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民生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社科文獻  作者:李培林  頁數(shù):38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60年的發(fā)展經驗表明,民生是經濟社會建設的重點,發(fā)展要以民生為先:溫飽是民生之始,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社會安全是民生之盾。    本書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第二期所取得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在導論“社會巨變”這一主題的引導下,從大眾消費、就業(yè)形勢、社會保障,社會支持、收入差距、社會分層、人力資源、農民工問題、性別歧視、老齡化、家庭結構變化和“80后”群體等眾多社會層面,揭示了中國民生問題的總體面貌。

作者簡介

李培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博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回國留學人員成就獎”獲得者。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見的手:社會結構轉型》、《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報告》、《村落的終結》、《國有企業(yè)社會成本分析》、《就業(yè)和制度變遷》、《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

書籍目錄

導論  社會巨變  一  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  二  社會民生巨大變遷  三  社會建設:挑戰(zhàn)和問題  四  中國進入發(fā)展的新成長階段  五  新成長階段的主要任務  六  調查方法與數(shù)據(jù)說明第一章  中國民生問題總體分析  一  城鄉(xiāng)居民生活狀況  二  公眾對社會問題及社會矛盾的看法  三  城鄉(xiāng)居民的安全感、公平感和滿意度  四  有關改善民生問題的政策建議第二章  中國總體上進入大眾消費階段  一  城鄉(xiāng)居民家庭的消費結構和特點  二  城鄉(xiāng)居民家庭的消費差異和問題  三  促進消費和擴大內需的意見和建議第三章  就業(yè)形勢的特點和變化  一  城鄉(xiāng)就業(yè)狀況的基本特點  二  城鄉(xiāng)就業(yè)方面存在的問題  三  擴大和促進就業(yè)的相關建議  二  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幾個方面  三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第五章  城鄉(xiāng)居民社會支持狀況  一  社會支持的狀況與特點  二  社會支持體系存在的問題  三  建設社會支持網(wǎng)的相關建議第六章  收入差距演變的過程與趨勢  一  研究的問題與假設  二  數(shù)據(jù)與研究方法  三  20年來中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變動模式  四  中國收入分布差距未來變動的可能趨勢  五  簡要結論第七章  收入差距擴大的狀況和原因  一  研究的問題與假設  二  數(shù)據(jù)與方法  三  收入差距擴大原因的解釋  四  簡要結論和討論第八章  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動及社會流動  一  階層認同結構的變化  二  階層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  三  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動  四  中國的社會流動  五  研究結論第九章  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本對地位獲得的影響  一  問題的提出和已有的研究  二  基本數(shù)據(jù)和變量的說明  三  人力資本對經濟地位的影響  四  人力資本對各階層收入的不同影響  五  不同勞動力市場條件下人力資本要素對收入的影響  六  經濟地位獲得的影響機制  七  結論與討論第十章  家庭背景、教育差異與社會經濟地位獲得  一  研究假設、變量與數(shù)據(jù)介紹  二  家庭階層背景對教育獲得的影響  三  家庭階層所屬、教育獲得對子女職業(yè)地位的影響  四  小結及進一步討論第十一章  農民工的經濟狀況與社會態(tài)度  一  農民工的收入和社會保障  二  農民工社會態(tài)度的變化  三  農民工社會態(tài)度影響因素的分析  四  討論與政策啟示第十二章  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yè)地位  一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女性就業(yè)地位的變化  二  女性勞動參與率的變化  三  職業(yè)的性別隔離現(xiàn)象  四  性別工資差異  五  改善女性就業(yè)地位的政策建議第十三章  老齡化和老年人口贍養(yǎng)  一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二  老年人口生活狀況及特點  三  老年人口的養(yǎng)老照料問題  四  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  五  小結第十四章  家庭結構變動及對家庭養(yǎng)老的影響  一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思路  二  家庭規(guī)模的變動趨勢  三  不同界定下的家庭規(guī)模和家庭結構  四  家庭關系格局的新特點  五  城鄉(xiāng)家庭養(yǎng)老能力與家庭養(yǎng)老現(xiàn)狀的分析  六  結論與討論第十五章  改革開放的孩子們  一  “青年”、“80后”與“代”的概念  二  數(shù)據(jù)來源和研究方法  三  “70后”和“80后”青年的主要特征  四  “70后”和“80后”青年的公平感和民主意識  五  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結語  研究的發(fā)現(xiàn)和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一  研究的主要發(fā)現(xiàn)  二  進一步討論的問題附錄一  應用Kish表入戶抽樣被訪者年齡結構扭曲問題研究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與方法  三  Kish表抽樣的概率分析  四  Kish表應用改進的仿真分析  五  討論與建議附錄二  關于社會調查中家庭戶表設計的探討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國內主要社會調查研究家庭戶表設計的比較  三  家庭戶表的設計思路  四  不同家庭戶表設計的成本效益分析  五  主要建議附錄三  2008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問卷)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民生》共分15個章節(jié),主要從大眾消費、就業(yè)形勢、社會保障,社會支持、收入差距、社會分層、人力資源、農民工問題、性別歧視、老齡化、家庭結構變化和“80后”群體等眾多社會層面,揭示了中國民生問題的總體面貌。具體內容包括中國民生問題總體分析、就業(yè)形勢的特點和變化、收入差距演變的過程與趨勢、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動及社會流動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當代中國民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全書以“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shù)據(jù)為基礎,從大眾消費、就業(yè)形勢、社會保障、社會支持、收入差距、社會分層、人力資源、農民工問題、性別歧視、老齡化、家庭結構變化和“80后”群體等眾多社會層面,揭示了中國民生問題的總體面貌。這是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通過大量數(shù)據(jù)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
