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

出版時間:2005-2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作者:魯恩?本尼迪克特,廖源  頁數(shù):307  譯者:廖源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千百年來,和我們中國比鄰而居、時而友好可愛、時而兇惡可憎的是這樣一群性情的奇特的人?! ”緯嬖V你一個真實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惡并存的日本、一言難盡的日本……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負已定,美軍逼近日本本土。美國政府向人類學(xué)家征詢對策:如何對待這個危險的敵人……  本書由此誕生?!   ”緯鵀槟惆伍_歷史疑霧  揭開二戰(zhàn)軍事成敗背后真實的較量  為什么日本要侵略中國?  為什么美國投下了原子彈?  為什么美國又要幫助日本復(fù)興  日本會不會向亞洲再舉屠刀?    這是一本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二戰(zhàn)后期,日本敗局已定,美國對是否進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彈和占領(lǐng)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無法做出決斷。因此委托著名女人類學(xué)家本尼迪克特通過對日本的研究提供對日本政策的依據(jù)。由于承載著這樣一個可能改變一個國家上億人命運和整個世界格局的重大歷史使命,此書的誕生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  熬铡笔侨毡净适易遽纭暗丁笔俏涫课幕南笳?,該書被命名為“菊與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雖然日本在歷史上曾多層次“克隆”中國文化,但實際卻貶抑中國人道德價值觀的核心;雖然大量引直西方觀念,骨子里卻是與西方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恥感文化”。雖然日本學(xué)者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但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xiàn)代教養(yǎng)文庫》,至1963年重印36次。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目的——了解日本第二章 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第三章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第四章 明治維新第五章 歷史和世界的負恩者第六章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第八章 洗刷罪名第九章 人情世故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yǎng)第十二章 子女教育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千百年來,和我們中國比鄰而居、時而友好可愛、時而兇惡可憎的是這樣一群性情的奇特的人。  本書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惡并存的日本、一言難盡的日本……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負已定,美軍逼近日本本土。美國政府向人類學(xué)家征詢對策:如何對待這個危險的敵人……  本書由此誕生。	  本書為你拔開歷史疑霧  揭開二戰(zhàn)軍事成敗背后真實的較量  為什么日本要侵略中國?  為什么美國投下了原子彈?  為什么美國又要幫助日本復(fù)興  日本會不會向亞洲再舉屠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菊與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半個多世紀前的作品,放到今天,一些觀點肯定是過時的,但是可以把它當成一種參考,從一個人類學(xué)家的視角管窺日本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兒童學(xué)習(xí)”那一章節(jié),那種前后矛盾的教育造成了日本人獨特的矛盾的性格。
      
      我在想,今天在物質(zhì)上極度文明的日本,是否已經(jīng)意識到了本書所述的自身的特點和缺陷,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缺陷是否得到了改觀。也許,任何國家的文明都是在不斷演進的,只是那些民族特點,就像牢牢嵌入到DNA里一樣,無法磨滅。
      
      日本人的矛盾性會一直存在,只是這些矛盾,在新的世紀也許已經(jīng)有了全新的意義。
      
      
  •     按照此書的介紹,日本人是以死為榮的,何以謝罪,唯以自剖!
      此書是從人類學(xué)得角度來分析,解剖日本。以前沒有接觸過這類東西,看起來還是略顯吃力。但相較《日本論》來說,此書剖析日本民族人性更深刻,更為詳細,理論性更強吧!
      繼續(xù)學(xué)習(xí)中!
  •     當初看書時已經(jīng)存疑,可是犯懶得過且過,沒有深思沒有查證
      
      然后今天逛知乎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日本以菊花紋作為國徽?”
      
      然后就想起了這本書,有一種原來菊花是日本的象征啊,原來如此的感覺~
      
      ps:菊花什么的,感覺好微妙= 。=~
      
      鏈接內(nèi)容供參考,可以作為這本書書名的背景資料來進行閱讀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972641#answer-4512570
  •     RT
      
      作者說了國人與日本人的不同點在于“仁”,其實歷朝歷代揭竿起義的都是農(nóng)民,無所謂“仁”,金字塔最底端的鏈條。與其說為了“仁”,不如說,“啊啊快死了,不如搏一把”,或者“我想討老婆,我要發(fā)大財”。表面上看,政權(quán)顛覆很誘人,讓人不禁聯(lián)想突破強權(quán)云云,實際上換湯不換藥,換“皇帝” 與 換“將軍”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又有多大呢,能構(gòu)成所謂的差異化么。
      
