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韓養(yǎng)民 郭興文著 頁數:248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chuàng)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筑、宮殿建筑,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y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fā)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云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教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zhàn),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fā)展,地區(qū)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lián)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qū)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tǒng)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jié)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復興大業(yè)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中,大力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è)。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zhàn),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guī)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活》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fā)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筑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fā)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xiàn)了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精神,而且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陳奎元 2011年4月
內容概要
節(jié)俗史話是國內首次系統(tǒng)研究節(jié)日文化史的通俗讀物,本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春節(jié)(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萌芽、定型、發(fā)展過程及其特點,并圍繞節(jié)日開展的各項活動、有關軼聞趣事、故事傳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研究我國節(jié)日文化的力作。本書行文流暢、文辭優(yōu)雅,內容豐富,引證充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已在國內和臺灣先后三次再版,深受讀者喜愛。
作者簡介
韓養(yǎng)民,西北大學教授,民俗文化專家。曾出版專著《秦漢文化史》《中國風俗文化學》《中秋舊事》《漢陵與風水》,與人合著《中國民俗史》(隋唐卷)等學術著作十余種,譯著《文化人類學》,所著小說有《關中古代戰(zhàn)爭演義》《風流皇帝》,主編《中國風俗叢書》(30本,約300萬字)《原生態(tài)中國節(jié)》(6本,約90萬字)《陜西旅游文化叢書》(100本,約1200萬字)等。此外在中國大陸、港臺地區(qū)及日本發(fā)表論文、散文、雜文、隨筆約200余篇。
書籍目錄
一 導論
1.神秘的原始崇拜與禁忌
2.節(jié)俗發(fā)展與演變
3.節(jié)俗的特點
二 除夕與元旦
1.年節(jié)的起源與定型
2.年節(jié)的發(fā)展與變異
3.宋元明清時代的年節(jié)
三 元宵節(jié)
1.元宵節(jié)探源
2.祭門戶、祀蠶神
3.元宵節(jié)的盛行.
四 清明節(jié)
1.清明節(jié)的掃墓與禁火
2.清明節(jié)俗與娛樂活動
3.清明習俗的傳承
五 端午節(jié)
1.探幽溯源
2.紀念志士,避惡求祥
3.娛樂習俗日新
4.龍舟競渡,衛(wèi)生保健
六 七夕節(jié)
1.歷史傳說
2.七夕節(jié)俗的形成
3.七夕風俗的興衰
七 中秋節(jié)
1.月宮之謎
2.賞月、拜月
3.賞桂、觀潮、吃月餅
八 重陽節(jié)
1.萌芽與定型
2.登高、飲酒、賦詩、射箭
3.賞菊、菊花會、食糕
章節(jié)摘錄
百節(jié)年為首。在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節(jié)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莫過于新年了。追本溯源,新年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影響遍及祖國四面八方,以至海外華僑和華人??梢哉f天下華人家家要過年,人人要過年。在中國歷史上,每逢年節(jié),上自帝王宮廷,下至荒村鄙野,都要進行慶祝。在人們的吃喝、穿戴、娛樂、居住、用品等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每一朵生活的浪花,無不浸透著節(jié)日歡慶的氣氛。世世代代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給自己最盛大的節(jié)日掛滿了色彩繽紛的民族傳統(tǒng)的花環(huán)。下面還是讓我們沿著歷史的長河,一代一代地領略中國古代年節(jié)——除夕與元旦的美好風俗吧! 年節(jié)的起源與定型 年,是時間概念,也是計時單位。年節(jié)無疑起源于計時單位的年。人類在漫長的蒙昧時期,過著“山中無歷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后來由于社會進化和生活的需要,才逐漸從實踐中總結出測定時間的方法。 像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的潮漲潮落來判斷時間、確定農業(yè)栽培季節(jié)一樣,我們的祖先早在以采集和漁獵為生的舊石器時代,就對寒來暑往的變化、月亮的圓缺、生物生長和成熟的季節(jié),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步入了原始農業(yè)社會,人們?yōu)榱苏莆崭鞯募竟?jié),不誤農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星象循環(huán)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這對于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獲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結束了人們盲目度日的狀況,開始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觀測天象,確定方位時間?!妒酚洝v書》記載:顓頊時設“火正”官,帝堯時又設立羲和之官,以“明時正度”指導農業(yè)生產。所以“陰陽調、風雨節(jié),茂氣至,民無夭疫”。這種以觀測天象來確定四時季節(jié)的方式叫“觀象授時”。夏代根據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出沒來定時月,并用天干紀年,商代已用干支紀日,在殷墟甲骨卜辭中還有十二個月名。但是,“年”的名稱出現(xiàn)卻比較晚。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日“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改“歲”稱“祀”,周代才稱之為“年”[后來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也曾改“年”為“載”,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載”為“年”]。在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yè)發(fā)達而著稱于世的國度,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人從他們的遠祖棄之時,就“好種樹麻菽”,棄被人民推崇為農業(yè)的始祖,號稱“后稷”。到公劉之時,仍然“務耕種、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農業(yè)的民族。因此,先民對于“年”的時間概念最初就是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循環(huán)而逐步形成的。在《說文解字》中,最早對年的解釋是“谷熟也”?!鹅擦簜鳌酚涊d:“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皆大熟為大有年。”不難理解,“有年”指的是農業(yè)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農業(yè)大豐收。所以,在西周初年就出現(xiàn)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yè)豐收的活動。 西周時行周正,即以建子為歲首(周歷的正月相當于夏歷的十一月)。同時在豳國又行豳歷,豳歷的歲終是十月,即周歷的十二月;豳歷的歲首為一之日,即周歷的正月,夏歷的十一月。在《詩經·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一般庶民到年底十月,便結束了田野里的農活,在家里用火烘暖房子,用煙熏走老鼠,并把陰面北向的窗戶堵起來,以避風寒,一家男女老幼,團聚在一起準備過新年?!鞍嗽聞儣?,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他們在新年到來之際,拿出用棗、稻釀造的美味醪酒,喝了使老人健康長壽?!芭缶扑桂?,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為慶祝一年的收獲和新的一年的到來,人們捧上兩樽清香美酒,抬著宰殺的羔羊,聚在一起,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萬壽無疆。這場面是何等熱烈。盡管貧困的庶人在嚴寒的冬季采吃苦菜和臭椿葉,可是在新春與舊年交替之時,這種慶祝活動還是必不可少的。P33-35
編輯推薦
《中國史話》旨在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吨袊吩挕废盗袇矔饕獜恼?、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fā)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xiàn)了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精神,而且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 韓養(yǎng)民,郭興文所著的這本《節(jié)俗史話》為該叢書之一,詳細地介紹了春節(jié)、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萌芽、定型、發(fā)展過程及其特點,并圍繞節(jié)日開展的各項活動、有關軼聞趣事、故事傳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