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傅文錄 編 頁數(shù):272
內容概要
《扶陽學講義:鄭欽安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是火神派扶陽學習班學員教材之一,介紹了鄭欽安扶陽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經驗,為學習火神派扶陽理論與臨床應用的入門著作。全書分為10章,包括鄭欽安學術思想淵源、鄭欽安醫(yī)學三書與臨床價值、鄭欽安學術思想與陽主陰從論、鄭欽安陰火論與臨床應用、鄭欽安陽虛辨證與理法方藥、關于附子的應用問題、扶陽常用方劑學、三陰病辨病脈證(癥)并治學、三陽病辨病脈證(癥)并治學、學員臨床陰陽辨證實踐?!斗鲫枌W講義:鄭欽安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突出了鄭欽安陰陽辨病證(癥)學術思想,在陽主陰從論學術理念指引下,從理法方藥及臨床應用方面,系統(tǒng)闡述陰陽辨病證(癥)的臨床實用性及療效可靠性?!斗鲫枌W講義:鄭欽安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是火神派扶陽愛好者及廣大中醫(yī)藥院校學生,特別是中醫(yī)臨床工作者提高診療技能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傅文錄,男,1960年出生,河南省浚縣人,副主任醫(yī)師,任職于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yī)院。從事臨床內科工作20余年,曾投師于時振聲教授、石景亮教授、陳守義老中醫(yī)門下,深得名師言傳身教,臨床技藝日趨成熟。近些年來醉心于研究學習火神派學術思想,并在臨床中實踐這一“扶陽助正,回陽返本”心法。臨證之余,勤于文筆,耕耘不斷,相繼出版了《火神派學習與臨證實踐》《火神派方藥臨證指要》《火神派當代醫(yī)家驗案集》《火神派扶陽第一品藥一 附子》《火神派扶陽臨證備要》《火神派扶陽用藥心悟》六部系列學習火神派著作,受到了眾多業(yè)內人士的關注與學習,已被譽為當代著名火神派扶陽醫(yī)家與研究學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鄭欽安學術思想淵源一、古代對陰陽的認識二、陰陽與中國文化三、《周易》的陰陽世界觀四、《黃帝內經》對陰陽之論述五、《傷寒論》中的陰陽實質六、歷代醫(yī)家對陰陽之探索七、鄭欽安對陰陽的研究第二章 鄭欽安醫(yī)學三書與臨床價值一、火神派創(chuàng)始人鄭欽安二、火神派傳人與傳承三、火神派的臨床價值第三章 鄭欽安學術思想與陽主陰從論一、鄭欽安精髓 推陰陽至理二、不學鄭欽安 陰陽難過關三、陰陽為綱領 重心腎陽氣四、鄭欽安之陽主陰從論五、扶陽理論的臨床價值第四章 鄭欽安陰火論與臨床應用一、鄭欽安之陰火論二、陰火之特征三、陰火證辨治方法四、臨床治療驗案第五章 鄭欽安陽虛辨證與理法方藥一、陽虛證辨證方法二、陽虛證理法方藥三、臨證辨陰陽導論四、臨床治療心悟第六章 附子的應用一、附子這味藥物二、附子用法用量三、附子起效反應四、附子中毒時的表現(xiàn)五、附子中毒后的救治第七章 扶陽常用方劑一、方藥應用導論二、表里劑三、潛陽劑四、扶陽劑第八章 三陰病辨病脈證(癥)并治一、心病不安(附:驚悸)二、腎病腰痛三、不臥(附:健忘)四、中風(附:中痰)五、肺病咳嗽六、胃病不食(附:胃痛)七、脾病嘔吐泄瀉八、膝腫痛(附:腳氣)九、喘病十、唇口紅腫十一、大便不利十二、虛勞(附:痿蹩)第九章 三陽病辨病脈證(癥)并治一、三陽病辨病方法二、三陽病辨治方法三、臨床驗案第十章 臨床陰陽辨證實踐一、學員對1位或2位病人自行辨證二、老師點評三、學員對病人長期隨訪四、臨床病例分析參考文獻附錄A 中藥煎服法須知一、煎藥容器的選擇二、煎藥方法三、服藥方法四、服藥禁忌
章節(jié)摘錄
?。ò耍埦霸缹﹃庩柕难芯俊 埥橘e(1563-1640年),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浙江山陰縣人,明代著名醫(yī)家及溫補學派之代表人物。張景岳對陰陽之研究,從源到流,從理論到臨床,常常結合日常生活現(xiàn)象分析陰陽之變化,可謂是條理清晰、細致人微,讓人們從根本上認識中醫(yī)陰陽理論之核心。其在多種著作,如《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及《景岳全書》等書中,無不涉及陰陽論述,特別是其對陰陽的重視問題,開始比較重視陽氣——即陽主陰從論,晚年又比較重視陰精,最終以陰陽并重、陰陽并補為結局。可見中醫(yī)陰陽理論對張景岳影響很大。 張景岳首先從醫(yī)易同源中探索中醫(yī)陰陽理論之源泉。如他在《類經附翼,醫(yī)易義》中指出:“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yǎng)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y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黃帝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y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y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yī)不知易乎?”他的這一理論對后世醫(yī)家影響很大,而且很有臨床實踐意義?! 埦霸勒J為:“夫醫(yī)者,一心也;病者,萬象也……一也者,理而已矣。茍我心之理明,則陰者自陰.陽者自陽,焉能相混?”(《景岳全書·傳忠錄·明理》)“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曰陰陽而已……設能明徹陰陽,則醫(yī)理雖玄,思過半矣”(《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由此可以看出,他對陰陽分辨之認識?! ≡陉庩栒J識問題上,張景岳從天人一氣——即氣一元論思想,進行了一為分二地解說:“物在天中,天包物外,天地萬物,本同一氣”(《類經·脈色類·脈合四時陰陽規(guī)矩》),“萬物之氣皆天地,合之而為一天地;天地之氣即萬物,散之而為萬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萬;不知萬,不足以言醫(yī)”(《類經圖翼,太極圖論》)。結合人來說,“人受天地之氣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氣之為物,聚而有形;物之為氣,散歸無象”(《類經圖翼,醫(yī)易義》)。針對陰陽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之理,他認為:“太極分開,只有兩個陰陽。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消長進退,千變萬化,做出天地間無限事來,以故無往而非陰陽,亦無往而非太極”(《類經圖翼·太極圖論》)?!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