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稿箋注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聞一多  頁數(shù):234  
Tag標簽:無  

前言

  時人得知聞一多先生首先緣于他轟轟烈烈的死,其次是他的《紅燭》、《死水》等新詩,而占《聞一多全集》五分之四篇幅的有關古典文學研究的論著卻并不為世人熟知。換句話說,作為民主斗士的聞一多,身后享盡了無限的哀榮;作為詩人的聞一多,也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而文學史家這個足以讓聞一多比肩古今學人而不稍遜的身份,卻并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看重。相映成趣的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盡管被魯迅先生蓋棺論定為“有學問的革命家”,并認為章氏的業(yè)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

內容概要

  《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稿箋注》中橫縱勾連,不厭繁復,引經(jīng)典,正《傳》、《箋》之失,力求達古義,逮經(jīng)旨??梢钥闯雎勔欢嘞壬詈竦膰鴮W功底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同時,聞一多先生的研究秉持了陳寅恪先生提出的“了解之同情”的學術學風,這使他的研究不但更能貼近古義,而且使古老的經(jīng)典活了起來。當年他的學生回憶:“《詩經(jīng)》雖老,一經(jīng)聞先生講說,就會肥白粉嫩地跳舞了;《楚辭》雖舊,一經(jīng)聞先生解過,就會五色斑闌地鮮明了。聞先生的新見解都是由最可靠的訓詁學推求得來的,證據(jù)極端充足,并不是和現(xiàn)在新曲解派一樣的。一味的胡猜。”聞先生對《詩經(jīng)》、《楚辭》等的研究為他在學術界確立了重要的地位,也使他由一個現(xiàn)代詩人成功轉型為一個學者?!对娊?jīng)》研究是他諸多研究領域的一部分,這本《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稿》也是他在《詩經(jīng)》研究領域當中的一部分成果。要了解學者的聞一多,從這里開始吧。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我國著名的詩人、民主斗士,更是著名的學者。他在《周易》、《詩經(jīng)》、《楚辭》、《莊子》及唐詩、神話、古文字等諸多研究領域中,作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32年8月,聞一多來到清華大學,應聘為中國文學系教授。至抗戰(zhàn)爆發(fā)前,聞一多利用在清華五年的時光,奠定了自己作為學者、文學史家的地位。他陸續(xù)發(fā)表的有關《詩經(jīng)》、《楚辭》的論文,已贏得了學界同行的好評。抗戰(zhàn)初期,聞一多的學術研究,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呈加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這一時期除了繼續(xù)《詩經(jīng)》、《楚辭》的研究,還開始從事《周易》的研究。聞一多人生最后的兩年,由于忙于政治活動,研究工作停滯了。直到他遇刺前不久,還與吳晗談到自己以后的計劃:“天可憐一年兩年后,民主實現(xiàn),政治走上軌道吧,只要有這一天,我們立刻回書房,好好讀十年二十年書,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所受的教育。”然而,歷史把這個遺憾留給了聞一多,也留給了后人?! 蚊鳚?,山東泗水人,2000年畢業(yè)于蘇州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學、古典文獻學的學習與研究。在《中國典籍與文化》、《文史知識》、《書屋》等雜志上發(fā)表有論文多篇?,F(xiàn)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系副教授。出版有專著《唐宋名家詩詞賞讀·杜甫詩賞讀》等。

書籍目錄

前言詩經(jīng)新義一  好二  覃誕三  汗四  夭夭五  肅肅六  干翰七  游八  楚九  枚十  麟十一  角十二  素絲十三  紽沱差池豐電十四  縫十五  摞十六  今十七  暨溉介十八  謂十九  抱二十  命二十一  汜沚二十二  處瘋鼠二十三  唐棣帷裳常棣維常詩經(jīng)通義周南關雎葛覃卷耳桃夭兔置芣苡漢廣汝墳麟之趾召南甘棠行露羔羊摞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唐何彼裱矣邶風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匏有苦葉谷風旄邱泉水靜女新臺二子乘舟 

