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英) 莉茲?延森(Liz Jensen) 頁數:347 字數:285000 譯者:鄭紫燕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她什么都知道,她看人生,像看一本書一樣??吹锰^透徹,再也沒有悲喜。
14歲的少女貝瑟妮,被人們認為是最具危險性和最失常的精神病人。她的新任心理治療師蓋布麗埃爾發(fā)現,在她的素描本上,畫滿了對世界各地災難的預言,而這些預言竟在現實中一一應驗。
這一天,貝瑟妮告訴她,將有一場更大的災難,就發(fā)生在他們身邊。
“就要開始了。冷得要命。好像周圍有冰一樣。
“到處是臭雞蛋味兒。我們都要被淹死了,
“你,我,所有人!”
作者簡介
莉茲·延森(Liz Jensen)
英國著名懸疑小說作家。
曾三次被列入《柑橘文學獎》初選名單,她的作品已在二十多個國家出版發(fā)行。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弒母少年
第二部分 劫持犯
第三部分 超級預言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那個夏天,所有的規(guī)則仿佛都從那個夏天開始改變。那年的六月似乎很長,像過了幾個世紀。氣溫無情地越漲越高:38度、39度,而后陰涼處也達到了 40度。萬物在這樣的高溫中或死亡或瘋狂或繁衍。老人們垮了,狗在車里活活熱死,戀人們在這樣的天氣里也不得不放開對方的手。天空如爐蓋兒般壓向地面。地表下的泥土被燙縮了身軀,路面上的水泥被烤得吱吱作響,探出頭的灌木奄奄一息。在被曬得干癟的郊區(qū),雪糕小販們搖著鈴走在滾燙的柏油路上。在港口那兒,大海無趣地映射著太陽。這樣沉悶的天氣令人窒息,讓你極其渴望一場雨的到來。雨卻不來。 然而,別的來了。他們的到來似乎并沒有什么規(guī)律。那個少年殺手貝瑟妮·克羅爾便是其中一個。假使當時我還不知道,那么現在我知道了:動亂也是有它的特殊規(guī)律的。 那些日子里,我?guī)缀趺扛粢煌砭妥鲆粋€夢。它們是那樣真實,我能在夢中感到我的身體脫離地面。有時,我不僅是跑跑跳跳,我還能翻跟斗——幾乎要飛起來了。有時我還是個雜技演員,將自己的身體拋向空中,然后像夏加爾少女一樣在風中飛翔。有時候,我夢見自己和亞歷克斯在一塊兒。他總是笑得前仰后合,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一樣。有時我們干其他事兒,而我們總是很快就成了那些事兒的行家,比如打架。狠狠地打。同樣的,我們還是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 接著,我醒了。我躺在那兒,身上冒著汗。網購來的電扇正掃射著我裸露的肌膚。新的一天此時漸漸拉開帷幕,在到來前的最后一幕是我虔誠地細數上天對我的眷顧。這個傳統(tǒng)的小儀式通常很短暫,因為我能數得出來的眷顧并不多。儀式結束后,我起身、洗漱、更衣,梳理那像剛被強奸完一樣的蓬亂的頭發(fā)?!? 暴雨終于要降臨的那一剎那,神圣而狂妄,如盛怒的耶和華在天上奏響的樂章。海邊的崖壁下沉,泥土、碎石、淤泥滾落在沙灘上,橫七豎八地堆積著。烏云從地平線噴涌而出,頓時覆蓋了整片天空。海上,在灰色的石堤上空,閃電電擊著海水;結伴而來的呼嘯的狂風摔打著一切它能摔打的東西。洶涌的狂風機槍般掃射完停泊的船只后沖向陸地,將谷物就地削平,將樹木連根拔起,將倉庫搗碎,飛旋在空中鬼魂般的垃圾袋也被攪爛。全球怪異的天氣成了家常便飯——我們如今已經了解,這些怪異天氣的肆虐及其造成的極端傷害也不再讓我們愕然。