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美玲 頁數(shù):302 字數(shù):155000 譯者:鐘煜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坐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露天小院里,一邊小口啃著肉桂蛋糕,一邊和朋友們聊天,談論世界各地的父母各不相同的育兒之道。我們當中有一位美籍華人、一位美籍玻利維亞人、一位美籍非洲人、一位葡萄牙人和兩位阿根廷人:三個媽媽,一個準媽媽,還有兩個,或許未來某天也會成為媽媽。我們的丈夫、好朋友和其他的家人偶爾也會插兩句嘴。話題轉(zhuǎn)到那些與我們自身的文化差異很大的育兒方式上時,談話變成了這樣:“簡直不可思議,”我說,“有的父母的行為太不可思議了。我要是在美國遇到,絕對接受不了?!绷硪粋€美國媽媽馬上應和:“沒錯!在游樂場,那些父母居然給我的孩子吃曲奇。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有時候我會拒絕,但多數(shù)時候,對這種事,還有其他很多類似的事,我恐怕只能讓自己別太較真兒?!薄奥犝f甜點里的糖分會讓孩子過于亢奮,是嗎?”有人問?!斑@種說法不對,”一個阿根廷媽媽說。她坐在桌子的另一頭,顯得有些憂心忡忡,“不管吃不吃曲奇,我兒子總是所有孩子里睡得最早的?!薄澳氵€提睡覺時間?得了吧,阿根廷孩子幾乎不睡覺吧?!绷硪粋€女人說?!皼]錯,我最受不了孩子們大半夜還在飯館里跑來跑去!”“不過,這樣其實也沒什么吧?!蔽也遄煺f。然而心里也因為不止一次讓孩子夜里11點還不睡而覺得內(nèi)疚。在國外養(yǎng)育孩子是個大開眼界的過程。從阿根廷人“寵溺”孕婦的方式(我懷孕時,在火車、公共汽車上,總有人給我讓座;任何時候排任何隊我都會被敦促著插到最前面去)到他們對食物的態(tài)度(他們直接給孩子吃新鮮的水果蔬菜泥,而對罐裝的嬰兒食品不屑一顧),無數(shù)的對比和反差令人驚訝,同時也發(fā)人深省。這些經(jīng)歷令我回想起過去,在還未做媽媽之前我曾經(jīng)留意過的很多事:在濕熱的巴西小鎮(zhèn)上的酒吧里,在泰國鄉(xiāng)村的帳篷里,我見過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奇怪的食物。我曾經(jīng)目瞪口呆地看著爸爸媽媽們把嬰兒背在背上或者“掛”在胸前,去爬山、裝運貨物甚至騎摩托車。懷孕的時候,我在臺灣的親人建議我折1000只紙鶴以乞求好運,還堅持認為我生了孩子之后只能喝熱水,否則身體就無法恢復正常。這些說法讓我哭笑不得。我的韓國嫂子,孩子都四五歲了還跟父母睡一張床,她絲毫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還把紫菜包飯給孩子們當點心吃,早餐給他們喝熱湯。我的妹妹在瑞士長大,她說那里的孩子們從小就要學三四種語言……之前,這些事情對我而言只是些奇怪的文化現(xiàn)象,我會覺得驚訝、好笑、奇怪,或者倒吸一口涼氣。僅此而已。但現(xiàn)在我是個媽媽。我開始意識到人們做事總會有自己的理由。這些理由,即便未必正確,也會很有意思。我想,只要找到對的探究方向,就養(yǎng)育之道而言,我能從不同文化的人們那里獲得無窮的營養(yǎng)。就這樣,我上路了。借助各種交通工具,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我開始尋找那些愿意分享他們的故事的父母;我也挖掘那些研究不同文化的學者們的研究結(jié)果,順藤摸瓜找到這些人,此外還有兒科專家、心理學家以及研究兒童發(fā)展的專家,將我了解到的信息向他們請教。身為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一員,我了解我們這類人為人父母的優(yōu)勢和缺陷:我們非常在意自己的家庭,也很看重許許多多新發(fā)明給我們的孩子帶來的健康和快樂。我喜歡我的BellaBand牌托腹帶、孩子的BabyLegs牌襪套,我離不開瑪格羅蘭推車,我也依靠WebMd(美國知名的健康資訊網(wǎng)站)獲得各種健康和營養(yǎng)知識。如此多新鮮先進的育兒產(chǎn)品給我?guī)砹撕芏嗪锰?,但我還是盼望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到那些我并不熟悉的地方去看看,或許能得到許多我錯過了的東西。