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桑希生 編 頁數:349
前言
傷寒有六經三陽三陰之法;溫病有三焦衛(wèi)氣營血之辨;內傷之治,當以臟腑經絡為綱,氣血精分為目,自是古人心法。內傷者,傷損于內。雜病者,百千萬端,自各成病。內傷之原由,多因時氣雜感而起。時氣雜感雖為小邪輕病,卻易伏留而成內傷雜病諸端。仲景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彪m為小邪,入里伏留,與正搏結,或虛或損,夾雜邪氣,久成內傷,遷延不治,易成積聚,病若至此,已屬難治。古來醫(yī)家論外感者為多,尤以傷寒、溫病為典范。論內傷者少而雜亂,尤其是今人多以傷寒、溫病概括內傷,混淆內傷、外感之界限,并以辨證施治統(tǒng)領診治全局,沿至今日,中醫(yī)學對內傷的基礎理論研究,尤其是對內傷病的始動環(huán)節(jié)——辨病分病未有深入的認識與發(fā)展。外感重邪氣,內傷重正氣,自是陰陽之辨。當今之士,診治外感,不重邪氣,不明傳化,不論本氣、復氣、化氣之變。不辨?zhèn)蛑酗L,卻言表虛或表實;病無發(fā)斑,而言溫邪。至于內傷,不探其因,以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常統(tǒng)以概之,語不中的,未言其本。不言偏邪伏邪,不分臟腑經絡。診脈即言腎虛,見煩概稱肝郁。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內傷脾陽虛,腹?jié)M便難。不知內傷之異于外感,何以把握陰陽,視死別生?一家之言,立而不破,隨意而發(fā),即謂創(chuàng)新?!端貑枴吩疲骸俺S醒杂谌苏撸赜袇捰诩??!贝酥^也。趨世之士互為贊賞,實為泱國泱民之害,偶有評議之聲,即被視為離經叛道。古人舉金買諫,我等何如?我學習中醫(yī)已23年,困惑頗多,雖窮思盡智,也難盡其中之學。從為人子弟,到為人師,?;炭衷谛?,恐誤人前途。尤其醫(yī)學之術,實為難進。但幾十年來,一直潛心鉆研,孜孜不倦,并與我的學生樂于其中。授課之余,亦診于堂,不求企踵權豪,愿為布衣保命。
內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在發(fā)掘、整理和弘揚祖國醫(yī)學的基礎上,汲取當代新經驗、新理論、新觀點,結合臨床行醫(yī)、帶教的多年經驗編寫、整理而成,突出了臨床實用性和中醫(yī)辨證思維。全書以內科疾病為主,兼顧婦科、兒科,每個病例皆闡述了其病史、辨證、診治經過,按語部分揭示了遣方用藥的心得和獨到的見解。本書是一部很有價值的中醫(yī)內科參考書,可供內科醫(yī)、教、研專業(yè)人員、廣大基層醫(yī)務工作者及中醫(yī)愛好者、中醫(yī)自學者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一、脾風二、消渴病三、泄瀉四、便秘五、胃痛六、痞滿七、不寐八、心痛九、心悸十、心水病十一、百合病十二、胸痹十三、眩暈十四、頭痛十五、中風十六、膽脹十七、石淋十八、血淋十九、熱淋二十、氣淋二十一、勞淋二十二、水腫二十三、特發(fā)性水腫二十四、小便不利二十五、尿血二十六、小兒遺尿二十七、小便失禁二十八、淋閉二十九、癃閉三十、腰痛三十一、耳鳴、耳聾三十二、健忘三十三、陽痿早泄三十四、淋閉導致陽痿、早泄、不育三十五、不育癥三十六、汗證三十七、咳嗽三十八、痰熱咳嗽兼陽氣不足三十九、哮喘四十、兒科哮喘四十一、喘證四十二、痛瀉
章節(jié)摘錄
一、脾風本篇主要節(jié)選了乙肝的一些病例,同時也提及了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瘀膽性肝病等。從“病毒性肝炎”典型的臨床表現:乏力、腹脹、便溏,甚至發(fā)展為黃疸、鼓脹、痞氣來看,應定位在中醫(yī)的脾臟,而不是中醫(yī)的肝臟。而從中醫(yī)理論來看,肝炎毒性符合中醫(yī)風邪的特點。主要表現有:①屬一種外來的邪氣,通過各種途徑入血,在血中伏留,符合風傷血的特征;②屬偏風之邪,偏入脾臟,符合脾風的致病特征;③邪氣致病多不是直接傷臟,而是由其所化之氣(化氣為燥,復氣為瘀)而傷,符合小邪入里漸成內傷的特征;④發(fā)病形式多伏留緩發(fā)或伏而不發(fā),偶見即發(fā)。所以“病毒性肝炎”屬于中醫(yī)“脾中風”的范疇。脾風的一般發(fā)病過程為:風邪中于脾臟,伏留于血分,或即發(fā)病,或緩慢發(fā)病。風邪伏藏于血分,潛藏不出,耗氣傷血損精,化燥生瘀,日久則陰陽兩傷,脾臟衰竭,脾病及腎,出現脾腎兩傷。根據邪氣的輕重和素體體質的不同,脾風會出現的并病及轉歸有:可合并蠱病、勞黃、積聚(痞氣)或腎水。脾風的病機關鍵及治療策略為:急發(fā)者病因為風,屬風壅,化熱成瘀生濕,當急則治標、以退黃為主;緩發(fā)者為伏風結于血分,化燥生瘀成積聚,治當理脾氣、和陰氣、養(yǎng)精血、散瘀結、防積聚或振脾陽,祛伏風。五臟傳變,視氣分、血分、臟腑之不同而隨癥治之。脾風傳變?yōu)檠謧髯?,治法不一,當視其輕重,主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傳輕者治脾,傳重者治變?;谝陨险J識,導師自擬牡蠣湯,由生牡蠣1.0g,五味子5g,砂仁10g,佛手15g,雞內金15g,生甘草15g組成。方中生牡蠣,又名蠣蛤,重用二兩為君,味咸平,性微寒,功可益陰氣、理脾氣、散結氣、澀大腸。從古代醫(yī)籍文獻資料看,牡蠣還具有較好的補益作用,如《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溫病條辨》有一甲煎,是用生牡蠣一味治療陰血耗傷又被誤下導致精氣兩傷的下利。
編輯推薦
《帶教醫(yī)案實錄》是由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