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俄國外交使者

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社科文獻  作者:H.Q.杰米多娃,B.C.米亞斯尼科夫  頁數(shù):171  譯者:黃玫  
Tag標簽:無  

前言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余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世界各國從分散發(fā)展到趨于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清朝從1644.1 912年共延續(xù)了268年,這是世界歷史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18世紀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在編纂清史時要有世界眼光,這已是廣大史學工作者的共識。不僅要把清史放到世界歷史的范疇中去分析、研究和評價,既要著眼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又要聯(lián)系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而且還要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搜集和積累世界各國人士關于清代中國的大量記載,汲取外國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正是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fā),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決定編輯出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以下簡稱“編譯叢刊”)。

內容概要

17世紀,隨著俄羅斯對中國關注程度的提高,俄國政府開始向中國派出了一些外交使團。本書涉及的是俄國派往中國的第一個使團——佩特林使團、第二個使團——巴伊科夫使團的組成和活動等,尤其珍貴的是,書中還附有兩個使團寫給沙皇的出使報告,這兩份出使報告在當時曾以歐洲多種文字出版,對于西方了解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書的作者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檔案學家杰米多娃和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米亞斯尼科夫,兩位學者對這兩份出使報告的詳細考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本書于1966年在莫斯科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娜·費·杰米多娃 (俄羅斯)弗·斯·米亞斯尼科夫 譯者:黃玫 合著者:米鎮(zhèn)波

書籍目錄

前言1618~1619年伊萬·佩特林使團關于中國、喇嘛國和其他國土、游牧地區(qū)與兀魯思,以及大鄂畢河和其他河流、道路等情況之報告1654~1658年費·伊·馬伊科夫使團出使中國費·伊·巴伊科夫條陳文本對比縮略語清單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俄國19世紀的歷史文獻中,通常只是將這些談判及其結果看作是對梅里克在與瑞典簽訂合約中功勞的獎賞①。這種觀點也被國外歷史學家照搬到自己的著作中②。然而,通過對保存下來的文獻進行詳細分析可以看到,在談判過程中明顯暴露出雙方在解決該問題上的分歧,而這場激烈的外交斗爭的結果,也遠未滿足這位英國全權代表的愿望。俄國外交家大力維護本國與東方各國的貿易利益,竭盡一切努力向梅里克證明,英國人想要尋找沿鄂畢河通往中國的水路是不恰當?shù)?。米哈依爾·費奧多羅維奇政府不能直接拒絕梅里克,因為想與倫敦保持友好關系,寄希望于獲得來自倫敦方面的財政幫助。這便決定了談判中俄國外交家們的策略,他們非常詳細地與梅里克探討了他所提出的所有問題,但卻始終不作出最后的決定。談判于1617年6月20日開始。俄方參加者有大貴族謝列梅捷夫M波扎爾斯基公爵和書記官薩瓦·羅曼楚科夫。喬治·梅里克重復了他早在1615年就已提出的請求,希望俄國沙皇“允許他們詹姆士王的人過境尋找沿河或者通過鄂畢河前往東印度和中國的路線”,而且英國商人“準備承擔由此帶來的一切花費,包括儲備和船只”。同時,如果他們“能與俄國人聯(lián)合,共同尋找并探知該條通道”,那么,“國王和他偉大國家的商人們去那里只是為了經商,并將會獲得極高的利潤”③。謝列梅捷夫和波扎爾斯基對梅里克的提議毫無熱情,并竭力指出沿鄂畢河前行時的困難,想以此嚇倒對方。

后記

翻譯是一件艱難、但又不可不做的事,是外語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硬著頭皮接下了翻譯《在華俄國外交使者(1618-1658)》這個任務。之所以說硬著頭皮,是因為我事先就清醒地意識到,翻譯一本俄國古代文獻資料,對于一個非歷史科班出身的人會有多難。史料中隨處可見的古俄語、古地名、古官職名等對于史學專家(如果也是俄語專家)可能一看便知,但對于我,就要在各種詞典、資料中查找、核實,向各門學科的專家多方求教,實在要下一番工夫。在翻譯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專家和朋友的大力幫助,借此機會,謹表達我真誠的感謝。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中心的柳若梅老師力邀我翻譯此書,并提供原書和相關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欒景河教授對本書的初稿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意見;南開大學西語系的閻國棟教授為我復印了整本俄文原書,以方便同在南開大學的歷史學院米鎮(zhèn)波教授進行審校;米教授既懂歷史、又通俄語,修正了多處誤譯和不準確之處,為保證譯文質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書稿進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后,編校人員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反復校對,尤其是在本書的責編孫以年先生的努力下,譯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編輯推薦

《在華俄國外交使者(1618~1658)》: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華俄國外交使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