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蔣家駿 頁數:183 字數:207000
Tag標簽:無
前言
1983年初,于洪師濟南菜市新村寓所首次與師弟蔣家駿君會晤,相談甚歡。他敦厚豪爽的談吐和英俊的相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86年春。老師80壽辰,北京陳豫俠師姑和雷慕尼師叔到濟南為洪師祝壽,雷師叔住在洪師處,豫俠師姑住在許貴成師弟家。我與家駿君常一起向師姑、師叔請教拳藝劍術,有時一起到師兄家走訪,從此結下篤厚的兄弟之誼。他堅實的拳架功底和熟嫻精妙的劍法令我傾倒。起先,他曾師從照丕師伯習練陳式太極,后又到濟南習洪師拳架,深得陳式拳真諦。他天資聰穎,悟性極強,勤奮刻苦,勇于實踐,又得馮志強、陳金鰲諸人指點,是以功夫與日俱增。自20世紀70年代末,即于徐州、淮陰一帶傳授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旋至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傳拳,評價甚高。他恪遵師訓,對學生要求極嚴,先講明理法,每一動作反復示范,然后把手試驗,教學頗具師風,是以學者日眾。家駿君心胸寬廣,義結武林,從無門戶之見,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廣涉百家,博采眾長,將其精華融貫于打手實用之中,技藝漸臻上乘,其功夫為洪師門下佼佼者之一.并在海內外傳播陳式實用拳法貢獻突出。莊子日:“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奔因E君厚積薄發(fā),日練拳數十遍,至今不輟,且從嚴從難,求細求精;教拳誨而不倦,一絲不茍,現身說法,循循善誘。長年累月積累了豐富的學拳與教拳經驗;更難得者.其用心既細且苦,凡聽老師講述拳之理法、示范之技巧,無不一一默記于心,寫成札記;再者,所去之處,凡遇名家名師,皆誠心求教,廣搜秘笈,認真研究,故收藏武術資料甚多,這為他繼承發(fā)展陳式太極拳,撰寫太極拳著作奠定了深厚基礎。
內容概要
本書是著名太極拳家蔣家駿先生幾十年的太極拳實踐體會和理論探索,包括陳氏《拳經總歌》的解讀,王宗岳《太極拳論》答問,以及太極拳單刀的技藝法門,陳式太極劍技擊法門等的研究。本書內容豐富,理法翔實,圖文并茂,不乏新鮮見解,確系一部太極拳理法力作,不僅適用于初學太極拳者及太極拳愛好者,更適用于有一定基礎,但需在理論上、拳術上提高者,可作為太極拳學習、提高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蔣家駿,江蘇省徐州市人。自幼師從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代傳人陳照丕習練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長拳108勢、太極門中各種長短器械有6年光景。蔣家駿學拳認真、執(zhí)著、刻苦,除了得到陳照丕先生的認真指點,還得到陳家其他長輩的指教。后期,他學到了現在甚少人掌握的,被認為是失傳了的陳氏傳統功夫,其中有“金剛十八拿”和“沾衣十八跌”太極大槍用法。這期間,蔣家駿得到了陳發(fā)科之愛女陳豫俠先生及陳金鰲先生的經常指點。
書籍目錄