讀到這本書的某些章節(jié),你也許會覺得我是個行事謹慎的媽媽,每個動作、每個決定都要反復掂量;但事實是,對于怎么做父母,我考慮得并不多。并且我承認:我不愿意想太多。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后,我基本依靠直覺行事。那些種類繁多的育兒書、育兒雜志和博客雖然有趣,偶爾也有些幫助,但很多時候,它們的建議反而讓我覺得自己無知和無力,讓我覺得只要做錯一件事,就會給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的災難。(說真的,我的擔心已經(jīng)夠多了,不需要別人再為我增加焦慮。)生活每天都有進步,都有挑戰(zhàn),我剛沉浸其中又很快被新一輪的變化淹沒。母乳喂養(yǎng)的波折,孩子長第一顆牙的喜悅,在我那過度緊張的大腦里,很快又被孩子上幼兒園、生病、應付小朋友的脾氣這些新煩惱取代。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父母如何在他們各自不同的環(huán)境(通常是比我所知的更加艱難和嚴酷的環(huán)境)中應對相似的挑戰(zhàn),能令我思考我正在做的事。梅雷迪思?斯默爾,康奈爾大學的人類學家,《我們的寶寶,我們自己》(Our Babies, Ourselves)一書(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介紹文化和生物學如何影響我們的養(yǎng)育行為)的作者寫道:“我們西方人的養(yǎng)育行為往往只遵從了文化的條條框框,卻從不考慮孩子天性中的需求。我們文化中的那些規(guī)則,事實上也只是為了塑造某一類人而設定的。舉例來說,博茨瓦納的一個昆申(kung Sun)婦女會整天將寶寶背在身上,她給寶寶喂母乳的方式正是被我們西方人不客氣地稱為“按需喂養(yǎng)”的方式。昆申人的孩子也絕不會被要求自己睡覺。相反,美國的寶寶們經(jīng)常要在塑料椅子或者童車上待很長時間,他們有固定的哺喂時間表,并且,大家普遍認同的規(guī)則是:每個寶寶,即便沒有自己單獨的房間,也至少要睡在單獨的床上??偟膩碚f,這兩種養(yǎng)育風格反映了人們所處的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同樣,哺喂方式、睡眠模式以及寶寶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也迅速成為了解社會對自身期望的一種方式。昆申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小而緊密的社群中,社會強調(diào)的是聚合和一體化;美國社會則更看重獨立,因此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和鼓勵發(fā)展獨立性。由此可見,文化環(huán)境是塑造我們的育兒之道的一種非常有力卻常被忽視的力量?!碑斘铱吹街袊司尤荒敲丛缇烷_始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看到法國人與孩子們談論食物,看到美國的黎巴嫩裔大家庭有章法地讓他們的孩子深刻地了解彼此間的牽系和責任時,我不得不將我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放到一個更加廣大的背景中仔細思考。我開始審視的不僅僅是我怎么養(yǎng)孩子,而是我會踏上一條怎樣的“父母之道”,這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羅伯特?萊文在他參與編著的《不同文化中的養(yǎng)育行為》(Parental Behavior in Diverse Societies)一書中說:“通過探尋其他文化中養(yǎng)育行為的存在環(huán)境,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養(yǎng)育問題的共通性和多變性,也就能夠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我們正面臨的許多問題?!?/pre>內(nèi)容概要
亞洲人為何總能在學業(yè)上出類拔萃?
