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 作者:彭新萬 頁數(shù):324
前言
江西財經大學所在地南昌昌北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蛟橋鎮(zhèn)因相傳蛟龍窟于下羅西溪橋下而得名。意含蛟龍得水、騰飛長空之義。比喻有才華的人抓住機會即可大展宏圖.成就卓越。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擬通過“蛟橋經濟論壇”、“蛟橋經濟評論”、“蛟橋經濟文庫”、”蛟橋經濟沙龍”等學術平臺打造“蛟橋經濟”品牌.探討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問題,并期望能形成穩(wěn)定的以研究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為特色的“蛟橋經濟”學者群和流派?!膀詷蚪洕搲笔俏以阂荒暌欢葘n}性的、多位專家與學生互動式的大型學術研討會:“蛟橋經濟評論”是我院主辦的學術作品。也是“蛟橋經濟論壇”研討會論文的匯集:“蛟橋經濟文庫”是我院各學科點經濟學研究性專著和課題報告的文匯:“蛟橋經濟沙龍”是我院日常開展的學術探討和交流的平臺?,F(xiàn)已舉辦了三屆“蛟橋經濟論壇”、出版了兩期“蛟橋經濟評論”、第一輯“蛟橋經濟文庫”的四本專著已交印出版.第二輯文庫的專著也在編審之中。
內容概要
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即“三農”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焦點和難點。從根本上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我國新時期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叭r”的發(fā)展需要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和穩(wěn)固、有保障的支持系統(tǒng)。因此,在破解“三農”問題的過程中,制度變革和創(chuàng)新就成為首要任務。 本書通過對“三農”制度不同階段的變遷剖析,研究“三農”制度變遷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彭新萬,男,漢族,1969年生,2008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市場經濟理論、農村經濟發(fā)展、制度經濟等研究,先后在《當代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意義和目的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述評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和本書結構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第二章 “三農”制度變遷中的政府作用:理論分析 第一節(jié) 制度及制度變遷 第二節(jié) 政府與制度變遷 第三節(jié) “三農”制度體系第三章 建國初期的“三農”制度變革(1949-1957年) 第一節(jié) 土地改革:強制性制度變遷及其經濟社會效應 第二節(jié) 農業(yè)合作組織制度創(chuàng)新 第三節(jié) “寬松”的戶籍制度安排及其對人口流動的影響 第四節(jié) 中央制定的其他農業(yè)發(fā)展政策 第五節(jié) 政府、制度變遷與農業(yè)生產力的初步發(fā)展第四章 人民公社時期的強制性“三農”制度變遷(1958-1978年) 第一節(jié) 強制推行人民公社制度 第二節(jié) 強制推行農業(yè)剩余轉移制度:統(tǒng)購統(tǒng)銷與價格“剪刀差” 第三節(jié) 強制推行二元戶籍制度 第四節(jié) 農村的“暗稅”制度 第五節(jié) 特殊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集體”供給 第六節(jié) 政府、制度變遷與農村經濟曲折緩慢運行第五章 改革初期的“三農”制度創(chuàng)新與農業(yè)“奇跡”(1979-1984年) 第一節(jié) 家庭承包制的確立:國家與農民的“同意一致性” 第二節(jié) 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的初步改革及其制度分析 第三節(jié) 改革初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與農民收入增長 第四節(jié) 政府、制度變遷與農業(yè)“奇跡”第六章 市場化進程中的制度安排:“三農”問題凸現(xiàn)(1985-2002年) 第一節(jié) 第二輪土地制度變遷 第二節(jié) 分權化財政體制改革與農民負擔演變 第三節(jié) 糧食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及其制度經濟學分析 第四節(jié) 家庭承包制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及其影響 第五節(jié) 二元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第六節(jié) 政府、制度變遷與“三農”問題凸現(xiàn)第七章 新時期政府的“三農”政策選擇與創(chuàng)新(2003-2007年) 第一節(jié) 政府的“三農”政策轉變 第二節(jié) “三農”問題現(xiàn)狀及其制度分析 第三節(jié) 本書的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總之,上述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已經觸及到的“三農”問題的本質,然而,當前制度經濟學角度對“三農”問題的研究仍存在不少欠缺。一是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研究仍局限于局部研究,即主要探討某項制度與“三農”問題的關系,缺乏對“三農”制度體系和結構的考察;二是缺乏從歷史演進的角度深入探討“三農”問題形成和演變的制度原因以及相關制度變革,這就難以對制度與“三農”問題演變的關系作出科學的判斷。三是主要局限于探討制度與“三農”問題的關系,但是,“三農”制度是怎樣制定出來的?為什么“三農”制度會做這樣的安排等方面很少有人涉及? 二、關于政府在制度變遷中作用的相關研究 (一)國外關于政府在制度變遷中作用的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研究,在哈耶克的“自生自發(fā)社會秩序”理論、奧爾森的“利益集團理論”、青木昌彥以進化博弈為特色的制度變遷理論、諾思的以供需分析為框架的制度變遷模型中進行了論述。特別是諾思的“國家理論”對本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哈耶克關于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的主要觀點。哈耶克是制度變遷理論中演進理性主義觀點的重要代表。他以自己逐漸構造的“自生自撥社會秩序”的理論框架為基礎,在對制度變遷過程的性質、制度變遷的主體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界定了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哈耶克認為,在制度變遷中,政府的行為應以自由為目標,通過確保社會自由使制度變遷向符合公眾利益的好的方向發(fā)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