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中國社會 作者:劉奇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因禍得福”、“垂簾聽政”、“二度垂簾”、“兩次訓政”、 “生死戀人”、“徽號年表”、“世人評說”等篇章,展示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和生活習慣。 這是一本關于慈禧太后的資料書。其基本內(nèi)容有三:一是解開慈禧童年之謎,二是記述慈禧一生經(jīng)歷的大事和要事,三是中外各方人士對慈禧的評論。它是迄今惟一全面反映慈禧一生主要經(jīng)歷的著作。 本書不僅記述了慈禧從生到死經(jīng)歷的大事、要事,還收錄了中外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對慈禧童年研究工作和慈禧本人的評論文章,是迄今惟一全面反映慈禧一生基本經(jīng)歷的著作。它不僅解開了“百年不解”的慈禧童年之謎,而且還反映了當今我國史學界和國外一些學者對慈禧的新看法。因此,大家說,本書的“觀點最新,資料最全”,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河南偃師人,大學畢業(yè),副編審。現(xiàn)任山系長治市慈禧童年研究會會長。編著《長治市志》(獲山系一等獎)、《慈禧童年》、《慈禧童年讀編》、《慈禧童年考》(獲金獎)、《慈禧是山西長治人》(獲金獎)、和《慈禧生平》,所撰《解開慈禧童年之謎》、《慈禧太后原是長治人》等3篇關于慈禧身世的論文,被海內(nèi)外90余種大型論文集收錄,48次獲特等獎、金獎和一等獎。
書籍目錄
序再版說明前言一、因禍得福(童年) 童年是謎 兩次被賣 解童年謎 附:解開慈禧童年之謎 二、垂簾聽政(青年) 智平宮怨 參與國事 鏟除逆臣 垂簾聽政 獨攬皇權 整飭吏治 誅殺勝保 重用漢官 改造陸軍 借師助剿 平定“內(nèi)亂” 裁抑奕新 隱忍不發(fā) 支持洋務 創(chuàng)立高校 派生留洋 振興海運 興辦軍工三、二度垂簾(中年) 撤簾歸政 平息風波 確定嗣帝 斥吳尸諫 二度垂簾 收復新疆 開放禁區(qū) 受人誣傷 懲治腐敗四、兩次訓政(老年) 首次訓政 歸政光緒 管教珍妃 甲午重創(chuàng) 再次訓政 庚子蒙辱 立廢太子 推行新政 改革行政 改革軍制 改革教育 改革法制 預備立憲 策立末帝 臨終遺詔五、生死戀人(綜合) 花園幽會 二次擁抱 拼死救駕 情人賜妻 三次立功 抱病上朝 終身遺憾 進獻忠言 遺折陳情六、徽號年表 畢生徽號 大事年表 七、趣聞鞔事 侍官侍女 衣食起居 養(yǎng)顏護膚 品性情趣 待人處事 查辦要案 熱河懷舊 西逃經(jīng)過 傳聞兩則八、世人評說 中外名人論慈禧 從“慈禧是漢家女”想到的——在《長治人在北京》首發(fā)式上的講話 試論慈禧在晚清變革中的表現(xiàn) 一分為二看慈禧九、要文選載 禧是山西長治人》序 ——“慈禧是長治人”的說法十分可信 《慈禧是山西長治人》序二——“慈禧是長治人”的結(jié)論是有道理的 可信的 《慈禧是山西長治人》修訂版序言——長治慈研工作有搶救性和廣泛的群眾性 慈禧的出生地在山西長治的歷史定位是可以成立的——在“慈禧故里旅游景區(qū)詳細規(guī)劃評審會” 上的發(fā)言 “慈禧生于長治說”并非空穴來風——關于“檔案官書沒有記載”諸說之我見 我對“慈禧生于長治說”的看法 