因果輪回。我們必須習慣“A導致 B”的規(guī)律。我們必須習慣在亂世中生存。我們必須了解任何事件發(fā)生都是有規(guī)律的,要留意它的突變點。驀然回首,它或已逝。 目前我所關注的話題是:心理運動、顛倒的世界、現狀的排查,以及永遠跟隨你的地獄。大眾智慧認為,在個人生活中經歷過挫折打擊之后選擇重大改變是不明智的。你應該做的是與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倘若他們不在身邊,你應守在最愿意抓住你雙手陪你渡過難關的人身邊。在他們身邊,向他們展示新生活、新希望。那么,在經歷了挫折后,為什么我的做法恰恰相反?而我當時是那樣確定我選擇離開倫敦是正確的。這是在我理性地列舉了利與弊之后所做的決定。然而我那夏加爾少女般的夢,以及我脈搏中跳動的不安分似乎向我預示著另一種不太理想的可能,即我將再次徹底而堅決地打亂我的生活??峙鲁宋遥挥行睦韺W家才能如此堅決。反抗的情緒像全速運轉的離心機般在我大腦中不停盤旋。 清晨哈德波特小鎮(zhèn)的輪廓在海邊的霧氣中若隱若現。第一道曙光穿過迷霧,映射著小鎮(zhèn)。有股氣流遇到水汽,與之盤旋周折,既而融合上升至平流層。喜歡跟人打交道而又支付不起龐大退休金的人們可以選擇在這個小鎮(zhèn)安度晚年。我那老父親曾經精力充沛又有文化修養(yǎng),要是他能經常翻翻退休會所的小冊子,他也會選擇來這里。結果他把時間斷送在看護院里,每日要么是看動畫片,要么是看娛樂片。作為曾經的學者,如此結局是多么悲哀。在這個小鎮(zhèn),如果你起得早,還能聞到海邊那濃濃的清新撲鼻的味道。如果我那比較實際的“前任某某”的父親能與我一同來到我這新家,來到這路上布滿口香糖的小鎮(zhèn),他準會說:“嗯,不錯的地方,很適合你啊,蓋布麗埃爾。”到了晚上父親這激昂的調子恐怕要降一級了。因為哈德波特小鎮(zhèn)在運河隧道旁邊,所以有不少非法移民和下層人士來光顧。有住店客,也有所謂的 “膚淺”的下層人群,他們從對生活缺乏熱情,到后來對生活莫名其妙地不滿。他們的不滿被稱為“合理的憤恨”。隨著時間的流逝,垃圾箱被慢慢填滿,垃圾只好溢出。星巴克的杯子啦,娛樂雜志啦,擠扁的啤酒罐啦,還有漢堡盒,跟紙蚌似的張著嘴,它可是英國人的精神食糧。到了黃昏時分,污穢的狐貍會偷偷溜出來在這炎炎烈日下搜尋它的食物。 我經常越過擁擠的中央大街,穿過迂回的小路,跑到距離小鎮(zhèn)一英里外的地方去享受我的新生活。我周一到周五的時間便是在那兒度過的。沿著東大道繞過一片工業(yè)用地,繞過 Sleepeezee床墊的倉庫,繞過靈魂港灣使徒教堂、燃料電池車間,再繞過一幢樓房,據說這幢 樓房要被建成一個史無前例的多層養(yǎng)豬場。繼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塔門。從某個角度看,這個塔門像個競技牛仔,騎跨于皮革世界之上。到了這個塔門往右拐,你就能看見一個小路標,它指的方向便是我工作的地方?!? 很久以前,人們一定用大鐵球猛擊過這里。這座白色的大廈建于二十世紀初。透過電網柵欄看去,它像一艘衰敗的沉船,被拋棄在一堆愛德華七世時代的墨西哥暖流樹叢中。這樹叢里長滿了智利南美杉樹、柏樹、棕櫚樹。曾有家療養(yǎng)旅館就是由于這海邊清新的空氣而建在了這里,它那用白磚砌成的墻與周圍附屬建筑物錯落而立,像古老的杏仁軟糖。紫藤、金銀花蜿蜒攀附于銹跡斑斑的陽臺上、格架上、露臺上。你會期待在這兒能找到睡美人,她也許躺在玻璃櫥里,與你不期而遇。但實際上,你走進的是一個博物館,館內滿是護墻板、檐口、天花板燈線盒,它們附在正漸漸脫落的灰泥墻上。這座建筑制造著一種獨有的氣息,這是種尚未沾染上現代文化的氣息。