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作者:陳露曉 頁數(shù):160 字數(shù):11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老年心理學發(fā)展背景 關于老年心理學,在西方,霍爾最早對該問題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闡述。在《衰老》一書中,他以畢生發(fā)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返歸,強調人在老化過程中顯著的個別差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隨著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也急劇增多。據(jù)報道,在1951年~1980年這30年間發(fā)表的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志,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fā)表的一篇綜述中,于1975年~1981年,僅六年間就查閱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fā)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 在中國,心理學界一度出現(xiàn)過只重視兒童發(fā)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向。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fā)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后,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fā)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偟恼f來,老年心理學集中注意于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后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tài)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lián)系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當然,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yǎng)生學的思想在中國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著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見解。在《道德經(jīng)》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璞歸真”思想。這對中國歷代養(yǎng)生學有重要影響。又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日: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后,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wěn),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tài)等的一系列變化。 二、懂得老年心理學的意義 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衰老是人生的必經(jīng)之路,心理活動的衰退是個積累的過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認衰老是生物規(guī)律之一,是不對的。 對于老年朋友來說,學點老年心理學,及時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是有利于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進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身心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在心理活動一旦出現(xiàn)衰退、偏差、障礙時,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jié)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并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如果對老年人的心理變異缺乏預先的思想準備,其危害性不亞于體力衰退,常常成為腦溢血、腦血栓、心肌梗塞的始動因素,又會成為老年精神病的基礎。 三、老年人如何克服心理上的變異 近代老年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晚。因此,如何面對心理上的變異問題呢?專家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正視自己性格有變異的可能性。要有自知之明。弄清楚可能出現(xiàn)的病理、生理原因以及變異的表現(xiàn)和趨向,自我克制、自我糾正,遇事三思。 其次是自我寬慰。承認衰老是人生必由之路,體力與智力不能與青年人相比。社會在前進,科學在發(fā)展,思想上難免有落后的一面,想法和看法與社會潮流可能有一定距離。這是客觀存在,不必自卑、自棄,不要勉強做力不從心的事。 三是積極生活,豐富人生,尋找精神上的寄托??朔涣记榫w,有意識地充實生活內容,并結識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留心別人衰老后的性格變異,然后再反躬自省,就能克服變異。保持心理、精神上的衛(wèi)生,才能有益健康長壽。 四、本套叢書的功能和特點 (一)立意 本套叢書針對現(xiàn)代社會中老年人心理方面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進行適當?shù)脑忈?,并配以合理的建議,幫助老年朋友對老年心理學有充分興趣的朋友和關心老人的廣大中青年朋友來了解老人,關愛老人,陪伴老人度過心理轉變期,祥和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 (二)內容 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上熱點討論的老年話題以及社會上對于引起老年心理疾病的各種原因的日益關注,本套叢書分別從孤獨、老年學習、情緒、性格、離退休心理、人際關系、交往心理、老年期性心理、審美心理、長壽心理和心理衛(wèi)生等熱點話題切入。通過本套叢書,指出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種種老年心理問題:黃昏戀、空巢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慰藉、癔癥、抑郁癥、老夫少妻、臨終心理等等,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和保健措施。 (三)敘述方式 每本書以幾個話題的方式著筆,通過實例開啟并提供相關的專家分析和心理學測評,幫助老年人科學合理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以極強的故事性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以理論的剖析來進行疏導,以心理學測評來讓讀者進行反觀,加強其實用性,來達到真正為讀者服務的目的。 總之,本套叢書堅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和老年朋友進行心理交流,讓他們通過閱讀解決心理困惑,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并幫助自己防止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從而安享晚年。
內容概要