權威人士、專家學者關于慈禧童年研究要言輯錄 著名作品中有關慈禧身世的記載 長治地區(qū)關于慈禧出生地的傳說屬于 “活形態(tài)的歷史” 從《慈禧的小腳審美觀》看慈禧的家庭出身 選慈禧進宮是咸豐帝事先內(nèi)定的 關于慈禧致長治宋家的(殘)信 一位鑲白旗老人說慈禧是漢人 聽父親說慈禧是山西漢人 “慈禧是長治人可定論” 長治縣西坡村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 慈禧小時候被賣的實情 我所聽到的關于慈禧童年的傳說 “慈禧生于長治”無疑 慈禧的真實身世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慈禧養(yǎng)父惠征任潞安知府之考證 那先生的三段話不能否定慈禧是山西長治人 慈禧究竟生于何處?——是生于長治,而不是北京 中國電視報“史海鉤沉”載文——慈禧身世之謎(節(jié)錄)十、“慈謎”解讀 鳳起何方土? 附錄一:劉奇“慈禧長治說”著作、論文獲獎情況登記表 附錄二:海內(nèi)外收錄劉奇“慈禧長治說”論文的大型論文集名錄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管教珍妃 百余年來,海內(nèi)外各種書文皆說,光緒帝的珍妃是由于她支持光緒帝變法而引起慈禧太后的憎恨,慈禧于1900年西逃臨行前,命總管太監(jiān)李蓮英將其推入后宮水井中致死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何虎生先生主編的《鐵腕政治家西太后》說,據(jù)記載: 清制內(nèi)廷經(jīng)費……皇后每年例銀一千兩,遞減至妃每年三百兩……珍妃用度不足,而又不能節(jié)省,虧空日多,遂不能不想生財?shù)拈T路,以應付常年的不足,此所以有聯(lián)合太監(jiān),向外賣官的舉動?!溴善浒种揪_主謀,串通奏事處太監(jiān)拉官纖,將月華門南的奏事處作為機關。奏事處是太監(jiān)與內(nèi)外官員的傳達處……珍妃住景仁宮,景仁宮首領太監(jiān)亦在其列。所得的錢,以一部分供珍妃,余由各人分配。珍妃蒙混請求光緒帝,私賣官爵,日漸彰聞。甚至賣到上海道魯伯陽,更為輿論所指責。又賣至四川鹽法道玉銘,于召見奏對時,光緒問以在哪衙門當差,對以在木廠;光緒帝駭然,命將履歷寫出,久久不能成字。此事在光緒二十年甲午四月間……太后據(jù)所聞,切責光緒……將珍妃交皇后嚴加管束,幽禁于宮內(nèi)西二長街百子門內(nèi)牢院,命太監(jiān)首領看管,從此與光緒隔絕,不能見面。據(jù)此,珍妃于甲午十月幽閉,距戊戌尚有四年。外間傳說因贊助新政而被罪的話,證諸史實,毫無其事,不辯自明。(以上引自《鐵腕政治家西太后》) 這段文字“記載”表明:珍妃死亡的時間為1894年(光緒二十年)十月,距1898年戊戌變法尚有4年,距1900年庚子慈禧西逃尚有6年;其死亡的地點是“宮內(nèi)西二長街百子門內(nèi)牢院”,而非后宮水井;慈禧懲罰珍妃的主要原因,是珍妃“蒙混請求光緒帝,私賣官爵”,而非“因(其)贊助新政而被罪”;置珍妃于死地者是皇后,而非慈禧和李蓮英。(慈禧只是“將珍妃交皇后嚴加管束?!? 《鐵腕》說,此外,珍妃受罰也還有其他原因——她“行事多有所不合宮中規(guī)制”: 有一天,珍妃在與光緒帝玩耍時,她忽然對興致正高的光緒帝提出一個要求:希望能坐一坐8入抬的肩輿。按清代祖制規(guī)定,只有皇后以上的人才有資格乘坐這種肩輿,所以珍妃的這個要求讓光緒帝感到很為難;但他又耐不住珍妃的懇求,最后還是破例賜一頂8人抬肩輿給珍妃玩玩。