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雷鈺,黃興民,《列國志》編委會 編 頁數(shù):493 字數(shù):4294967295
前言
前言 自1840年前后中國被迫開關、步入世界以來,對外國輿地政情的了解即應時而起。還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受林則徐之托,1842年魏源編輯刊刻了近代中國首部介紹當時世界主要國家輿地政情的大型志書《海國圖志》。林、魏之目的是為長期生活在閉關鎖國之中、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國人“睜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參考資料,尤其是讓當時中國的各級統(tǒng)治者知道“天朝上國”之外的天地,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部著作,在當時乃至其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對國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阅菚r起中國認識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沒有停止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以主動的自信自強的積極姿態(tài),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與之相適應,不同時期先后出版過相當數(shù)量的不同層次的有關國際問題、列國政情、異域風俗等方面的著作,數(shù)量之多,可謂汗牛充棟。它們對時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當今世界,資本與現(xiàn)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在國際間流動和傳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極大地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對中國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極其深刻的影響。面臨不同以往的“大變局”,中國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不同的是,我們所面臨的已不是林則徐、魏源時代要不要“睜眼看世界”、要不要“開放”問題,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新的世界發(fā)展大勢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進程中更好地維護民族國家的主權與獨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與人類共同發(fā)展做出貢獻。這就要求我們對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們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進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c此時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種種有關介紹、論述各國史地政情的著述,無論就規(guī)模還是內容來看,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們期盼有更新、更系統(tǒng)、更權威的著作問世。 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研究機構和國際問題綜合研究中心,有11個專門研究國際問題和外國問題的研究所,學科門類齊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責任擔當這一重任。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就提出編撰“簡明國際百科全書”的設想。1993年3月11日,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繩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報告上批示:“我想,國際片各所可考慮出一套列國志,體例類似幾年前出的《簡明中國百科全書》,以一國(美、日、英、法等)或幾個國家(北歐各國、印支各國)為一冊,請考慮可行否?!薄 ≈袊鐣茖W院科研局根據(jù)胡繩院長的批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1994年2月28日發(fā)出《關于編纂(簡明國際百科全書)和(列國志)立項的通報》?!读袊尽泛汀逗喢鲊H百科全書》一起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按照當時的計劃,首先編寫《簡明國際百科全書》,待這一項目完成后,再著手編寫《列國志》?! ?998年,率先完成《簡明國際百科全書》有關卷編寫任務的研究所開始了《列國志》的編寫工作。隨后,其他研究所也陸續(xù)啟動這一項目。為了保證《列國志》這套大型叢書的高質量,科研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開國際學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歷史研究所負責人會議,討論了這套大型叢書的編寫大綱及基本要求。根據(jù)會議精神,科研局隨后印發(fā)了《關于編寫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陸續(xù)為啟動項目撥付研究經(jīng)費?! 榱思訌妼Α读袊尽讽椖烤幾霭婀ぷ鞯慕M織協(xié)調,根據(jù)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李鐵映同志的提議,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國際學科片的陳佳貴副院長為主任的《列國志》編輯委員會。編委會成員包括國際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部門的主要領導及有關同志??