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曾少軍  頁數:331  字數:44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少軍博士的大作即將付梓,作為他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動站的合作導師,也作為共同推進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CDM)政策研究及清華CDM中心各項工作的同事、摯友,我為他感到高興,也為這本探索性的新著喝彩。這本名為《碳減排:中國經驗》的新著,凝聚了少軍博士多年致力于CDM及氣候變化相關項目咨詢、評估及政策研究的經驗與思考,也是他自進入清華從事博士后研究以來竭盡全力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他為人謙虛坦蕩,又剛正不阿,我們不僅是學問上的師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知交。他在進站前雖已在清潔發(fā)展機制和新能源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清華的角度看,無論學問基礎還是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我因此對他提出了對當時的他看來頗為苛刻的學術要求。當我們合作期滿,反觀兩年多來他所走過的路,我深為他所付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果而感佩。在站期間,他先后發(fā)表20余篇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參與并實際負責CDM中心各項重大科研項目,協(xié)助我主持CDM中心工作,并受聘擔任國家清潔發(fā)展機制審核理事會項目評審專家,成為我國在氣候變化國際減排履約實踐、政策和戰(zhàn)略研究方面頗有影響的青年學者。最近,他應邀作為主講嘉賓,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哥本哈根會議后應對氣候變化的戰(zhàn)略與政策”論壇上與氣候變化領域的諸多前輩、權威同臺演講,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他多年艱苦努力的結晶。而這本書,則匯集了他多年致力于CDM及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研究的主要成果。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取得的有限成果,對于CDM在中國的開發(fā)應用來說,無異于當頭一棒,正如作者書中所言:“目前的CDM業(yè)界的從業(yè)人員紛紛轉行”,有學者甚至斷言CDM的時代已經結束。在這種逆境下,少軍博士還能潛心致力于CDM研究,并在博士后出站報告的基礎上結合在國家智庫所獲得的宏觀政策研究視角,探索中國碳減排管理的制度框架。這本書的出版,對促進國際氣候合作,總結和宣傳中國以CDM為中心的碳減排實踐經驗,無疑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特別對當前取向悲觀的CDM相關業(yè)界,將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作者關于中國碳減排發(fā)展趨勢的樂觀判斷及其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認為:國際氣候談判的爭議,改變不了全球減排實施路徑中基于市場交易形式的經濟性、雙贏性和適用性,國際爭斗無論多么復雜激烈,最終還要落實到運用市場化的交易機制上來,因為只有市場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減排成本并實現減排目標。即便未來的減排交易機制不再叫CDM,但CDM所確立的程序與方法一定會繼續(xù)生效,因為這是迄今為止最能體現“三可”精神的減排交易機制。未來的減排交易機制只能在借鑒和延續(xù)目前以“方法學”為代表的程序和路徑基礎上延展。因此,CDM所確立的程序與方法只會改進,但絕不會取消。這是作者對減排前景深入思考之后作出的理性判斷,作者用堅定的信念打消了人們對減排前景的疑慮:“市場法則從來都是優(yōu)勝劣汰,相信經過目前市場的洗禮,一些真正有實力、有影響的中國減排機構將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為中國也為全球的氣候變化應對事業(yè),作出自己的杰出貢獻?!贝掖也菥?,是為序。

內容概要

本書基于清潔發(fā)展機制的考察,全面的研究分析了中國碳減排的經驗,全書凝聚了作者多年致力于CDM及氣候變化相關項目咨詢、評估及政策研究的經驗與思考,也是作者自進入清華從事博士后研究以來竭盡全力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