編輯推薦

  《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稿箋注》是聞一多先生數(shù)年教學及研究所得,也是他大量開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稿箋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草蟲
      
      《學記》里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原來詩并非新奇的創(chuàng)作,也無關古老的神意,它只是一個人走向安寧的過程。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種種的不足又不足,如何被一點點安頓再安頓的過程,就是詩。而這樣安頓的力量,來自博依。鄭玄講,博依就是廣博譬喻,而張老師說,博依即各種各樣的象,接通各種各樣的能量來源,興觀群怨是依,多識鳥獸蟲魚之名也是依。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跂而望者,終止于想象;登高之博見者,才能親見到許多真實的象。風卷云舒,草木榮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都滾滾而來。而這些滾滾而來的天地景象,無數(shù)的能量來源,臨了近處,卻都匯集成一個人身,這便是“既見君子”。
      三百篇有歌謠的底子,很多好的句式,有如一些基本的旋律,會在不同時代不同風土不同作者的樂曲中反復回蕩。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這樣的哀樂未既,層見疊出,又明白如話,散落于國風和小雅的各處,是最能打動我的片斷。
      張愛玲在自己的照片背后題字送人,“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原只是天才好玩地化用《草蟲》三章:見了他,是“亦既見止,亦既覯止”;低到塵埃里,是初章的“我心則降”;但她心里是歡喜的,這是次章的“我心則說”;而末章的“我心則夷”,我亂猜愛玲是不是跳躍地想到了辛夷,“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或許那便是最初從塵埃里開出的花。
      她對他,有既見君子的意思,而他卻不懂,只是盼望所有的關系都要發(fā)生,又裝懂不去問她,只是事后亂解釋,還講給世人聽,遂成為流毒甚廣的情話。
      
      
      隰桑
      
      蘇格拉底有一次和斐德若散步,走到雅典城門外的一處河灣,蘇格拉底忽然開始贊嘆起這個地方的美麗。斐德若很驚訝,因為蘇格拉底看上去好像一個來自異鄉(xiāng)的觀光客,他就問蘇格拉底,“難道你從來沒出過城嗎?”蘇格拉底回答:“確實如此,我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是一個好學的人,而田園草木不能讓我學到什么,能讓我學到一些東西的是城邦里的人?!?br />   蘇格拉底一生的努力,似乎就在于將希臘人投諸天地的視線扭轉向人自身。而這樣在古希臘需要口燥舌干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事情,對于同時代的中國人,卻幾乎是一種常識。興觀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自身息息相關的事情,最后,才是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再進一步講,詩三百中雖處處有鳥獸草木,但它們從來都是人世的投影,鳶飛魚躍,是人的境界;黍稷方華,亦是人的情感。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本只是沒意思的話,因為桑樹高下皆宜,處處可生,并不單在低矮潮濕之處才會長得好,但后面接了“既見君子”,這沒意思的隰桑,也就變得生動起來。
      我有一個朋友,那年春天去另一個城市看他喜歡的人。他下了飛機才給對方電話,結果對方恰好在外地,要第二天才能回來。他遂安頓好住處,吃完午飯,他想如何消磨這計劃外的一天空閑呢?那些名勝古跡他一點興趣都沒有,還是去她住的地方看看吧。
      她每天也會開車經(jīng)過這條建設北二路嗎,路旁柵欄外的紅山茶她也會看到嗎?她也會天天走過踏水橋嗎?看兩岸雜花生樹、流水回旋又奔流?看街角綠地里的梨花開放嗎?
      他沿著河走,走到她所居住的小區(qū)。他從她家門前的廣玉蘭之間走過去,又從另一側長須垂掛的小葉榕樹叢里走出來,她每天也會看到拐角處那三株盛開的白玉蘭嗎?那門口清一色排開的花盆,有她伺候的嗎?
      她每天都會經(jīng)過這條踏水橋北街吧?他在街角,找了個空空的小飯館坐下。她有時周末,會不會也坐在這里吃飯?他坐在那里,對著外面的街,想象她每天經(jīng)過的樣子。結賬的時候,小妹多算了兩元,他給過錢后想想不對,也懶得再聲張,過了一會,小妹拿著兩元又跑過來,帶著算錯賬的羞澀笑容。
      他覺得這樣就很好。這里的草木很好,有深意,這里的人很好,有誠意,她住在這里很好。這一切,他也不用告訴她,就像她并沒有告訴他一樣。
      “心乎愛矣,暇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過了幾年,在酒后,他把這個故事告訴我,我便背《隰桑》的卒章給他聽。
      