蒲芯趾蜕鐣茖W文獻出版社組成《列國志》項目工作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成立了《列國志》工作室。同年,《列國志》項目被批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新聞出版總署將《列國志》項目列入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計劃?! ≡凇读袊尽肪庉嬑瘑T會的領導下,《列國志》各承擔單位尤其是各位學者加快了編撰進度。作為一項大型研究項目和大型叢書,編委會對《列國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資料翔實、準確、最新,文筆流暢,學術性和可讀性兼?zhèn)??!读袊尽分詮娬{學術性,是因為這套叢書不是一般的“手冊”、“概覽”,而是在盡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體現(xiàn)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所得和個人見解。正因為如此,《列國志》在強調基本要求的同時,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沒有對各卷的具體內容及學術觀點強行統(tǒng)一。應當指出,參加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業(yè)科研人員以外,還有院外的一些在該領域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 現(xiàn)在凝聚著數(shù)百位專家學者心血,共計141卷,涵蓋了當今世界151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數(shù)十個主要國際組織的《列國志》叢書,將陸續(xù)出版與廣大讀者見面。我們希望這樣一套大型叢書,能為各級干部了解、認識當代世界各國及主要國際組織的情況,了解世界發(fā)展趨勢,把握時代發(fā)展脈絡,提供有益的幫助;希望它能成為我國外交外事工作者、國際經(jīng)貿企業(yè)及日漸增多的廣大出國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實“向導”,引領其步入更廣闊的世界;希望它在幫助中國人民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能夠架起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中國的一座“橋梁”,一座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橋梁”?! 读袊尽肪庉嬑瘑T會 2003年6月
內容概要
《列國志》是中國出版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介紹世界各國和主要國際組織最新情況的圖書。該課題自1999年啟動,時至今日,已歷時十三年?!读袊尽返木庉嫵霭?,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一套內容權威、準確,評論客觀、公正的大型國際知識參考書。本套叢書自2002年首批出版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而且已經(jīng)成為中央和有關部委,以及企事業(yè)單位和我國公民出訪對象國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合作交流乃至觀光旅游的基本參考書。
本套大型志書共141卷,涵蓋了五大洲主要國家及主要國際組織,每一卷都全面介紹對象國或組織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其作者主要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歐洲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美國研究所、日本研究所等九個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國內其他科研院所及大學的相關學者以及部分曾任對象國的大使。這套志書還得到了各駐華使館的大力支持,為課題組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字、圖片資料,許多大使還親自撰文,為圖書作序。因此,《列國志》體現(xiàn)了世界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數(shù)百名學者的心血。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和國家重點出版項目,此項工作之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突?41卷的《列國志》,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人看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當是前無古人!此前不是沒有相關的出版物,然數(shù)家出版社少則數(shù)種十數(shù)種,多則三五十種,之后再無下文,留下了歷史的缺憾。究其原因,當然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不外乎今日世界之大,國家之多,缺乏專門研究,勢必有“難為無米之炊”之嘆。一百多個國家,常為人們所關注的又有多少個?那些不為人們所關注的國家,相關資料的積累自然就很有限。加之一些國家自身發(fā)展的曲折,使得其發(fā)展變化的歷史益形復雜,要把握其發(fā)展演化的脈絡也就更為困難。我們很幸運,一是有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大環(huán)境,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越來越多,而進一步加深了解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二是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一國家最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鎮(zhèn)為依托;三是有國家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四是有國內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鼎力相助。當然這中間也包括我們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
