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作者:單純 頁數(shù):32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儒家思想的魅力》以“人文情懷、學術(shù)精神、賡續(xù)傳統(tǒng)、面向未來”為主旨,以思想與文化研究為重點,以當代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力求熔思想品格、文化品性、藝術(shù)品位、科學品質(zhì)和社會品行養(yǎng)成于一爐,使大學生在道德情操、人文情懷、藝術(shù)情調(diào)、科學情趣和社會情愫的陶冶上有所提升。本書由單純著。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儒家的環(huán)境:歷史與思想
第一章 中國人的地理環(huán)境
一 人文地理
二 “天下”觀念
第二章 中國人的政治制度環(huán)境
一 赤縣神州
二 五服制度
第三章 中國人的民族環(huán)境
一 “朝代”之人
二 四裔的“夷人”
三 炎黃子孫
四 華夏族:融合的見證
五 夷夏之辨:民族關(guān)系
六 義利之辨
第四章 中國人的思想環(huán)境
一 “天下”的人文含義
二 “家天下”與“公天下”
三 “仁道”理想與全球價值
第二部分 儒家的道統(tǒng):仁學、理學、新理學
第五章 概論:儒家思想的歷史線索
第六章 仁學:儒道的砥礪與孔孟之道
一 先秦的儒家與道家
二 最初的圣賢觀念
三 性善:孔孟仁學的基礎
四 道德與圣賢
五 “孔仁”:德與位的辯證思想
六 “好學的顏回”與孑乙子的“述而不作”
七 “孟義”:以德抗位
八 怎樣成為圣賢:儒道的分歧
九 孔孟之道的價值
第七章 理學:朱熹與宋儒的議題
一 朱熹的地位
二 朱熹論人性
三 朱熹論圣賢
四 朱熹解“格物”
五 實現(xiàn)圣賢的途徑:立達與養(yǎng)氣
第八章 新理學:馮友蘭的貞元六書
一 貞元六書與新理學體系
二 《新理學》與中國哲學
三 《新事論》與民族復興
四 《新世訓》與“應帝王”
五 《新原人》與“人生境界”
六 《新原道》與“舊學新統(tǒng)”
七 《新知言》與“負的方法”
第三部分 內(nèi)圣之道:安身立命
第九章 “天命”:儒家的宗教情懷
一 天命信仰
二 生命情懷
三 社會責任
四 性命之教
五 安身立命
六 “名教”與自然崇拜
七 天命信仰的生態(tài)啟示
第十章 “圣賢”:儒家的人格論
一 西智中賢
二 圣賢人格
三 圣賢:字義疏證
四 圣賢之學
五 尚賢文化與舉賢政治
第十一章 “氣節(jié)”:儒家的社會價值觀
一 “氣節(jié)”的內(nèi)涵
二 “節(jié)義”之士
三 “氣節(jié)”與自然的啟示
四 “氣節(jié)”的社會意義
五 做個有氣節(jié)的人
第十二章 “孔顏樂處”:儒家的倫理幸福觀
一 孔顏樂處
二 其樂無窮
三 名教樂地
第十三章 “天人合一”:儒家的宇宙?zhèn)惱碛^
一 天人關(guān)系
二 “弓失宇宙”
三 天爵與人爵
四 天道與人心
五 儒家的普世倫理
第四部分 外王之道:治國理政
第十四章 儒法互補
一 儒家與法家
二 德治與法治
三 齊法家與孔子
四 三晉法家與孟子
五 韓非對法家的總結(jié)
六 漢儒對儒法思想的總結(jié)
七 儒法互補的意義
第十五章 孔子的“禮治”思想
一 天下:政制與倫理特色的世界觀念
二 作為普世規(guī)范的“禮”
三 作為家庭規(guī)范的“孝”
四 作為國家政制規(guī)范的“忠”
五 作為國際交往規(guī)范的“義”
六 作為治道精神的“止”
第十六章 孟子:“王道”與“霸道”思想
一 “心性之學”
二 人的道德權(quán)利
三 王霸之辨:權(quán)利與權(quán)力
四 仁義:作為制衡權(quán)位的權(quán)利
五 心性自覺與權(quán)利意識
六 作為“維權(quán)”的革命
七 作為自然權(quán)利的“天賦性命”
第十七章 《中庸》與自然正義
一 《中庸》的思想背景
二 允執(zhí)厥中
三 中庸與自然正義
四 圣人之治
五 “誠”:圣人之治的神圣性
第十八章 《大學》與政治人格
一 《大學》與道統(tǒng)
二 “三綱領”與政治倫理
三 慎獨與政治人格
四 大公無私的圣王
第十九章 新理學體系中的法哲學思想
一 法律性質(zhì)的儒學詮釋
二 中華法系:背景性詮釋
三 理勢平衡:社會變革的依據(jù)
四 人權(quán)與道德自覺
五 民本與民主的道義精神
六 德治:限君論與伸民權(quán)
七 作為倫理權(quán)利觀的“人治”
八 法治思想與綱常名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