      
      再說隰桑
      
      我是讀過十余家詩說之后,才覺出朱熹《詩集傳》的好來。都說《詩集傳》簡約易讀,但它的簡約,其實是博而能約。他的學生泛看諸家詩說,他便說,“某有集傳”,這話多么驕傲,有截斷眾流的氣概,但之后學生若真的只看集傳了,他又告誡其還得參看諸家,因他的截斷眾流,原本有涵蓋乾坤作為底子。至于集傳的易讀,則好比君子的易和而難狎,與世皆親又自有懷抱??鬃訉ψ酉暮皖仠Y講讀書的境界,“丘嘗悉心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集傳雖易讀,卻也要讀到泠然既立才好。
      然而,我以為集傳的好,還在于其中能見到作者的深情??梢耘e兩個例子。之前提到的《隰?!纷湔拢靶暮鯋垡?,暇不謂矣”,諸家解釋或訓“謂”為“勤”,或訓“暇不”為“無不”,意思雖通,卻太過纖巧,且顯得詩人全無蘊藉,唯有集傳老老實實從字面看過去,“言我中心誠愛君子,而既見之則何不遂以告之,而但中心藏之,將使何日而忘之耶?”這樣的糾結為難,原本是每個人都能懂得的情感,他隨后又引楚辭“思公子兮未敢言”來做例證,并說“愛之根于中者深,故發(fā)之遲而存之久也”,這便是朱子的寬闊和細密。
      我昨天讀樂府詩,見到魏文帝的兩首燕歌行,其中“秋風”一首很有名,也背過,但另一首“別日”之前不太有印象,這次讀了,倒覺得更好。“別日何易會時難,山川悠遠路漫漫”,這里有對自然和天意的誠實,有即目所見的闊大,后來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只是向個人深處挖掘,氣象自然小了?!坝籼账季锤已?,寄書浮云往不還”,可以相應于前面說到的“思公子兮未敢言”,以及《隰桑》里的“心乎愛矣,暇不謂矣”。這樣的未敢和不謂,我時常想,或許就是詩教吧。而真正的民間男女戀愛,是“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是“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是“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是“桃花開到人心里”,無論得失成毀,恐怕都要激烈徹底很多。
      