141卷的《列國志》,涵蓋了當今世界151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數(shù)十個主要國際組織,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它們的歷史、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民風民俗情況,是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全景式的“窗口”。適合各國駐華使館,各國駐華商務機構,各級政府及涉外機構,各大旅行社,國際問題研究及教學工作者,涉外工作者,大、中型圖書館,大學、中學及其他專業(yè)學校收藏。
煌煌141卷的《列國志》,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人看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當是前無古人!此前不是沒有相關的出版物,然數(shù)家出版社少則數(shù)種十數(shù)種,多則三五十種,之后再無下文,留下了歷史的缺憾。究其原因,當然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不外乎今日世界之大,國家之多,缺乏專門研究,勢必有“難為無米之炊”之嘆。一百多個國家,常為人們所關注的又有多少個?那些不為人們所關注的國家,相關資料的積累自然就很有限。加之一些國家自身發(fā)展的曲折,使得其發(fā)展變化的歷史益形復雜,要把握其發(fā)展演化的脈絡也就更為困難。我們很幸運,一是有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大環(huán)境,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越來越多,而進一步加深了解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二是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一國家最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鎮(zhèn)為依托;三是有國家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四是有國內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鼎力相助。當然這中間也包括我們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簡介
馬燕冰,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1983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長期從事東南亞問題研究。曾主要從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別問題研究,以及東盟一體化進程、東盟的安全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東盟地區(qū)論壇、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開發(fā)、南海爭端、東南亞伊斯蘭極端勢力、東亞合作等地區(qū)綜合性問題的研究。編著《列國志·菲律賓》一書,參與撰寫《東盟冷戰(zhàn)后的安全戰(zhàn)略》《東亞和平與安全》《周邊國家民族宗教問題》等十余本專著,在《現(xiàn)代國際關系》《和平與發(fā)展》《亞非縱橫》等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文章幾十篇。張學剛,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1974年出生,籍貫山西,曾就讀于蘭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文學學士、國際關系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別問題及東盟一體化、東南亞海上通道安全等地區(qū)問題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文章幾十篇,曾參與編撰《國際戰(zhàn)略與安全戰(zhàn)略評估》《海上通道安全》等專著。駱永昆,1982年生于云南昆明。先后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大學,2008年獲文學碩士學位,通曉印尼、馬來語。現(xiàn)供職于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從事東南亞問題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印尼、馬來西亞、文萊內政及東南亞的伊斯蘭文化。在《東方研究》《國際資料信息》《東南亞縱橫》等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合譯馬來古典文學名著《馬來紀年》《馬來古典文學史》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國土和人民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形特點
三 山脈、高原
四 河流、湖泊
五 島嶼
六 平原、濕地
七 氣候
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
一 礦產(chǎn)資源
二 植物資源
三 動物資源
第三節(jié) 人口和行政區(qū)劃
一 人口
二 行政區(qū)劃
三 重要城市
第四節(jié) 民族、宗教和風俗習慣
一 民族
二 宗教
三 語言文字
四 民俗與節(jié)日
第二章 歷史
第一節(jié) 上古簡史
一 原始人類
二 古代國家
第二節(jié) 中古簡史
一 馬六甲王國的建立
二 馬六甲王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