在這里,空氣清新劑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還有潔廁劑的味道、腐爛的味道,還有精神病患者散發(fā)出來的帶著甜味兒的藥物氣息?!? 歡迎來到奧克史密斯精神病青少年看護醫(yī)院。這里聚集了上百個全國最危險的兒童?!? 貝瑟妮·克羅爾便是其中一個?!? 從我一樓的辦公室向外望去,你可以看到遠處的一排白色的渦輪機,它們宛如優(yōu)雅的食物攪拌機,佇立于海平面上。我十分欣賞它們運作時那優(yōu)美的姿態(tài),幾度想要將它們畫于紙上,卻總覺得這個欲望離我太遠、不切實際。每每凝望窗外,我總能在天海相接處看到它們的輪片與風優(yōu)雅而敏銳地相互回應,這樣的場景總能讓我如癡如醉。偶爾待得憋悶的時候,我會學著它們的樣子有節(jié)奏地揮動我的臂膀不為獲取能量,只為放松我的身體。從鏡中一角,我不經意瞥 到我的頭發(fā),我的眼睛,我的嘴唇,和我歪著的臉頰。我對我的長相一點兒也喜歡不起來,它并沒有幫過我多大的忙?!? 我將在這里工作四個月。我第一次遇到貝瑟妮·克羅爾的時候,是在我接替喬伊·麥可妮醫(yī)生的工作兩周以后。麥可妮醫(yī)生休假去了,但我覺得那不過是個委婉的托辭,她肯定是因為什么說不出口的秘密才走的。我的這些新同事們似乎不太熱衷談論她的事情。人們說這里是人類垃圾箱,所以這兒的人員流動是很頻繁的,大多數員工簽合同時工作期限都很靈活。這并不是一份多么有聲望的工作,有傳言說還要進行新一輪裁員,到時奧克史密斯只得關門大吉。然而,我剛剛從被康復中心稱為的“肉搏戰(zhàn)”中脫離出來,沒辦法再對工作挑三揀四了。在沒有一個長期計劃的情況下,我說服自己到一個新環(huán)境定居的理由是:在陌生的地方執(zhí)行自己的短期計劃,總比待在熟悉的地方而沒有任何計劃要好?!? 喬伊·麥可妮騰出的辦公室里擺著幾個壞了的訂書機、一株吊蘭、幾個陳舊的塑料咖啡杯。在這堆東西里面有張賀卡,封面上什么也沒寫,仿佛是在等著由你來填。打開卡片,上面用潦草而神秘的字跡寫著:“給真心相信過的喬伊。”真心相信過什么?相信神?還是相信舍友那些精神異常的幻想?卡片上的署名已無法辨認。我對吊蘭不大感興趣,想把它扔掉,但也許是內心那個模糊的神的影子阻止我這么做。神指使我勿要輕易奪取生物的性命,哪怕它處于食物鏈的底層。 “姑且讓這株植物活下去吧,下回別再給我弄一盆吊蘭了。”塑料蓋兒似乎沒能阻止咖啡杯發(fā)霉,我看見杯中滿是霉跡。我把里邊的渣滓倒進花盆的土里,然后把杯子扔進垃圾桶讓它跟喬伊的賀卡相會?!? 我不是個好人吧? 我從焦慮的同事們那里搜羅到的工作任務只有一個:把貝瑟妮·克羅爾作為我的主要工作對象,因為沒有別的人愿意接這個活。作為 一個新來的人,我別無選擇。目前所有接手過貝瑟妮這個患者的醫(yī)生全都認為她特別難對付,喬伊·麥可妮除外,因為文檔里沒有她做的筆記很可能是她根本就不做筆記。對于接手貝瑟妮·克羅爾這個病例,我既不緊張也不興奮。自從發(fā)生那次意外以后,我對暴力行為的看法就隨之發(fā)生改變了:我千方百計想要躲避這些暴力行為,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阻止暴力的發(fā)生,但有一個例外,我還留著我的長發(fā)。它其實長得足以把我勒死,但因為我太愛我的頭發(fā)了,沒舍得把它剪掉。不過我現在接手了貝瑟妮的病例,我恐怕怎么著都得去剪發(fā)。據病歷記載,我這個新患者可是敵對科里的極端分子啊?!? 