    首先“民生”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边@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分袑τ凇懊裆钡慕忉屖恰叭嗣竦纳嫛保且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霸诂F(xiàn)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tài)、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tài)?!?br /> 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于民生范圍內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yōu)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圍太大。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以及民眾的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
    數(shù)據(jù)顯示,雖然從絕對規(guī)模來觀察,我國居民的最終消費支出是在不斷增長的,2009年達到12.53萬億元,比1981年的2359億元增長約54倍,但同期我國的GDP總量卻增長了86倍,最終消費支出增長比GDP增長慢了很多。而世界銀行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從1981年到2009年,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由近70%高點降至45%左右。特別是2001年以來,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迅速從60%以上降至45%左右,顯示了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尤其是居民最終消費,從1981年的50%以上跌至2009年的35%左右。這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力量是政府,而居民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并未充分發(fā)揮。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shù),可是目前居民如何消費,房價在飛,物價在飛,醫(yī)療費也在飛,油價也在飛,在一切都在飛的時候,想讓居民將消費欲望轉變?yōu)閷嶋H消費,需要居民有實際購買力,這直接取決于人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墒鞘杖朐黾拥哪切┤后w是那些人呢?他們的存在對于上述的飛彈,估計是滿不在乎。
    而目前貧富差距再進一步拉大,富者窮奢極欲,窮者苦于生存。這樣的現(xiàn)狀,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分配不公,是因為富者的剝削,是因為富者的不道德資本,是因為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是因為窮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護,是因為壟斷行業(yè)的強取豪奪。貧富分化現(xiàn)象如此之嚴重,不能不說讓人消費的是有脾氣而無底氣。
    說到要消費,同樣需要給消費的人一種保障,那就是要保障就業(yè),我國目前的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人員有近千萬,每年新增勞動力有上千萬,還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都需要就業(yè)崗位。只有經濟發(fā)展達到一定速度,才能創(chuàng)造足夠的就業(yè)崗位。其次是消除貧困。按照新的貧困標準,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597萬,城市還有2347萬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貧困最根本的是發(fā)展。再次是縮小發(fā)展差距。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發(fā)展差距較大,特別是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qū)經濟社會面貌還很落后,縮小差距的根本辦法還是加快發(fā)展特別是農村和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
    另外,就業(yè)是民生之本,就學是民生之基,就醫(yī)是民生之急,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盾。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yōu)撫安置、社會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包括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特別是加快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真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同樣,教育問題是事關國家前途與未來的大問題,是事關國家長期發(fā)展的根本。如何實現(xiàn)平等教育資源、同等受教育,這些路都需要政府官員獨獨這本書,擺在各位面前的任務是繁重的。
    從改革開放的30年,中國社會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但是有關民生的問題也越來越顯著起來,因為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因此通過關注,希望能從根本上改善和解決這些問題,讓人民真正感受到經濟發(fā)展的好處,品嘗到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也許上述的問題的解決只有靠不斷發(fā)展才能解決。關注民生,不要讓和諧留為空話。
  •   《當代中國民生》是中國社科院李培林先生領導的社會調查課題組歷時半年時間,通過對中國不同地域(東部、西部、中部)、不同社會結構(農村和城鎮(zhèn))、不同階層(農民、農民工、城鎮(zhèn)居民)的調查訪問和分析研究,進而形成的關于當代中國民生問題比較有說服力,比較權威的著作,全書既有真實詳實的數(shù)據(jù),又有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也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言獻策。正因為科學的調查方法和扎實的調查工作,本書的觀點和絕大多數(shù)民眾的切身感受非常接近。本書從調查(主要集中在2008年下半年)到成書(大致在2009年初)再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2010年年底),歷時長達兩年之久,我不知道在中國出版這樣一本利國利民的好書為什么如此耗時,但毋庸置疑的是。就在這短短兩年內,中國的社會和民生問題已經發(fā)生了巨變,但不是朝著課題組的美好愿望方面變化,而是向相反的方向惡化,以致于如果放在現(xiàn)在,這本書的很多觀點不得不進行修正,這從側面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就連中國社科院這樣一個準政府性質的智囊團體在國家決策中都很難發(fā)揮作用,更不敢想象其他社團和個人;二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當代中國,社會和民生問題的地位仍然在政治和經濟之下,有時候甚至到了用政治和經濟問題綁架社會,把民生當做政治和經濟道具的程度。

