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程恩富 等主編,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 編  

內容概要

本著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深入研究和正確借鑒外國經濟學說,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從主題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第17次年會入選論文中精選了50篇力作,匯集成本書。全書分西方金融危機與中國對策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及其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西方經濟學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三個部分,內容涉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借鑒西方經濟學、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發(fā)展、產權理論的比較研究、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政策研究,以及外國經濟學說史研究等方面的前沿問題,是為關注和從事外國經濟學說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以及中國問題研究的學者奉獻的一本佳作。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西方金融和經濟危機與中國對策研究  當前西方金融和經濟危機與全球治理  新自由主義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視角的國際金融危機問題研究  西方學者是怎樣認識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的  政府經濟職能視角下的次貸危機  從馬克思信用理論看金融危機的防范  評克魯格曼反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  論建立“中元區(q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后危機時代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  危機背景下亟待完善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淺析  超越“比較優(yōu)勢陷阱”,構建我國的綜合競爭優(yōu)勢  金融危機下我國貨幣政策操作困境分析與啟示  由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提議引發(fā)的思考  美元泛濫、金融自由化與美元危機  美國兩次銀行業(yè)危機的成本比較  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型國家研究  從金融危機后“國進民退”的爭論談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第二部分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及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  對西方經濟思潮新動向的分析和評論  馬克思主義國際經濟學的構建  產權問題的辨析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產權問題  經濟學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范式的耦合  新中國60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軌跡與未來展望  馬克思沒有“一般生產勞動”范疇  與剝削泛化論商榷  工資的一般變動對生產價格的影響——《資本論》第3卷第11章研讀  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我國產權制度改革  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經濟學態(tài)度的演變過程及其原因  經濟增長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  剩余思想與分配理論——一個基于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視角的理論解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社會經濟學的比較研究  收入范疇的演化:從斯密到馬克思  宏觀經濟研究范式及其運用誤區(qū)的評析第三部分  西方經濟學及相關問題研究  制度主義者對“新政”的影響  奧地利學派:如何“演化”,如何更“演化”  邊際原則適用于對廠商長期均衡的分析嗎  國際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新方法:NOEM—DSGE模型  全球化經濟格局中的產業(yè)政策的革命性變化  國家理論的比較分析  現(xiàn)代貨幣主義沒落的方法論基礎  諾思的“制度一認知”理論述評  國有企業(yè)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難以匹配風險的免疫和套利  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研究新進展  西方經濟學財富觀的歷史演變:一個文獻述評  共享式增長理論研究進展  西方產權理論假設的缺陷  宏觀調控中的利率微調問題初探  廣義的利潤目標的可能性:基于個體偏好融合的動態(tài)演化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視野下國有銀行制度變遷的演進論解釋  通貨緊縮與經濟增長:一個文獻綜述  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17次研討會綜述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但是,斯密并不了解這種內在規(guī)定與外部表現(xiàn)的聯(lián)系。因此,他雖然有“兩種理解方法,一種是深入地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內在聯(lián)系,可以說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另一種只是把生活過程中外部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按照它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加以描寫、分類、敘述并歸入簡單概括的概念規(guī)定之中”①。但是,兩者之間卻沒有關系。既然資產階級及其理論家都生活在競爭和流通中,而競爭和流通又必然產生泡沫和假象,那么,在沒有真正建立科學方法、受狹隘利益限制、眼界不夠廣闊、洞察力不夠深邃的情況下,必然不能將外在的表象進行必要處理,更不能將它與其內部的內在規(guī)定聯(lián)系起來。正因為這樣,斯密的外在研究比較簡單,而且內外兩種規(guī)定安然并存,不斷地自相矛盾。這就決定了他的收入范疇必然是膚淺的,甚至是混亂的。在他那里,收入既是社會表象的反映,又是決定商品價值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將內在規(guī)定與外部表現(xiàn)統(tǒng)一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收入不同于其他現(xiàn)象,它相當復雜而且混雜。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表面上,凡是能夠獲得的貨幣,都是收入。不管是資本家投資的利潤、利息,土地所有者獲得的地租,還是工人獲得的工資,甚至乞丐乞討到的貨幣,統(tǒng)統(tǒng)是收入。顯然,其中包含著兩種性質不同的收入:一般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收入”和資本家的特殊“資本收入”。②就特殊“資本收入”而言,在流通和競爭中,一個資本家的資本,對另一個資本家來說就是收入。顯然,要在理論上科學而合理地區(qū)分并說明或反映這種經濟現(xiàn)象,是不容易的。斯密既不能區(qū)分兩種不同性質的收入,也經常把投入的資本和它的收入混為一談??梢哉f,他不僅沒有真正了解這個范疇,而且還深受其害。因為有種種原因和局限,他的生理學研究并不徹底、全面。雖然他認為,價值是生產商品的勞動決定的,但是,他又認為價值是由收入決定的。他首先把價值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隨后又反過來,用不依賴于價值而決定的工資、利潤和地租來構成價值。斯密的這種錯誤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將價值實體與價值所分解的東西混為一談了。之所以這樣,因為在社會表面上,“資本家的資本,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工人的勞動力或者不如說他的勞動本身……對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來說,表現(xiàn)為他們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潤、地租和工資)的三個不同的源泉……資本會把價值的一部分,從而把年勞動產品的一部分固定在利潤的形式上,土地所有權會把另_部分固定在地租的形式上,雇傭勞動會把第三部分固定在工資的形式上,并且正是由于這種轉化,使它們變成了資本家的收入、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

編輯推薦

《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0)》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