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

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林可濟  頁數(shù):226  
Tag標簽:無  

前言

神州大地風雷激蕩,海峽西岸春潮澎湃。福建師范大學省重點高校建設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xiàn)實研究》文庫與大家見面了。本文庫以堅持、發(fā)展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為宗旨。這既是神圣的使命,又是歷史的責任。馬克思主義問世已經(jīng)一個半世紀了,盡管她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圍攻、謾罵、禁錮、歪曲……但仍頑強地成長、廣泛地傳播、蓬勃地發(fā)展;盡管也有成百上千種理論、學說來與之較量,企圖取而代之,但都無法得逞。蘇東劇變雖然使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但無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馬克思主義者在認真總結(jié)蘇東劇變的教訓后,將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變得更純潔、更成熟,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當20世紀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范圍內(nèi)舉行過一次“千年風云人物”的網(wǎng)上評選。結(jié)果,馬克思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得票高居榜首。中國共產(chǎn)黨人80多年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取得了革命和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一個貧困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中國。在進入21世紀后,中國共產(chǎn)黨人再次莊嚴宣告,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jié)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并且以極大的決心和氣魄,在全國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宏大工程,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對中西哲學的淵源、發(fā)展脈絡、哲學史觀等進行了比較。作者借用張世英先生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兩個層次”和“三個發(fā)展階段”的觀點,將“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作為重要視角,對中西哲學進行了論述和分析。文章從中西哲學史人手,探討了中西哲學形成和發(fā)展的路徑,以及相互交流的幾個階段,從不同側(cè)面對中西哲學在本體論、認識論、倫理觀、審美觀等各個領域進行比較。

