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李楓 頁數(shù):466
Tag標簽:無
前言
宗教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xiàn)出人的超越自我和信仰追求。宗教屬于人的靈性世界,是對宇宙奧秘、自然奧秘、生命奧秘的永恒之問。在這種詢問中,我們看到了人之精神向往、靈性需求和本真信仰。因此,宗教正是人在信仰中的生活、體驗、思索、感悟、行動和見證。宗教所展示的乃人類文化大樹上的一朵靈性之花,從其閃爍、迷離的花影中我們可以依稀辨認出人的上下求索、人的時空漫游、人的心醉神迷、人的超凡脫俗。作為穿越永恒與現(xiàn)實、無限與有限之間的精神飛舟,宗教表達了人的嘆息、驚訝、不安和渴求。宗教具有的這種神秘感、驚奇感和超越感,揭示出人之靈性秘密,試說著人的文化真諦和人的生命意義。誠然,宗教表現(xiàn)了精神、心靈之浪漫,但它作為信仰之在?信仰之感和信仰之思而體現(xiàn)出的強大生命力和久遠流傳,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研究。在當今社會,對宗教的認識研究和理解詮釋已在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地系統(tǒng)開展,對其“形”、“神”之捕捉和勾勒亦頗有成就。人們在“究天人之際”、“神人結合”之關系上,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理解上已窺見到宗教的一些基本特征。
內容概要
藝術之花散發(fā)神學與詩學交融的芳香,信仰之光折射神學家與詩人重疊的身影,英國“湖畔派”詩人的追尋與思考,使神學與詩學在近代英國達到最為理想的結合。而在這樣一種神學與詩學的共構之中,柯勒律治成為其領軍人物。他以其詩歌來理解、詮釋神學,從而以“詩化哲學”、“詩化神學”來構建其“詩人的神學”。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本書以《詩人的神學》為題而對柯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入和系統(tǒng)的探討。閱讀這部探究英國近代浪漫主義神學的全新之作,將有助于我們理解前輩哲人一句值得深思的話——“詩人的夢想是神性的,但他并不夢想一個神”,有助于我們在震撼與沉思之中開拓我們自己內心的邊疆。
作者簡介
李楓,武漢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學士,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文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基督教思想文化方向哲學博士。曾先后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英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英國倫敦大學海斯羅普學院進修訪問?,F(xiàn)為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書籍目錄
序引言第一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一節(jié) 歐洲浪漫主義神學思潮的興起及發(fā)展 一 質疑理性主義和繼承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 二 浪漫主義與基督宗教思想的關聯(lián) 三 浪漫主義神學與消極浪漫主義 第二節(jié)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與浪漫主義神學的關聯(lián) 一 藝術之花散發(fā)“神學”與“文學”交融的芳香 二 信仰之光折射“詩人”與“神學家”重疊的身影 三 想象力的彩虹為“神學”與“文學”構建變動不居的未來 第三節(jié) “湖畔詩人”及其作品的宗教意趣及神學蘊涵” 一 崇尚大自然:人類心靈的神性家園 二 注重想象力:把握世界的詩意方式 三 渴慕無限美:超越俗世的生命之美第二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思想的形成過程 第一部分 前期:“魔幻派”浪漫主義詩人 第一節(jié) 家庭背景及童年逸事 一 田野里的自然之子 二 孤獨的夜里離家出走的小小孩 三 暴風雨中的孤兒 第二節(jié) 劍橋求學及對“理性”與“理解”的區(qū)分 ……第三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基本構建第四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核心觀念 第五章 情感論:柯勒律治論情感、良知、心境、意志及理性余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柯勒律治浪漫主義神學的思想文化背景第二節(jié)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與浪漫主義神學的關聯(lián)一 藝術之花散發(fā)“神學”與“文學”交融的芳香藝術是人類的感覺之花。藝術以永恒變化的形式從世間諸多的領域高高聳起,升向天空,進一步激發(fā)人們對未知世界的無窮向往。在歐洲浪漫主義思想家看來,藝術“向我們開啟人類心中的寶藏,將我們的目光引向我們的內在,向我們展示那些無形的東西,即人的形體中所蘊涵的所有那些高貴、崇高和神性的東西”。而宗教則是“一種歷史悠久、影響深廣的社會現(xiàn)象,人們對它從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弩w投地的皈依,念念有詞的祝禱,香煙繚繞的廟宇,尖塔聳天的教堂……持久而深入地在人們心靈里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只要一提到宗教,這種種現(xiàn)象就會浮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在心中升起無限的遐想”。藝術家們來自心靈深處的啟示與靈感也常常能夠與神圣宗教中的神秘精神相提并論。因此,“神學”與“文學”分別作為宗教和藝術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在本質上其實是相互交融的。這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在心情灰暗時,常常會覺得“過去是萬丈深淵”,“未來是未知的永恒”。因此,難免會“像愚蠢的孩子一樣感到害怕”,難免會覺得“心靈在世界上無家可歸”,因而感到無所適從,看不到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因此,人需要通過設立“彼岸”來設立自己的理想,促進自己完善,進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勵。正如施萊爾馬赫所理解的那樣,“神學”是在“人的特殊力量及其人格表現(xiàn)的彼岸來把握人”。而藝術的最大功能就是使本來支離破碎的東西變得盡善盡美,“在藝術的完美中,我們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天堂般不摻雜任何其他雜質的極樂世界的最純正的、最美妙的圖像”。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中燃燒著的永恒的生命之火永遠不會從向往美好未來、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的心中消逝。這種形式的完美和精神的升華在此達到有機共構,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藝術之花”乃散發(fā)著“神學”與“文學”交融的芳香。
后記
七月,疾風驟雨之后的北京,草木蔥蘢,空氣清新,我在朝霞滿天、有鳥兒淺唱的早晨,完成了這本書稿的寫作。雖然深知這本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之上修改而成的小書仍然有待充實和完善,因而并無如釋重負的感覺,但此時此刻,覺得可以寫出以下文字,表達早已充溢于心的拳拳感激之情。首先,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卓新平教授。從博士論文的完成到本書的修改定稿,我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老師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嚴謹敬業(yè)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科學而敏慧的治學方法,是我應該悉心領會并施之于后學的。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金澤、段琦、高師寧、王美秀、周偉馳等教授。他們的授業(yè)解惑,以及對本課題的開題報告和博士論文的答辯所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為本書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專業(yè)基礎。同時,也向宗教所負責研究生工作的吳軍老師,向科研處的霍群英處長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楊慧林教授。楊老師的點撥、鼓勵與支持是本書得以問世之不可或缺的動力。
編輯推薦
《詩人的神學:柯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