愛好美食的法國父母如何教孩子從小選吃健康食物?
阿根廷的父母為何允許孩子徹夜不眠?
瑪雅人的孩子為何天生就會做家務?
這些疑問,激發(fā)了本書作者美玲作為記者天生的好奇心,加上新手媽媽對于教養(yǎng)的強烈關注,作者歷時5年,足跡踏遍全世界五大洲,遍尋全球的人類學家、教育家、幼童照顧專家,針對所有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小孩的上床時間、大小便訓練、吃飯、教育……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全球教養(yǎng)文化探索之旅!
作者用客觀幽默的筆觸記錄了幾個典型國家父母們獨特的甚至有些“怪誕”的育兒法,并將這些教養(yǎng)法逐一應用在剛學步的小女兒索菲婭身上,理論加實踐,徹底顛覆了作者固有的教養(yǎng)理念,也讓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教養(yǎng)世界,懷著與所有父母分享的心情,寫下了這本啟人深思的書,書中的文字能帶給中國父母們更廣闊的育兒思路和嶄新的育兒啟迪!作者簡介
美玲:
畢業(yè)于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系,是獲獎無數(shù)的自由撰稿記者兼作家,她曾將自己成年之后從美國到臺灣尋根之旅,寫成一本淚中帶笑的回憶錄《Lucky
Girl》,大受好評。
現(xiàn)為自由撰稿記者與作家,作品散見各報章雜志,如《國家地里旅人》、《新美人雜志》、《邁阿密先鋒報》、《波士頓環(huán)球報》等等,任職過《底特律自由報》與《圣路易郵電報》等等報業(yè)記者,曾榮獲許多獎項肯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的“全國頭條新聞評論獎”。書籍目錄
推薦序
引 言
第一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孩子的不眠夜
第二章 法國人如何教孩子吃健康食物
第三章 沒有兒童推車的肯尼亞人
第四章 中國人如何做到那么早開始如廁訓練
第五章 阿卡俾格米人如何成為最好的爸爸
第六章 美籍黎巴嫩人如何保持家庭的親密關系
第七章 中國西藏人如何珍視懷孕
第八章 日本人如何教孩子打架
第九章 波利尼亞孩子為什么不用大人陪著玩
第十章 瑪雅人如何讓孩子做家務
第十一章 亞洲人為什么能在學業(yè)上出類拔萃
結(jié) 語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孩子的不眠夜時間早就過了午夜12點,我家的小朋友依舊情緒高昂—正扭著屁股和一個比她年紀大一倍的阿根廷帥哥跳薩爾薩舞a。索菲婭旋轉(zhuǎn)著,她的圓點小裙子蓬成了一朵小蘑菇,馬尾辮已經(jīng)散亂。她顯出疲態(tài),眼中的睡意似乎在提醒我:這個小東西現(xiàn)在不該在這兒了;但是,我的寶貝女兒依然興高采烈地率性舞蹈,時而旋轉(zhuǎn),時而搖頭晃腦。她的舞伴(我看他還不到兩歲半)用跺腳和尖叫給予熱烈的回應。索菲婭給了他一個吻。我們又一次壞了規(guī)矩,把自己草草制定的作息時間拋到了腦后。我開心地大笑,又有點兒心虛。女兒興高采烈,正在參加屬于她的“舞林大會”。我可不想粗暴地碾碎她在圣誕前夜的歡樂;但我也很清楚,第二天早上,我和她爸爸將要為此付出代價。我?guī)状卧噲D勸女兒上床睡覺,但她毫不理會。是啊,樂聲喧鬧,熊熊爐火映照著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夜空,觀眾又如此熱情,她怎么會理我。我心里有些負罪感。這樣的狂歡無異于犯罪,肯定會令睡眠專家們連連搖頭,但是聚會上其他的阿根廷父母(他們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當?shù)厝耍τ诤⒆觽冞€不睡覺這件事卻毫不在意。對阿根廷人來說,這是個特別的夜晚,他們稱之為noche buena,這是阿根廷人慶祝圣誕的一種方式,家人都要聚在一起。