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顧頡剛,王煦華 頁數(shù):640
Tag標簽:無
前言
考證之學,過去稱為“漢學”;這個名稱,其實是不妥當?shù)模∫驗闈h代的學者,無論是西漢或東漢,都缺乏考證的精神。西漢的經(jīng)學家專講所謂“微言大義”,對于史事的真實與否,他們卻不大考慮到。東漢的經(jīng)學家雖然著實些,但也只是講些“名物、訓詁”,對于經(jīng)籍的真?zhèn)?、歷史的本相,他們也很少考慮。后來所謂六朝時期:北方學者講究禮學,專門傳授,很少發(fā)明;南方學者高談玄論,在經(jīng)學上也是只憑主觀立說。總之:這時候在經(jīng)、史學上也還是缺乏考證精神的。這種情況,一直沿續(xù)到唐代前期,基本上不曾改變。只有到了中唐以后,懷疑考辨的思想才逐漸興起,首先發(fā)難的是啖助、趙匡。他們對傳說中認為孔子所手定而孔門弟子所傳述的春秋經(jīng)和三傳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們甚至說“左傳非丘明所作”,公、谷二傳也有問題;他們創(chuàng)立了“舍傳求經(jīng)”,用了自己的理性去直接探求經(jīng)文的途徑。后世人雖說他們“過于疑古”,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精核之處,實有漢以來諸儒所未發(fā)者?!彪m是號稱宗師漢學的清儒,也不能不佩服他們的識見。此外,唐代懷疑經(jīng)籍、敢于批評的人還不少;便是“古文運動”大家韓愈、柳宗元們也都能考辨古籍,具有批判的精神。這種風氣到了宋代便大為開展,宋代的思想家繼承唐中期以來的新儒學、新經(jīng)學和新文學的思想,進一步加以發(fā)揮。他們考辨古籍,懷疑古史,已為后世的“疑古”思想開了先路。大儒如程頤、朱熹都能突破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重圍,對于經(jīng)和傳都提出自由的批評。
內(nèi)容概要
中國的疑古辨?zhèn)嗡枷?,萌芽于春秋之末,由孔子開其端。他雖然“信而好古”,但不語“怪、力、亂、神”,可見他愛好的是擯斥了不可信的神話傳說的真實可信的古史。他又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边@種對古代傳下來的東西,考而后信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中國文獻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歷代從事考辨古籍真?zhèn)蔚膶W者所信奉。從戰(zhàn)國、秦、漢,經(jīng)唐、宋、元、明,一直到清代,他們做了大量的考辨工作。這是我們應當繼承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 為了便于繼承這些遺產(chǎn),我國國學大師顧頡剛先生曾在20世紀30年代編輯《辨?zhèn)螀部?,或整理專書,或輯錄?nèi)容相類和時代相近的文字為一編,以易于看出發(fā)展的趨勢,由樸杜出版了十余種。50年代又改題為《古籍考辨叢刊》,195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第一集,共十種。以后,又編了第二集。第三集則留下一個擬目,有待輯集校點。 本書為《古籍考辨叢刊》第二集,收集了由顧頡剛先生和古籍專家趙貞信先生輯點的5種古籍通論和5種經(jīng)學典籍,由顧頡剛先生的學生王煦華整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是古史辨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書籍目錄
序歐陽修考辨古籍語葉適考辨古籍語袁枚考辨古籍語崔述考辨古籍語俞樾考辨古籍語詩辨妄詩論禮經(jīng)通論周官辨非周官辨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