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李文 等著 頁數:320
Tag標簽:無
前言
對于社會運動問題,本人完全是門外漢。本不該對此談東道西,但因為本研究項目是由亞太所李文教授主持完成,而我又碰巧擔任亞太所所長,故為此書寫一篇短序也就成了一項義務。閱讀這部研究成果是一件快樂的事,寫序則另當別論。推不掉,只好勉為其難了。既然是門外漢,這篇邊讀邊寫的序言,也就只好以我熟悉的制度經濟學框架來說上兩句了,畢竟對其學術價值的評價需要對整個學科的稔熟和基于常年研究的洞見?! ∫罁ǔ5亩x,社會運動是指有組織的一群人,有意識且有計劃地改變或維護社會秩序的集體行動,以求促進或抗拒某種社會變遷。既然是社會運動,它還意味著參與其中的人數量相當大,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對一國或一地區(qū)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變遷的方向、內容與速度施加了重大影響。具體說來,社會運動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四種“子運動”:改革運動;革命運動;保守運動(或反動運動、或回歸運動);烏托邦運動。社會運動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本書就將社會運動歸納為四大類: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市民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今,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社會政治上看,東亞國家均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其中尤為突顯的,便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社會運動的目標是推動社會變遷。社會變遷往往與制度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變遷就是以改變制度為最終目標的制度變遷。在制度經濟學中,制度變遷問題始終占據著研究的關鍵位置。由此,我們大致可以說,對社會運動的研究與制度變遷理論有類似的地方,盡管前者的理論基礎是政治學,后者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
內容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社會運動這一政治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對東亞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從理論探索、類型分析和個案研究三個層面對東亞社會運動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通過梳理基本史實,本書概括了東亞社會運動的特點,揭示了社會運動逐漸取代暴力革命成為東亞政治抗爭的主要途徑和方式的歷史必然性,探討了影響和制約東亞社會運動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因素與機制,對其歷史地位、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做出了探索性評價,為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經驗、見識和觀點。本書對我國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及時、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和危機,防范和應對群體事件具有啟發(fā)意義和參考、借鑒價值。
作者簡介
李文,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在南開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多年?,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政治研究室主任。
近期主要著作包括:《武士階級與日本的近代化》、《東亞社會變革》、《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1972~2002)》、《東亞合作的文化成因》、《東亞:憲政與民主》、《東亞社會的結構與變革》、《東南亞:政治變革與社會轉型》、《東亞:政黨政治與政治參與》、《亞洲政治概論》。
書籍目錄
第一編 理論探索 第一章 東亞社會運動的理論詮釋 第一節(jié) 社會運動與新社會運動 第二節(jié) 關于東亞社會運動的三個理論模型 第三節(jié) 東亞社會運動的發(fā)展趨勢 第二章 東亞社會運動的起源與意義 第一節(jié) 東亞抗爭政治方式的轉變 第二節(jié) 東亞抗爭政治方式轉換的背景 第三節(jié) 東亞抗爭政治方式轉換的歷史意義第二編 類型分析 第三章 東亞農民運動與政治參與 第一節(jié) 農民運動的類型 第二節(jié) 影響農民運動的因素 第三節(jié) 農民運動的地位與作用 第四章 東亞工人運動的演變 第一節(jié) 東亞工人運動的概況 第二節(jié) 東亞工人運動的性質 第三節(jié) 東亞工人運動的產生 第四節(jié) 東亞工人運動的意義 第五章 東亞學生運動的產生與意義 第一節(jié) 東亞學生運動的類型 第二節(jié) 東亞學生運動的產生 第三節(jié) 東亞學生運動的地位與作用 第六章 東亞市民運動的階梯式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東亞市民運動的發(fā)展狀況 第二節(jié) 東亞市民運動的緣起 第三節(jié) 東亞市民運動的意義第三編 個案研究 第七章 日本:從社會運動到新社會運動 第一節(jié) 日本社會運動的狀況 第二節(jié) 日本社會運動的特征 第三節(jié) 日本社會運動的成因 第四節(jié) 日本社會運動的作用 第八章 韓國:從“四一九革命”到“牛肉風波” 第一節(jié) 學生運動與威權政治的終結 第二節(jié) 勞工運動:從街頭抗爭到體制內博弈 第三節(jié) 2008年的“牛肉風波” 第九章 印度尼西亞社會運動的產生與特點 第一節(jié) 印度尼西亞社會運動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印度尼西亞社會運動的成因 第三節(jié) 印度尼西亞社會運動的特征 第十章 泰國社會運動:參與群體與主導力量 第十一章 菲律賓:人民力量的激進與保守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東亞社會運動的理論詮釋 第二節(jié) 關于東亞社會運動的三個理論模型 在本書有關社會運動的類型分析和個案研究的各個章節(jié)中,分析和探討了不同類型的社會運動和不同國家的社會運動發(fā)生的各種因素。本節(jié)提出三個理論模型,旨在從普遍意義上把握東亞社會運動的成因?! ?.理論模型之一:收入一分配狀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東亞現(xiàn)代化進程中,政府普遍遭遇的一個兩難困境就是在尚未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時,便面臨著物質分配均等和高消費方式的壓力。大多數社會成員眼中的經濟發(fā)展這個蛋糕的個頭,都比這個蛋糕的實際個頭大了好多,因此,總是覺得自己分享的部分太小。雖然戰(zhàn)后現(xiàn)代化進程中,大多數東亞國家已經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卻缺乏有效手段,使絕大部分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也富起來?! ≡诂F(xiàn)代化啟動后的一個時期內,收入一分配差距拉大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庫茲涅茨的“倒U曲線假說”,提出收入一分配不平等的長期演變趨勢為:在前工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收入差距會擴大,而后是短暫的穩(wěn)定,然后在增長后期逐漸縮小。在收入差距拉大階段,正是社會運動的高發(fā)期。這使“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政治不穩(wěn)定的關系,跟財富與公平的關系一樣,是一種曲線關系。最嚴重的不穩(wěn)定是與中等發(fā)展水平相關聯(lián)的。不穩(wěn)定的各種原因同樣出現(xiàn)在經濟增長進程中”。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