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的困境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法) 格羅塞  頁數(shù):91  字數(shù):8000  譯者:王鯤  
Tag標簽:無  

前言

  多米尼克·什納貝爾(Dominique schnapper)在他杰出的評論文集《社會學的理解》(La Comprehension Sociologique)當中回應了皮埃爾·布迪厄高傲的斷言,該書結尾引用了這一斷言:“現(xiàn)代社會不是由相互層疊、邊界清晰的群體構成,而是由同時具有多角色、多參照標的個體組成。根據(jù)社會條件和歷史情境,他們根據(jù)自身個體或集體的以往經(jīng)歷來選擇參照和身份認同的不同形式……現(xiàn)代社會建立在人們的流動之上,建立在他們忠誠或背叛的多元性之上,建立在他們身份的多元性之上。”不幸的是,在當今世界,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了身份縮減趨勢的變遷。身具多元屬性的男性和女性退縮到某一個身份當中,這種身份有的是外部因素強加的,有的是由排他性歸屬感激增造成的?! o論是主動追求還是被迫塑造,有限制的身份認同幾乎總是建立在一種對“集體記憶”的呼喚之上。而這僅僅是把一種傳遞(untransmis)變?yōu)榱艘环N獲得(unaequis)(參見本書第二章)。

內容概要

  我是何人?我們又是誰?誰來定義“我們”呢?我們認定“他們”是什么人?界定“他們”的基礎是什么?每個人都有著多重身份,無論是在社會、機構和組織內部的經(jīng)歷中,還是其在跨國空間內。身份的概念影響到人類群體構思和組織他們未來的方式,即對政治事務的組織。在當前身份問題日漸凸顯之際,對此進行深思熟慮就顯得尤為可貴。

作者簡介

[法]阿爾弗雷德·格羅塞,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兼法國《十字報》和《法蘭西西部報》政治專欄評論員,曾獲得過法國道德與政治研究院大獎。

書籍目錄

第二版序言引言 我們將談論什么?第一章 政治身份認同 國際層面 合法性與政治生活 社會與經(jīng)濟第二章 記憶與影響 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 教育:解放卻不排斥 媒體的認同型力量第三章 案例:“歐洲身份”第四章 身體與精神 先天與后天 給予的死亡、獲得的生命 性與愛結論 以何名義?

章節(jié)摘錄

  在我看來,我的身份是我屬性的總和——另外,我希望,還要加上一個綜合與主導它們的某種東西。每個屬性,每一個身份認同行為都呼喚著我不斷地根據(jù)概念去捫心自問。  在表面意義上:我的社會融入怎樣在我身上體現(xiàn)?可驗證的客觀觀察能占據(jù)多大部分?出自將現(xiàn)實轉化為形象的臆想又占了多大比重?  在第二層意義上:在整體社會內部,特別是代表我、在我看來有權(或者篡權)替我說話或者替我某個身份說話的政治社會,情況又如何?  為了試圖理解身份是什么,完全不可以對初步觀察結果淺嘗輒止。長久以來,對事實觀察的表現(xiàn)和詮釋對于無論是來自外部的定義還是自身的定義,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八鼊?chuàng)造了男人和女人”,《圣經(jīng)》中如是說。每個人都承認,兩性之間存在差別。但是,對于希格蒙德·弗洛伊德而言,應當根據(jù)女性沒有陰莖這一不幸的觀察結果來詮釋女性:其身份的卑微性是顯而易見的!如此,對我來說,我的雄心和社會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用我無力去創(chuàng)造生命(無法生孩子)來解釋,除了能釋放一點點精子之外:每當我陪產的時候,我的男性身份就變得處于劣勢!  但是,根據(jù)女性的生育能力來界定女性,這是限制性和殘損性的觀點!宗教在這一問題上應該對過去和現(xiàn)在負很大責任。然而在今天,拋開所有的宗教影響不說,作為母親的女性在職業(yè)生活中、在企業(yè)中還是遭到歧視,即便她自幼不再受到男尊女卑觀念的束縛。在危急時刻,社會之形象中,男性身份始終處于優(yōu)先地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身份認同的困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我倒想了很久,也正因此才買這書的。不過我更多的是基于個體意義上的自我追問,而不是像這書談的在政治領域的身份認同那樣宏大。反正翻譯的書,總有點怪怪的。
  •   身份認同的問題無處不在。在中國,認同問題也尤為突出。本書在歐洲背景下對此展開了全面的研究,極具有啟發(fā)性。說實話,就中國的情形,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力作。
  •   身份認同的困境 好書啊質量很好的書,鄰居搞哲學 的,讓我?guī)退徺I的鄰居說當當搞活動時一定要大量購書超便宜,質量也超好要我一定要給個全五分,超好評謝謝當當啦
  •   身份認同是大時代最具挑戰(zhàn)性的話題,沒有之一。
  •   輿論媒體的宣傳效果對自我角色的認定的影響
  •   還是回歸到當初的哲思: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去哪里?而我們的任何解答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   法國人的思維方式,不錯的學術著作
  •   里面問題現(xiàn)實而尖銳
  •   理論性蠻強的,可以看看!
  •   還沒有度,但是因為寫論文要用,就買來了。價格很合理。
  •   有啟發(fā)意義的書,值得購買
  •   看了,有思想。有一章節(jié)對我?guī)椭艽蟆?/li>
  •   內容不錯,正在學習。
  •   身份,是一個人的標簽,標明了財富、權力和地位,甚至確立了他的行為準則。一個人在不同的范圍內,便會有諸多不同的身份,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行為,才能合乎自己各個身份的要求。這就帶來了認知上困境,什么時候是什么身份?

