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律賦考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彭紅衛(wèi)  頁數:348  
Tag標簽:無  

前言

今年春上,我有幸讀到彭紅衛(wèi)副教授的新著《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現在,也不過才歲末年尾,卻又聽說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征考論》(更名為《唐代律賦考》)即將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真是令人驚喜!遠在宜昌的紅衛(wèi)有電話來,約我為他的這部著作寫一個序,雖然我并沒有過請人寫序和為人寫序的先例,但基于對紅衛(wèi)此著問世的欣喜和種種學術因緣,我確乎難以拒絕紅衛(wèi)的囑托,故此忝為小序如后。紅衛(wèi)曾師從我的同門師兄、華中師范大學的周禾教授攻讀碩士學位。作為校外評審專家之一,我對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屈原的悲劇人格研究》記憶猶新,該文“闡前人所已發(fā),擴前人所未發(fā)”,頗多己見新意,充滿探索精神。后來他將碩士論文修改出版,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本《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以后,他又在我的好友張三夕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與他有過多次交往。他向我借閱過一些賦學著作,我也幫他復印過一些不易找到的文獻。我感覺他極其好學而且勤于思考,對學術有一份虔誠、敬畏心理和使命感。所以我對他以唐代律賦作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一直充滿期待。2008年6月,我參加了他的博士論文答辯。作為答辯委員會主席,我仔細通讀了他的博士論文,對他的論文和答辯都很滿意。后來聽說他的論文是本年度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外送匿名評審中唯一的一篇全優(yōu)論文,這也并不出乎我的意料。實際上,在他的論文答辯過程中,各位專家對他的論文評議興致格外高,氣氛尤其熱烈,對他論文的學術質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到《唐代律賦考》,體現了年輕作者在辭賦領域辛勤耕耘的毅力和雄心,也全面顯示了他的學術進路與自我超越。在我的體認中,辭和賦都是中國文學傳統中的“美文”,并且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文體,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較之其他文體,辭和賦更為艱澀一些。所以,能夠持之以恒地在辭賦領域剔抉爬梳,需要韌性和毅力;尤其是對年青一代的學者而言,更需要一份勇氣和學術承擔的責任感。屈原和楚辭研究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要想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是非常難的。紅衛(wèi)的第一本論著《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試圖從心理學、倫理學和審美學三個維度全面總結和探討屈原的文化人格,著重在心理學的解釋框架中,以人格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理論支撐,深入系統地描述屈原的人格特質和人格結構中悲劇性的層面,動態(tài)地展示其悲劇性的演變軌跡,以求得一個近真的屈子,進而在理性價值和人格范式價值兩個方面揭示屈原文化人格的歷史價值。作者認為,這份以生命意識和批判精神為核心價值的歷史資源,應成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吸收、消化和重塑健康人格的重要參照(參見《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前言》)。這無疑體現了年青一代學者學術承擔的自覺意識。

內容概要

  《唐代律賦考》在對唐律賦文本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對唐代律賦的演進和文體牲進行多維描述,并對其中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考辨,以期推進唐代律賦研究,進而有助于賦史和唐代文學史研究的深化。律賦是賦的重要一體,唐代是律賦的起始和興盛階段,律賦是唐賦的代表體式和主流文類,具有創(chuàng)制意義和時代個性,在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但由于種種原因,律賦在賦史和唐代文學史的歷史敘述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

作者簡介

彭紅衛(wèi),1966年生,男,湖北紅安人。文學博士,三峽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和唐宋文學思想文獻。近年來,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文藝報》、《江淮論壇》、《湖北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一部,參編教材和參與古籍校注多部,主持省級課題兩項。

