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金澤,邱永輝 主編 頁數(shù):28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我國的宗教學研究正面臨一個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未來數(shù)年在基礎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上將會有大的發(fā)展和質(zhì)的突破。為了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推動學科建設和搶占學術制高點,促進我國宗教學研究,推進當代宗教研究的學科體系和科研方法創(chuàng)新,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當代宗教研究室為龍頭,組織國內(nèi)相關科研機構的學者、相關政府機構的官員,搭建一個研究和追蹤當代中國宗教發(fā)展趨勢、特點和走向的平臺,并以皮書的形式出版相關的研究成果。這既是培養(yǎng)人才、集結隊伍、當好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國家隊的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當好黨和國家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的具體舉措。 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領導和同志們的熱情幫助下,中國第一本國家級的有關宗教情勢和宗教學研究動向的皮書問世了,書中各位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領導的文章對相關問題的探討表現(xiàn)出難能可貴的創(chuàng)新意識、憂患意識和世界眼光,開拓了當代宗教研究的新境界。
作者簡介
金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專著有《宗教禁忌研究》、《宗教人類學導論》,論文有《民間信仰的聚散現(xiàn)象初探》、《全面研究宗教在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地位與作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宗教人類學方面的豐富與發(fā)展》,譯著有《宗教的起源與發(fā)展》、《神話學》、《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等。
書籍目錄
總報告 當代中國宗教研究:問題與思路 當代宗教研究30年綜述專題研究 我國宗教狀況的新變化 “禮失求諸野”義疏 2007年佛教之我見 新生態(tài)、新問題、新挑戰(zhàn)下道教文化的角色功能 學術神學:中國當代基督教研究的一種新進路 當前我國伊斯蘭教的問題以及若干思考 中梵關系:現(xiàn)狀與分析研究 民間信仰:推動宗教學理論研究熱點關注 宗教對國際安全的影響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中西方膜拜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中國伊斯蘭教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 對藏傳佛教現(xiàn)狀的一點思考 中國宗教法治化的歷程 宗教與外交:中國發(fā)展軟實力縱橫談
章節(jié)摘錄
中國宗教學理論不同于西方的顯著特征,不僅在于立足于中國本土宗教現(xiàn)象的歷史與現(xiàn)實,而且在于將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作為觀察和解釋宗教現(xiàn)象的重要方法。這方面的研究專著有唐堯的《馬克思主義與宗教》(1983年)、鄭天星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無神論、宗教和教會》(1991年)、施船升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相關動向》(1998年)、徐寶德等人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學習指南》(1999年)、王友三編的《中國無神淪資料選編》(2002年)、王珍的《馬克思恩格斯宗教觀的形成與發(fā)展》(2006年)、方宇鵬的《評韋伯宗教思想與馬克思宗教思想的對立》(2007年)、龔學增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黨的宗教工作方針》(2007年)、卓新平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宗教觀研究》(2007年)等。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和中期,中國宗教學術界首先圍繞“宗教與鴉片”、“宗教的定義”問題展開了一場所謂“南北論爭”,深化了對馬克思關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之論斷的理解。 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文件《關于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沒有提及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淪斷,但強調(diào)“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就在于人們受這種社會的盲目的異己力量的支配而無法擺脫,在于勞動者對于剝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難的恐懼和絕望,在于剝削階級需要利用宗教作為麻醉和控制群眾的重要精神手段”。針對“宗教是否為鴉片”,中國學術界曾展開過廣泛討論,這一時期的重要論文包括趙復三的《究竟怎樣認識宗教的本質(zhì)》(1986年)、江平的《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論和黨的宗教政策》(1986年)、呂大吉的《關于宗教本質(zhì)問題的思考》(1987年)、俞朝卿的《再論宗教的本質(zhì)和社會作用》(1987年)等。在“宗教”定義上,呂大吉提出了宗教的觀念、體驗、行為、組織與制度四要素說,并在《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質(zhì)、基本要素及其邏輯結構》一文中將“宗教”定義為“關于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并使之規(guī)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這一定義亦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