接觸未成年精神病患者犯罪已有十個年頭,我已經習慣了像貝瑟妮這樣的故事,但關于她母親的謀殺案的報道仍讓我感到一種熟悉的不安,一種道義上的疼痛,我的整個心都往下沉……警方采集的那些彩色照片讓人感到很驚悚,很讓人暈眩,我不得不把我的視線轉移到窗外,并不住地思考,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人才會決定選擇法醫(yī)這個職業(yè)。遠處除了渦輪機以外,沒什么好安慰我雙眼的了。那閃著微光的籃球場、一排垃圾桶,再往遠去,是電網墻,這些畫面如鄉(xiāng)村音樂般撥動我自憐的心弦。我剛到這兒的時候,想著把亞歷克斯的照片擺在電腦旁邊,照片里他在轉盤旁帶著大男人的笑容。桌上還擺著家人的照片:我已故的母親瞇著眼站在鋪滿鵝卵石的沙灘上;弟弟皮埃爾和他的妻子以及剛出生的雙胞胎兒子;父親正精神頭十足地玩著葉每日電訊報曳上的猜字游戲。我想把亞歷克斯的照片和家人的放一塊兒,但我立刻制止了自己的想法。我何苦日日對著一個我想方設法想要遺忘的人呢?更何況同事也會好奇地來問我,我又將做怎樣的回答?隨著我心情的變化,我的回答會顯得要么奇怪,要么無聊,要么殘忍。我記憶中的過去和未來是一幅幅和諧的懷舊插圖,但這些畫面很快就變成了可怖的黑白電影,最邪惡的力量從背后閃著白光。所以,為了我的安全著想,我默默向亞歷克斯道了個歉,然后把他的照片掩埋在 抽屜里,跟我的急救箱還有一個自制壓花放在一起,這個壓花是我以前的一個患者送的,后來他用曬衣繩上吊自殺了?!? 無憂無慮的抽屜?!? 在我害怕而鄭重地坐電梯去洗禮過的那個房間創(chuàng)造工作室之前,我瀏覽了貝瑟妮·克羅爾的其他材料,把她所服用的藥物以及體檢狀況的詳細記錄放到一邊,以備以后使用。這些事實已經很明了。兩年前的 4月 5日那天,學校復活節(jié)放假的時候,貝瑟妮·克羅爾無緣無故用螺絲刀把她母親刺死了。那時的貝瑟妮·克羅爾顯得那樣瘦小,一點也不像個十四歲的孩子。讓人詫異的是,她在殺害她母親時手段十分兇殘有力:這孩子像從什么地方一下聚集起一股力量似的。不過,毫無疑問她承認了犯罪的全過程:房子在里邊反鎖著,而兇器上又都是她的指紋。貝瑟妮的父親倫納德是新教會的牧師。他早上離開家去伯明翰參加神職人員聯合會了。就在悲劇發(fā)生前一個小時,倫納德還分別和妻子和女兒通過電話。談話中得知貝瑟妮的母親卡倫比較擔心貝瑟妮的胃口,她最近有點厭食;而貝瑟妮則是抱怨最近有點兒頭疼。然后卡倫·克羅爾把電話用揚聲器放出來,接著全家一同祈禱。這是這個家庭的傳統(tǒng)?!? 那天晚上十點半,一個鄰居聽到了打斗的尖叫聲于是拉響了報警器,但當警察趕到的時候卡倫·克羅爾已經死亡。他們看到她女兒在她旁邊,跟嬰兒似的蜷縮在地上。在這張照片上你看不見貝瑟妮的臉,但可以看見她媽媽的臉上并沒有血跡斑駁。螺絲刀深深地插在她左眼里,黃色的橡膠把手向外伸著。它仿佛正得意洋洋,像餐叉一樣豎直地插著一塊半熟的肉,沒吃完被人丟棄在餐桌上。血在地上凝結成一層,像丙烯顏料或者乳膠凝固后的樣子。另一張照片是俯拍的,上面有個敞開的垃圾桶。相片上有文字注釋說,垃圾桶里裝著燒焦后的詹姆斯國王版的葉圣經曳殘片。悲劇發(fā)生后,相關人員立即為貝瑟妮做 了身體檢查,發(fā)現她身上有近期形成的淤青,尤其在上臂部位,并且她兩個手腕都受了傷,這說明她與被害人發(fā)生過猛烈的打斗。 下一頁是一張貝瑟妮的全家福。這張全家福是在悲劇發(fā)生一年前照的。上面的那個小女孩深色的頭發(fā),尖尖的臉龐。在她兩邊是她的父母:相貌堂堂的父親和略顯蒼白消瘦的母親。他們笑得是那樣燦爛,貝瑟妮笑得連牙套都露出來,她的牙套把鏡頭都搶了去。我想,憂愁有許多種,但幸福,或者表面上的幸福,卻都可以濃縮表現為照片上的笑容。貝瑟妮的老師們稱,她非常聰明,但卻不太安分。從這些記錄的字里行間中,我感到貝瑟妮如同許多她的同齡人一樣,是那個 “動亂年代”的經典產物。