    《當代中國民生》的調研數(shù)據(jù)來源于2008年,彼時,正處于美國金融危機向世界蔓延的過程中,當時中國的經濟特別是出口雖然受到了嚴重影響,但是,當時的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投資主導的畸形經濟、高房價、社會矛盾沖突等問題和兩年后的今天相比,很顯然是小巫見大巫。雖然,課題組根據(jù)兩年前的調查結果,在書中已經明確提出擴大內需,抑制通脹,緩解窮人和富人、民眾和官員之間的沖突的建議,但忠言往往因為逆耳甚至刺耳,不但得不到采納,而且還禁止其傳播的速度和范圍。要不然,我實在想不出為什么09年初就已經完成的書, 到10年年底才得以出版?而且,像關乎社會和民生問題的調查報告,如果失去了時效性,那么只能成為歷史。本來,08年時中國經濟特別是房地產已經出現(xiàn)了泡沫,中國物價水平已經通脹化,受經濟的影響,收入分配、住房醫(yī)療,勞動就業(yè)等社會問題已迫切需要經濟轉型來緩解,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政策沒有給經濟和民生松綁,相反是飲鴆止渴式的火上澆油。雖然,金融危機后黨和政府多次提出保民生和建設和諧社會,但理想的想一想,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保民生與?!敖洕北緛砭褪撬鸩幌嗳莸臇|西。因為中國的保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保GDP增長率的數(shù)據(jù),要保數(shù)據(jù)就只能靠加大投資和瘋狂的印鈔票,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保住了經濟,必然傷害了民生。

    調查發(fā)現(xiàn),08年時候,民眾已經感覺到房價非常高,感覺到收入分配很不公,貧富差距懸殊拉大,感覺到社會矛盾沖突不斷加劇,感覺到經濟增長的同時可支配的收入不斷下降。但是,僅僅不到1000天,房價已經翻了一番,物價和通脹已經突破了警戒線,因上訪、拆遷、交通肇事等所引發(fā)的貧富沖突、干群矛盾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08年時,總理在汶川地震中樹立的親民現(xiàn)象,在兩年后因為民生問題而大打折扣?!暗赝酢薄ⅰ罢靸r采購”、“貪腐官員日記”、“國家機關招聘量身定制”、“文強”、“我爸是李剛”、“錢云會”這些名詞已經迫使《當代中國民生》這本兩年前的調查報告不得不進行修改。書中曾提到,解決收入分配,緩解貧富差距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資本和勞動受益的比例。但是,政府采取強制手段提高基本工資而增加的收入不但被通貨膨脹稀釋殆盡,而且加劇了就業(yè)壓力,總之,在收入分配中勞動收入名義上從3位數(shù)增加到4位數(shù),但實質上變相降低。相反,正如總理所愿,收入分配中財產或者資產性收入的增長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只要你買一套房子,一年內甚至短短幾個月,你的回報率就相當于一個普通白領辛辛苦苦干10年的薪水;只要你想辦法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并在圈到錢后盡快解套走人,哪怕你的企業(yè)是一個已經創(chuàng)業(yè)好多年的中老年人,你的收益都是那些辛辛苦苦做企業(yè)的老板們的上百倍。現(xiàn)在,有人說房地產帶領中國經濟走出低谷,有人說無論如何高度評價中國資本市場都不為過。我不知道,應該如何來評價這兩年來中國的民生?

