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瑞思帕里 頁數:271 字數:221000
內容概要
《達拉斯貢袖珍骨科學(第3版)》由瑞思帕里所著,本書不拘泥于傳統骨科學的格式安排,是一本骨科臨床速查手冊;《達拉斯貢袖珍骨科學(第
3版)》內容包括:創(chuàng)傷處理方案;骨科臨床應知應會的解剖知識點;骨科抗菌藥物使用,這在當前形勢下極具現實意義;急救流程;普通骨科學,包括圍手術期處理、靜脈血栓預防等骨科基本知識;小兒骨科學,重點介紹了小兒的骨生長中心、發(fā)育水平等;骨科基礎內容,如物理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書末附錄介紹了類固醇激素制劑及骨科的網絡資源。本書適合于各級外科醫(yī)師、骨科醫(yī)師及實習學生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瑞思帕里(Damian M.Rispoli MD) 譯者:趙宇 翁習生
書籍目錄
一、創(chuàng)傷處理方案
二、解剖學
三、抗菌藥物
四、急癥處理流程
五、普通骨科
六、小兒骨科
七、體格檢查和注射治療
八、影像學檢查
九、鎮(zhèn)靜和麻醉
十、脊柱評估
十一、牽引
十二、成人創(chuàng)傷
十三、兒童創(chuàng)傷
十四、創(chuàng)傷評分/分型
十五、腫瘤
附錄A 類固醇類制劑
附錄B 網絡資源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一)測量技術(多種) 細針壓力計(Clin Orthop,113:43,1975)、燈芯導管(JBJS,58A:1016,1976),狹縫導管(J Trauma,21:446—449,1981)、STIC導管:最簡單的技術是STIC導管。這是一種手提式的設備,便于使用,較大的醫(yī)療機構中大都配有此種設備。另一種簡單的技術是使用動脈導管裝置。動脈導管可以在床旁或手術室與標準壓力監(jiān)測器連接。另外,動脈導管裝置為無菌裝置,可以在手術室護士或麻醉師的幫助下在手術中使用。注意確保裝置在被測肢體水平已調整為零。 (二)筋膜間隔減壓技術(筋膜切開術) 1.手指 筋膜切開切口通常選擇在示指、中指、環(huán)指的尺側和拇指、小指的橈側。應特別注意根據患者的職業(yè)和業(yè)余愛好選擇和變更切Vl位置。如下圖所示,切口為標準的中間軸向切口。切口線已用虛線標出,在最大屈曲位時與背側褶線范圍相符。掌神經血管束保留于掌側,切口線在掌神經血管束和屈肌腱鞘之間通過。(Green DP,ed.Operative Hand Surgery.New York,NY:Churchill Livingstone,1993) 2.手手掌切口位于大魚際和小魚際隆起的皺痕之間。經此切口可以減壓腕管和Guyon管。切口在經過腕部褶線時呈弧形以預防攣縮。 背側切口如圖所示與第2和第4掌骨一致。經此切口切開骨間背側肌,然后經肌肉減壓骨間掌側肌。大小魚際筋膜間隔的減壓切口經過各自掌骨。 3.前臂(CLIN ORTHOP,134:225—229,1978;161:252—261,1981) 前臂減壓主要通過2個切口,一個位于背側,一個位于掌側。掌側的切口包括腕管的切開。切口在越過腕管減壓區(qū)后偏向尺側,由于正中神經出自指淺屈肌下,切口偏向尺側可以保留覆蓋正中神經的組織。背側切口應該用于減壓背側及近端和外側肌間隔(mobile wad)。術中壓力測定可以協助術者在背側減壓過程中制訂手術策略。通常掌側減壓可以使背側壓力降至次臨界狀態(tài)。 4.上臂 掌側切口在必要時需跨過肘部,經前側方途徑至上臂以減壓臂部肌間隔,前后肌間隔減壓可以使用前外側切口。 5.大腿(JBJS 68A:1439,1986) 大腿骨筋膜間隔綜合征正在被更多地報道。切口選擇為前外側入路,必要時選擇中間直切口。通過前外側入路可實現對胭窩區(qū)肌間隔的減壓。臨床證據表明,減壓需始終延續(xù)至臀部肌間隔。 6.小腿(JBJS,59A:184—187,1977) 小腿筋膜切開術有3種常用的技術:腓骨切除術、腓骨周圍筋膜切開術和雙切口技術。目前最提倡的技術是雙切口技術。
編輯推薦
《達拉斯貢袖珍骨科學(第3版)》簡明扼要,圖文并茂,以表格和圖片為主,直觀明了;輔以重要的提示文字,言簡意賅,條理清楚,是一本實用的骨科速查手冊。《達拉斯貢袖珍骨科學(第3版)》雖然篇幅不足300頁,但涵蓋的內容極廣,包含了骨科醫(yī)師需要經常使用和反復查閱的基礎與臨床知識點。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有這樣一本袖珍骨科參考書在手,可以幫助醫(yī)師隨時隨地查閱相關知識。《達拉斯貢袖珍骨科學(第3版)》適用于各級外科醫(yī)師、骨科醫(yī)師及實習醫(yī)師,可以幫助夯實骨科基礎知識,增強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是一本應該放在口袋里的骨科手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