更何況,對阿根廷孩子來說,晚睡覺根本就是平常事兒。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任何一個parrilla(一種阿根廷本地的烤肉店)或者比薩店,尤其是在周末或者溫暖的夏日夜晚,你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孩子。這對于已經(jīng)在阿根廷生活了4年的我們來說,已經(jīng)不奇怪了。相對于大多數(shù)的阿根廷家庭,我家算是吃得早也睡得早的。雖然我們也經(jīng)常打破規(guī)矩,讓孩子們在外面玩得晚一些,但像這么晚還是很少。我依然無法完全擺脫焦慮,總感覺作為母親,自己正在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然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們絕不會讓睡眠規(guī)律(哪怕是孩子的睡眠規(guī)律)去阻撓一場快樂的聚會。這種想法曾經(jīng)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我在美國的朋友們會想方設法讓他們的寶寶每天晚上8點前在他們自己的房間里入睡,而無數(shù)的阿根廷人卻是以這樣迥異的方式被撫養(yǎng)長大的。如果我也跟從他們的方式,是不是意味著我的孩子注定會因此而在認知、發(fā)育以及社交方面遭遇失?。炕蛘?,我能從這些心態(tài)放松的阿根廷父母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嗎?看著女兒在客廳里歡快地搖擺,我需要答案,現(xiàn)在就要!我和丈夫在2004年移居阿根廷,那時我們剛結(jié)婚,沒有孩子,習慣晚睡。在美國的時候,我們通常在酒吧度過周末,在那里一直待到打烊,也就是凌晨一兩點鐘。但阿根廷人更厲害。阿根廷朋友會在晚上9點、10點甚至11點約我們吃飯—從開胃菜、主菜到甜點以及漫長的閑談。我們常常在凌晨3點喝著咖啡就睡著了。我們嘗試挑戰(zhàn)極限,但仍然經(jīng)常是朋友聚會中首先告辭的,回家后倒頭就睡,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從臥室里出來,被正午的艷陽照得睜不開眼睛。我太佩服周圍的人了,他們是怎么生活的呢?他們早上要上班,有些人還有孩子。他們到底用不用睡覺???當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在阿根廷出生后,解答這些問題變得尤為緊迫。我開始向當?shù)氐呐笥选职趾蛬寢寕?、兒科醫(yī)生甚至文化專家征詢意見。后來我發(fā)現(xiàn),晚睡的習慣扎根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文化基因之中。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居民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或者西班牙意大利混血家庭的后代。他們的祖輩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遷入阿根廷,同時也帶來了南地中海人的生活習慣:在那些地區(qū),人們習慣太陽落山、悶熱散盡后才開始吃飯,并且從不因為孩子們晚睡而擔心。在新的居住地,白天依舊漫長,推遲晚餐和晚睡的習慣與意大利面以及大家庭聚會的傳統(tǒng)一起被很好地保留下來。我拜訪過一位歷史學家—多拉?巴蘭科斯,她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歷史學家和跨性別研究所所長,她告訴我:在遷入阿根廷時,許多移民都還是單身,可以恣意玩樂,而這些習慣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曾有一段時間,人們通過午休來補足睡眠,但是,生意人需要抓住每分每秒來掙錢,因此沒多久,這座城市的居民就拋棄了這種“麻煩的生活小事”,布宜諾斯艾利斯?jié)u漸成為一座幾乎不需要睡眠的城市。