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孫世強
內容概要
人性是集經濟人性、道德人性及制度人性等的集合體。人類主體一般哪種具體人性表現(xiàn)突出取決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人類歷史已經證明,任何單一人性發(fā)揮都會使人類努力與人類意愿相背離。主流經濟學派將經濟人性作為構建其經濟理論和指導實踐的核心,不能視其為錯,但過度注重經濟人性則苑閾了人類美好意愿。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和人本主義經濟學派對其進行了深刻批判。 完整人性是打開人類社會和諧之門的唯一鑰匙。完整人性是人類公共需求,單一人性向完整人性過渡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構建完整人性只能立足于現(xiàn)實社會條件,通過社會制度變革來實現(xiàn)。只有完整人性才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以效用控制人性”向“由人性控制效用”的根本轉變。
作者簡介
孫世強,1965年生,吉林白城人。1989年畢業(yè)于吉林財貿學院財政系,獲財政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得長春稅務學院財政專業(yè)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吉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yè)博士學位?,F(xiàn)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河南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問南省《資本論》研究學會理事。
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fā)表論文30余篇。主編或主審《財政學》、《財稅金融知識》、《市場營銷學》等教材5部,獨立完成著作2部。參與或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等7項。
書籍目錄
導論 經濟人性演化、躍進與制度構建——人類從“自發(fā)的”階段向“自覺的”階段發(fā)展的一個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 一 選題原因及意義 二 整體內容的基本框架 三 整體內容的創(chuàng)新點 四 本書寫作應用的方法第一章 經濟人性理論困惑 一 人性理論與經濟理論融合 二 人本主義經濟學派對經齊人性的挑戰(zhàn) 三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寺經濟人性的態(tài)度 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學者對經濟人性的爭議第二章 診斷市場經濟主體病因——人性殘缺 一 經濟人性殘缺 二 界定政府公職人員經濟人性邊界及必要性分析 三 道德人性殘缺 四 制度人性與“制度人”假設提出的必要性與功能性分析 五 從人性視角審視世界經濟第三章 市場經濟主體人性殘缺的原因分析 一 市場經濟主體人性自然選擇問題 二 社會發(fā)展路徑選擇問題第四章 和諧社會的客觀選擇——經濟人性向完整人性演化 一 完整人性內涵 二 完整人性特點 三 完整人性的功能詮釋 四 完整人性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中的應用第五章 完整人性構建理論 一 完整人性構建基礎 二 構建完整人性條件 三 構建完整人性的模型設計第六章 完整人性與制度設計 一 完整人性與背景式制度 二 完整人性與企業(yè)制度 三 完整人性與教育制度 四 黨員干部的模范作用與完整人性 五 宗教制度與完整人性第七章 完整人性全球化趨勢 一 完整人性全球化動力機制 二 完整人性全球化切入點問題研究 三 完整人性全球化之困惑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經濟人性理論困惑一 人性理論與經濟理論融合雖說人性是與人的本體共生的,人性最原始的屬性就與經濟相隨,但將人性理論與經濟理論相融合,或將人性滲入經濟閾面的記載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中國周代。周代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濟貧制”的國家,講求的是道德人性對經濟的滲透。比西方社會實行的“社會救濟”要早2600多年。但由于中國當時這方面的記載沒有形成體系,更沒有上升到人性與經濟相結合的理論高度,所以不如西方主流經濟學派的經濟理論有影響。(一)中西方人性理論評析古今中外,對人性的研究,千百年來,分歧極大,爭論激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濟人性理論是人性理論的細化,是人性理論與經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論著中,存在“人性無善惡論”和“人性有善惡論”兩種觀點,也有的稱之為自然人性論和倫理人性論。“性無善惡論”者——老子日:“生之為性”。老子認為,天、地、人都是取法自然,自然是主宰,是統(tǒng)攝萬物的宇宙本源,因而人性就是自然之性,此種觀點屬于自然人性論;“性有善惡論”者,即倫理人性論的代表,具體包括孟子、荀子、漢代的董仲舒和唐代的韓愈等。其中,性善論者——孟子認為,人性即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認為人性中天然具有四種“善端”,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禮”、“智”四德的根源;“性惡論”者——荀子日:“人本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視人的生理本能和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為惡,認為道德教育在于“化性起偽”,強調外的規(guī)范和約束可去惡為善;現(xiàn)代的學者楊春梅認為孔子也是“人性有善惡論”的代表(楊春梅,2000)。她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觀為基礎的。她從孔子初創(chuàng)“仁”的內涵及“仁”與“禮”的關系出發(fā),認為“仁”作為潛在的德性,根之于心,將其喻為“美玉”,其質地美善,但未經“禮”的雕琢之前,它又非純美純善。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性美善而又非純美純善即是孔子的人性觀。孟子就其“性美善”的一面為基礎,強調“存心養(yǎng)性”,強調道德自覺。荀子則就其“人性非純美純善”的一面為基礎,提出“性惡”觀,強調克己修身,強調禮法規(guī)范;董仲舒曰: “性之品有上中下。上焉者,善焉而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矣?!边@就是董仲舒和唐代韓愈的“性三品論”。在“人性有善惡論”中,是人性善、人性惡和中性人性觀點的綜合。在中國古代,無論是“人性有善惡論”者還是“人性無善惡論”者,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諸子百家都認為人性乃生而固有,并都沒有否認后天人性的可變性。
編輯推薦
《完整人性理論》是“河南大學經濟學學術文庫”之一,全書共分7個章節(jié),主要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具體內容包括經濟人性理論困惑、診斷市場經濟主體病因、市場經濟主體人性殘缺的原因分析、完整人性構建理論、完整人性全球化趨勢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