珍妃坐在里面,珍妃正坐著8人抬的肩輿在宮中盡情玩耍之際,不意慈禧太后突然駕到,被逮了個正著。太后火冒三丈,立命太監(jiān)將珍妃所乘肩輿砸了個粉碎。從此,珍妃在慈禧心目中的好感全部喪失。 珍妃做的另一件事,更使慈禧不能容忍。珍妃自幼年起,即喜歡照相。一天,她把自己過去的照片拿給光緒帝看,引起了光緒帝的極大興趣。于是,她便趁機向光緒帝進言,要求弄一臺照相機到宮中來。光緒二十年(1894年),珍妃的堂兄志銳設法給珍妃弄到了一套照相設備,光緒帝與珍妃一有空便照相玩耍。生性好玩的珍妃,經(jīng)常女扮男裝,化裝成英俊的小生照相,深受光緒帝的喜愛。有時她還裝扮成太監(jiān)照相,光緒帝覺得非常有趣。有一次,她竟然穿上光緒帝的衣服照起相來。按清朝禮法,此乃大逆不道之舉,即使是宮闈夫妻之間也是不允許的?;屎蟀颜溴┲饩w帝的衣服照的相片送到慈禧面前,慈禧不禁勃然大怒。當天晚上,慈禧即宣召珍妃到南海儀鑾殿見她。慈禧一見珍妃,即把手中珍妃穿著光緒帝衣服照的相片揚了揚,厲聲譴責珍妃,并喝令:“行家法!”太監(jiān)們立即捧出夾板,對珍妃打板子。同時,慈禧還責問珍妃有關賣官之事?!? 后來,光緒帝聞訊趕來,跪下為珍妃求情;同時,恭親王奕新的女兒榮壽固倫公主也前來為珍妃說情。慈禧的心情這才漸漸平靜下來。她說,她教訓珍妃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因為珍妃恃寵而“不遵禮制,潛權越限,違逆皇后,而且還妄加干預朝政,連她慈禧太后也不放在眼里,所以才略施薄罰,以儆效尤”。最后,決定將珍妃由貴妃降為貴人;同時,還處罰了珍妃的娘家人及與珍妃有關聯(lián)的朝中大臣,并將珍妃的兩個哥哥趕出了京城。 《鐵腕》還扼要介紹了珍妃的家世、性格及失寵于慈禧的其他原因?!惰F腕》說,珍妃出生于1876年2月27日,姓他他拉氏。其祖父裕泰,是道光、咸豐年間權傾一時的封疆大吏,父親長敘亦為朝廷重臣?!惰F腕》說,珍妃剛進宮時年齡尚小,并未受到光緒帝的寵愛。而其姐姐瑾妃則頗受光緒帝青睞,召幸較多。當時,珍妃以其天真爛漫和絕頂聰明,深得慈禧的喜愛。但因珍妃心直口快、年輕敢為,慢慢得罪了慈禧身邊的太監(jiān),因而太監(jiān)常在慈禧面前說她的壞話。久而久之,珍妃便失寵于慈禧太后。 當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性格的成熟,珍妃逐漸受到光緒帝的寵愛。同時,珍妃也熱愛光緒。他們二人情投意合,如膠似漆,誰也離不開誰。光緒帝于是專寵珍妃,并出現(xiàn)了從未有過的事:光緒帝召幸珍妃,珍妃未按清宮里的規(guī)矩于天亮之前離開光緒帝的寢宮,一連數(shù)日二人都廝守在一起。這樣以來,就引起皇后及其姐姐瑾妃的不滿,她們私下里便向慈禧抱怨。慈禧對光緒帝的舉止了如指掌。她雖然也覺得光緒帝長期冷落、甚至嘲諷皇后,做得太過分了,但她對光緒帝與珍妃的恩愛纏綿并不以為然,所以沒有理皇后與瑾妃的抱怨。而讓慈禧惱火的是,珍妃開始在政治上影響光緒帝:她不但向光緒帝推薦用人,而且還干起賣官鬻爵之事。 《鐵腕》指出:在慈禧太后與珍妃的關系上,人們始終站在珍妃一邊,似乎都是慈禧太后之錯,認為她懲罰珍妃一是出于女人之嫉妒,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侄女(皇后)。然而,實際上事情并不那么簡單。 P89-92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