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黃益平 頁數:23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我國的政策選擇也對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30年最突出的政策就是“非對稱市場化改革”,即產品市場已經被徹底地放開,但要素市場卻還存在相當嚴重的政策扭曲。我們通常把要素市場扭曲看成改革不徹底的表現,但其實在很多時候,它們也是決策者有意選擇的結果。比如政府為外國直接投資提供稅收、土地、信貸等優(yōu)惠,其實是一種扭曲,但極大地鼓勵了外國資本的流入。另外,過去30年我國的金融改革一直保持緩步推進的做法,保留了相當多的金融抑制措施,如利率控制和貸款干預等。
作者簡介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財新傳媒首席經濟學家。曾任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qū)經濟與市場分析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2000~2009年),澳大利亞同立大學業(yè)太研究院經濟系研究員(1994~1995年)、高級講師(1996~2000年)、中國經濟項目主任(1996~1998年),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GeneralMills金融與經濟學國際講座教授(1998~1999年,一學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世界銀行訪問研究員(1996年,三個月),困務院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1990年)。
書籍目錄
從奇跡走向常規(guī):中國經濟的下一個轉型(引言)
告別“中國奇跡”:經濟發(fā)展模式正在發(fā)生變化
告別“中國奇跡”,保障可持續(xù)增長
環(huán)境承載力:“中國奇跡”的極限
“中國奇跡”正在走向終結
從“天上的奇跡”回到腳踏實地的“常規(guī)”
市場化改革已到“臨門一腳”的時刻
告別“中國奇跡”:政府面臨的困惑
經濟結構調整靠什么?
以金融改革促發(fā)展方式轉變
以金融創(chuàng)新促經濟增長
中國亟待重建誠信
以教育改革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人大代表應該問責經濟決策
謊言、糟糕透頂的謊言與統計數據
告別“中國奇跡”:宏觀政策的艱難選擇
宏觀經濟政策的“三難選擇”
吹泡沫的寬松貨幣政策像吸鴉片
通脹風險不容低估
如何扼住通脹咽喉?
央行應當干預資產市場
貨幣政策改革勿遲疑
呼喚積極的財政政策
告別“中國奇跡”:資產市場與投資的邏輯
目錄民間投資決定長期增長
股市的邏輯
限購、預期與房價
虛幻的白銀財富
災難之后的投資決策
中國的投資環(huán)境改變了么?
似曾相識的金融擴張
中國投資的海外陷阱
對外投資的“中國模式”
告別“中國奇跡”:人民幣的前途與命運
國際經濟政策不可能三全其美
克魯格曼的人民幣謬論
應對國際壓力的政策藝術
破解匯率政策僵局
把脈“升值恐懼癥”
汲取歷史教訓
匯率自由浮動又如何?
人民幣國際化政策的誤區(qū)
加快資本項目開放的步伐
告別“中國奇跡”:中國是否需要重新定位
中美能否避免經濟沖突?
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與中國的通脹風險
虛張聲勢的美元政策
前所未有的歐元危機
遏制全球通脹的長期力量
亞洲會與中國經濟脫鉤嗎?
亞太的新政治經濟學
“亞洲共識”的三大問題
國際經濟秩序改革:中國想要什么?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進步不大的原因可能很多,畢竟改變一種行為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可能也有所顧忌,不愿意動作太大,怕影響增長、影響穩(wěn)定。但這都不應是政府無甚作為的理由。一個突出例子是全國假茅臺滿天飛,如果政府要認真查處的話,絕不會是今天這個局面。最近幾次食品問題被揭發(fā)出來之后,處理模式非常接近,雖然直接責任者承擔了一些責任,但基本上沒有采取刮骨療毒的政策性手術,所以三聚氰胺去了又來,瘦肉精禁而不絕。 按道理講,食品問題關系到全國百姓的生命與健康,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問題了。但我們聽到的解釋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因為官員有食品特供基地,所以對公眾的食品安全問題不著急;有的說是因為很多食品加工企業(yè)是國有企業(yè),怕打擊太嚴重傷了它們的元氣;還有的說是因為政府強調穩(wěn)定壓倒一切,打擊有毒食品過于嚴厲有可能導致經濟與社會的不穩(wěn)定,等等。 一些領導偏好以道德教育為萬靈丹藥,這可能是誠信問題鮮有改善的重要原因。政治學習與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們的傳統方法,改革30多年來,政府一直強調各級官員加強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而每逢一個官員犯了罪,總會歸咎于此人放松了學習改造?! ?/pre>編輯推薦
今天的中國 經濟增速在放慢,通脹壓力在上升,經濟周期愈加凸顯 有些事情正在發(fā)生、有些事情即將發(fā)生 未來的中國 供需失衡能否緩解?分配不公能否改善?社會平穩(wěn)還是動蕩? 至今眾說紛紜 中國的發(fā)展前景 樂觀與悲觀并存 焦慮與期待摻雜 告別“中國奇跡”,中國經濟何去何從?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