      
      菁莪
      
      朱熹著《詩集傳》,盡掃小序,待到后來作《白鹿洞賦》,又有“樂菁莪之長育”的句子,他的學生便覺得奇怪,因“樂育材也”原本正是小序對《菁菁者莪》的解釋,問其緣故,朱子回答:“舊說亦不可廢?!?br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只是不得已要滌蕩塵埃,正本清源,并沒有拆遷改造指揮部的意氣風發(fā)。過去人的革故鼎新,多半如是。
      “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迸f疏多將沉浮二字落實在義理上,以舟船可載沉物也可載浮物,或喻人君任用人才無所偏廢,或喻君子懷抱利器虛舟待用,就這樣聰明地把詩糟蹋成論文。這一章我惟見朱子解得好,“載沉載浮,以比未見君子而心不定也。休者,休休然,言安定也”,他只是即目所見,以我觀物,不講道理,卻真是解人。
      心不安寧,多半都是在將見未見之際,因為雖然未見,心里卻是有期許的??梢蕴子美_什富科的格言:“如果沒有聽說過君子,有多少人會永遠見不到君子?”我們都是從先秦典籍中預先得知君子的存在,以及那樣一個由君子所構建的人世,它意味著健全、安穩(wěn),和值得托付。
      諸子的論述里,多有對君子的定義,但君子本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正如做人也不是做數(shù)學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我更喜歡《論語》和《周易》里君子的氣象萬千。《論語》里有三次關于君子的問答。先是子貢問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子貢辯才無礙,且有眼光,可以做國士,或者做個大商人,最不濟也能做個評論家,但他還是心有不安,要問問君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最后還是聽進去老師的話,有他自己的行動,并不是空談家。后來子路也問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勇于行動,“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他的行動是觸發(fā)式的,聽到了一個好東西就一定要立刻照著來做,奮不顧身,所以孔子用“以安百姓”來哄他,教他愛護自己。還有一個司馬牛,也問過一次君子,孔子教他“不憂不懼”,這個境界就要低一點,因為君子仍有他的憂懼,但不是司馬牛這個層次的憂懼。
      《論語》里的君子,多少還是課堂上的,而《周易》中的君子,則純然是實踐中的。
      《周易?大象》用卦象者凡五,曰先王、后、上、大人及君子,其中又以君子為基礎,六十四卦中用君子象者五十三卦?!按宋迨灾螅允痉N種不同之境,而君子處之莫不有其道”;“至于君子之用《易》,當以乾坤為主。乾之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之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二象為君子用《易》之本。析而觀之,自強不息,準之時、位;厚德載物,原于德、物。自知以德、物合于時、位之宜,斯即君子之象乎。”(潘雨廷《易學史發(fā)微》)
      《周易?大象》中的君子,全然是具體境遇中的鮮活存在,它不講君子是什么或者應該具備什么,而就講此時此刻假如是一個君子他會怎么做,如果說《論語》是言傳,那《周易?大象》便是身教。
      而《詩經(jīng)》中的君子呢?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沒有理念的論述,也沒有課堂上的問答以及現(xiàn)實境遇中的決斷,那回蕩在國風和小雅四處的,似乎只是這樣的一聲聲呼喚,卻因為呼喚的那個人實在鄭重,如同上帝說“光”,就真有了光。
      
      
      蔓草
      
      米蘭?昆德拉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相遇》,這個名字很好,但他沒寫好,或者說,他只能寫成如此。他講的相遇,是電光、石火,和偶然,如洛特雷阿蒙所謂“一臺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臺上的相遇”,這種類似兩顆各自運轉的行星在第三軌道的碰撞,在充盈著陌生感的新鮮天宇下,隨之瞬間迸發(fā)出的生命熱情、理念眩暈和個體自由,構成了昆德拉所堅持的現(xiàn)代美學。
      這種相遇,我想對于寫作的人會是很好的激發(fā),有幸感受時應該珍惜才對,但能夠真正打動我的,卻每每是另一種相遇。
      孔子有一次駕車出游,在路上遇到齊國的程本子,傾蓋相語終日,要分手的時候,孔子想送點東西給他留念,便轉身問隨行的子路取一些束帛,子路有些不高興,倒不是小氣,他向來是可以與朋友共的人,只因為他想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相互見面,應該像女子出嫁一樣,得有人居中介紹才是,哪能在大馬路上逮著了就聊個不停,臨了還直接送人東西。孔子回答他道:“夫詩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且夫齊程本子,天下賢士也。吾於是而不贈,終身不之見也?!?br />   邂逅相遇,意外的是在此時此地遇見對方,自己想想也沒有做過什么努力;適我愿兮,是見到了心里一直描畫和期待的人,不是見到異形和貴賓,不用去努力調整自己??傊挥酶?,就有收獲,這是多么高的境界。他們原本就“兩相思,兩不知”,現(xiàn)在見到了,自然要“邂逅兩相親”。漢代鄒陽獄中書引“傾蓋如故”的古諺,六朝謝靈運又有“相逢既若舊”的句子,再到民國張愛玲“你也在這里嗎”的低語,幾千年了,說的都是同樣的意思,也還沒有說夠。
      至于見到以后呢,除了送一點束帛,也沒有想過要怎么樣。船山講:“情注于相見之有日,而意得于相見之一日……過此以往,德者以德,道者以道,功者以功,言者以言,皆其所未嘗計也?!倍麄冊谙嘤龅哪且豢?,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只能不停講話,還好那時候路上沒有交警。
      