書籍目錄

序導論一 “唐無賦”說的古典形態(tài)二 律賦是唐人的創(chuàng)制和唐賦的主流文類三 研究意義、思路與框架內容四 重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第一章 唐代律賦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第一節(jié) 20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的研究歷程一 20世紀初到1949年——近現代律賦研究的草創(chuàng)二 1949年到70年代末——當代律賦研究的沉寂三 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新時期律賦研究的勃興第二節(jié) 20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評析與前瞻一 唐代律賦研究的現代命運曲折二 唐律賦研究的文獻整理匱乏三 唐律賦研究的發(fā)展不平衡四 唐律賦研究前瞻第二章 文體因革與律賦的淵源第一節(jié) 賦體分類與歷代學者關于律賦淵源的理論探討一 賦體分類二 歷代學者關于律賦淵源的理論探討第二節(jié) 聲律論與駢賦的聲律化一 關于聲律論二 駢賦的律化之跡三 詩賦合流與賦的詩化第三節(jié) 對偶觀與駢文的偶對化一 偶對思維與六朝人的對偶觀二 駢文的偶對化之跡第三章 科舉制度與律賦的誕生及演進第一節(jié) ??啤⒅婆e及其與律賦的關系考索一 ??浦鹘浥c進士二 制舉與博學宏詞科第二節(jié) 試賦制度的嬗遞與律賦的演進一 初盛唐試賦制度的確立與律賦的定型二 中唐試賦制度的轉型與律賦的繁榮三 晚唐試賦制度的回歸與律賦的新變第四章 律賦之“律”與律賦的特征第一節(jié) “律賦”之名與律賦之“律”一 “律賦”名稱的由來二 律賦之“律”新論第二節(jié) 限韻是律賦的根本特征一 限韻風習之由來蠡測二 唐代律賦的限韻第三節(jié) 律賦的隔句對偶及其他特征一 隔句對偶(即偶對)是律賦的第二特征二 律賦的其他特征——以李程《日五色賦》為例第五章 唐代律賦作品考論第一節(jié) 唐代律賦標準的論定與律賦發(fā)展分期一 唐代律賦標準的論定二 唐代律賦發(fā)展分期第二節(jié) 唐代律賦作品考論一 唐代律賦題材定量分析二 初唐律賦作品考論三 中唐律賦例考——韋展《日月合璧賦》作年考四 晚唐名家王棨律賦作品數量考五 唐代律賦名家作品存錄情況輯要結語附錄一 唐代律賦中現存試賦139篇一覽表附錄二 唐代律賦作家作品一覽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唐代律賦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第一節(jié) 20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的研究歷程20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的研究歷程和狀貌是與20世紀賦體文學、唐代文學乃至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命運息息相關的。一方面,受“一代有一代之勝”的進化論文學史觀念和西方現代文學觀念的影響,20世紀以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心轉向詩歌、散文、小說和戲曲,賦體文學研究除楚辭、漢賦外基本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受庸俗社會學批評觀念和方法的桎梏,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除楚辭、漢賦情況稍好之外,其他賦體文學不僅被忽視,甚至被否定。在這種學術背景下,由于律賦創(chuàng)作的斷裂,也由于“元明時期排斥律賦的言論及背景,也和民國學者對古代賦論的接受取向有密切關系”,更因律賦與科舉制度千絲萬縷的聯系,唐律賦被文學史權力敘述所冷落的情形便較之于其他賦體體式的研究更為嚴重。

后記

收拾意氣,有風激蕩云天志;檢點行囊,一筆勾銷詩酒愁。這是進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求學伊始自撰的一副自勉聯。如今,又到了收拾行囊的季節(jié),精致的行李箱將多一本粗糙的博士論文;如果順利,也許還多一本與精致的行李箱相匹配的精致的畢業(yè)證書。我不知道,這赭紅的顏色、精美的裝幀與俗語中的敲門磚有多大的差別;但我知道,我不可能像賈寶玉那樣摘下掛在脖子上的“通靈寶玉”狠命摔去,說“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在現行學術體制下,學歷、學位與社會地位似乎是金玉良緣,學問與道義的木石前盟幾乎成了對古典時代的感傷記憶。我必然帶著這份永久的感傷記憶去奔赴自己的前程,身后是老師關切的目光,前路是無盡的誘惑。更何況,老師會老去,誘惑永遠年輕。學問與道義——這份老師們撒播的種子,我能否讓它們像桂子山上蔥蘢的樹木一樣在內心繁盛地生長呢?

編輯推薦

《唐代律賦考》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唐代律賦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為尊重老師的勞動,我買了一本。為我寫論文提供參考。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