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德) 佩特拉 多布娜 頁數(shù):341 譯者:強朝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水歷來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政治問題,世界各國古代就發(fā)生過多次爭奪水源的戰(zhàn)爭,而今天水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稀缺資源,還將“最嚴重地威脅著我們和我們星球地球的生存”。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加利也曾經預言:“今后某些地區(qū)的戰(zhàn)爭將不是政治的戰(zhàn)爭,而是水的戰(zhàn)爭?!?br />水資源的保護和水的供應是一項公共產品服務還是私人營利手段呢?近年來,隨著水資源危機的日益嚴重,在世界范圍內,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重要議題。
本書從不同維度對全球水資源危機進行了深刻剖析,全面梳理了從公共生存保障到全球治理機制的發(fā)展過程,詳細介紹了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政治學理論,是為數(shù)不多的對水的政治進行解讀的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佩特拉·多布娜,哈雷-維滕貝格大學政府與政策研究專業(yè)編外講師。
書籍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濁流與藍金——全球飲用水危機
知識與預測——“對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星球
地球最大的威脅”
水資源危機的起因與維度
全球水危機對政治行為的全面挑戰(zhàn)
第二章 世界水資源會議——歷史回顧與中期結論
世界環(huán)境與水資源會議——從斯德哥爾摩到伊斯坦布爾
世界水政治四十年——中期結論
第三章 “最后的底線”抑或最后的希望?
——飲用水私有化和商品化
核心概念以及支持和反對私有化的主要論據
水資源領域的私有化和商品化
水——資本主義價值增值論的“最后底線”?
第四章 全球水治理:理論基礎與實證研究
都柏林會議影響:全球水政治的改革
階段性總結與下一章展望
第五章 回顧公地問題
私人財產所有權的根據
圈地運動——“原始積累”的理由與批判
“公地悲劇”
擺脫公地悲劇的途徑設想——公共池塘資源、全球公共品和全球公域
全球公共品和全球公域
第六章 公共福祉與私有化
公共福祉之爭與公共福祉具體化
市場對公益的促進作用
從自由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公益私有化
第七章 21世紀的政治與民主
轉型中的政治行為與政治決策——執(zhí)政、調控與(全球)治理
新社團主義:政策網絡
跨國政策網絡
權力分析與全球治理研究的融合與統(tǒng)一
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要求
第八章 與水政治相關的全球公共政策網絡
問題與范疇
制度化:都柏林會議后的戰(zhàn)略網絡形成
核心行為體及其利益
網絡行為與網絡權力
網絡目標的實現(xiàn)
第九章 理論總結:對公共利益的擔憂
全球治理的解決問題能力與缺陷
公共福祉、人權和民主
權力轉移與國家的新角色
前景展望:政治新格局
參考文獻
圖表索引
建立調節(jié)生態(tài)資源的多重政治機制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如果用這一指標來衡量,2000年,全世界共有40多個國家存在周期性缺水現(xiàn)象(人均年用水量低于1700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亞洲或非洲國家,同時也包括波蘭、丹麥和捷克等歐洲國家。①在上述國家中,有30個國家面臨長期性供水短缺,即人均年用水量不足1000立方米,甚至有20個國家已經出現(xiàn)嚴重供水短缺。鑒于水消耗量與人口數(shù)量均呈上升趨勢,因此,根據最悲觀的預測,到2050年,將有60個國家的70億人口面臨周期性或長期性供水短缺。即使按照最樂觀的判斷,屆時也將有48個國家的20億人口面臨危機?!八∪敝笖?shù)”的優(yōu)點在于,其分析方法簡單而直觀,因為它所衡量的僅僅是人口數(shù)量與可利用水資源數(shù)量之間的對比關系。但是,這同時也是這種分析模式的缺陷所在,因為它將注意力全部集中于人類對水資源的直接需求,因而忽略了保護生態(tài)結構平衡的緊迫性。環(huán)境破壞以及對河流的過度開發(fā)(有些甚至導致河流的階段性枯竭)使人們更加意識到,從人類自身利益考慮,必須保護水生態(tài)系統(tǒng),防止河流在養(yǎng)育地球生命、降低洪澇風險以及排散外來污染物方面的功能受到破壞?!吧鷳B(tài)稀缺指數(shù)”則是將各水系的消耗水量與保持生態(tài)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相互比較,從而喚起人類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雖然目的相同,但與“水稀缺指數(shù)”計算方法所不同的是,生態(tài)稀缺指數(shù)不是以人類,而是以生態(tài)總體需求作為衡量風險度的依據。除了考慮滿足人類需求所消耗的水資源數(shù)量外,該指數(shù)還需要考慮保持多少水資源儲量,才能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由于分析考慮的因素更為全面,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具說服力。
編輯推薦
《水的政治:關于全球治理的政治理論、實踐與批判》是政治與公共管理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