三 馬六甲王國的軍事、外交、政治、宗教
第三節(jié) 葡萄牙、荷蘭殖民者的統(tǒng)治
一 馬六甲陷落
二 葡萄牙人對馬六甲的統(tǒng)治
三 荷蘭殖民者占領馬六甲
第四節(jié) 英國殖民者入侵馬六甲
一 海峽殖民地的建立
二 英國殖民政府對馬來半島的蠶食及全面統(tǒng)治
第五節(jié) 二戰(zhàn)前英國對馬來亞的殖民統(tǒng)治
一 行政區(qū)域和政治制度
二 分而治之的政策
三 二戰(zhàn)前的政治運動
第六節(ji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馬來亞
一 日本占領馬來亞
二 日本對馬來亞的統(tǒng)治
三 馬來亞人民的抗日斗爭
第七節(jié) 戰(zhàn)后初期的政治形勢
一 馬來亞聯(lián)邦計劃
二 馬來亞聯(lián)合邦成立
三“剿共”戰(zhàn)爭及其影響
第八節(jié) 爭取獨立的斗爭
一 20世紀50年代初的政治變化
二 1955年的選舉和獲得獨立
三 馬來亞聯(lián)合邦憲法的頒布
第九節(jié) 組建馬來西亞
一 事情的由來和各方立場
二 馬來西亞成立
第十節(jié) “5?13”事件和70年代的重大變化
一 “5?13”事件
二 馬來人特權進一步加強
三 70年代的政治、外交的重大變化
第十一節(jié)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fā)展變化
一 進入馬哈蒂爾時代
二 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的變化
三 進入90年代的馬來西亞
四 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安瓦爾事件”
五 1999年大選及其結果
第十二節(jié) 進入21世紀的馬來西亞
一 馬哈蒂爾總理辭職
二 2004年大選及其結果
三 2008年大選
四 國陣慘敗掀起馬來西亞政治海嘯
五 巴達維的改革
六 安瓦爾反撲
七 納吉布出任新總理
第三章 政治
第一節(jié) 憲法
一 馬來西亞憲法的歷史沿革
二 現(xiàn)行憲法
第二節(jié) 國家機構
一 中央國家機構
二 司法
三 地方國家機構
四 國家主要標志
第三節(jié) 政黨與團體
一 馬來西亞政黨發(fā)展簡史
二 主要政黨
三 政治體制的運作特點
第四節(jié) 主要政治人物
一 納吉布?拉扎克
二 馬哈蒂爾
三 阿卜杜拉?巴達維
四 東姑?阿卜杜勒?拉赫曼
五 敦?阿卜杜拉?拉扎克
六 侯賽因?奧恩
七 米詹?扎因?阿比丁
八 易卜拉欣?安瓦爾
第四章 經(jīng)濟
第一節(jié) 概況
一 當前經(jīng)濟概況
二 獨立后到90年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軌跡
三 獨立后到90年代末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成就
四 獨立后到90年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五 這一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六 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馬來西亞經(jīng)濟發(fā)展
七 近年經(jīng)濟發(fā)展概況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部門
一 農、林、漁業(yè)
二 制造業(yè)
三 礦業(yè)
四 能源和電力工業(yè)
五 交通運輸業(yè)
六 建筑業(yè)
七 旅游業(yè)
第三節(jié) 財政金融
一 財政
二 金融與貨幣
第四節(jié) 對外經(jīng)濟關系
一 對外貿易
二 外國投資
三 與中國的經(jīng)濟關系
第五節(jié) 勞動工資與人民生活
一 勞動就業(yè)
二 工資收入和社會福利保險
三 公共衛(wèi)生與醫(yī)療
第六節(jié) 稅收制度
一 稅種和稅率
二 稅收管理體制
第五章 軍事
第一節(jié) 國防
一 國防體制
二 歷史
三 國防戰(zhàn)略和安全觀念
四 國防預算
五 兵役制度
第二節(jié) 武裝部隊概況
一 陸軍
二 海軍
三 空軍
第三節(jié) 治安力量
第四節(jié) 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
一 海軍建設情況
二 陸軍建設情況
三 空軍建設情況
四 發(fā)展立體作戰(zhàn)能力,加強特種部隊建設
第五節(jié) 對外軍事合作
一 與東盟的合作
二 與“五國聯(lián)防組織”的合作
三 與南亞國家的合作
四 與美國的合作
五 與中國的合作
第六節(jié) 軍事院校和三軍博物館
第六章 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和體育
第一節(jié) 教育
一 教育發(fā)展簡史
二 現(xiàn)行教育概況
三馬來西亞高校簡介
四 華文教育
第二節(jié) 科學技術
一 發(fā)展概況
二 科研政策
三 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
四 最新科技成就
第三節(jié)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
一 新聞出版概況
二 華文新聞出版事業(yè)
三 廣播電視
第四節(jié) 文化藝術
一 音樂
二 舞蹈
三 戲劇
四 傳統(tǒng)娛樂休閑
五 文學
六 繪畫、雕塑與建筑藝術
第五節(jié) 醫(yī)藥衛(wèi)生
一 衛(wèi)生行政結構
二 衛(wèi)生籌資體制與支付體系
三 醫(yī)療福利政策的私營化浪潮
四 醫(yī)療保健服務
五 推動醫(yī)療改革
第六節(jié) 體育
一 羽毛球
二 足球
三 其他
四 體育活動
五 主要體育設施
第七章 外 交
第一節(jié) 對外政策
一 獨立初期到7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
二 80年代以來的對外政策
第二節(jié) 與東盟國家的關系
一 與印尼的關系
二 與新加坡的關系
三 與泰國的關系
四 與菲律賓的關系
五 與文萊的關系
六 與中南半島國家的關系
第三節(jié) 與英國的關系
第四節(jié) 與日本的關系
第五節(jié) 與美國的關系
第六節(jié) 與蘇聯(lián)、俄羅斯的關系
第七節(jié) 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一 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
