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王紅生 頁數(shù):41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探索印度民主的起源,闡釋印度民主與獨立以來印度國家建設、印度社會經濟發(fā)展、印度政治過程之間的關系,對印度民主的內涵、性質、過程以及歷史地位做出全面的分析與評價。本書認為,印度的民主并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同自己的歷史文化、同自己的現(xiàn)代化進程相聯(lián)系。印度的民主是印度人民選擇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價值觀、一條現(xiàn)代化自己的發(fā)展道路。盡管印度的民主似乎造成印度“軟政府”形象,但印度民主的實踐證明,憑借民主機制,印度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政治經濟危機,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并在21世紀迎來了新崛起。印度的民主道路表明:不具備西方國家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非西方國家也能實行民主制。
作者簡介
王紅生
1951年生,福建南平人。1978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世界歷史,1995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獲社會科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世界現(xiàn)當代史以及南亞史的教學研究工作。著有《二十世紀世界史》、
《鄉(xiāng)場、市場、官場:徐村精英與變動中的世界》、
《尼赫魯家族與印度政治》等書。本書《論印度的民主》系作者2002—2006年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獨立以來印度社會的變動及其對印度政治的影響》
(項目批準號:02BSS00 1)的最終成果?,F(xiàn)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20世紀印度發(fā)展觀的歷史演變》。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化理論視角
第二節(jié) 革命化理論視角
第三節(jié) 國家一社會關系理論的新視角
第四節(jié) 印度的民主一一情境式分析路徑
第二章 印度民主的起源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印度社會與知識精英
第二節(jié) 英國統(tǒng)治印度與印度現(xiàn)代知識稜英
階層的興起
第三節(jié) 自由主義在印度的演進與政治精英的成長
第四節(jié) 憲政改革與印度現(xiàn)代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五節(jié) 小結:知識精英與精英民主
第三章 印度的國家制度建設
第一節(jié) 黨政分離
第二節(jié) 司法獨立
第三節(jié) 強力部門的專業(yè)化和“非政治化”
第四節(jié) 小結:政治制度化及其意義
第四章 印度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jié) 國家資本主義與印度的工業(yè)化
第二節(jié) 印度農村資本主義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教育的發(fā)展與知識精英的分化
第四節(jié) 城市化與社會變遷
第五節(jié) 政治民主為什么沒有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
第六節(jié) 小結:從“尼赫魯共識”到“改革共識”
第五章 印度的危機處理與政治過程
第一節(jié) 階級動員與印度的社會革命
第二節(jié) 民族國家建設中的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三節(jié) 種姓“政治化”與政治“種姓化”
第四節(jié)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挑戰(zhàn)
第五節(jié) 民主主義與威權主義:“尼赫魯王朝”的興衰
第六節(jié) 小結:從精英民主到大眾民主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jié) 歐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歷史經驗
第二節(jié) 非西方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主與威權
第三節(jié) 印度的民主:進入現(xiàn)代世界的第四條道路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三,印度的世俗政權沒有取得至高無上的合法地位,物質力量被認為低于精神力量,掌管世俗權力的剎帝利在種姓排序中排在操持宗教事務的婆羅門之下。婆羅門作為知識精英長期在社會中處于統(tǒng)治精英的地位。歷史證明,知識精英在印度民主化進程中起著領導核心的作用。在英國人統(tǒng)治以前,印度社會已經存在知識精英階層。知識階層的產生遠遠早于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它是人類社會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大分工的結果。早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以前,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知識階層,教會祭師、宮廷中的專業(yè)官員、江湖上的行吟詩人、術士都可納入這一社會范疇。他們不會行軍打仗,也不會經商做工種田,他們依靠自己具有的文化知識謀生,這種人雖人數(shù)不多,但為社會所必不可少。由于各國國情不同,知識階層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不盡相同,他們因而也形成一些不同的特點。印度傳統(tǒng)社會中的知識階層具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第一,印度傳統(tǒng)的知識階層主要來自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種姓制度嚴格禁止低種姓逾越到高種姓,因而在理論上,一個低種姓出身的人是無法進入知識階層的。“未經許可,擅自學得圣典知識的人,犯盜竊圣典之罪,而墜入地獄中?!雹賹嶋H上,由于傳播知識的語言文字是梵文,十分艱深難懂,加上缺少紙張,知識的傳播靠口耳相傳,這就堵死了其他種姓企圖通過掌握知識而躋身知識階層之路。因此,印度知識階層具有很強的種姓排斥性。
媒體關注與評論
正當?shù)哪康闹挥杏谜數(shù)氖侄稳幦。康呐c手段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通過暴力獲得的政權仍然是暴力政權?! 实卣撬麄兊闹R主義的特征,他們唯一希望的是讓人民服從于他們,使他們的政策獲得成功。權力的形式是“民主的”。他們有民主的口號,但是他們的行動是非民主的。 ——德賽殖民主義統(tǒng)治結束以來,個人自由、少數(shù)群體的權利和普選權的引入極大地改變了印度歷史上僵硬的等級結構、社會關系和文化態(tài)度。如果不從這種新的現(xiàn)實出發(fā),將來就沒有任何執(zhí)政黨或執(zhí)政黨聯(lián)盟——或新政體——可以有望實現(xiàn)穩(wěn)定,維持印度聯(lián)邦的生存和成就民族的偉大?! ヌm克爾
編輯推薦
《論印度的民主》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