在這里,飯店不到晚8點不開門,夜店的門口也要到凌晨2點才開始排隊。晚睡,成為一種榮耀。這座城市的官方網(wǎng)站驕傲地宣稱:“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你要在夜里才能開始美餐,從晚上10點以后開始,吃一整晚,吃到早晨。在巴黎、紐約和倫敦,晚上8點半飯店就擠滿了人,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狀況要晚上11點以后才看得到。”有一年夏天的晚上,大約10點左右,我們出去閑逛。在巴勒莫(阿根廷港口城市),我們看見到處是和家人一起出來的人。大多數(shù)的烤肉店才剛剛擠滿顧客,烤牛排的香味飄散到人行道上,在那里,打扮入時的阿根廷年輕人正啜著香檳等座位。附近有許多爸爸媽媽在閑談—他們倚在童車上,他們的寶寶則坐在車里,精神頭十足,自言自語。另外一些大一點兒的孩子則由父母牽著,開心地笑著,互相指指點點地陸續(xù)走來。侍者擺放好木制的兒童餐椅,許多孩子在餐桌間奔跑玩耍。在任何一個熱門聚會地(甚至是高檔社區(qū))我都看見過孩子們(小的只有幾周大,由祖父母抱著)。他們要么在童車里酣睡,要么在木頭餐桌之間玩著手里的面包。剛搬到這里時,類似的景象曾令我非常驚訝。那時候我根本沒想過自己也會做媽媽,對孩子也沒那么好的耐心。不止一次,當我寧靜的晚餐被某個“小搗蛋”擾亂,我就會向他的父母投去反感的目光。后來,我也有了孩子。后記
結(jié)語:“旅行改變?nèi)恕.斈憬?jīng)過某種生活、某個世界,你會輕微地改變一些事,你會留下印記,哪怕很細小。同樣,生活和旅行也會在你身上留下印記。多數(shù)時候,這些印記(無論留在你身上還是心里)都是美麗的。只不過,它們也常常會讓你覺得疼?!薄矕|尼?布爾丹1997年5月,紐約一個溫和的春日,30歲的丹麥女演員安妮特?瑟恩森把14個月大的孩子放在童車里,留在紐約東村一個燒烤館的大窗戶外,她和她的美國丈夫在幾英尺開外喝酒吃飯。這個景象令過路人大驚失色,批評這對父母以及餐廳職員,最終還報了警。夫妻二人都被監(jiān)禁。瑟恩森十分困惑,因為他們的做法在她的故鄉(xiāng)哥本哈根是司空見慣的。最終,傷害罪的指控被撤銷,但這次逮捕引發(fā)了國際上對紐約警方的做法是否過激以及到底怎樣才對孩子最好的討論。在丹麥,犯罪率很低,孩子們經(jīng)常被“放在”戶外呼吸新鮮的空氣,父母們認為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和心臟發(fā)育都非常重要,而看護者則可以去吃飯或者購物。美國人的極端反應讓丹麥人很憤怒。在紐約,“人們連垃圾筒都要拴在路邊”(這是某位記者的描述),大家自然就會指責漠視危險和安全標準的行為。在我看來,這個案例的有趣之處不僅僅是因為它反映了文化差異,更因為它暴露了父母們喜歡互相評價的本性。這是我這本書不想做的事。盡管有時我會批評自己的文化和我自己的觀點,但我清楚自己的局限。我不是醫(yī)生,也非兒童發(fā)展專家,我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科學家。我只是個媽媽,想對家人做正確的事的普通媽媽。我并沒有試圖做出任何籠統(tǒng)的結(jié)論或者試圖總結(jié)某個文化中每位父母的做法和信仰,但在某些時候,我會以某個特定家庭為例,構(gòu)建一個新的三棱鏡,用它來審視我自己的做法。不過我還是有一個總的印象必須要說:全球化對育兒方式的影響令我震驚。這種影響已經(jīng)波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以及印度德里的郊區(qū)。關于全球化對環(huán)境、政治以及人們的物質(zhì)需求的影響,曾經(jīng)有過很多的探討,但我從未從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角度思考過這個問題。