緣起洪均生先生學拳講習錄憶蔣家駿先生學拳六十年陳氏《拳經總歌》臆解王宗岳《太極拳論》答問太極宗師洪均生先生論太極拳單刀技藝法門陳式太極劍技擊法門淺談太極拳的功夫從戚繼光《拳經》到陳王庭的太極拳——太極拳武術屬性研究之一淺談太極拳的普及與提高——太極拳武術屬性研究之二太極拳打手推手的演變——太極拳武術屬性研究之三俞大猷《劍經》釋密略談太極拳打手的力與巧陳式老架太極拳、械式名練法要義說附錄 陳式洪架太極拳法傳承表后記跋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我認為:動應該是內外都動的,上下相隨地通過全身的各個肢體關節(jié)用螺旋形運動貫穿其中的。不會螺旋運動可能僅僅外形動而內無影響。上下相隨也只能表現成斷續(xù)而有缺陷的隨,不能適應這個“相”字《陳氏太極拳》說:“必須無斷續(xù)、缺陷、凸凹處,才能做出螺旋。”我認為,是本末倒置。因為善走螺旋,自然無斷續(xù)、缺陷之漏,至于凸凹卻不應禁忌。因一般太極拳也主張弧線,既稱弧線,則非凸即凹,如無凸凹,豈不成了直線?因此,我們學太極拳,特別是學習陳式的巧,也應具備一定的力量。力與巧的關系,應承認力是內因根據,巧是外因條件;巧的方法是陳式眼身步手的基本規(guī)律,以巧于用力,才合拳法,才能有成。陳式的眼法應注意對方的方向,而非隨身手亂轉,身步手法的旋轉應因敵變化。并特別重視尾骨后翻而塌勁擰轉,其擰轉的方向恰與腰的旋轉方向相反。即腰左轉則尾骨右擰,腰右轉則尾骨左擰,這樣才能使軀干成立體螺旋,不但外動,而內臟也隨之而動,這便形成了一動無有不動。通過聽陳師在教拳時講解的話,觀察他的示范動作合乎生活行動。我深深記憶:眼總是步向什么方向,眼必須注視其方向(即使尚未動作。如金剛搗碓注視正前方,攬擦衣則注視右前方,單鞭當進左步之前,眼已轉向左方),步法不動而式子完成的最后動作的前手,也是眼的注視之處(如演手紅捶)。襠勁下塌最顯而易見的是雙擺蓮和十字擺蓮等式。凡發(fā)擠或按時,身法總是略側,而不與手部同一方向,步法必是側馬步,而非弓蹬步。由此可以聯想到陳式二路由于實用發(fā)勁的姿勢多,所以除前四式中的單鞭外,其余全無弓步。1979年夏我在英雄山下遇楊澄甫先生的老友王仞千,他說:“楊澄甫推手的功夫,在他心目中是最好的,楊曾告訴他,推手時眼一定要看定對方云云”。
后記
多年以來,有許多愛護我的長輩、關心我的朋友以及無數愛好太極拳的拳友。曾多次約我出書,也有數家音像公司邀我出光盤,均被我婉言謝絕。絕非是因吾自命清高,實則自以為水平所限,本著“獻丑不如藏拙”之理,深恐以訛傳訛,貽誤他人,而釀成終生之憾!近十余年來,抱憾于失卻恩師的沉痛,愈加懷念跟隨洪師學藝的時光,因此發(fā)奮學習,每有疑問,必觀看隨身珍藏洪師八十四歲時攝下的錄像,再追憶先師生前所授,亦每有所得。迄今,吾年已近古稀,為了讓洪師真?zhèn)鞑粶纾矠榱蓑炞C我一生所學,遂著書立稿,將洪師拳法公之于眾。在此,我特別提出,要感謝我的師兄何淑淦,在炎炎的夏日,他耐心地讀完了我的手稿,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而一且冒著酷暑為我寫序。我從中感受到了真誠的同門之誼,兄弟之情!、還要感謝我的小妹田蕓,雖為女流,聰慧過人,才思敏捷,毅力堅強,對太極拳理法之領悟超乎常人,為可造之才。自從我寫書以來,一直幫我整理、打印文稿,拍攝、編輯圖片;我每一次易稿,她都會夜以繼日、認真負責地重新校對,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令我甚為感動!我最要感謝的是曾經呵護我教導我的先輩們;感謝那些歷年來鼓勵我支持我的兄弟、朋友;感謝那些時常惦記著我向我發(fā)起過挑戰(zhàn)的對手們。是他們成就了今天的我,不僅讓我領略了太極拳的技術,更讓我從極富哲學理念的太極拳中體悟到做人的道理。此外,我還要感謝本書的主編劉觀濤先生。自從他約我出書,我們曾有過多次交流,我從中獲得了很多的鼓舞和動力,因而了解到劉先生也是武道中人,對太極拳有著同樣的熱情和愛好。這也是我選擇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書的意義。
編輯推薦
《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太極拳大家蔣家駿回憶其先師洪均生早期手稿,《學拳講習錄》言拳法不言之妙,傳拳法不傳之秘,闡述陳式太極拳法的精妙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