    民生問題不外乎人口政策、就業(yè)環(huán)境、勞動關系、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城鄉(xiāng)管理、教育、醫(yī)療、環(huán)保、公共安全等方面?,F(xiàn)在,越來越高的房價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解決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都無法解決的重男輕女和計劃生育問題,這使未來老齡化問題雪上加霜;出口受限,中小私企投資經營環(huán)境惡化,國企、公務員系統(tǒng)招聘的世襲和暗箱操作使得就業(yè)環(huán)境出現(xiàn)畸形并不斷惡化,除了物流、服務員、保姆、建筑工人這些低層次服務業(yè)需求外,其他人才就業(yè)非常困難;收入分配中資本和權力回報率的幾何增長,勞動報酬回報率的變相下降這種“馬太效應”的結果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強,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和教育產業(yè)化導致農村教育衰敗,大學教育出現(xiàn)學術行政化、大學官僚化、校園衙門化、學者奴才化的現(xiàn)象;醫(yī)生開藥吃回扣,看病收紅包,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地方政府掘地三尺賤賣資源,倉促上馬“三高”項目后,“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變治理”,居民因鉛中毒,汞中毒等染病甚至死亡;食品安全領域老百姓的“地溝油”、“毒奶粉”、“轉基因”,校園安全領域上自大學下到幼兒園,暴力流血事件的層出不窮,交通安全領域“寶馬車碾死4齡童”、“我爸是李剛”、“郵政局長醉酒駕車奪5命”使得路人“聞車色變”;因拆遷和上訪導致的**、用權力和資本把正常人“變成”精神病人也已經不再是小說里的情節(jié)了??傊?,民生在領導人和紅頭文件中出現(xiàn)的頻率雖然越來越高,但兩年來民生問題每況愈下卻是不爭事實。我相信黨和領導人對民生的態(tài)度,但是,民生問題不能脫離政治經濟文化而獨立存在,也不可能就民生談民生。如果是“大政府,小社會”,那么民生就沒有立錐之地;如果由投資主導經濟,為了“保8”來投資,那么內需永遠都是紙上談兵,而民生只能在通脹的狂風中倒塌;如果以保就業(yè),保經濟的名義加印4萬億鈔票,又讓這4萬億通過銀行流入國企和資本大鱷的口袋,最后流入房地產和糧食領域,那么,在“地王”、“姜你軍”、“糖高宗”、“蒜你狠”面前,哪有民生的尊嚴?
  •   《當代中國民生》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調查報告”系列中的一本,這份報告主要是依據(jù)2008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來完成的。它涉及到了中國民生問題的各個方面,諸如收入、分配、收入差距、養(yǎng)老、保障、教育、農民工、80后等等,可以說比較系統(tǒng)和完備。
    這份報告所得出來的一些結論和人們的總體印象大體是不差的,只是它是用數(shù)字說話。比如,大家都認為中國的收入差距在拉大,但是拉大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兩極分化”之類的問題卻是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隨著這份調查報告的出爐,詳實的數(shù)字告訴了我們中國的收入差距問題已經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大量的財富集中在一些人的手里,而這些人又消費飽和;另一方面就是亟需消費的一些人卻無費可消。而至于是不是“兩極分化”,其實對我們的社會沒有現(xiàn)實意義。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坊間討論得比較多的,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GDP)越來越高,而我們可以支配的錢卻會越來越少呢?為什么我們的收入總是有“被提高”“被增長”的感覺呢?調查報告用一個簡單的數(shù)據(jù)就告訴了我們:“在整個國民收入當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比如1992~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從69%下降到53%,與此同時,企業(yè)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12%上升到23%,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19%上升到24%?!睋Q句話說,國民收入確實上升了,但是上升的大部分都歸企業(yè)和政府所有,即使是分配到居民手里的錢,因為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有一部分流入到一些巨商富賈的手里,所以老百姓感覺到可支配的錢沒有增長還是有道理的。國民收入增多了,政府部門和企業(yè)更有錢,于是中國的“公家消費”就更多,私人消費卻無法多起來。
    這份報告里還有一點可能和大家普遍得到的印象不太一樣,就是農民的滿意度相對比較高。很多不熟悉農村的朋友都還停留在當年“農民真窮農村真苦農業(yè)真危險”的印象上,其實這幾年農村發(fā)展得很快,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至少我家鄉(xiāng)的農民是這樣的。在我和我的初中同學聚會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我這個在國有事業(yè)單位工作的人基本上卻是收入最少的一個,那些農民同學的年收入是我的三四倍左右。而且,新農合醫(yī)療對農民的貢獻很大。去年(2010年)我在長春住院的時候,大家彼此聊天先問是有醫(yī)保還是有農合,幾乎看不到完全自費的了。這一點就和2005的時候大不一樣。
    當然,這并不是說農民的生活比城里人更好了。城鄉(xiāng)之間巨大的差距還是存在的,這一點在這本“民生報告”里也有很詳細的說明。尤其是教育方面,報告里也用了數(shù)據(jù)說明了目前中國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的問題,這一點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尤其突出,一方面,教育資源大量涌入城里——最典型的是教師資源,優(yōu)秀老師都愿意進城;另一方面,就是城里對農村學生設置了太多的門檻。報告里說城里人會動用各種關系讓子女進好學校,而這一點對于農村家長來說就更難。所以,原本應該是對社會公平有重大意義的教育本身卻有失公平,這就會讓階級階層更加固化下來。
    其實,城鄉(xiāng)之間的很多問題都和“戶口”有關,這種戶口體制在當下的中國是不是還有意義,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取消了城鄉(xiāng)戶口差別又會怎么樣?有人說會導致農民大量涌入城市,也有人說會導致土地沒有人耕種。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有問題。農民不是流水,開閘就會涌入到城里,他們首先會考慮進城會不會有出路,如果有、就證明他們有在城市里養(yǎng)活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沒有,他們也不會貿然進城;至于土地問題,我覺得一方面,耕地的流失不是農民不種,而是被征用作建筑或工業(yè)用地;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土地其實真不需要太多的農民,我老家有個親戚,兄弟四人各種各地的時候,四人皆貧;后來三個去打工,把土地轉租給另一個,這樣打工的有了工作收入和租地收入,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家種地的那一個因為手里有了大量的土地,他的投入產出比就不一樣,也大幅度提高了收入。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國的農業(yè),最終會走上美國那樣的道路。
    現(xiàn)在民生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從國務院到學者到民間,大家都在討論民生,這本身對民生建設是一個好事情。而《當代中國民生》這樣的報告的出臺,則對這種討論提供了依據(jù)。推薦關注民生的人看看這本書。