育兒方式的商業(yè)化和童年生活的商業(yè)化已經(jīng)改變了很多文化中孩子的喂養(yǎng)、睡眠、玩耍和教育的方式。紙尿褲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在慢慢說服中國人推遲開始如廁訓練;快餐食品威脅著法國人神圣的就餐時間;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狀況導致大家庭開始拆分和相互遠離;奶瓶和配方奶縮短了母乳喂養(yǎng)的時間;即便是在偏遠的非洲村落,玩具也取代了棍子和骨頭;現(xiàn)代醫(yī)藥改變了中國西藏最遙遠的角落的人們的分娩經(jīng)歷。這些改變是壞是好,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有結(jié)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育兒的價值觀和方法正在發(fā)生改變,關于“做父母的正確方法”的言論開始有了更多的論調(diào)。西方的方式雖然正確,但我還是感覺我們需要更多不同的聲音參與討論。為了保證本書表述清晰,我更多選擇的是傳統(tǒng)和本土的方式,而非那些“現(xiàn)代”方法,盡管后者在許多文章中也頗受推崇。我也認識到,育兒方法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始終處在演變的過程中,因為多數(shù)爸爸媽媽希望利用最好的信息和工具來幫助家人。這本書就是我的工具之一。通過不同文化的眼睛看待為人父母這件事,這種經(jīng)歷打開了我的頭腦,挑戰(zhàn)了許多我曾經(jīng)非常堅持的方法和信念。聽到或看到別人與我不同的做法,使我開始重新思考我曾經(jīng)認為是正確的事。有時我會更加堅定,有時我會徹底改變看法。無論如何,我已經(jīng)收集到了許多珍貴的知識,可以用來構(gòu)建對我們都有用的理念和方法。我還得出了一個非常樂觀的結(jié)論—盡管信仰、宗教、文化有巨大的差異,多數(shù)社會中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渴望:要養(yǎng)育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茁壯成長的孩子。不同環(huán)境中各種家庭表現(xiàn)出來的適應能力和彈性令我折服。在育兒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沒有哪種文化能夠聲稱自己是最好的,但它們都有各自的智慧可供討論。無論我是否會借鑒其他家庭的做法,但我能夠看到無論哄孩子入睡、帶著他們遷徙還是喂養(yǎng),適合的方法不止一種。這令我很放松。盡管我們還會爭論說在如何對待孩子上是有通用標準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做好父母的方法不止一種。這種認識在家庭成長的過程中會鼓勵我,給我力量。媒體關注與評論
毫無疑問,這本書帶給人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書中的很多細節(jié)非常有趣,令人忍不住要嘗試。比如發(fā)動全家一起準備晚餐、培養(yǎng)孩子承擔一些小的任務。書中集納了各種有趣的視角和觀點,極大地幫我們開闊了育兒眼界?!獣u網(wǎng)(Book Page)細膩清晰的字里行間,美玲表現(xiàn)出她對每位采訪對象的尊重,對她了解的每個事實的尊重……這是本值得每位新父母閱讀的好書?!羌増D書評論(Booklist starred review)美玲的文字是調(diào)研、觀察、采訪以及個人體驗的完美結(jié)合。即便在育兒方法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書中描寫的各種(往往是互相抵觸的)養(yǎng)育方法一定會讓讀者或捧腹,或驚嘆,或啞口無言。——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編輯推薦