    最早我看成龍的《我是誰》時,對這個問題曾經(jīng)有過一點膚淺的見解,在看了《伯恩的身份》后,聯(lián)系到社會心理學的內容,又進行了一番更加深入的思考,但并沒有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且這些思考都是圍繞著我自身的生活去展開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身份、工作身份、社會身份以及在不同時點的轉換和由此產生的不適應等等,沒有從更高的政治、歸屬層面上去思考身份的意義,以及造成這些身份的由來。然而,我對于思考身份的這份興趣卻保留了下來,所以,在當當網(wǎng)上看到阿爾弗雷德·格羅塞的《身份認同的困境》時,就毫不猶豫的下單買入了。

    阿爾弗雷德·格羅塞是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教授,還是《十字報》、《法蘭西西部報》政治專欄的評論員,曾獲得法國道德與政治研究院大獎。他的這本《身份認同的困境》是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推出的《公民叢書》中的一本。

    他把薄薄的一百來頁的書分成了六個部分。以引言中 “在我看來,我的身份是我屬性的總和——另外,我希望,還要加上一個綜合主導它們的某種東西。每個屬性,每一個身份認同行為都呼喚著我不斷地根據(jù)概念去捫心自問”這句話來點明全書主旨。然后就對政治、法律、集體和個體記憶、所受教育、接收媒體以及個體的具體條件等諸多因素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展開了分析,還以歐盟為例,對政治變動造成的人們身份認同的交錯進行了具體說明。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在分析身份認同和自我身份認同的困難上,要想保持協(xié)一致性,就必須參與到對歸屬性群體之未來的引導和掌控嘗試中去,那是一種政治參與、真正的公民參與。

    事實上,說了那么多,我印象最深并且更加認同的還是他在引言開頭引用的多米尼克·什納貝爾評論文集《社會學的理解》中的那句話:現(xiàn)代社會不是由相互層疊、邊界清晰的群體構成,而是由同時具有多角色、多參照坐標的個體組成。根據(jù)社會條件和歷史情境,他們根據(jù)自身個體或集體的以往經(jīng)歷來選擇參照和身份認同的不同形式……現(xiàn)代社會社會建立在人們的流動之上,建立在他們忠誠或慈善的多元性之上,建立在他們身份的多元性之上。

    事實就是這樣。在《私人生活史》中,菲利浦·阿利埃斯認為,因為私人生活與公共空間界限的日漸清晰,以及人們在其中的權力與義務的日漸明確,造成了生活面貌的不同。換種說法,正是因為在兩者之間的身份不同,才會有不同的權力與義務。實際上,只要一說到身份,就只能是社會化的,因為身份就是一個人借以和他人區(qū)分開來的標簽,必須要找到的群體歸屬,和相對于他人以及社會群體坐標中的位置。在封建社會,階級分層明顯,社會關系簡單,私人與公共的界限非常清晰,因而人們的身份也很容易確定,他的行為準則也隨之確定,甚至一出生就已經(jīng)打上了烙印。象我們現(xiàn)在填表時還經(jīng)常遇到的“成份”,就是出身,就是這一思想的殘留。應該說,一個人仍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身份:私人的和公眾的,以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準則。

