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康海燕 頁數:317 字數:273000
內容概要
《初中語文教科書的人生觀研究》對人教81版、人教新課程版、蘇教版、滬教版等四套初中語文教科書的人生觀問題及其價值取向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比較,旨在說明教科書所反映的人生觀及價值取向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及地域差異之間的具體關系?!冻踔姓Z文教科書的人生觀研究》作者康海燕發(fā)現:四套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內容涉及了人生觀的諸多問題,可概括出14個主題,均表現出比較積極、向上的情緒和態(tài)度,但各套教科書又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教科書認識當今中國社會的結構、根源、狀況及其變遷的歷程,由此考查社會各組成群體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立場、觀念,提醒教科書的編寫者明白他們通過編寫教科書做了些什么,使得通過教科書宣揚價值立場成為一種明確的、有意識的行為,幫助教科書的使用者反思性地使用教科書。事實上,這是一項社會研究,試圖通過教科書的變化和差異去透視社會的變化和差異,幫助人們從教科書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社會。
作者簡介
康海燕,女,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現任職于聊城大學文學院,先后在貴州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09年起在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博士后流動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在《教育評論》、《教育科學研究》、《外國中小學研究》及其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十幾篇,參編《教學設計應用指導》、《課程與教學論》等教材。主要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與教學論原理、教育社會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緣由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的范圍、問題與基本假設
1.3.1 研究范圍
1.3.2 研究的問題與基本假設
1.4 概念界定
1.4.1 教科書
1.4.2 人生觀
1.4.3 教科書的人生觀
第二章 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2.1 西方學者的研究
2.1.1 謝弗
2.1.2 楊與伯恩斯坦
2.1.3 阿普爾
2.1.4 安楊、佛蘭茲、薩德克、瓦克、巴通、亞當斯、斯利特與格蘭特
2.2 臺灣學者的研究
2.2.1 陳伯璋
2.2.2 歐用生
2.2.3 黃政杰
2.3 大陸學者的研究
2.3.1 吳康寧
2.3.2 吳永軍
2.3.3 曾天山、劉云杉
2.3.4 李祖祥
2.3.5 傅建明、王艷霞
2.3.6 其他學者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1 研究的理論基礎
3.1.1 知識社會學
3.1.2 社會變遷理論
3.1.3 國家權力再生產和文化再生產理論
3.1.4 分析哲學和社會語言學理論
3.2 具體研究方法
3.3 研究設計概述
3.3.1 分析框架和項目
3.3.2 研究步驟
3.4 樣本描述
3.4.1 人教81版介紹
3.4.2 人教版介紹
3.4.3 蘇教版介紹
3.4.4 滬教版介紹
3.4.5 樣本比較
第四章 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上)
4.1 人教81版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4.1.1 選文主副題、單元活動主副題及選文人物統(tǒng)計結果
4.1.2 人教81版統(tǒng)計結果分析
4.1.3 承襲傳統(tǒng)與渴望變革、自由
4.1.4 反封建的現代立場、紅色傳統(tǒng)的階級意識與優(yōu)秀品質
4.1.5 馬克思主義立場的國家意識和政治倫理
4.2 人教版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4.2.1 選文主副題、單元活動主副題及選文人物統(tǒng)計結果
4.2.2 人教版統(tǒng)計結果分析
4.2.3 深刻思考——走在生死時空中的人生命運
4.2.4 傳統(tǒng)與現代的張力
4.2.5 自由成長的理想與社會化的必然歷程
4.2.6 個體生命的群體依托:古典情緒、國家
立場、社會意識與開闊的視野
第五章 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下)
5.1 蘇教版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5.1.1 選文主副題、單元活動主副題及選文人物統(tǒng)計結果
5.1.2 蘇教版統(tǒng)計結果分析
5.1.3 生與死的本質與意義:民族傳統(tǒng)、紅色傳統(tǒng)與現代亮點
5.1.4 掙扎在傳統(tǒng)與現代、自由與束縛、進取與無奈中的生活和靈魂
5.1.5 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民族情結、階級情緒和個體視角
5.2 滬教版研究過程結果分析
5.2.1 選文主副題、單元活動主副題及選文人物統(tǒng)計結果
5.2.2 滬教版統(tǒng)計結果分析
5.2.3 人的高貴、生的快樂與死的抉擇
5.2.4 現代都市生活的風景與藝術
5.2.5 自由、平等和尊嚴的追求
5.2.6 傳統(tǒng)的基因:家庭親情
第六章 比較分析
6.1 選文主題、單元活動主副題及選文人物總體情況比較
6.1.1 “生命意識”與“生活命運”主題比較
6.1.2 “家庭親情”、“愛情”和“友情”主題比較
6.1.3 “童年、少年”和“教育”主題比較
6.1.4 “理想、求知、學業(yè)、事業(yè)”主題比較
6.1.5 “精神品格”主題比較
6.1.6 “心情態(tài)度”、“故鄉(xiāng)”、“社會”、“國家和民族”和“戰(zhàn)爭、和平、軍旅”主題比較
6.1.7 “職業(yè)”與“性別”比較分析
6.1.8 “死亡”觀比較分析
6.2 討論
6.2.1 生從何來?——生命、命運
6.2.2 生活世界——婚戀家庭、教育成長、友情心情
6.2.3 應做何事?——求知、修身、立業(yè)
6.2.4 人生與社會——家國民族、戰(zhàn)爭和平
6.2.5 死歸何處?——終極之思
結 語
7.1 結論
7.2 研究創(chuàng)新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一 人教81版選文主題分類表
附錄二 人教版選文主題分類表
附錄三 蘇教版選文主題分類表
附錄四 滬教版選文主題分類表
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任何時代和國家的教材,勢必打上一定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毫無疑問,教材自然偏重為統(tǒng)治階級宣揚國策和振奮人心,宣傳符合統(tǒng)治階級要求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此外,與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材的內容,它不同于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有些部分非官方所能控制,演化成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和習慣,沉淀在人們的生活中,反映在大眾傳媒中,因此它對教材文化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④劉云杉在《學校生活社會學》也探討了教科書的內容問題。她認為,知識不限于科學,甚至不限于認識,科學是知識的子集,由指示性陳述所構成,由專家語言所敘述并可在實踐中反復驗證的敘述所構成;但科學知識不是知識的全部,它總處于與另一種知識的競爭與沖突中,這種知識被稱為“敘述性知識”,這種知識建立在社會體制合法性基礎上,敘述性知識在講述社會主流的同時亦強化著主流的種種標準;在制度化的知識體系中充滿著居于主流的科學知識對敘述性知識的排斥與貶損,但在制度化學校的法定文化中,大量的敘述性知識并非一般的諸如神化、傳說等類的民間知識,而是被視為“真理”的體制內的規(guī)范的敘述性知識,它毫不遜色地與科學知識比肩而立,科學知識主導學生認識世界,而敘述知識控制學生的精神世界乃至生活世界。在此基礎上,她探討了制度化的學校在傳遞什么,教科書所提供的“法定文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什么樣的日常生活樣本。
編輯推薦
《初中語文教科書的人生觀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