    2011年1月5日
  •   這本書的文章都是選取了中國當代比較關心的民生問題。比如就業(yè)形勢民,城鄉(xiāng)居民社會保障是狀況,女性勞動力市場的就業(yè)地位等等。其實在我們作為外圍的讀者來講,真正關心的不是說內容,也不是作者而是學術含量,在這個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糟糕,現(xiàn)在所謂的學者教授都成了學術造假英雄了。于是是對學術挺關心,當然也不乏有真正想學東西的人。這就是我們最真實的想法吧。

    這本書當中,我最關心的是田豐先生的《改革開放的孩子們》這篇文章,因為里面講的正是我們成長的這代。在眾所周知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有“80”“90”后兩代人讓社會爭議很大,比如韓寒。這些都不得不讓人把時代的標簽貼在他們身上。在前不久的文化調查發(fā)現(xiàn),與韓寒進榜了,里面有毛澤東,還有更令人不解的,韓寒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這樣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刊物,可見“80”、“90”孩子的不同。但與一般人對“80”、“90”不看好的人來講,還有另一部分人就是認為,其實沒必要把這些標簽加在這些人身上,因為從總體趨勢上看,“80”、“90”的孩子,還是中國人,還在受到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熏陶,他們只是因為時代發(fā)展的迅速才會有一些不同罷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80”、“90”后孩子也必將向前面的人一樣走過一條差不多的路子里。作者將這篇文章主要放在探究“70”、“80”后身上,因為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上,主力來講,是它們。究竟如何,且看看作者如何分析。