      國人與日本人很像的。后來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對自己的約束力加強等才造就如今的互相隔閡。就像高中班上大家成績差不多,上完大學(xué)已經(jīng)差距明顯,工作后明白再也難以追上了,然后嘴里死活不承認,口口聲聲說“當年blablabla”。不過我這個粗線條看著哪兒都差不多,別說黃皮膚,覺得白皮膚藍眼睛的外國人也都差不多——都是人,都有弱點,都獲利,太基本了。要說起來差別,北京的處女座A型血和上海的處女座A型血女生都很列出100條互相覺得完全不一樣呢。
      
      日本人喜歡櫻花也有切腹的文化,一點兒也不矛盾,先有行為,后有闡釋,這簡直就是超符合邏輯。面對困難,一會兒是好漢不吃眼前虧,一會兒是哪里有困難就往哪里上,看你是什么人、什么心情、于是采用最貼切的古人智慧即可。簡單省事,用科學(xué)的方法說,你看,我這做法是有古人經(jīng)驗支撐的耶。只不過,當他們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概念,那就要了解。理解是文化的基礎(chǔ),如果不理解雙方的文化符號,那么太容易被利用煽動成奇怪的輿論了。
      
      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對自己那股兒狠勁兒,對教育的重視,真挺棒的。
      
      最意外的是×生活部分,一直在想能拍出《感官世界》和《失樂園》之類影片的霓虹國對×的理解一定是豐富并有深度的。果不其然,在人性之中將×坦誠地描述與討論,不羞羞答答地太爽了啊。
      
      不過說到底,文化文化,應(yīng)該多出去交流的啊。光看書也沒有用。
      
      PS 無法直視每個章節(jié)上標題上都有一朵小雛菊開頭,真是讓人菊花一緊,以至于常常把這本書念成了《菊與花》。
      
      
  •     《菊與刀》是二戰(zhàn)前美國人研究日本及日本人的一部作品,且稱其為報告文學(xué)?!熬铡北臼侨毡净适壹一?,“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1、日本人認為武力是爭取世界尊敬的手段之一,他們發(fā)動法西斯戰(zhàn)爭是為了獲得世界的尊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是為了大東亞的繁榮,為了創(chuàng)建大東亞共榮圈,是為了把我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而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種觀點完全不能理解。
      2、在戰(zhàn)爭中撤退時,日本人會先將傷員殺光或者讓他們自盡后再撤退。而中國,士兵們寧愿犧牲自己也要將傷病員轉(zhuǎn)移,因為在我們看來他們是在戰(zhàn)爭中受傷他們是英雄,理應(yīng)得到保護。從這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無情(他們自己不認為是無情)是針對所有人,不管是對本族人還是別國人,只是日本人從小接受了這種思想但是外國人沒有,所以外國人會覺得這種殘酷無情非常明顯。
      3、中國信奉儒家的中庸之道,做事不偏不倚,而日本人只有是或非,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帶,這種極端可以造就史無前例的歷史,好或者壞。這也是日本強大,日本工業(yè)遙遙領(lǐng)先的原因之一。若論精益求精,日本人和德國人可以算是同一類人??傊痪湓挘@是一個可怕的國家。
      4、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看完該書后感覺中國對日本有點小巫見大巫,特別是學(xué)過日語的同學(xué)都知道,日本的敬語和尊稱多得數(shù)不清。
      5、日本人喜歡泡澡堂子,不知東北那些隨處可見的澡堂子是否是當初日本所留下的?
      6、日本人認為睡覺是一項工作,而不是解除疲勞、休息、保養(yǎng)的事情,他們甚至把擁抱寒冷(冬泳等)、放棄睡眠、絕食視為考驗人意志的最好機會。
      7、日本小女孩從小要學(xué)習(xí)茶藝、園藝以及給未來丈夫做早餐。
      
      只是個人觀點,最后一句話總結(jié):日本是絕對理性,中國大多時候感性,歐美是隨性。
  •     這是美國人寫得一本關(guān)于日本的書,卻不說內(nèi)容的真實性,本書在社會學(xué)界被廣為流傳,那說明這還是一本大家公認的好書。
      
      本書一共13章,除去第一章的引言部分總體上說日本與美國差異很大,而且在二戰(zhàn)時期美國人研究日本很難,但作者還是通過多種渠道,克服種種困難去多方位的搜集資料。
      
      之后的12章,分別描述了日本人精神至上、等級制度機器嚴苛、明治維新的后果、非常感恩(下段對此有詳細評述)、聽話、重情義、受到侮辱之后報復(fù)心很強、成年人把性作為”人之常情“,沒有太多避諱、日本人經(jīng)常以自殺來表達“忠”、“孝”、“情義”等,他們?yōu)榱恕爸摇?、“孝”、“情義”等常常采用殘忍的手段,最后往往以結(jié)束自己生命為結(jié)局、宗教、教育小孩、投降后依然樂觀。
      