二 與澳大利亞的關系
三 與印度的關系
四 與韓國、朝鮮的關系
第八節(jié) 與中國的關系
一 16世紀以前的中馬關系
二 16世紀至20世紀中葉的中馬關系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中馬關系
附錄
詞匯對照表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六 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 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Jose Eduardo Dos Santos) 安哥拉共和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1942年8月28日生于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市一個工人家庭。從中學時代起他就積極參加反對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50年代末在羅安達市參加秘密斗爭小組。1961年,多斯桑托斯加入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當時他只有19歲。1962年,多斯桑托斯參與創(chuàng)建安人運青年組織,任青年組織副主席兼安人運駐剛果代表;1963年,安人運送他到前蘇聯(lián)的巴庫大學學習石化和通信專業(yè),獲副博士學位。1970年回國后,多斯桑托斯積極參加反對葡萄牙殖民者的斗爭,1974年,安人運的領導人內圖任命他為中央委員,繼而中央委員會又選舉他加入了政治局。1975年6月,多斯桑托斯任安人運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長、衛(wèi)生部長,同年9月當選安人運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1月安哥拉獨立后,多斯桑托斯歷任外交部長、第一副總理、計劃部長、計委主任、安人運中央文教體育書記、國家重建部書記、經(jīng)濟發(fā)展和計劃部書記等職。1979年9月,安哥拉第一任總統(tǒng)、安人運主席內圖病故,多斯桑托斯接任該黨主席和安哥拉總統(tǒng)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80年和1987年,多斯桑托斯兩次當選為人民議會議長;1985年12月、1990年12月、1998年12月和2003年12月,多斯桑托斯分別再次當選為安人運主席。多斯桑托斯曾于1988年10月和1998年10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多斯桑托斯總統(tǒng)強調對黨的忠誠和政治實用主義。這種忠誠有其政治的和個人的基礎。在蘇聯(lián)留學時,多斯桑托斯就開始忠誠地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娶了一名蘇聯(lián)女子為妻(后來又回到了自己的國家)。還在蘇聯(lián)留學時期,多斯桑托斯就堅信,馬克思主義先鋒政黨是動員廣大安哥拉鄉(xiāng)村人口的最好策略;但與此同時,多斯桑托斯公開宣稱自己的經(jīng)濟思想是混合經(jīng)濟、一定程度上的權力分散、擴大私有部門和西方投資。像很多非洲領導人一樣,多斯桑托斯并不把政治折中主義視為內部沖突,也不把安哥拉當時大量蘇聯(lián)和古巴人在安哥拉的政治局勢視為外來統(tǒng)治。 多斯桑托斯并不緊緊抱著馬克思主義呼吁烏托邦的理想,而是認為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安哥拉社會也還會有內部斗爭在繼續(xù)。在多斯桑托斯看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組織原則是最實用的動員社會的原則,特別是對于安哥拉這樣大多數(shù)人口都缺少教育的社會更是如此;只要動機正確,經(jīng)過培訓,一個小的先鋒領導集團可以帶領人民順利完成國家發(fā)展的任務,這種方式對于提高多數(shù)人的生活而言,遠比資本主義的投資使一小群人盈利好得多。80年代,因為與蘇聯(lián)和東歐的貿易沒有取得進展,而同時西方的技術似乎對于安哥拉的發(fā)展更為重要一些,多斯桑托斯開始贊成與西方發(fā)展經(jīng)貿基礎上的政治關系,以便取得安哥拉國內的和平與繁榮。與此同時,多斯桑托斯強調這種轉向并不表明要弱化馬克思主義。 盡管多斯桑托斯一直忠誠于黨,但同時還以政治實用主義著稱。對于70年代末的整流運動,他公開批評過,指出有很多忠誠的黨員被排除出了黨組織,同時承認這場運動遠離安哥拉的農民大多數(shù)群體,這是農民們直到80年代末期依然對黨的綱領無動于衷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從安人運的政策中受益。
編輯推薦
《列國志(珍藏版)(套裝共141冊)》編輯推薦:一百四十一卷的“列國志”涵蓋了當今世界一百五十二個國家以及主要國際組織,較為詳細的介紹了這些國家的歷史、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民風民俗情況,是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全景式的“窗口”。當然,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今天的“列國志”也只是對這些國家與主要國際組織截至當下情況的介紹,要想動態(tài)地把握其未來發(fā)展情況,需要對其不間斷地跟蹤、研究,不斷將其最新的情況補充進來。這將是一項繁難的長期工作。好在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工具。隨著“列國志”編撰工作進入尾聲,為使“列國志”能夠根據(jù)各國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不斷補入其最新的材料,長期發(fā)揮它的應有作用,我們適時的構建了“列國志”數(shù)據(jù)庫。相信“列國志”數(shù)據(jù)庫將以其強大功能,合理的架構,不斷充實的新材料,為人們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一個更為通透的權威的“窗口”!也正因如此,精裝版“列國志”將成為“絕唱”!它既是我們“列國志”項目成果的集中展示,也許也是它唯一的一次“登場”亮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