    作者首先把改革開放后的孩子與“大蕭條的孩子們”、“文化大革命的孩子們”比較,并分析“70”、“80”后不同之處。然后作者以兩個為研究方面,一是這兩代人自己的主要特征,二是兩代人的公平感與民主意識。作者通過發(fā)出的幾千份問卷調查分析得出就兩代人的主要特征來講,在學歷和收入上呈現(xiàn)越來越高的趨勢,在工作單位上,公有制單位就業(yè)比例明顯下降,生活方式上,青年人更趨時尚與潮流,在態(tài)度表達上,表年人更傾向于是表達自己的意見。就這個分析來看,對我們的分析挺到位,因為無論是國家發(fā)展還是自身的需要,80后的知識學歷都是較70高,這得益于是大學擴招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等之方面的原因。而對于是國有企業(yè)來講,80后更勇于承擔的個性,敢于是冒險敢干的精神,以及國家政策的相關原因使得就公有制企業(yè)中80的孩子較70的少。而后面的就更不用再分析就明白過來了。在后面的對兩個時代的人進行調查與數(shù)據(jù)模型分析得出的結果自不用說,雖然說里面有各種情況如制度、收入、政治身份等影響,但是作者通作仔細的分析終于得出結果。最后作者會對當前的青年群體的人公平感與民主意識狀況,提出了四條建議,一是讓這兩代人更好的融入社會,應避免將這兩代人的標簽化。因為標簽化更讓他們有一種不同的感覺。這點說得相當對!二是積極推動大學生就業(yè),消除他們強烈的不公平感。寫到這里不得不提,無論我們是做什么學術,應該在我們得出一個分析與結果后,應該把我們的研究的成果應用化,因為如果不應用起來,它們就如沒有研究一樣,這樣知識才會產生生產力。三是引吭高聲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的責任意識,引導他們?yōu)樯鐣?。這點,我們的社會做得不錯,像08年奧運和10年的亞運和10年的世博會,我們的志愿者大者是青年人,80居多。最后一條是要培養(yǎng)表年人對民主權利的認識規(guī)避個人風險。看到最后一條不得不想到這個社會上的一些詞“富二代”“我爸叫李剛”,前進的路還很長啊。這本書的其它文章也是寫得相當扎實,看著挺欣慰的。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能座下來。


    前不久讀過《南渡北歸(南渡)》一書,對民國的大師真正佩服,敬仰他們在艱苦的時代能有如此多的成績。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社會里,究竟還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做學問,或者說思考思考。不禁要問,金錢如果不是來自生產力,沒有一個知識的大腦怎么來掙更多的錢,想到美國的高科技技術,想起硅谷,不得不想起當年的人所說的,知識也是一種生產力?。?/li>
  •   專業(yè)調查指調查對象的代表性,調查工具的專業(yè)性。專業(yè)精神是指認真完成每一項數(shù)據(jù)工作,專業(yè)分析則是在專業(yè)調查的基礎上配合專業(yè)精神進行專業(yè)的分析,從而產生精準的論斷。沒有專業(yè)的調查,分析就失去了根基,沒有專業(yè)精神,調查便沒了意義和方向。三者的完整統(tǒng)一,才有這本直面社會矛盾和尋求解決徒徑的有益嘗試。

    書中有一段文字必須引出來作為上述文字的注腳:“本文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所2008年5~9月進行的‘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此次調查覆蓋全國2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135個縣(縣級市/區(qū)/旗)25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520個村(居)委會,訪問住戶7100余戶,獲得有效問卷7139份,調查誤差小于2%,符合統(tǒng)計推斷的科學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民生問題似乎不是問題,但事實上,這是需要不斷努力完善的問題,因為確實存在許多問題。

    多位作者做出假設,未來收入分配趨勢,庫茨理論不能夠說明這些問題,希望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思考,也正表達了我們身在民生問題中的民的一部分思想。教育的資本與收益及階層的承繼分析,讓人獲益良多,曾經困擾我的一些問題在這里找到了答案。譬如1977~1991年出生后的人初職、現(xiàn)職階層,將復雜的社會問題以數(shù)據(jù)的形式做了完整的詮釋,盡管社會在發(fā)展,理論與實踐在更新,新生代農民階層在減少,但要看到的是農民的后代轉換為白領階層在各個時期都14~16%之間,沒有改變。關于地域教育資源的分配成為深刻,注腳里有一段小字將這種重點中學的分配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之前社會上曾有過類似問題的討論,校方與地方的解釋是地方行政在經濟、土地等各方面給予學校非常多且重要的支持,那么本地生源肯定優(yōu)先保障。事實上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本地錄取分數(shù)線遠低于外地生源,對人才的培養(yǎng)與社會結構的后期影響具有極強的破壞力。

    作者是站在宏觀的立場,微觀的角度,故整體脈絡清晰,論點以論據(jù)支撐為前提,頗有建樹。國家“三農”政策、醫(yī)療改革與稅收調節(jié)(如個稅起征點調至3000元)即旨在拉小各種差距,無論從國家穩(wěn)定性和經濟內需等因素,是要杜絕兩極分化的,但市場經濟體制運行以來的失控成分不能說沒有起反作用,從積極的方面看,最終的成效應該是會有的。

