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技術基本原理及應用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俄)所羅門 原著,康慶林,張長青,柴益民 編譯  頁數:322  字數:59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編譯者在原著的基礎上,采取編與譯相結合的方式系統(tǒng)介紹了Ilizarov技術使用的原則,特別是從解剖、技能和生物力學的角度,詳細闡述了Ilizarov外固定器安裝與穿針的技巧和遵循原則。具體內容包括Ilizarov外固定器的適應證、基本原理與方法,四肢斷層解剖圖譜中的安全通道和參考通道定位、外固定構筑原則,四肢與骨盆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后遺癥、四肢畸形矯正、下肢美容矯形的手術方法,外固定器應用圍術期處理,以及附錄原著者確定肢體穿針通道的研究方法和力學檢測方法的經驗。本書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專科學習用書,適用于骨科、矯形外科、小兒骨科和整形外科醫(yī)師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Leonid N.Solomin,1963年出生于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1986年畢業(yè)于布拉戈維申斯 克國立醫(yī)科大學。1986-1991年,接受研究生教育,主攻創(chuàng)傷和矯形專業(yè)。1991-1993年,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醫(yī)科大學創(chuàng)作和矯形系主任助理。1992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93-1995年,伊爾庫茨克創(chuàng)傷與矯形外科研究院外固定系研究員。1995年-1998年,伊爾庫茨克地區(qū)醫(yī)院創(chuàng)傷與矯形外科研究院外固定系主任。1996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1998-2000年,伊爾庫茨克創(chuàng)傷與敵形外科研究院外固定系主任。2008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至今,圣彼得堡Vreden俄羅斯創(chuàng)傷與矩形研究院外固定系主任。主要從事骨外固定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對llizarov外國定器的力學原理、構型轉換與臨床菝用有深入研究,在應用llizarov技術治療骨折、骨不連、骨缺損、畸形愈合、骨盆損傷,以及各類肢體先于與后于畸形矯正和美容增高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和摘要350余篇。擁有專利46項,撰寫志著4部,在世界各地多個學術會議上做學術報告90余次。在llizarov環(huán)形外固定器的基礎上,發(fā)明了計算機輔助的SUV-frame外固定器,創(chuàng)立了外固定器統(tǒng)一命名方法(MUDEF),并全面詮釋了組合外固定(CEF)的理念含義。獨創(chuàng)了探究四肢穿針與軟組織移動度之間關系的測量方法,并闡明了穿針安全通道 與參考通道的確認諒方法,得到世界同行的公認。

書籍目錄

1 外固定總論
 1.1前言
 1.2歷史背景與分類
 1.3外固定的優(yōu)點和缺點、適應證和禁忌證
1.3.1 外固定的優(yōu)點
1.3.2外固定的缺點
1.3.3外固定的用途和適應證
1.3 4外固定應用的禁忌證
 1.4器械和設備
 1.5外固定構筑的通用名詞
 1.6生物力學原則門
1 6 1 穿骨元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
1.6.2骨段位置控制門
1.6.2.1相互移動固定骨段的穿骨模塊
1.6.2.2使穿骨元件相對于環(huán)產生位移;環(huán)和固定模塊保持不動
1.6.3骨段固定剛度控制
1.6.3.1穿骨元件的生產材料
1.6.3.2穿骨元件的數量
1.6.3.3穿骨元件的直徑和類型
1.6.3.4鋼針的張力
1.6.3.5穿骨元件置入的層面
1.6.3.6穿骨元件的方位
1.6.3.7骨與環(huán)之間的距離
1.6.3.8環(huán)的幾何形狀
1.6.3.9連接桿的數量
 1.7外固定的內部矛盾:組合式固定(CEF)
1.7.1 外固定統(tǒng)一命名方法(MUDEF)
1.7.2使用不同類型的外固定環(huán)和穿骨元件
1.7.3參考通道
1.7.4外固定環(huán)和穿骨元件的最低數量
1.7.5模塊轉換
1.7.6計算機導航
 1.8外固定統(tǒng)一命名方法
1.8.1 前言
1.8.2所使用的符號
1.8.3坐標
1.8.4層面
1.8.5通道
1.8.6穿骨元件的命名
1.8.7貫穿式穿骨元件的命名
1.8.8 懸臂式穿骨元件的命名
1.8.9外固定環(huán)的命名
1.8.10整個外固定器的命名
1.8.11 附加數據
 1.9置入穿骨元件的斷層解剖圖譜
1.9.1 上臂
1.9.2尺骨
1.9.2.1尺骨中立位
1.9.2.2尺骨旋后位
1.9.2.3尺骨旋前位
1.9.3橈骨
1.9.3.1橈骨中立位
1.9.3.2橈骨旋后位
1.9.3.3橈骨旋前位
1.9.4股骨
1.9.5脛骨
 1.10術前準備門
 1.11外固定器構筑原則
1.1 1.1明確使用外固定器的目的
1.1 1.2確定外固定環(huán)放置的最佳層面
  ……
2 外固定各論
3 附錄A 確定置入穿骨元件時參考通道的方法
4 附錄B 外固定器剛度測試的方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1外固定總論1.1前言外固定是一種通過將骨連接到體外裝置以固定傷肢來治療和關節(jié)損傷及矯正骨骼畸形的方法。此外,外固定可以通過調整四肢的某一節(jié)段來恢復肢體的長度和排列。外固定緊俏貨置接骨術(external osteosyn-thesis)的同義詞。與此對應,內置接骨術(internal osteosynthesis)使用置入皮膚和肌肉下的器械來達到接骨的目的。支具、石膏和矯形器不能看作是外固定器。病灶外接骨術(extrafocalosteosynthesis)、加壓接骨術(compressionosteosynthesis)、牽張接骨術(distraction osteosynthesis)與外固定并不同義,這些概念既可用于內置接骨術也可用于外圍接骨術上。這些名詞所代表概念可以單獨或聯合使用。例如,一個外固定器可以同時實現加壓和牽張兩種作用。穿針接骨術(transosseous osteosynthesis)一詞學在俄文文獻中使用。1.2歷史背景與分類1831年,美國人Emsberry描述了第一個外固定器。1843年,法國醫(yī)生Malgaigne介紹了一種治療髕及鷹嘴骨折的外固定器,該器械形似鉗夾,被稱作Malgaigne外固定器。比利時外科醫(yī)生Clayton Parkhill(1898)和Albin Lambotte(1902)推廣了外固定的應用。此后,的20世紀30-50年代,Roger Anderson Raul Hoffman 、Robert、Jean Juder和 Jacques Vidal等能過改良釘夾、釘和連接桿的制作工藝,繼續(xù)推動外固定器的發(fā)展。

編輯推薦

《Ilizarov技術基本原理及應用》由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Ilizarov技術基本原理及應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目前感覺用處不大,外固定架的種類還太少
  •   各項都不錯,還回來購物的
  •   不錯的一本,送的也及時,符合我的要求
  •   這本書看了之后還可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