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哲學(第1輯)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金澤,趙廣明 主編  頁數:450  字數:490000  

內容概要

金澤、趙廣明主編的《宗教與哲學(第1輯)》內容簡介:宗教與哲學的關系成為人類關注的話題,是自從哲學被人類“自覺地”認識到其獨立于宗教時便開始的。它既是哲學的一個老問題,也是貫穿宗教學一百多年發(fā)展進程的一個重大問題。從學科上說,宗教學與哲學是可以分立的兩個領域,但是它們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可以說從蘇格拉底和老子等思想家為代表的”軸心時代”以來的2500多年中,總是處于“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中,時而合作,時而沖突?!蹲诮膛c哲學(第1輯)》中在新的世紀里,當關注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們從宗教學的角度推動宗教與哲學的相關研究時,如何看待宗教與哲學的關系,依然是繞不開的問題之一。然而,宗教與哲學的關系問題畢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術問題,不是用”誰取代誰”就可以解決的。

作者簡介

金澤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專著有《中國民間信仰》、《文化形態(tài)與英雄崇拜》、《宗教禁忌研究》、《宗教人類學導論》、《西方宗教人類學學說史》等。譯著有《宗教的起源與發(fā)展》、《神話學》、《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等。主編有《中國宗教報告》(宗教藍皮書)、《宗教人類學》、《宗教與哲學》、《宗教心理學》等。
趙廣明
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專著有《理念與神》、《康德的信仰》。學術論文有《論康德批判哲學的根基與歸宿》、《(純粹理性批判)的形而上學考量》、《論尼采的“整體性”真理》等。

書籍目錄

宗教哲學
 宗教與哲學:對立還是互動?
 宗教哲學的中國意義
 實在的面紗?——從宗教實在論到宗教實在超越論
 西洋哲學、宗教概念的再闡釋
經典詮釋
 西方神學與哲學的關系——從潘能伯格的《神學與哲學》一書談起
 哲學是爭取不可能之物的斗爭——舍斯托夫論克爾凱郭爾
 心性與本體——牟宗三思想中的康德與儒學
 康德與人性論
 奧古斯丁論死亡
 奧古斯丁與阿奎那論情感最初波動之罪責
 尼采與基督教
 尼采:從精神的自然哲學到愛的宗教
 “柏拉圖式的愛”的神哲學意義
 托馬斯·阿奎那與毛拉薩德拉的存在論
 關于穆罕默德·阿布杜的“存在神學”觀的理解與反思
思想視野
 “文化主體性”斷想
 由茍子“學止”與“不求知天”看儒家知識論之價值取向——兼論中國文化的信仰
 數、命與道——《周易》儒家世界觀的形成與特質
宗教研究
 民族性與普世性之間:改革派猶太人的文化認同及其啟示
 唐君毅論儒家的宗教精神
 宗教現(xiàn)象的自主性:宗教現(xiàn)象學與化約主義的辯難及其反思
 使徒保羅:猶太還是希臘?
 《啟示錄》、彌賽亞與太平天國的應驗神學
 科學實在論與宗教的合理性——比較與反思

章節(jié)摘錄

  長久以來,在唯名論和唯實論的持續(xù)爭論中,核心的問題是人類語言中的各種“概念”或“觀念”,譬如國家、物質、上帝等,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否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如果堅持它們是客觀的存在就是唯實論;如果堅持它們只是人們從眾多現(xiàn)象中抽象出來的,只具名稱意義、不具實在性,就是唯名論。  唯名論和唯實論的爭論既體現(xiàn)在純哲學中,也表現(xiàn)在宗教以及神學中。一般的看法是,唯實論和唯名論的爭論在當代宗教哲學和神學中就是宗教實在論和宗教非實在論的爭論。無論在學界還是在教界,盡管唯實論和唯名論爭論了很久,但是卻缺少對于實在的梳理。唯名和唯實注定還會繼續(xù)爭論下去,因為這是人類心智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本文就宗教實在論和宗教非實在論爭論中的核心問題做一初步的分析?! ∽诮虒嵲谡摚鹤诮虒ο蟮目陀^性  宗教實在論是被信仰者普遍接受的一種哲學立場。猶太教徒相信耶和華是實在的、客觀存在的,基督徒相信天父上帝是實在的,印度教徒相信梵是實在的或毗濕奴是實在的,而佛教徒則相信法是實在的……不同的信仰者對他們各自信仰的對象之存在深信不疑。倘若否定了他們信仰的對象之實在性,似乎他們就很難被他們各自的宗教接受,并被認為是真正的信徒?! ∫话阈磐讲粌H相信他們信仰的終極對象之實在性,也相信他們信仰系統(tǒng)中其他存在物的實在性。例如,傳統(tǒng)的基督徒相信天堂、地獄、天使、魔鬼等的實在性。傳統(tǒng)的佛教徒相信凈土、佛、菩薩、天龍八部、地獄等的實在性。對很多儒教傳統(tǒng)的人士來說,他們給祖先燒送紙錢,他們相信那些燒送的紙錢是可以被他們的祖先接受并使用的,因為地獄之類的是客觀實在的?! ∫恍┬磐綍阉麄儔糁小⒅庇X中、祈禱中、禪定中所見到的各種現(xiàn)象視為實在的。例如在夢中見到一個天使或祖先,他們會認為天使或祖先不僅存在,而且他們所說所做的也是實在的。一些信徒在某個直覺中感到有神靈或神力的幫助。對于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信徒來說,祈禱就是和神展開對話。祈禱的對象,最高的自然是天父上帝、真主安拉、毗濕奴或其他至上之神。在基督教中,天父上帝太遠了。于是,人們更多地向一個可以見到或想象到的形象--耶穌基督--祈禱。在印度教中,人們祈禱的對象往往都是可以看到的,甚至是可以遇到的。例如他們所祈禱的愛主克里希那是一個小孩的形象、一個愛者的形象。很多克里希那的信仰者喜歡聆聽和閱讀有關克里希那的故事,這些故事對他們來說是栩栩如生的,是真實不虛的。  不過,人們在溝通時會遇到一些問題。在不同信仰傳統(tǒng)之間,人們談論各自的終極對象,會彼此不同,甚至會彼此否定。所以,他們往往只在自己的傳統(tǒng)中具有話語的合適性。而在一個傳統(tǒng)內部,不同信徒對終極實在又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他們之間也會彼此對峙、沖突。然而,在一個傳統(tǒng)內部往往可以依賴信仰的權威來彼此協(xié)調。不過,傳統(tǒng)也不是單一的。在傳統(tǒng)內部,不同人對于次一級對象的理解也往往很不一樣。如果過于直接,傳統(tǒng)會發(fā)展它們的評估方式,可以確定哪些屬于真實哪些屬于虛幻。然而,就在單一傳統(tǒng)內部,因為傳統(tǒng)太大了,發(fā)生了分裂,一個傳統(tǒng)變成了好幾個亞傳統(tǒng)也是可能的?!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宗教與哲學(第1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