅱ 特別報告
2 日本福島核事故危機及其能源安全
Ⅲ 政治外交篇
3 東日本大地震與民主黨政治的蛻變
4 震后新老保守政黨在核泄漏災區(qū)的勢力消長
5 大地震后日本外交及對華政策走向
6 “暖”中有“寒”:震后中日關系及其走向
——2011年中日關系回顧與展望
7 2011年日美關系:震后的同盟深化
Ⅳ 經濟篇
8 大地震對日本產業(yè)的強烈沖擊與迅速恢復
9 財困拖延災后重建及其教訓
10 核危機前后的東京電力公司
V 社會文化篇
11 東日本大地震與日本地方自治體
12 “3·11”核事故與日本新聞媒體
13 東日本大地震對日本老齡化社會的沖擊及啟示
14 從福島核電站事故看日本人的核意識
15 大地震后日本人對政府、皇室印象及其成因分析
16 天災人禍中的日本國民性解讀
Ⅵ 附錄
17 2011年日本大事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根據福島核電站對地震的監(jiān)測,在核反應堆廠房底板監(jiān)測到的地震加速度已超出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地震加速度設計基準。地震破壞了站外電源供應。由于地震,所有6路站外電源全部喪失。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自動停堆系統在監(jiān)測到地震后,3臺運行中的機組反應堆控制棒成功插入堆芯,而且所有可用的應急柴油發(fā)電機電源均按照設計正常啟動運行。然而,第一波大規(guī)模的海嘯約在地震發(fā)生46分鐘后抵達。海嘯波不幸越過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防波堤。因為防波堤設計抵御海嘯波的最大高度是5.7米,而當天海嘯的實際高度估計達到了14米。海嘯波深入核電站場區(qū),除一臺應急柴油發(fā)電機可運行外,其余全部失效。同時核電站內外也已喪失其他可用的重要電源,而外來援助的希望又很渺茫。此時,福島第一核電站進入全站斷電狀態(tài)。海嘯的沖擊導致1號機至4號機的所有電氣及儀表控制系統喪失功能;海嘯及其所夾帶的雜物造成福島核電站內許多建筑物、房門、道路、槽罐及其他基礎設施受到毀壞。此外,由于海水泵被海嘯淹沒,余熱導出系統喪失了通過海水來導出堆芯里的余熱的功能,輔助冷卻系統也喪失了通過海水來導出許多設備熱量的功能。面臨史無前例的災難性緊急狀況,加之沒有電力、沒有儀表顯示,站內及站外通信設備又受到嚴重的損壞,運行人員不得不在漆黑一片且無任何控制系統的情況下,設法去保護6座反應堆、6個乏燃料水池、1個共用燃料池及干式儲存場的安全。
編輯推薦
《日本發(fā)展報告(2012)》由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推出,是中國日本研究界同人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