《怪誕育兒學:好父母原來這樣當》編輯推薦:用全球化視野培養(yǎng)國際化孩子。一本讓無數(shù)新手媽媽連連驚呼:原來育兒可以這樣輕松的好書。一本讓初為人父人母的你,瞬間學會如何用全球化視野培養(yǎng)孩子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扛鼎之作。一貼能百發(fā)百中緩解新手父母育兒焦慮的膏藥。美國《出版人周刊》稱《怪誕育兒學:好父母原來這樣當》文字將“調(diào)研、觀察、采訪以及個人體驗進行了的完美結(jié)合”。美國“書評網(wǎng)”稱:書中集納了各種有趣的視角和觀點,極大地幫我們開闊了育兒眼界。《我和寶貝》雜志主編鐘煜在翻譯《怪誕育兒學:好父母原來這樣當》的過程中不禁感嘆道:這本書不同于標榜“速成”和“捷徑”,教人“用簡單方法做好媽媽”之類的育兒書,它的功效在于能讓你讀到文化的碰撞,讀到社會思潮的更迭,讀到自省與自信,帶你用更加博大從容的心和高遠敏銳的眼光去守望孩子的成長。如果你想在育兒黃金期,及早成為智慧好父母,那么,《怪誕育兒學:好父母原來這樣當》你非看不可。名人推薦
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捷徑更無秘鑰。父母的功課,更多還是在于讓自己的內(nèi)心逐漸博大從容,眼光更加高遠敏銳。方法或技巧也許能救一時之急,但不能解長遠之惑。打開這本書,你會讀到文化的碰撞,讀到社會思潮的更迭,讀到無奈與局促,讀到自省與自信?!段液蛯氊悺分骶? 鐘煜從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英文原稿,到中文譯本最終完成,我斷斷續(xù)續(xù)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其間,作為主編,我經(jīng)歷了一本新的育兒雜志的創(chuàng)刊;作為媽媽,我陪伴女兒邁進了3歲的門檻;作為這本書的譯者,我在無數(shù)個周末和深夜跟隨作者(同時也是記者和媽媽)游歷各國,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風俗習慣、對孩子有不同認知和期許的父母們促膝而談,至于話題,大概全世界的父母關心的都差不多:孩子該什么時候睡覺?吃什么最健康?挑食怎么辦?怎么能讓孩子聰明?被欺負了要不要還手?……我算是典型的被西方主流育兒觀“洗過腦”的媽媽。早在七八年前,還未做媽媽,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大量且頻繁地閱讀了美國和歐洲的育兒雜志,熟悉斯波克和西爾斯醫(yī)生,密切關注來自美國兒科學會和國際母乳會的一切新消息。我有點兒“本本主義”,女兒游游出生后,我堅持不把尿,她穿紙尿褲直到近3歲。整6個月大時我才開始給她添輔食,之前基本沒有喂過她母乳和水之外的任何食物。由此也帶來一些小麻煩,比如她是同齡孩子里較晚學會用馬桶的,并且對“如廁環(huán)境”非常挑剔。再比如,孩子打疫苗時醫(yī)生曾問我:“她對蛋白過敏嗎?”我愕然:“她還沒吃過雞蛋呢?!蔽乙矔r常在“書上說的”和“媽媽的直覺”間搖擺,比如“在哪兒睡”的問題。沒當媽時我支持“要從小鍛煉孩子的獨立性”的觀點,懷孕后為游游準備的第一個“大件”就是漂亮的小床,但直到現(xiàn)在,她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擠在我身邊睡的。最初是因為這樣方便喂奶,之后則是我舍不得丟掉那種親密無間的感受。還有“作息時間”。作為上班一族,睡前的游戲或閱讀(有時僅僅是摟抱撒嬌)時間是我難得的親子時光。雖然書上說孩子睡眠不夠可能會影響生長發(fā)育,但我仍然不忍拒絕陪她再玩一次疊枕頭的游戲或者再講一個故事的請求。和許多家庭一樣,我家里關于“怎樣做,才對孩子最好”的討論甚至爭執(zhí)也從未間斷過。我有輕微的“購物狂熱癥”,而孩子的外公外婆始終對我不斷搬回家的各種育兒產(chǎn)品和花樣翻新的玩具保持“謹慎的排斥態(tài)度”。老人家永遠能從我買的東西里挑出缺點。