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靳士英 頁數(shù):224 字數(shù):44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由中醫(yī)學專家編寫,著名畫家繪圖,在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說;再隨文插入相應圖表,包括針灸發(fā)展史略及針灸基本理論圖解,十四經穴、經外穴、微刺系統(tǒng)穴位圖解和總圖。十四經穴、經外穴、微刺系統(tǒng)(頭針、耳針)均為全圖與分解圖,以單色平涂法描繪??倛D6幅為8開立體透視彩圖,分別以皮膚、骨骼、內臟、肌肉、血管、神經為背景,以不同彩點與線段描繪十四經穴361名,經外穴82名。其中1幅描繪微刺系統(tǒng)的頭、耳、面、鼻、手、足、腕踝針的穴位。文字解說,除針灸發(fā)展史略及基本理論外,重點闡述了相應各腧穴的穴名、編號、取法、主治、針灸法等。第6章為常見病癥處方例,供臨床應用參考。 本圖解以WHO 《國際針灸標準穴名》、國家標準《經穴部位》、《耳穴部位》為依據,致力于腧穴的規(guī)范統(tǒng)一。針灸發(fā)展史略的圖片則經多方搜尋,不少圖片為我國早佚者,彌足珍貴。 本圖解具有攜帶方便、檢索容易、圖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優(yōu)點,是針灸、按摩、外治等醫(yī)療、教學、科研的工具書,適于醫(yī)學生、教學人員、臨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針灸、推拿愛好者學習使用。
作者簡介
靳士英,男,1927年生。第一軍醫(yī)大學分校教授、主任醫(yī)師。長春大學醫(yī)學院、廣州中醫(yī)學院畢業(yè),從醫(yī)50余載。曾任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解放軍總后衛(wèi)生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組組長、中醫(y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yī)史雜志》編委;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客座教授
書籍目錄
第1章 中國針灸發(fā)展史略 1.1 針灸的創(chuàng)始與經絡穴位的發(fā)現(xiàn) 1.2 商周時期的起步 1.3 春秋至三國時期的奠基 1.4 晉至南北朝時期的進步 1.5 隋唐五代時期的發(fā)展 1.6 宋金元時期的繁榮 1.7 明清民國時期的成就 1.8 新中國建立后針灸的勃興第2章 針灸基本理論 2.1 經絡的分類與功能 2.2 腧穴的分類與功能 2.2.1 經穴 2.2.2 經外穴 2.2.3 阿是穴 2.2.4 微針穴 2.3 特定穴 2.3.1 五輸穴 2.3.2 原穴 2.3.3 絡穴 2.3.4 郄穴 2.3.5 背俞穴 2.3.6 募穴 2.3.7 八會穴 2.3.8 八脈交會穴 2.3.9 六腑下合穴 2.4 穴位名稱、部位的標準化 2.4.1 經穴、經外穴、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準 2.4.2 經穴、經外穴、頭針穴線的國際標準 2.5 腧穴定位的依據與方法 2.5.1 腧穴定位的依據 2.5.2 腧穴定位的具體方法 2.6 圖解的特點與應用中的注意 2.6.1 貫徹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 2.6.2 力求符合人體真實解剖結構 2.6.3 注意生理變異與個體差異 2.6.4 運用骨性標志取穴的方法 2.7 針灸療法的種類 2.7.1 針法的種類與特點 2.7.2 灸法的種類與特點 2.8 針刺法 2.8.1 毫針刺法 2.8.2 其他針刺法 2.9 處方法 2.9.1 處方原則 2.9.2 選穴法 2.9.3 配穴法第3章 十四經穴……第4章 經外穴第5章 微刺系統(tǒng)第6章 常見病癥處方例附錄A 我國主要古臟腑明堂圖系列一覽附錄B 國內外藏主要官鑄古針灸銅人一覽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