作者簡介

林可濟,1933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50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1954~1958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福建師范大學哲學教授。曾兼任福建師范大學馬列主義教研部副主任、主任,管理學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等。校外曾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福建省科協(xié)委員、福建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國立華僑大學兼職教授等。主要學術著作有:《科技與文明》、《重要的思維法則——抽象上升到具體》(第二作者)、《信息社會理論辨析》、《中西哲學源流》、《研究》、《愛智篇——哲學學習探索40年》、《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等。主編學術著作有:《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唯物辯證法范疇新探》、《科學悖論集》等。1992年10月起,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自序  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中西哲學比較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哲學何為?  第二節(jié)  哲學與哲學史  第三節(jié)  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理論  第四節(jié)  中國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  第五節(jié)  中西哲學比較的目的與方法第二章  中國哲學史學科建立的“合法性”與可能性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  第二節(jié)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  第三節(jié)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卷上、卷下)  第四節(jié)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和《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第三章  作為中西哲學比較參照系的西方哲學史  第一節(jié)  西方哲學發(fā)展中的否定之否定  第二節(jié)  黑格爾的西方哲學史觀  第三節(jié)  海德格爾的西方哲學史觀  第四節(jié)  西方哲學的若干特點第四章  中國哲學發(fā)展縱橫談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發(fā)展概述  第二節(jié)  儒、道、佛是中國文化鼎足而立的三個支柱  第三節(jié)  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基本問題  第四節(jié)  中國哲學的若干特點’第五章  中西哲學在歷史上的交流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在西方的傳播及其影響  第二節(jié)  西方哲學的傳人及其影響  第三節(jié)  中西哲學交匯后引發(fā)的幾場大論爭第六章  西方學者心目中的中國古代哲學——以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普里高津為例  第一節(jié)  雅斯貝爾斯對中國古代儒家與道家的評論  第二節(jié)  海德格爾何以贊賞老莊哲學  第三節(jié)  普里高津論向中國哲學尋求哲學支持第七章  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對西方哲學的回應——以梁漱溟、馮友蘭、任繼愈、張世英為例  第一節(jié)  梁漱溟:《中西文化及其哲學》及其他  第二節(jié)  馮友蘭:中西會通的“新理學”哲學體系與中西矛盾觀的比較  第三節(jié)  任繼愈:關于老子研究中的中西哲學觀  第四節(jié)  張世英:近30多年來,致力于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第八章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  第一節(jié)  中西哲學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不同時代的比較,是古代與近代之別  第二節(jié)  中西方人在“實現(xiàn)自我”的方式上的差異  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近代哲學的若干比較(上)  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近代哲學的若干比較(下)  第五節(jié)  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若干比較第九章  中西哲學在現(xiàn)代的融合與會通  第一節(jié)  季羨林先生關于“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的論述  第二節(jié)  “李約瑟難題”再思考:現(xiàn)代自然科學為什么出現(xiàn)在西方?  第三節(jié)  實現(xiàn)中西哲學會通的兩種路徑  第四節(jié)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性訴求第十章  余論:哲學與人生——兼談科學、道德、審美、宗教四者關系  第一節(jié)  人生的四種境界  第二節(jié)  理性與信仰  第三節(jié)  中西哲學對真善美之不同理解  第四節(jié)  科學與宗教、美育與宗教的復雜關系  第五節(jié)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中國古代哲學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在漢朝以后,就出現(xiàn)了儒、道、佛三家并存的局面。它們相互矛盾、相互斗爭,又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唐朝還出現(xiàn)了三家合流的獨特景象,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很罕見的。許多學者指出,與西方人相比較,中國人的宗教意識比較淡薄,究其原因在于,中國人的哲學意識太濃厚了。中國文化早在在殷周之際,就完成了從宗教向世俗的轉(zhuǎn)變??鬃永^承、總結(jié)和發(fā)揚了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以“仁”為綱,較完美地177I答了本該宗教來回答的關于神、人的地位的問題,而歐洲自馬丁’路德新教改革以后,從天國向人間的轉(zhuǎn)變才開始。中國文化的早熟性給以后的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優(yōu)點與不足。這里附帶說一下,中國的儒家學說,本身就有著教化的功能。所以,有的學者把儒家學說稱之為“儒教”。當然,也有的學者不贊成這個說法。筆者是其中之一。筆者認為,儒家與嚴格意義上的宗教,還是不宜混為一談。中國的士大夫中,有人可以醉心于道家學說,或佛家學說,但并不一定去履行道教或佛教的那一套教規(guī),他們并不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中國古代哲學的發(fā)展中不僅出現(xiàn)了儒、道、佛三家并存的局面,而且儒學與道學長期并存、相互補充的實際,勢必對古代士大夫、文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的形成、人格的鑄造與行為的選擇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上生長的士大夫、文人,他們一方面以儒家的積極人世精神,步人仕途,以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我之價值;另一方面,又以道家超越功名利祿之淡泊胸懷,心游于無窮,以1771歸于物我統(tǒng)一的精神家園。兩者互相補充,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處境,各有各的作用。聞一多在論及詩人孟浩然時說:“我們似乎為獎勵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證生活的豐富,幾千年來一直讓儒道兩派思想維持著均勢,于是讀書人便永遠在心靈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與伊皋,江湖與魏闕,永遠矛盾著,沖突著?!雹俾勔欢嗟脑捴v出了中國古代一般讀書人的人生公式和必由之路:由學而仕,由仕而隱。仕與隱的矛盾,從某種特定的意義上說,反映著儒與道的矛盾。儒、道兩家雖然都既講實,又講虛,但儒家的重點在實,道家的重點在虛。

后記

當我校對完此書的全部書稿后,既有一種終于實現(xiàn)了長期以來愿望的欣慰之情,更有一種還需要繼續(xù)探索的緊迫之感。因為中西哲學比較這個題目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有著相當?shù)碾y度。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全面地、準確地把握它的內(nèi)涵并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以我的學養(yǎng)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正因為如此,筆者并不打算對之做全方位的論述,而只是選擇了一個適合于進行比較的視角。這個視角就是“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因為“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作為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模式,它們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蛘吒鼫蚀_地說,它們是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近代哲學在許多方面產(chǎn)生種種差異的關鍵所在。本書正是從這個視角來觀察中國哲學、觀察西方哲學,并進而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這就是筆者把書名定為《“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又以《中西哲學比較的重要視角》作為副標題的用意。至于這個想法是否在書中得到貫徹,那要靠廣大讀者的檢驗與評判了。當前,許多學者都有“出書難”之感嘆,對于筆者而言,更是如此。幸好,此書脫稿后能夠被列入福建師范大學省重點高校建設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xiàn)實研究》文庫之中,得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在此特向“文庫編委會”的有關領導的及時支持表示感謝!還要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科學圖書事業(yè)部王緋主任的周到安排和責任編輯關晶焱女士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

編輯推薦

《"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中西哲學比較的重要視角》: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xiàn)實研究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在中西哲學著作中可謂:角度新、理論全面、論述詳略得當。很好。大師著作。
  •   沒有展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