那個年代糧食匱乏、暴動頻發(fā)、中東戰(zhàn)爭肆虐擴大。對貝瑟妮來說,她更是全球經濟危機后信仰浪潮的產物一個反叛的小女孩,跟著牧師父親蹣跚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她質疑并反對生活中信奉基督教的人們。在學校里,她不遵守紀律,也很可能已經跟男孩兒們發(fā)生了性關系。但她課堂上認真聽講,對科學、藝術及地理很有天賦。那年春季學期期末的教師會議上,大家反映她看起來“十分憂郁”,但是她并沒有精神病的跡象?!? 我翻到下一節(jié),是警局主治精神科醫(yī)師瓦克斯曼的報告。他的記錄頗為冗長詳盡,不過他敘述的事件清楚明了。貝瑟妮剛從弒母的噩夢中清醒過來,她的反應機制像在戰(zhàn)場上剛被截肢的人一樣兇猛迅速:貝瑟妮失憶了。雖然她不否認殺害了自己的母親,但她卻對犯罪過程失去了記憶,也不清楚是什么導致了她如此兇殘的行為。她父親發(fā)瘋似地從伯明翰趕回來,貝瑟妮也不愿見他。這種結果不容樂觀。“經歷過精神創(chuàng)傷的人往往對外界表示抗拒,通常表現為選擇性遺忘,”瓦克斯曼說,“不管是兇手還是被害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他把貝瑟妮送進奧克史密斯進行治療,并表示她是很有希望康復的,大概在接下來的幾周或幾個月之內會有所好轉。到那時,瓦克斯曼便會開始他的下一個案子?!? 但是瓦克斯曼對奧克史密斯青少年精神病院的治療效果不免過于樂觀。在貝瑟妮住院的這一年半時間里,她曾四次試圖自殺,并嚴重襲擊過另一名患者。她的記憶已經恢復,但是仍然拒絕談論那次謀殺案,也不愿意說明到底是什么原因釀成悲劇的發(fā)生。她開始節(jié)食,并患上嚴重抑郁癥。醫(yī)生們給她開了大量調節(jié)心情的藥物,但沒有一樣有效。貝瑟妮不配合治療小組的工作,終日沉默寡言。一旦她開口說話,她也只是想表達她感到她的心臟正在收縮,她的血液中有毒,抑或 “她的內臟正開始腐爛”。醫(yī)生漸漸給她服用實驗性的藥物組合配方,有些藥物讓她的精神狀態(tài)惡化,導致身體上的副作用產生,如顫抖、流口水、無精打采,有一次甚至引發(fā)抽搐。她表現出極大的不安,頻繁地割自己身體?,F在的她已是嚴重體重不足?!? 有一天,貝瑟妮在一場猛烈的暴風雨中醒來。她用塑料叉子戳傷了自己的喉嚨,并堅信自己已經死了,而且她的身體正在慢慢腐爛。仿佛是為了證明她的身體已然成為尸體,她已經不能消化食物,而她也干脆不再進食。這個時候,醫(yī)生診斷貝瑟妮患上了科塔德綜合征,即死亡幻想癥?;加羞@種病癥的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已經死亡。經過討論,醫(yī)生們決定對貝瑟妮實施電休克治療作為他們最后的手段?!? 結果可謂“戲劇性”,貝瑟妮開始吃飯了,也開始說話了,并且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雖然她也有一些常見的電休克治療后的癥狀,比如短期失憶,以及每次治療后的方向感喪失等,但是精神科醫(yī)生們認為這次的電休克療法取得了絕對的成功。貝瑟妮稱自己感覺“像活著的人了”,而且還覺得電休克療法的效果不錯盡管她在治療過程中被全程麻醉。不過在精神異常人士聚集的地盤,古怪異常只是相對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夢境顯現出來,確實可以。那些扭曲的反邏輯的夢:一罐罐芒果片盒上面印著國家統(tǒng)計局電碼文,抑或只要聯想到性,你的骨架就會溶解,抑或泥漿恐懼癥等。