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作者:王遠鴻 頁數:249
前言
改革開放前,我國政府宏觀調控關注的是內部均衡,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追求的是經濟高增長、物價基本穩(wěn)定、就業(yè)增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外部平衡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政府由追求內部均衡的單一目標轉向追求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雙重目標?! ?000年以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取得了較快發(fā)展,進一步融入了全球分工體系,成為國際制造業(yè)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全球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的加工環(huán)節(jié)紛紛向中國轉移,引進的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加。在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高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fā)展,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中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性日益加大。內外經濟聯動性的加強,外需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日益加大,一方面,在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內外需失衡、內需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對外貿易的快速發(fā)展和資本流入的不斷加快,中國經濟也出現了明顯的外部失衡問題,集中體現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持續(xù)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由于受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改變、收入分配日益失衡、政府職能轉變滯后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內部失衡也在不斷加劇,突出表現為儲蓄一投資缺口不斷擴大,最終消費率持續(xù)下降。中國經濟內外失衡問題的不斷加劇,不僅導致國內產業(yè)結構進一步惡化、國內資源的浪費和枯竭、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損害了國內居民的經濟福利,加大了國內經濟和金融風險,而且加劇了宏觀經濟政策之間的沖突,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力。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對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狀況產生了巨大沖擊,給中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谶@種背景下,本書選擇以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研究為題目,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表現、成因進行歸納分析,對中國經濟內外均衡沖突和宏觀調控成效進行了實證分析,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得失進行了判斷。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陰影猶存,中國經濟復蘇之路布滿荊棘,全面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沖擊,研判后危機時代全球和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展望全球經濟“再平衡”和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前景,對于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內容概要
本書重點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相互關系;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三次內外均衡沖突和宏觀調控的情況,運用狀態(tài)空間(變參數)模型方法建立中國動態(tài)IS-LM-BP模型,對內外失衡下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效應進行了實證模擬;全面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沖擊,研判后危機時代全球和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展望全球經濟“再平衡”和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前景;在理論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總體思路和原則,并給出了短期和中長期對策。
作者簡介
王遠鴻,男,安徽省霍邱縣人,先后畢業(yè)于安徽大學數學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分別獲理學士、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財金處處長,高級經濟師。
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工作,獲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一次,國家發(fā)改委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三等獎一次,國家信息中心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合著《通貨膨脹研究——分析與模型》等專著多本,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中國工業(yè)經濟》等報刊發(fā)表文章120余篇,約100萬字。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三、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經濟內外均衡相關理論和分析框架 一、開放條件下經濟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 二、開放條件下經濟內外均衡的沖突 三、開放條件下經濟內外均衡沖突的政策調節(jié) 第三章 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主要表現和相互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的主要表現 二、中國經濟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現 三、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相互關系的實證檢驗 第四章 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成因與風險分析 一、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的成因分析 二、中國經濟外部失衡的成因分析 三、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風險分析 第五章 中國經濟內外均衡沖突與宏觀調控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內外均衡沖突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化解內外均衡沖突的政策實踐 三、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 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前景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產生巨大沖擊 二、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前景 三、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前景 第七章 后危機時代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對策 一、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總體思路和原則 二、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短期對策 三、促進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中長期對策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出口導向型政策的績效分析 出口導向型政策從其績效上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就業(yè)。近年來,外貿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2007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左右,拉動GDP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而隨著我國出口依存度的提高,出口的擴大促進了就業(yè)的增加。外貿的快速增長可帶動相關行業(yè)就業(yè)崗位的增加,目前與進出口直接有關的就業(yè)人數達8000多萬,其中60%以上屬于農村轉移勞動力。①據測算,我國每出口1億元的產品可為1.2萬人提供就業(yè)機會。 ?。?)發(fā)揮了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yōu)勢。從要素稟賦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最大比較優(yōu)勢是勞動力要素充裕,自然要素、資本要素和技術要素相對稀缺。對外開放和出口導向政策的實施,通過參與國際勞動要素密集產業(yè)的分工,實現了全球的資本、技術、制度和管理等要素向中國的流動,國內勞動力要素從中西部向東部流動,發(fā)揮了中國勞動要素豐富的比較優(yōu)勢,中國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已成為推動亞洲乃至世界的貿易增長的發(fā)動機;通過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大大緩解了中國自然資源緊缺的劣勢,2007年我國進口原油1.63億噸,占國內消費量的比重達到50%,農產品進口相當于進口了1/4的耕地面積;②通過大規(guī)模引進外資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中國原始資本積累不足和企業(yè)家資源高度短缺的問題。從引進外資規(guī)模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每年吸引外資僅有幾十億美元,2008年吸引外資952.5億美元?! 。?)推動了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和國內產業(yè)升級。對外貿易的擴大和吸引外資的增加,有利于獲得外匯資源,提高我對外支付能力。一方面,通過進口國內亟須的先進技術、設備,促進了國內的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推動了我國相關產業(yè)的技術進步。1999~2007年,我國引進國外技術合同金額超過1300億美元,累計進口高新技術產品超過8000億美元。③另一方面,國內企業(yè)通過外貿活動了解了國際市場信息,引進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增加了模仿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yè)加快了戰(zhàn)略重組和技術創(chuàng)新步伐。外資企業(yè)的技術“溢出”效應也推動了國內產業(yè)升級。在出口增長與資本積累及技術進步之間存在著一種良性循環(huán)。一方面,出口的增長通過市場擴大及支持從發(fā)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促進了國內的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反過來,后者又通過一系列途徑促進了出口的增長:首先,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直接帶來了產出的擴大,其中一部分轉化為出口;其次,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通過加快產業(yè)的進口一國內生產與進口替代一出口擴張的過程促進了新出口產業(yè)的形成。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