曲線復雜的澡盆被指責“不好清洗”,帶吸盤、能感溫變色的嬰兒碗遠不如普通小碗討他們歡心。還有我精心選擇的童車,由于游游更青睞溫暖的懷抱,導致這些童車始終在角落里積著灰塵。我買的瓶裝輔食始終遭到“鄙視”,游游是吃外婆親手做的粥、面條、小餛飩長大的。游游從來沒有得過尿布疹,我心里清楚這里面功勞最大的不是那些“屁屁膏”,而是老人家,他們辛苦地勤換尿褲。他們從來不用我那個高級的“奶瓶消毒鍋”,孩子也從未拉過肚子。這是幸運嗎?不是。外公三年多來一直堅持用開水燙洗游游的奶瓶和餐具。游游說話比同齡孩子都早,我相信這得益于她從小就在外公外婆的懷里聽老人家嘮嘮叨叨,而不是獨自坐在時髦的童車里看風景。我先生和我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一喜靜,一好動;一敏感,一粗放;一懶惰且大手大腳,一節(jié)儉并吃苦耐勞;一個有極端的“計劃強迫癥”,一個偏好隨心、隨意、隨便。所以我們被稱為“風格迥異的爸爸和媽媽”,在對待游游的態(tài)度上也往往各執(zhí)一詞,且永遠不能說服對方。游游于是學會了想怪撒嬌的時候抱住媽媽,出門游蕩時賴在爸爸的臂彎。工作中,我每天都會面對種類繁多其實又非常相似的提問:孩子該多大時斷奶?要不要把尿?親子班有沒有用?孩子被欺負了怎么辦?也會有很多人向我要求:“推薦一本最有用的育兒書吧?!弊鰦寢尩臅r間越長,我越發(fā)覺得“育兒”的過程其實更是媽媽(也包括爸爸)自我磨煉、不斷領悟的過程。每一件與孩子相關的大事小情,背后都是父母根據(jù)自己的性格、修養(yǎng)、品位結(jié)合對孩子的判斷而作出的選擇。這些問題,永遠也沒有標準答案。比如,選擇紙尿褲還是尿布?在好或壞、是否健康的爭辯之外,其實很難忽略的還有父母對家里整潔狀況的接受度,對“大小便”的態(tài)度和對孩子自理能力的期望值。孩子發(fā)燒到什么程度需要去醫(yī)院?在考察媽媽的健康知識的同時,也在考驗她的心理承受力。還有,所有和營養(yǎng)飲食相關的問題,幾乎都牽涉到一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和餐桌禮儀。因此,我始終對標榜“速成”和“捷徑”,教人“用簡單方法做好媽媽”之類的育兒書不太“感冒”。同樣,如果你帶著“尋找解決方案”的目的打開這本《怪誕育兒學》的話,恐怕你會失望。但你若能不那么迫切地“尋找答案”,跟隨這位出生于中國臺灣、由美國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長大、在阿根廷生下第一個女兒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媽媽”(作者語)的探尋的腳步,走近一個個我們以為已經(jīng)了然于胸或者一直困惑不解的育兒話題,那么,在尿布、奶瓶的背后,你會讀到文化的碰撞,讀到社會思潮的更迭,讀到無奈與局促,讀到自省與自信。育兒,是一種簡單又豐富的智慧,它存在于生活的每個縫隙。它來自母親的本能,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態(tài)度,來自不同人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方式。它以最微妙也最難抗拒的方式?jīng)Q定了我們牽著孩子的手走上哪條路,或者,放開他的手讓他走自己的路。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捷徑更無秘籍。我們遭遇的每個難題,都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找到解決方案。父母要做的功課,更多還是在于令自己的內(nèi)心逐漸博大從容,眼光更加高遠敏銳。方法或技巧也許能救一時之急,但不能解長遠之惑。為人父母的過程,是一段重新成長的修行。多聽、多看、多思考,打開內(nèi)心、打開眼界,你和我,都還在路上。——《我和寶貝》雜志主編 鐘煜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