    作為民生更重要的問題住房,政策短期內已經出臺了多種,這是歷年來出拳最多最快的,銀行加息不斷創(chuàng)新高,各地保障性住房增加建設比例,仍是積極的運作。

    民者,不求聞達,但求居安食飽,正所謂倉稟足而知禮儀,今民難愚,國之大事也,應切實為民生踐行之!
  •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置身于什么樣的生活樣態(tài)的話,請讀一讀《當代中國民生》!讀過了此書,也許你會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
  •   借用網(wǎng)絡名言“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活在當下這么人吃人,豺狼當?shù)赖纳鐣?,真累?/li>
  •   很好的材料,為我下一步寫作打了好基礎!
  •      民生,簡而言之指人民的生計與生活。古人在春秋時期就記載道,“民生不易,禍至無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詩人屈原也感慨“哀民生之多艱難”。古代思想史這一階段所指的“民生”,深受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影響,多泛指一般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或指人的本性?,F(xiàn)代意義上的民生,最早可追溯到孫中山。孫中山終其一生試圖對民生這一社會最大現(xiàn)實課題提出理論說明與解決方案,他把“民生”問題提高到歷史觀的高度進行理論的闡發(fā),他認為民生是“社會的生存、過敏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而近些年來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經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集中爆發(fā),尤其是民生問題突出、矛盾尖銳,政策的滯后與適當造成了部分人民的困苦,也造成了部分國人的冷漠和勢利,評論家說這是改革開放后信仰喪失、價值觀崩潰、唯利是圖的表現(xiàn)。所以民生問題是中國社會當下一個嚴重的、需要著力解決、有效解決的問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博士的新作《當代中國民生》就是針對這一問題的專業(yè)論著,他在全面剖析中國民生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民生是經濟社會建設的重點,發(fā)展要以民生為先:溫飽是民生之始、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社會安全是民生之道。
      
      從《當代中國民生》一書中,我們能深刻了解到,解決民生問題,說到底,就是要解決和改善全體國民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問題。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不是在普遍貧窮背景下出現(xiàn)的,而是在社會整體發(fā)展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因而它綜合了改革時期的多重矛盾,在整體上具有密切相關性,在具體問題上具有層次漸進性。
      
      所謂密切相關性是指所有問題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問題的解決涉及其他問題,單純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難以奏效。以就業(yè)問題為例,似乎是教育問題,許多學者也將它歸結到高校擴招后教育質量的滑坡上。實際上這并不單單是教育問題,它涉及社會分配、社會保障、農村發(fā)展、企業(yè)壟斷等問題。從社會分配來說,工人與干部的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小城市與大城市存在巨大差距,人們自然千方百計地向高收入職業(yè)和地區(qū)流動,而這些職業(yè)和地區(qū)根本沒有那么多的就業(yè)崗位,就業(yè)自然困難。 從社會保障來說,事業(yè)單位比企業(yè)單位的社會保障水平高,城市有社會保障,農村沒有社會保障,許多大學生不愿意到企業(yè)單位和農村基層工作,這也增加了就業(yè)難度。從農村發(fā)展來看,農村的經濟收入、社會保障、文化生活比城市的要差,盡管國家鼓勵大學生向邊遠地區(qū)、向農村流動,并設立了大學生“村官”,但真正流動到農村的大學生少之又少。從壟斷企業(yè)來看,電信、石油、鐵路等壟斷企業(yè)收入高,一方面加大了社會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獨占了龐大的市場,減少了社會投資和就業(yè)崗位,所以,就業(yè)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就業(yè)問題實質上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教育問題也是如此,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教育問題,并以改革高考制度,促進素質教育的社會政策來應對,可是時至今日,教育問題依舊嚴峻。其原因也是由于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沒有解決,學生無法有效地分流。學生如果考不上大學,當工人,工資低,沒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渠道,沒有接受再教育的機會。個別地方雖然也給予了技工較高的工資,但畢竟是少數(shù),大量的工人處于企業(yè)的最低層,基本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還隨時可能失去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只能干軍萬馬擠高考的“獨木橋”。中學教育面對著這樣迫切想要改變自身命運的孩子和家長,又遑論素質教育呢?教育問題、就業(yè)問題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又與社會公平、社會保障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也必須鏟除教育的不平等和就業(yè)歧視,所以,這些問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緊地扭在一起。
      