本書從老年心理衛(wèi)生這一熱點話題切入,指出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一種老年心理問題:臨終心理,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和保健措施。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實例豐富,專家分析,可有效解決老年人心理困惑,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并幫助老年人防止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從而安享晚年。
書籍目錄
話題1 老年人如何面對死亡
話題引入
死亡是必然的
一、正視死亡的必然性
(一)對待年老的態(tài)度
(二)克服恐懼,坦然面對
(三)不良情緒是健康的大敵
(四)老年群體的基本需求
(五)預測壽命的一般方法
二、老年人的生死觀
(一)老年人生死觀的形成
(二)老年人如何看待死亡
(三)老年人如何擺脫“暴死”的愿望
(四)老年人如何擺脫“回歸”的愿望
(五)老年人如何從恐懼死亡的心境中擺脫出來
(六)談談老年人的科學生死觀
(七)身體機能老化程度測試
(八)老年人如何面對“死亡”恐懼
三、疾病不可怕
(一)老人要正確對待疾病
(二)老年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三)老齡對健康的影響
(四)老人應當防止觸景生病
(五)度過一個積極有意義的晚年
(六)老年人要再次確立人生的意義
(七)老人宜有的生活要領
(八)家人對老人心理衛(wèi)生應有的認識
(九)生存狀態(tài)測試
話題2 臨終患者的心理
話題引入
死如秋葉之靜美
一、了解臨終患者的心理表現(xiàn)
(一)心理活動概述
(二)臨終老年人的典型性心理特征
(三)對老年臨終患者的叮嚀
(四)常見的不良心理表現(xiàn)
(五)生命公式,檢測死亡的幾率
二、了解臨終患者的心理變化
(一)否認期
(二)憤怒期
(三)協(xié)議期
(四)憂抑期
(五)接受期
(六)老年人眼中的“來世”之謎
三、各種老年臨終患者的心理變化
(一)患者心理活動的種類
(二)老年急性病臨終患者
(三)老年慢性病臨終患者
(四)老年傳染病臨終患者
(五)老年臨終患者的心理需要
話題3 生命盡頭的生活
話題引入
超越生死,夕陽更艷
一、老年患者需要臨終關懷
(一)老年臨終護理發(fā)展過程
(二)國外老年護理的發(fā)展
(三)什么是臨終關懷
(四)我國老年人臨終關懷的現(xiàn)狀
(五)臨終關懷的發(fā)展概況
(六)影響我國老年人臨終關懷的主要因素
(七)老年人臨終關懷的意義
(八)臨終關懷的倫理
(九)臨終關懷普及有個過程
二、滿足老年患者的臨終關懷需求
(一)老年臨終者的基本需求結構
(二)臨終老人的心理變化原因
(三)老年臨終者低限需求內容的總體特征
(四)措施及對策
(五)老年病人臨終前常見的癥狀和護理
(六)老年臨終患者的心理關懷
(七)反向臨終關懷
(八)死亡特征與臨終關懷的目的
(九)臨終關懷——人生最后一站的安慰
話題4 老年人生命教育的思考
話題引入
進化會給生命帶來死神嗎
一、當代社會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失落感
(二)恐懼感
(三)潛在的心理失衡
(四)超越失落,發(fā)揮自我
(五)不怕死也不是好現(xiàn)象
(六)家屬應坦率面對老年人的死亡
二、給老年臨終患者的生命教育
(一)老年臨終患者要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二)老年人應建立“生死滲透”的理念
(三)人世間的五類生死問題
(四)老年臨終患者要接受“寬命之道”
(五)用回憶對抗“時間老人”
(六)永生之道:“死是生活的終止,生命可以永存”的原理
(七)臨終癌患者心理世界探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8.僥幸 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僥幸心理。例如,疾病初期不少人遲遲不愿進入病人角色,總希望醫(y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尤其那些對病感不敏感的人,僥幸心理尤為嚴重。有些已經(jīng)明確診斷的人,也往往存在僥幸心理。 (二)老年急性病臨終患者 老年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動。急性病人,是指那些發(fā)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緊急搶救的病人。過去有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急性病人病勢危急,醫(yī)護人員的任務就是以最佳的技術和最快的速度搶救病人,無須實施心理護理。近十年來,隨著搶救護理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急性病人也同樣需要進行心理護理。因為急性病人不是面臨生命威脅,就是遭受軀體傷殘,心理正處于高度應激狀態(tài)。此時,如果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就會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于轉危為安。否則,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緊張之時,再加上搶救時的種種劣性刺激,就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急性病人具有明顯的焦慮恐懼、緊張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時的搶救,以便轉危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動又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瞬間襲來的天災、人禍或惡性事故等超常的緊張刺激,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自我應對機制,出現(xiàn)心理異常。一向自以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的腦卒中等,也會因過分恐懼而失去心理平衡。還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惡化的病人,易于產(chǎn)生瀕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絕望等消極情緒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齡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經(jīng)濟條件不同等也對病人的心理活動有影響。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個急性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 (三)老年慢性病臨終患者 慢性病人的心理活動。慢性病人因為需要承受長期的疾病折磨,經(jīng)歷漫長的病程所以往往產(chǎn)生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慢性病人一開始大都有僥幸心理,即不肯承認自己真的患了疾病,遲遲不愿進入病人角色;一旦明確診斷,又易產(chǎn)生急躁情緒,恨不得立即服上靈丹妙藥,于朝夕之間把病治好。這時他們對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關心,向醫(yī)護人員尋根刨底,向病友“取經(jīng)”,或翻閱大量有關書籍,渴望弄清疾病的來龍去脈,企圖主動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許多慢性疾病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特效治療方法,所以迫使廣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無可奈何地去適應漫長的疾病過程。 慢性病人隨著病情變化,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時滿意、有時失望;緊張、焦慮、憂愁、憤懣、急躁、煩悶等消極情緒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編輯推薦
《老年人的生死心理教育》堅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和老年朋友進行心理交流,讓他們通過閱讀解決心理困惑,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并幫助自己防止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從而安享晚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