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何增科 等主編 頁數(shù):46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公民社會與治理是當前政治學研究的中心話語。以之為基礎構建的學術探討是中國政治學研究范式的一種轉型,也極有利于現(xiàn)實政治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我國未來幾年將更加重視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建設,深入研究公民社會理論和治理理論,對于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及治理的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公民社會與治理》各篇論文的作者在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方面的貢獻在于,通過一些細致的分析,將二者發(fā)揮作用的功能進行了具體探討。從總體上說,他們并沒有推翻以前比較定性的論斷,而是認為應結合具體情景具體對待。
《公民社會與治理》由何增科等主編。
作者簡介
何增科,河南靈寶人。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治、重點研究腐敗與反腐敗、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基層民主與地方治理、社會建設和社會體制改革等?! ‖F(xiàn)為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近年來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發(fā)表中英文論文140余篇。主要著作有:《政治之癌——發(fā)展中國家的腐化問題研究》、《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反腐新路——中國轉型期腐敗問題研究》、《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社會管理與社會體制》、《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等。曾主持和正在主持的國家項目、省部級項目、國外基金項目有16項。 包雅鈞,湖北省安陸市人。200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yè),獲法學博士學位。專業(yè)研究領域及方向:政治學理論、當代中國政治、基層及邊疆治理研究?! ‖F(xiàn)為中央編譯局副研究員、副調研員。曾參加團中央、中組部第九批和第十批博士服務團項目到新疆及重慶掛職鍛煉。出版的著作有《當代中國經濟政治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專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制研究》(專著)、《民主與市場》(譯著)等。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
1 公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當代話語權分析
2 國家、公民社會與社會政策:一種研究路徑的建立
3 巴西的參與式預算——社會創(chuàng)新和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
4 公民社會、國家以及全球公民社會的局限
第二部分 公民社會與民主
5 公民社會與民主
6 推進民主:創(chuàng)建公民社會的挑戰(zhàn)
7 全球治理中的公民社會和民主
8 公民社會與全球民主問題
第三部分 公民社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9 全球公民社會及其不滿者
10 公民社會、社會資本和經濟發(fā)展
11 城市治理中的社會創(chuàng)新與公民社會:包容性城市的戰(zhàn)略
12 政治支持:社會資本、公民社會和政治經濟績效
第四部分 公民社會與治理
13 治理、公民社會與合作:一種邊緣視角
14 公共領域的出現(xiàn):參與式治理中的協(xié)商政治
15 公民社會與善治之關系的再思考
第五部分 全球公民社會與全球治理
16 公民社會與民主責任的全球治理
17 強人所難?——公民社會與全球治理
18 全球治理的公民社會:面對有分歧的分析、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
19 全球公民社會和全球公民資格問題
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并且是建立在威斯特伐利亞模式下現(xiàn)實政治動力基礎之上的。其次,目標本身也得到了充分的認同,那就是在社會或自由民主模式之上創(chuàng)建一種民主政權。再次,由于認識到作為目標的政權既不代表它的公民的意愿,也不對其作出回應,因此尋求改良的外界壓力得到了激活,也獲得了一定的正當性。 這些內容與第二方面的內容是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關于公民社會和國家之間對稱性的相關假設。雖然這種對稱性是對處于新托克維爾主義模型核心的民主對稱性的直接反映,但是反專制主義公民社會的變革性要求仍然是建立在“注定的社區(qū)”這個相同的理念基礎之上的,在這個理念中,社會成員是出于對某種政治歸屬的認同而聯(lián)系在一起的。除了在正當化外部壓力的作用之外,這種對稱性在漸進主義(生活在真理中)的政治和倫理策略以及平行政體(本身從未明了過)中是清晰的,平行政體認定國家和社會可以通過重塑它們的成員和日常生活的體制去進行重組。這種方案也代表著國家和公民社會相互構成的這種特性可以間接地加以認識:它的策略表明不光政府,社會本身也被國家無處不在的意識形態(tài)和安全部門所腐蝕?! ≡u價反專制主義模型中全球公民社會的民主觀點更為困難,這是因為這些觀點本身更為模糊,這種模型也沒有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地具體存在。跨國網(wǎng)絡組織確實成功地運用它們的道德權威給本土的反對組織提供了支持,也在全球范圍內提升了對某些事務的認識并給國際治理組織和世界領袖們施加了壓力,但是,這些策略以及通過它們所獲得的成功并沒有加總到旨在變革全球治理的一個一致計劃中去,在這個方面它們比全球民主的框架要弱很多。即使這種努力的數(shù)量和成功可以顯著地得到增加,它們從本質上來說仍然基本上是防御性的,并針對特定的問題而設。像“全球變革性政治”和“自下而上的全球化”這種概括性的說法可能會成為活動家和學者精神和追求的一部分,但它們所提供的政治解決方法卻極為有限。這么說并不是污蔑這些重要的努力。 ……
編輯推薦
公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當代話語權分析、公民社會、國家以及全球公民社會的局限、公民社會與民主、公民社會與全球民主問題、全球公民社會及其不滿者、公民社會與善治之關系的再思考、公民社會與民主責任的全球治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