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林存陽 頁數(shù):32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該書以乾隆朝初葉清廷詔開三禮館為探究視角,從清代學術史發(fā)展的整體過程入手,通過對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政治性學術活動的系統(tǒng)梳理和考察,力求呈現(xiàn)學術思潮賡續(xù)與政治文化取向的互動影響,從而揭示三禮學在清中期學術與政治轉型過程中的演進脈絡,旨在彰顯三禮館在其問所承擔的鏈環(huán)作用及其轉折意義。該書視角獨特,結構嚴謹,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林存陽,1970年3月出生,山東任城人。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學術思想史、傳統(tǒng)政治文化史,尤致力于清代《三禮》學的探究。著有《清初三禮學》(專著)、《中國之倫理精神》(合著)、《乾嘉學派研究》(合著)等;另在《中國史研究》、《清史論叢》、《清史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內容提要前言第一章 三禮館的詔開及其原因第一節(jié) 三禮館的詔開第二節(jié) 開館之緣由第二章 三禮館纂修整體進程第一節(jié) 三禮館之進程第二節(jié) 《日講禮記解義》的??谌隆∪Y館人事變遷與纂修條件第一節(jié) 三禮館人事變遷第二節(jié) 纂修《三禮》義疏的條件第四章 《三禮義疏》的學術取向與架構第一節(jié) 《三禮義疏》的學術取向第二節(jié) 《三禮義疏》的架構第五章 《欽定大清通禮》等的政治文化功能第一節(jié) 《欽定大清通禮》與《皇朝禮器圖式》第二節(jié)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第六章 三禮館詔開的歷史意蘊第一節(jié) 政治文化抉擇的定型第二節(jié) 學術轉向與禮學興起第三節(jié) 三禮館之啟示余論附錄一三禮館編年三禮館儒臣一覽簡表附錄二方苞三禮學論析杭世駿與三禮館禮法之治:維系清代王權的一種政治理念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三禮館的詔開及其原因 清朝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后一個王朝,無論在政治統(tǒng)攝,還是在思想調控、文化抉擇諸方面,皆表現(xiàn)出集大成的形態(tài)。雖然由于時代變遷和社會發(fā)展,她處于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關節(jié)點上,于號稱“康乾盛世”之際漸呈衰弊之象,但從社會整體運作方面來說,康、雍、乾之世仍不失為一有一定發(fā)展活力的時代。為強化政治統(tǒng)治、穩(wěn)固社會人心、維系世風民俗,清廷對政治思想、制度、文化,以及經(jīng)濟、教化等層面的調適和重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仍為明清更迭之后的動蕩社會,帶來了繼續(xù)發(fā)展的新轉機。這一方面是傳統(tǒng)社會機體生命力慣性的延續(xù),另一方面也與清廷面臨時代危機而進行的自我反思有密切聯(lián)系。其中為維系社會的有序發(fā)展,清廷對傳統(tǒng)禮文化的關注、訴求和張揚,可以說是其整個統(tǒng)治體系中一個值得予以注意的重要面向?! ∨c政治高壓和武力威懾所取得的一時效應不同,禮文化傳統(tǒng)更具有廣泛而深遠的認同性,尤其是對廣大漢族民眾來說,這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效用更為明顯。而從學術層面來說,較之基礎民眾對禮文化傳統(tǒng)的感性踐履,眾多學者對“以禮經(jīng)世”的設想,對《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的整理、注釋、疏解和闡釋,對以禮持身、規(guī)范社會的倡導,皆體現(xiàn)出一種理性的自覺。這一理性自覺,不僅形成學術的脈絡和統(tǒng)系,而且使禮的普遍性愈益得到彰顯,從而為社會的不斷重新整合和治理,提供了一種理論性的智力支持。 清統(tǒng)治者正是在屢屢受挫之后的艱難抉擇中,逐漸意識到禮的文化底蘊,接續(xù)歷代統(tǒng)治者的教化之治,進而對禮文化加以新的審視和把握,并從思想和制度等層面予以思索和建制。 ……
編輯推薦
《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huán)》以探究《三禮》學演進問題為入手,以乾隆初葉為重點考察時段,以清廷詔開三禮館為核心議題,將其置諸清代社會由亂而治而盛的廣闊歷史背景之中,從清代學術發(fā)展的整體過程予以把握,通過對清廷詔開三禮館的舉措和緣由、纂修進程、人事變遷、《三禮義疏》的學術取向與架構、《大清通禮》等御纂禮書所發(fā)揮的政治文化功能、三禮館開館的歷史意蘊等問題的詳細梳理和闡發(fā),力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解讀清代學術與政治文化在清中期轉型的契機與表現(xiàn)形態(tài)。通過梳理、剖析這一既具典型性又具轉折意義的大型政治性學術活動,旨在揭示《三禮》學在清中期的演進走勢,以及學術思潮與政治文化取向互動所形成的影響,進而彰顯三禮館在清代《三禮》學史和政治文化抉擇轉型過程中所具有的關鍵性和歷史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