      雖然有很多章節(jié),看起來沒有什么連續(xù)性,每章都描述了一個事實,但是貫穿各章的正是日本的品行:謙卑、禮貌、報復(fù)、樂觀??吹饺毡救藢胰嘶蛘咄馊硕继貏e禮貌,讓我想到去臺灣的時候,臺灣人民很熱情,付款的時候,收銀員也要說聲“謝謝”。付錢給打車師傅,司機也會對我說“謝謝”,謝謝就像是他們的口頭禪一樣,隨時隨地都在說,這樣的習(xí)俗也好,文化也好,都讓外來人覺得這一地方的人很熱情,很喜歡這里,這或許也就是很多人都喜歡臺灣的原因吧。
      
      
      
      整本書表面是在說描述日本的文化,但是處處又存在著日本與美國的各種不同,日本的很多行為在美國根本就不能理解,處處也體現(xiàn)著日本與美國的對比。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與習(xí)俗,同一國家不同地區(qū)習(xí)俗也不一樣,如我國的南北方也有文化差異,這樣就是文化的多元化。
  •     這本美國人寫的關(guān)于 日本人的書我很感興趣。最近在閱讀的一些書籍,都是以外國人的眼光來審視另一土文化。在這里,雖然帶有某些意義上翻譯者的“別扭”之外,還是能夠讀到一些新鮮的東西,這令我的閱讀變得開心。
      
      除了這本,目前還在讀的有美國的于君方教授所寫的《觀音》、鄭僧一寫的《半個亞洲的信仰》。于君方的研究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這讓我想起瑞典漢學(xué)家林西莉所寫的《古琴》。用一個外人的角度來詮釋另一個文明,總是有清新的感受。盡管于君方教授和鄭僧一先生是美籍華人。
      
      在我們的教育里,日本和日本人的形象永遠單一而殘酷。今天想起來,我很驚訝直到現(xiàn)在,我們對這個國家“敵人”的認識,也不過如此。當然,近些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中日交流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日本還保留了那么多令我們驚訝和臉紅的“本土寶物“,比如茶道、器皿、花道、香道、唐代寺院建筑、唐密、光明流、等等等等。
      
      這部《菊花與刀》寫作于1946年。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xué)家、美國民族心理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魯斯.本尼迪克特的作品。在此之前,他曾經(jīng)在1922年~1926年在加拿大及美國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作田野調(diào)查。在這部書里,作者非常詳細的描述了在1949年之前的日本。關(guān)于日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非常值得回味和深思。日本在1949年就出版了這部作品,1951年這本書被列為日本的”現(xiàn)代教養(yǎng)文庫“,至1963年,它在日本被重印36次。后來陸續(xù)又被印刷過110余次之多。日本人將它看作研究”日本學(xué)“的鼻祖和”研究日本之經(jīng)典性著作“。而在中國,它1999年才由中國商務(wù)印書館漢譯出版。
      
      在這本書中,我逐漸了解了患有“精神和道德潔癖”的日本民族。并試圖從民族的文化中了解歷史的某些方面。在我個人,從來不將歷史作為“敵人”看待,因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既不說明今天,也不預(yù)示著將來。但若要將一個民族的文化完全理解為“兇殘”確實不能作為了解的依據(jù)。我想我們在仇恨一個敵人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時,僅僅在說:他錯了!他是兇殘的!僅僅如此而已。我們既不了解他,也不將對他的了解告訴自己的朋友。魯斯說:“日本人并不象中國人,以激發(fā)仁慈之心為一切德性的基礎(chǔ)?!?br />   
      在書176頁文字里記載了一則禪宗故事,我想值得人深思。我們是一個美國學(xué)者眼里以“仁慈”為一切道德目的的國家,而日本,則是全民“全力以赴”的效忠楷模。
      
     ?。ㄈ毡荆┥畣枺寒敧{子撲向敵人時,無論是兔或象,皆全力以赴,敢問此力為何?
      師答:至誠精神。至誠即不欺,“出以全心”之意,禪語謂“全身作用”者也。毫無保留,毫無矯飾,毫不浪費!
      
      這則記錄在鈴木禪宗公案里的故事代表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禪宗的緊密性,也說明了在日本的文化元素中,每一個文化形式都服務(wù)于他的“以生命效忠”的精神,固然是禪宗的故事,卻包含著濃郁的武士道精神,正像那則已經(jīng)流傳在中國的“武士與茶人”的故事一樣。雖然同為東方文化,但倡導(dǎo)的內(nèi)涵卻大有不同。
      
      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精神,就像一位讀者說的,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中日的東方文化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日精神文化中的重大差異。魯斯寫這部書時據(jù)說根本沒去過日本,僅僅依靠文獻和文字、電影等手段了解日本。我想作者是成功的,這本書不僅僅為美國治理戰(zhàn)后的日本提供了幫助,還成為了日本本國最受歡迎的經(jīng)典之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