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地斗蟋蟀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作者:張振華  頁數(shù):205  
Tag標簽:無  

前言

當看到“博戲”二字時,多數(shù)人都會在潛意識里把它與賭博聯(lián)系起來,但事實上,許多博戲本身并非賭博,只是人類在其形成后把它們用作了賭博的手段而已。當然,我們也必須得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博戲除了能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外,其結果是要以榆贏來判定的,而且往往會伴以錢、財?shù)难鹤?因此這類游戲活動多數(shù)是帶有賭博色彩的。對于博戲的產生時間,有人認為在三皇五帝時就出現(xiàn)了,其根據(jù)是《神仙傳》中記載了漢武帝時神仙衛(wèi)叔卿曾與遠古的洪崖、許由、巢父等人博戲于華山石上;也有人認為產生于夏朝,說是夏朝的大臣烏曹發(fā)明的;還有人認為最早出現(xiàn)在殷商時期,其依據(jù)是《史記·殷本紀》中所載的“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謬辱之”。對于中國博戲的源流演變,麻國鈞先生說道:“中國博戲主要由一大主流、兩大支流匯合而成。一大主流是以骰子的來龍去脈為標志的。骰子經歷了一個極為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兩大支流為詩牌與葉子戲。當骰子以及由它的發(fā)展變化而帶來的種種博戲演進到唐末時,忽然異峰突起,出現(xiàn)了葉子和詩牌。

內容概要

斗蟋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游戲,它以其獨有的趣味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及市井百姓。有人把斗蟋蟀列于花鳥魚蟲四大雅戲之中,它在民間各類斗戲中興起得較晚,卻對東方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書力圖探求斗蟋與古代哲學、社會生產和生活、民間習俗及文學等方面的密切關系,多角度地描述這一獨具風格的文化現(xiàn)象,從中挖掘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代昆蟲文化功能和價值,從而喚起人們對昆蟲的喜愛,對大自然的保護,對文化的崇尚,這便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和希望。   在我國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文化史中,博戲文化極為豐富發(fā)達,如蹴鞠、馬球、圍棋、象棋、麻將、葉子戲、斗雞、斗蟋蟀等。千百年來,這些匯聚著古人智慧與心血的傳統(tǒng)博戲,述說著中國古代文明一個又一個不老的傳奇,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別具風情的博戲文化?! ≡撎讌矔鴱臍v史的角度梳理博戲發(fā)展的源與流,探尋我國古時的社會形態(tài),通過對游戲的介紹,見證過去的歲月與世間萬象。該套叢書文辭自然流暢,資料翔實豐富,圖文并茂,既有學術的深度,又給人閱讀的審美快感,讓讀者在輕松之中領略古代游戲穿越歷史走到今天的獨特魅力。

書籍目錄

斗蟋蟀的歷史源流 斗蟋之戲源于唐 斗蟋專著見諸宋 斗蟋之戲盛于明 斗蟋之戲風靡于清斗蟋中的奇聞逸事 蟋蟀宰相 蟋蟀皇帝 蟋蟀相公 蟋蟀太后 促織的傳說 巧姑姑繡蟋蟀 濟公施法斗蟋蟀斗蟋賽事與規(guī)則 樂戰(zhàn)九秋“打將軍” 古代斗局 斗蟋“局規(guī)” “斗蟋蟀”登大雅之堂 斗蟋比賽規(guī)則 斗蟋中的要素 斗蟋比賽中的意外 斗蟋陋習斗蟋中的賭博與禁賭 斗蟋之賭禁而不絕 “斗蟋”與“打蟲”現(xiàn)象透析 “打蟲”中的干術揭秘蟋蟀的捕養(yǎng)與鑒別 名蟲字典——蟲譜 捕捉工具 捕捉要點 蟋蟀喂養(yǎng)的“四大要點” 蟋蟀的鑒別蟋蟀的蟲具大觀 器具一覽 名罐一覽大江南北話斗蟋 宮廷中的斗蟋之戲 老北京的那些蟲事兒 上海灘的蟲文趣事 玩蟲盛地江南斗蟋風鳴蟲文化中的蟋蟀文化 鳴蟲文化大觀 我國的蟲文化和昆蟲崇拜 從《詩經》談我國的鳴蟲文化 《促織經》與《蟋蟀譜》 蟋蟀與文學作品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斗蟋蟀的歷史源流斗蟋蟀是我國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民間游戲,歷史十分悠久。在2500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豳風?七月》之篇,篇中寫道:“五月螽斯動股,六月沙雞(還是螽斯的一種)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見細心的人們很早就已經把螽斯與蟋蟀的活動同季節(jié)聯(lián)系起來。漢初成書的《爾雅》,釋“蟋蟀”為“螯”,亦寫作“蛩”,音瓊。蛩,指蝗蟲一類昆蟲。蟋蟀似蝗而小,漢魏人又細分之,稱之為“吟蛩”,即善于吟叫的小蝗蟲。魏晉時代,則常稱之為“促織”,亦稱之為“趨織”。其音皆與今俗稱之名“蛐蛐兒”相近。其得名,乃緣之于其鳴叫之聲。從訓詁學角度考慮,“促織”、“趨織”、“蛐蛐”,皆為同音轉化而來。從“蟋蟀”之得名可知,這小小昆蟲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起初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悅耳的音樂般的鳴聲。這小蟲的鳴聲,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引起不同的感受。婦女們聽到它,就想到秋氣轉涼,仿佛蟲聲是在促其趕緊織布,縫制寒衣了。故古代幽州地方有諺日:“趨織鳴,懶婦驚”。深宮佳麗、異鄉(xiāng)游子聽到它,則不禁會感到,其聲如泣如訴,切切凄凄,若孤雁哀鳴,若幼鹿失群。杜甫就曾感嘆地唱道:“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

后記

跟魏光潔老師約定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初春時節(jié),脫稿時卻已經是2008年末了。時間走得好快,在埋首資料,夜以繼日地趕稿子的間隙里,我時常會想起故鄉(xiāng),想起故鄉(xiāng)的童年,想起童年里的夜晚,在故鄉(xiāng)打谷場上,我躺在父親的懷抱里,傾聽著天籟般的蟲鳴聲……那些個夜晚是那樣的美,連呼吸都變得格外暢快,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然令我為之迷醉。關于鳴蟲和斗蟋的認識,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許多前輩和行內的高手已經借助他們各自的著作講出了他們各自的見解。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和專業(yè)知識難以與他們相比,但是,我還是竭盡全力地寫完這本書。如果說學術與文化的探索是一個巨大的工程的話,那么我希望我能為這個工程添一塊磚加一片瓦。為了寫好這本書,我對手頭的大量資料做了細致的梳理與整合,以期能給讀者一個比較全面而客觀的引導。我在求大同存小異、總結前人心得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體會,寫成了這本書。在寫作和編撰過程中引用了許多專家學者、行家和前輩們的資料,在此表示誠致謝意!

編輯推薦

《踞地斗蟋蟀》講述“古代博戲文化”叢書以盛行于古代中國的博戲文化為具象予以深入的探討,從而尋找其與現(xiàn)代游戲及人文的歷史淵源,并對其當代價值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考察。作者在寫作中,堅持以唯物史觀作指導,既多方面揭示,又重點突出;既縱向考察,又橫向比較,做到通貫古今。博戲研究始終將具體對象置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使今人領略我們的先人生存和生活的魅力,以及品味和領略深厚的中華文化的博大意蘊,并為它的傳承和健康發(fā)展鋪石墊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踞地斗蟋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喜歡看看一下民間的游藝活動
  •   題材很少的書籍,很少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