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史話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崔樂泉  頁數:184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chuàng)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筑、宮殿建筑,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y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fā)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云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zhàn),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fā)展,地區(qū)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qū)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jié)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yè)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中,大力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è)。。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zhàn),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guī)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fā)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筑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fā)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內容概要

中國的雜技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內容極為豐富、充實。在華夏大地上產生的、隨歷史長河演變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性雜技,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放射著異彩的瑰寶。《雜技史話》以時間發(fā)展為線索,向我們依次展現了雜技藝術從萌生到先秦、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情況。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堅毅、樂觀、勇敢、豪放的性格。
《雜技史話》由崔樂泉編著。

作者簡介

崔樂泉,1959生于山東桓臺。中國首位體育史專業(yè)博士學位獲得者。現為中國體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教授。曾任日本廣島大學客座研究員。近年來出版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中國體育通史》、《圖說中國古代百戲雜技》等著作50余部,發(fā)表研究論文150余篇。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課題和一般項目的研究任務。多次在國內和國外及港澳臺高校、相關科研機構作學術演講。

書籍目錄

引言
一 雜技藝術的萌生
二 先秦蚩尤戲的產生與民間樂舞游戲的新興——雜技雛形的出現
 1.蚩尤戲與扛鼎
 2.跟斗
 3.弄丸與跳劍
 4.口技
 5.投壺、承蜩
 6.馴獸與喬裝動物戲
 7.秋千戲
三 漢魏六朝獸戲的興盛與百戲的充實——百戲雜技藝術的成熟與發(fā)展
 1.馬戲和動物戲
 2.象人之戲
 3.鼎技與沖狹燕濯
 4.都盧尋植、凌高履索
 5.手技耍弄
 6.耍壇、旋盤
 7.魚龍曼延與奇變之樂
 8.滑稽和傀儡
四 隋唐五代散樂百戲的繁榮——爭奇斗艷的宮廷雜技
 1.教坊與大酺
 2.技巧耍弄
 3.空中伎、呈力伎
 4.疊置伎與形體技巧
 5.舞馬與馴獸
 6.五方獅子
 7.幻術
 8.胡旋、繩舞、流星
 9.復合節(jié)目的盛行
五 宋遼金元的瓦舍勾欄和村落百戲——異彩紛呈的民間雜技
 1.左右軍與諸軍百戲
 2.瓦舍勾欄與路歧
 3.喬相撲和喬戲
 4.雜手藝和踢弄
 5.金雞竿、投坑、跳索
 6.馬戲與象車
 7.手法幻術、撮弄、藏挾
 8.煙火與燈火
 9.口技
六 明清的耍把戲與走會——雜技體系的逐漸形成
 1.江湖把戲的興盛
 2.皮條、杠子、走繩、蹬梯
 3.蹬技與力技
 4.車技、浪橋、蹦床、繩鞭
 5.戲法與魔術
 6.明春和暗春
 7.馬戲、馴獸、禽戲
 8.雜技體系的形成
結束語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在雙手據地的鼎技表演中,還有兩種形式更為復雜。一是“倒立手行”,一是“倒立滾球”。前者即雙手據地倒立后,以手代足前后行走,后者是表演在圓球上雙手倒立,以手滾動圓球行走,相比之下難度更高,技藝也更高一籌。單手鼎技,是倒立中的尖端技巧節(jié)目。這里,除了要求藝人們有更強的臂力外,還要求藝人們能更好地控制身體的平衡。漢代單手鼎技的表演,較常見的是藝人們在壺或樽等道具的口沿上進行,表演者一般多為女性。從考古發(fā)現的漢代文物資料看,這些藝人多細腰裊娜,體態(tài)輕盈,姿勢優(yōu)美,有的表演者還頭頂某些道具,如碗等,以增加表演的驚險、緊張氣氛。還有的演技者在表演單手鼎技時,以另一手托盤旋轉。山東嘉祥武氏祠有一塊畫像石是一幅《盤鼓雙重單手頂》畫像:一人倒立,雙掌撐二盤,倒立者的左腿上又有一藝人單手倒立(見圖6)。畫面中下層的藝人用“雙臂鼎”已不容易,而上層的藝人又起單手鼎技,并協同地掌握著重心保持平衡,就更不容易了。這種高難度的鼎技,多次出現在反映社會生活的畫像中,說明當時的藝人已有了相當精深的“鼎技”基本功了。

編輯推薦

《雜技史話》是中國史話?文學藝術系列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雜技史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