    從私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屬于家庭,屬于朋友。我們的身份可能是兒女、是父母、是兄妹,在他們那里我們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重要性,會是父母全心疼愛的掌上明珠,會是兒女賴以依靠的參天大樹,會是兄弟姐妹互相幫助的橋梁。當然我們還會有自己的私人朋友,有情人、有知己、有泛泛之交……這又是一個層面,我們要對不同的人負起不同的責任,付出不同的情感,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

    從公眾的角度看,我們被動或主動的加入到形形色色的社會集團中,給自己加上了不同的標簽。屬于國家,屬于一個民族,屬于一地域,屬于一個小的單位,同時,也會因為自身記憶的不同主動的尋找一種身份認同……還會因為自身條件的不同被被動得給劃分到不同的群體,取得不同的身份,比如因為會開車,有了司機的身份,因為有高血壓,而被賦予了高血壓患者的身份,因為沒錢,被劃歸窮人行列……甚至因為所到場合不同,身份也會有變化,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隨之而來的,是我們本身存在的意義的改變。就象戲劇中的臉譜一樣,你是啥人就得穿啥衣,畫啥妝,唱啥詞……作為國民,要愛國,對小日本要有徹骨的仇恨,作為漢族,對少數(shù)民族不能歧視,作為下級,對上級要尊重……

    而現(xiàn)實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社會分層越來越細,相互交錯越來越多,層與層的流動也越來越頻繁,甚至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空間的分野也不再清晰,私人與公眾兩者之間也在相互滲透,社會情境交互越來越頻繁,層次越來越復雜,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就象多米尼克·什納貝爾說的“由同時具有多角色、多參照坐標的個體”,這帶來了身份認知的困難。在生存場景頻繁變換中,我們的身份不斷改變,我們的行為準則也在改變,需要我們自己去調整,去適應,然而有的兩種身份之間是相互矛盾的,與之相應的行為準則之間可能會打架,更需要我們有著極好的應變能力,有的時候簡直就是疲于應對,疲于奔命。如果哪個時候我們不能再看清眼前的狀況, 無法再找準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該如何把握自己身份變換這個“度”,感到眩暈,那肯定就是人格分裂找上門來了。這樣的人輕則被人訛為不懂規(guī)矩,不合時宜,重則被人群排斥,造成邊緣化造成壓抑、憤懣和仇恨,造成分裂,最后可能仇視社會。我想,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精神分裂癥和這種人類身份的多變與交錯有著密切的關系吧。

    在這個一方面日益模糊,一方面又日益精確的不斷變化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重性的,多樣化的,隨時都會陷入身份認知的困境。所以,確定自己的身份成為頭等大事,這關系我們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定位,關系到我們如何融入這個社會,關系到我們所需要采用的生存法則,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未來,真的是——人生不是糊涂戲,身份方為大問題啊。
  •   當階級、文化、歷史的分析淡出西方學者的視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前者,當問題、品味、身份、場域成為政治社會生活的主題時,我們的思考不能禁錮。本書翻譯還是不錯的,不過要考慮到多學科的思維習慣,畢竟我們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學科語言決定了理解力,同時還要有中國氣派和作風。
  •   身份一般只是一個外表皮,內在的還是情感和思想問題,身份認同困境是人的內在世界的困境。
  •   清楚自己對自身期許和認同,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一步
  •   內容是推薦的,但表述方式還是生澀了,也許是翻譯的問題。
  •   任何社會都會遇到我是誰的問題,所以不敢到什么時間這個問題都值得探討
  •   已經(jīng)看完,很簡潔,有啟發(fā)性
  •   一本好書需要靜心凝神的閱讀,國外學者的很多書都是既嚴謹,但又不同于中國許多學者的冗長與乏味。
  •   可能是對法國哲學流派以及法國社會理論的主流問題不太熟悉的原因,有些章節(jié)我沒讀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寫。
  •   留下閑來翻翻
  •   薄了一點,內容還可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