      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主要是就業(yè)、教育、分配、社保、醫(yī)療等,其中每一個問題都有生存和發(fā)展的兩個層次,比如社會分配問題,既是生存問題,也是發(fā)展問題,能否維持生存是生存問題,而生存的質量卻是發(fā)展問題。如就業(yè)問題,能否就業(yè)是生存問題,在什么崗位、在什么層次上就業(yè)是發(fā)展問題;再如社會保障問題,擁有社會保障才能維持基本的生存,而社會保障的完善能夠明顯促進個人發(fā)展。教育問題也是如此,它涉及的是生存的基本權力和發(fā)展的公平性問題。中國正處在生存問題和發(fā)展問題這兩個層次的漸進過程中,每一個問題都有兩個層次,所以在具體問題上的層次漸進性是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的一個特點。   
      
      縱觀《當代中國民生》一書,我門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時期,民生問題也是基本生存問題。近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但原有的一些帶有基本生存性質的民生問題并未完全解決,而新的具有個人保障與發(fā)展性質的民生問題開始凸顯,而能否解決好大眾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差距、農民工問題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將是我國未來民生狀況好壞的根本。
      
  •   建國60年,改革開放也已30年,這三十年是充滿變革的三十年,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懂敶袊裆繁闶窃诳偨Y60年發(fā)展經驗,總結社會世變的當下,利用比較可信的調查數(shù)據(jù),匯集數(shù)位專家的關于中國民生問題的力作。從這本書里,我們看到一個重點:以民生為重點的經濟社會建設,一個“為先”:以民生為先的發(fā)展。種種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的民生狀態(tài):溫飽是民生之始,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社會安危是民生之盾。

    與以住的民生問題相關著作不同,這本《當代中國民生》除了關注一些傳統(tǒng)的民生問題,諸如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差距,勞動力市場,醫(yī)療,教育等熱點問題,還單列出農民工,女性,老齡化,家庭養(yǎng)老,以及70后,80后等問題。從面到點上,著力反映中國民生真實全貌。

    國富民強,是自建國以來就倡導的價值觀,數(shù)代人也以此為終生奮斗目標。只是回首幾十年,國富是做到了,可是民確不強。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點GDP的比重從69%下降到53%,與此同時,企業(yè)可支配收入點國民收入的比重,從12%上升到23%,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19%上升到24%。這些數(shù)據(jù)只說明一個事實:國民消費不振,國家富而民窮。

    文中說“這30年以來,經濟快速增長是我們最大的成就,而出現(xiàn)的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是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的差距正加距拉大?!狈治鋈耸客ǔUJ為拉動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墒悄壳埃涍^金融危機的洗禮加上4萬萬救市資本的投入,中國的出口嚴重受挫,即便是樂觀預期,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下,在全球對中國制造的討伐局面下,中國的外貿出口不可能恢復到外貿依存度60%的狀況。三駕馬車已斷了一條路,那么投資,房地產投資過熱,實業(yè)投資不振也是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此外還有重復建設,豆腐渣工程,產能過剩,投資收益下降等等問題。經過經濟危機,4萬萬救市不成,結果除了工資不漲,全線通脹(當然公務員的工資變相各種增漲,不列于此中)。有經濟學家給決策者們支招:擴大內需,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此外,說一下這次調查問卷的力度,樣本量是7100人,再加上追加樣本,實際上是7139份。在抽樣調查實施中,由督導員和訪問員共同工作,以保證樣本的真實性。不過,對整個中國13億人口的基數(shù)來看,7139份相對還是太薄弱了。我想如果取樣更現(xiàn)實一點,這些數(shù)據(jù)可能更要讓人悲觀一些。

    在改革開放的孩子們一章中,著重隨改革開放長大的一代人:70后80后這些孩子的時代特征、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以及公民感和民主意識對中國的未來影響。70后80后如今正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也代表了中國未來的走向。并沒有經歷過父輩們政治運動的這一代人,在涉及國家司法行政內容的滿意度問題上自動回避,表現(xiàn)出整體的非政治化傾向。

    溫飽是民生之始、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社會安全是民生之道。----收入分配不公正,社會保障不建全,將引發(fā)種種民生問題,愿關注民生者都來讀讀此書。
  •   這本書主要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分析當前中國民生狀況,值得一看
  •   包含民生問題多,數(shù)據(jù)準確,值得閱讀和參考。
  •   看看他怎么解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