      
      
      晨風
      
      陶詩云,安得促席,說彼平生。而這樣的促席相見,在詩經(jīng)里似乎是容易的事,這里也邂逅,那里也既見,就算寫到未見時的憂忡和傷悲,似乎也只是為隨后的相見歡作烘托。唯獨一首詩,里面三章復沓,只有未見,完全不存一絲希望,這便是《晨風》。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背匡L,是鳥名,舊說似鷹鷂,但聞一多認為是雉類,具體形狀我沒有查到實圖,不過也無需查,只要想到清晨掠過荒野的一陣大風即可。所有的名字,在最初喚出的那一刻,都是詩,朝云如此,北斗也是如此,只是它們被喚熟喚濫罷了,而晨風尚且是一只新鮮如詩的鳥。
      陸機有“晨風思北林”的句子,鳥入林中,是得其所哉的象,和隨后二三章的“山有……隰有……”的起句相仿,都是詩經(jīng)里慣用的興起。萬物各得其所,唯有詩人不得其所,因為未見君子。這個未見,不單是沒有執(zhí)手,多少也還有不知道他究竟在哪里的意思,而不知道他在哪里,也就不明白自己在哪里,所以有些彷徨。彷徨不得其所,更有不能釋懷的牢騷,這在詩經(jīng)中是少見的,所以船山說“繼《晨風》而作者,唯屈氏之騷也”,這是他的慧眼獨具,不過,我倒是不太喜歡屈原,因他不愛惜自己,且開了后世文人怨天尤人的壞風氣。
      廖平晚年多恢奇詭異之說,時人多怪之,但其以《詩》、《易》并為天學,以《易》之未濟、既濟,參《詩》之未見、既見,我讀到之后,真是覺得驚艷。我們現(xiàn)在讀詩,雖不必照搬廖子來刻舟求劍,但起碼要知道還有這樣的境界。未濟卦之《大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物失其居處而散亂,故君子辨之以慎,經(jīng)緯天地。若如《晨風》,雖百般不得其所,卻始終未見君子,又該如何?
      “如何如何,忘我實多?!边@看似在說他忘了我,其實是在說我還惦記著他,因為他是否已經(jīng)忘記我,其實是確定不了的,能確定的只有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我覺得你忘了我,那是因為我還一直記得你。不過之前還有一句“憂心如醉”,我更喜歡,因為想到了李白的“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明明獨酌無相親的寂寞,經(jīng)了他就變成繁華,天地之間,其實就是這樣。
      
      
      
  •   甚好,美則美已,而情重,恐空受其苦。
    昨日讀東坡《日喻》,甚喜,喜的是東坡有情又明道。
  •   博依作譬喻解,喻有兩柄復具多邊。
    兩柄執(zhí)何柄,多邊據(jù)何邊,卻與取喻者的心性有關。
  •   我歡喜的人,是既無情又不講道理的人
  •   什么是既無情又不講道理的人
  •   呀,真好。
  •   唔 原來張愛玲的名quote也是化來的。。。
  •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演員、觀眾以及影評人員。
    好奇地問問:倘若無情之人亦可喜,此處是要托出自己的悲心嗎?
    不講道理之人剛愎自用野蠻生硬,實在無可喜之處,若要喜歡,是愛上自己內心的軟弱和服從之心嗎?
    我喜歡的人必是慈悲地愛著一切眾生,而又很會講道理的,哈哈哈,總之是,怎么講,都是他有理,因為,第一要有悲心,第二要有智慧,辯才是智慧之一種體現(xiàn)而已。
    他就是不講,也是在講道理。因此,我常常地會默然地愛上了彼此間的空氣,以為那是最妙的一種愛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