作者簡介

曾少軍,經濟學博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高級研究員。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第二節(jié)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jié)  可能性的創(chuàng)新之處  第四節(jié)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框架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相關背景知識  第一節(jié)  排放權交易理論  第二節(jié)  國際氣候制度  第三節(jié)  清潔發(fā)展機制第三章  國際碳交易市場分析  第一節(jié)  CDM交易市場  第二節(jié)  VCM交易市場  第三節(jié)  影響目前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因素第四章  中國CDM項目活動相關參與方分析  第一節(jié)  CDM國家主管機構(DNA)  第二節(jié)  DOE能力建設的經濟學分析  第三節(jié)  CDM執(zhí)行理事會(EB)  第四節(jié)  國外合作方  第五節(jié)  項目業(yè)主的作用與問題  第六節(jié)  NGO對CDM項目活動的參與第五章  中國CDM項目活動狀況分析  第一節(jié)  中國CDM項目活動潛在行業(yè)和類型分析  第二節(jié)  中國CDM項目活動的總體狀況  第三節(jié)  中國水電、風電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四節(jié)  中國余能利用領域的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五節(jié)  中國煤層氣領域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六節(jié)  中國生物質能領域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七節(jié)  中國鋼鐵行業(yè)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八節(jié)  規(guī)劃類CDM(P-CDM)項目分析第六章  關于促進中國CDM項目活動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jié)  關于具體類型CDM項目的開發(fā)問題  第二節(jié)  關于自愿減排問題的建議  第三節(jié)  關于EB注冊階段項目的審查問題  第四節(jié)  關于本土DOE成長問題  第五節(jié)  關于今后的新項目開發(fā)問題第七章  哥本哈根前后的觀察、思考與建議  第一節(jié)  哥本哈根前的觀察  第二節(jié)  對哥本哈根會議的評價  第三節(jié)  國際氣候合作的前景及中國減排管理的路徑選擇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根據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2004)的分析,在CDM項目基準線的確定方法研究中,OECD與IEA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發(fā)電、水泥、節(jié)能等案例詳細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確定CDM項目基準線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對CDM項目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本文中基準線部分的討論主要是針對他們的研究工作進行的,在討論中會在各個方面有比較詳細的介紹(OECD.2000,Bode,J.w.2000等)。CCAP對CDM的研究比較綜合,其對巴西等國的電力部門進行了CDM項目基準線的案例研究工作,發(fā)現的一些問題對研究工作較有啟發(fā)性,這些問題也得到了OECD研究人員的重視(CCAP,2000等)。TATA能源研究所是發(fā)展中國家中從事CDM問題研究的重要機構之一,其對印度國內的一些項目進行了CDM基準線的案例研究,但采用的完全是西方學者的理論方法,只是在技術轉讓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強調。WBCSD的能源與氣候變化小組的研究工作主要側重于CDM的經濟機制方面,他們對增量成本的理論方法在CDM項目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詳細深入的討論,并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本文對CERS定價機制的討論主要針對WBCSD的研究成果來進行。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院在過去與日本的新能源開發(fā)機構(NEDO)以及挪威等國家合作完成了有關中國的若干AU項目研究。AIJ項目采用增量成本的計算方法,基準線的設定均以各個具體項目實施前原有項目的實際技術水平為基礎來確定,各個項目設定的減排年限均為項目的壽命期。這些都是當時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方法,由于AU項目不涉及CERS的問題,因而,對具體方法的理論研究并不充分。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院作為中國政府在COP談判中有關CDM方面的主要技術支持單位,其對國外CDM項目的基準線確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總結,但對很多學者普遍提出的項目級缺乏透明度和具有較高的交易成本等問題并沒有提出很好的解決辦法。該研究院對中國的很多具體項目進行過基準線確定方法的研究,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但基本沿用AU項目的處理方式。清華大學目前也已經開始與一些國家和國際機構合作,開展CDM項目的案例研究。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中心在CDM的基本理論問題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特別是在CDM基準線理論與基準線確定方法,以及CDM項目的CEils定價機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為CDM項目的案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后記

奉獻給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從事近5年的碳交易業(yè)務咨詢管理、擔任100余個CDM項目的評審專家和在清華大學做兩年多的博士后的經驗與體會的總結,當然,也有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從事研究工作后,基于宏觀層面的思考與升華。但歸根到底,還是在清華師從王名教授做博士后研究的結果:沒有清華的經歷,我不可能受聘擔任國家清潔發(fā)展機制審核理事會項目評審專家;沒有清華的浸潤,我就不可能從理論的高度對自己的碳交易實踐進行歸納和提煉。王名教授對我的要求是高的,高得近乎苛刻:要在兩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間,成為本專業(yè)領域的有重要影響的學者;要做到這點,就要努力出科研學術成果,發(fā)表2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文章。老實講,我當時是硬著頭皮答應的,做不做得到,實無把握。兩年很快就過去了,我在慶幸終于基本達到當初人站目標的時候,發(fā)現此時擺在面前的文章、書籍、課題報告等等,與人站之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我記得公共管理學院在博士后交流時有老師講:到清華來,要立大志向、有大追求、出大成果、做大項目。正是這些看似高的要求,使得我的清華歲月收獲了沉甸甸的麥穗。所以,我首先要感謝的,是清華、是公共管理學院、是我敬重的王名教授!

編輯推薦

《碳減排:中國經驗.基于清潔發(fā)展機制的考察》:從理論的角度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經濟手段無非兩個:一個是稅。一個是可交易的排放許可證。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減排交易機制就在環(huán)境領域被證明為最經濟、最有效的治理手段。清潔發(fā)展機制(CDM)是目前最為成功的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減排合作機制,即便未來的減排交易機制不再叫CDM,但CDM所確立的程序與方法一定會繼續(xù)有效。中國在CDM領域的成就全球第一,對中國的CDM經驗進行總結分析,是回答人們對于后京都CDM命運的擔憂、促進市場化減排機制今后更好地被運用和推廣的最好行動。市場法則從來都是優(yōu)勝劣汰,相信經過目前市場的洗禮,一些真正有實力、有影響的中國減排機構將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為中國也為全球的氣候變化應對事業(yè),作出自己的杰出貢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碳減排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內容還行,可以購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