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大衛(wèi)·哈維 頁數(shù):182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①恩格斯的這一名言高度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的本質(zhì)特征,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發(fā)生、發(fā)展、不斷豐富和升華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解放的學說是革命的和社會批判的,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真理性與時代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的品格。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迎擊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始終挺立潮頭,永葆青春,其原因就在于它的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內(nèi)容概要
大衛(wèi)·哈維寫了一本影響深遠和令人深思的著作。三十年來,他一直將自己的著作對準那些現(xiàn)存的自滿的觀念。哈維是一個激進的學者:他的著作不落新聞業(yè)的俗套,充滿事實和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觀點。這本著作經(jīng)過了巧妙的構思,擁有散文般的優(yōu)美文字,敘事風格也非常細致和緊湊?!缎碌蹏髁x》對我們現(xiàn)存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同時也為如何變革這些機構提供了非常有幫助的思路。
作者簡介
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1935年出生,1961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地理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1969)、《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1973)、《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意識與都市體驗》(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1985)、《資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1985)、《都市體驗》(The Urban Experience,1989)、《后現(xiàn)代性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 modernity,1989)、《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學》(Justice,Nature,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1996)、《希望的空間》(Space of Hope,2000)、《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2001),《巴黎,現(xiàn)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2003)、《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2003)、《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 liberalism,2005)和《全球資本主義的空間》(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2006)。
書籍目錄
前 言第一章 石油決定一切 關于兩個產(chǎn)油國的故事 美國市民社會的內(nèi)部博弈 石油決定一切第二章 美國的超級大國之路 領土邏輯和資本邏輯 霸權 資產(chǎn)階級帝國主義的興起,1870~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霸權的歷史,1945~1970年 新自由主義霸權,1970~2000年 選擇方案 地區(qū)性霸權和反霸權第三章 資本束縛 國家權力與資本積累 空間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 權力的政治/領土邏輯與權力的資本主義邏輯 資本循環(huán) 時間—空間修復 內(nèi)部矛盾 調(diào)節(jié)機構的力量 國家重新勃興第四章 剝奪性積累 消費不足和過度積累? 馬克思的保留 剝奪性積累 所有一切偶發(fā)事件 私有化:剝奪性積累的利刃 圍繞剝奪性積累的斗爭 反資本主義與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兩面性 剝奪性積累的帝國主義第五章 從認同到強制延伸讀物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石油決定一切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研究全球資本主義的現(xiàn)狀,以及一個“新生的”帝國主義在其中可能將發(fā)揮的作用。我力求從長時段的視角和通過我稱之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鏡頭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我努力從所有騷亂和動蕩的表象中揭示出一些深層的變化,并以此開辟一個討論的領域,即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理解我們當前的世界并對此作出反應。當然,我們每個人所能經(jīng)歷的最長時段是我們的生命。我最初的世界觀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戰(zhàn)后初期的那段時問。當時,英帝國的概念仍然名副其實。整個世界似乎都在向我開放,因為世界地圖上如此多的幅面標注的都是紅色,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日不落帝國。如果我需要其他證據(jù)來證明這一點的話,我可以翻開自己的集郵冊——英國君主的頭像遍布印度、沙撈越(馬來西亞的一個邦)、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尼亞薩蘭(今馬拉維)、尼日利亞、錫蘭(今斯里蘭卡)和牙買加等國家和地區(qū)。但是我很快就認識到,英國的力量在不斷下降,英帝國正以令人震驚的速度分崩離析。隨著非殖民化運動的不斷深入,英國全球大國的地位逐步為美國所取代,世界地圖的顏色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1947年印度獨立與印巴分治,標志著英帝國衰亡的開始。起初,我認為這一事件僅僅是“理智的”和“公正的”英國統(tǒng)治被不理智的本土激情所取代,并回復到守舊派偏見的一個典型例子。然而隨著非殖民化斗爭的日益激烈,英帝國統(tǒng)治的丑陋和邪惡的一面開始變得愈加明顯。對于我和很多其他同時代的人而言,1956年英國和法國試圖收回蘇伊士運河這一事件標志著其丑陋和罪惡達到了頂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國阻止了英國和法國使用武力來推翻阿拉伯自己的領導人納賽爾的企圖,而在當時西方人的眼里,納賽爾與現(xiàn)在的薩達姆?侯賽因一樣,是國際社會的威脅和“邪惡的化身”。艾森豪威爾更喜歡和平的遏制政策,而不是戰(zhàn)爭。這由此也說明,隨著英國和法國實力的迅速衰落,美國已經(jīng)逐步確立了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自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后,很難再去否認赤裸裸的自私自利、快速衰落但卻與眾不同的英帝國主義的陰暗面了。當時對于一個在20世紀60年代從布朗克斯到牛津的年輕學生來說,所有這些事情看起來都非常與眾不同。馬歇爾?伯曼(Marsha11Berman)曾寫到他是如何不能忍受那些“無精打采的年輕人,在他們的父輩支配著英帝國和整個世界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像是《故園風雨后》(BridesheadRevisited)影片中的臨時演員一,穿著晚禮服四處游蕩(經(jīng)??雌饋硎撬^了頭),過著一種百無聊賴的生活。或者至少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他們的父輩支配著這個世界。我認為這無疑是一出戲?。河⒌蹏鴷r代已經(jīng)結(jié)束;、統(tǒng)治階級的孩子們?nèi)匀豢咳諠u貶值的信托資金生活,仍然在繼承著即將破產(chǎn)的公司……至少我知道,我正在這個世界上往前邁步”。①我想知道在當前成千上萬家失敗的網(wǎng)絡公司散布于美國土地,財務丑聞,股市暴跌導致每個人養(yǎng)老金領取份額下滑,以及突如其來的好戰(zhàn)訴求的情況下,正如《紐約時報》在2003年1月5日的頭版《美帝國:學會適應它吧》①中所描述的那樣——他的感受是什么。對我而言,在一個帝國行將滅亡的那一刻才去認識這個世界,如同在公眾宣布下一任官員誕生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到了退休年齡一樣,感覺都非常奇怪。
編輯推薦
《新帝國主義》對我們現(xiàn)存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同時也為如何變革這些機構提供了非常有幫助的思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