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少年縱火犯,他能指出所有可燃氣體的化合物,卻為了防止得破傷風,堅持要時刻張著嘴巴。他睡覺的時候老是把枕頭的一角放進嘴里咬著,仿佛他的整個生命都寄托在它身上。若是我父親,他一定會守著電視機里的橋牌或拼字游戲,直到動畫頻道里那些還戴著口水兜的小孩把熒屏給占據了,然后他會說上那么一句:“生活就是幅絢麗的織畫。” 經過了五次周治療以后,從三月份開始,有個叫艾買的醫(yī)生把貝瑟妮的電休克治療定為平均每月一次。我還沒見過這位艾買醫(yī)生,不過有一次曾見過他的背影,而且還發(fā)現他該理頭發(fā)了。盡管電休克療法對貝瑟妮起了一定作用,但她還是拒絕談及她的父母,以及那次發(fā)生的慘劇。在那個八月的晚上,她究竟為什么會拿起螺絲刀刺向她的母親仍舊是個謎?!? 從治療學上說,我不知道貝瑟妮一直回避這些問題對她的康復是否有影響,但從心理學上說,被掩埋的心理創(chuàng)傷是必須要挖掘出來面對的,只有這樣,患者的狀況才能進一步好轉。然而,我對這種說法越來越懷疑。要是有一種藥能夠治療恐懼,我一定吃,然后把過去三年的記憶全部抹去。我的大腦如大海般深邃莫測,而又反復無常。但更明智的做法,還是遵守身體運行的法則。是誰說的,說對貝瑟妮·克羅爾來講,對她弒母的行為進行醫(yī)學分析能夠幫助她康復?為什么會幫助她康復呢?若是如此,那么她有沒有可能是利用電休克治療故 意刪除某段關鍵的記憶呢? 我突然留意到時間已不多,于是把剩下的記錄匆匆看完,發(fā)現雪爾登·格雷醫(yī)生后來又添了條記錄:患者的父親倫納德·克羅爾拒絕來奧克史密斯看望她。這對貝瑟妮的病情來說也許是好事。她父親一直認為貝瑟妮之所以將母親殺死,完全是“受到魔鬼的控制”?!? 我對諸如“魔鬼”這類詞一直搞不懂。母親去世以后,父親送我去了一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那兒的人對葉圣經曳里的信條崇拜至上。對于像克羅爾這樣的人,以及成千上萬個像克羅爾一樣在信仰浪 潮年代轉變過信念的人來說,這些信條是再熟悉不過的。貝瑟妮的父親就是靠著這些信仰生活,所以他對貝瑟妮的殘暴行為的唯一解釋便是,她一定是被某種非人間的力量所驅使,不是痛苦、不是報復、不是憤怒,亦不是腦中某種化學物失衡,而是一種來自天外的力量。真正的信仰,那種有時可謂“狂熱”的信仰,有種自己所獨有的氣息,一種正義的放肆。你能從他們的信仰、從他們心底深處被照亮的臉龐上看出,他們是那樣的無畏?!? 他們那樣的堅定、那樣的激情、那樣的有力量,著實讓人羨慕?!? 當我到工作室去見貝瑟妮的時候,一個身材矮小的男護士已經在那兒了。他正打電話詳盡又投入地聊值班安排的事。我聽說拉菲克十分苛刻、警覺,但他那副“請您稍等”的神態(tài)確實不大讓人放心。我已經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設計練習了一些新的身體防衛(wèi)措施,比如抓擰對方身體的脆弱部位,或者有策略地拿東西猛砸對方等等。但我還是時刻感覺到危險,因為對方不是個固定的目標,而是個活動的人啊。我從剛才的記錄里了解到,去年九月,有個男孩兒對貝瑟妮·卡羅爾進行性侵犯,結果她把那個男孩兒的耳朵給咬下來放嘴里嚼爛了。因為嚼得太爛,醫(yī)生也沒有辦法把他的耳朵復合?!? 好極了,把她帶過來吧?!? 然后,突然地非常突然地,一個看護護士果真把她帶了過來。這個護士極為高大,身上還有文身。門開了,一個滿身透著邪惡的女孩兒徑直走到我跟前。尚未來得及反應,她已經離我十分近了。你永遠也不會習慣那些人就這樣站在你的面前,你還得伸著脖子仰望他們。我想她該往后退點兒,但是她沒有。拉菲克跟這個泰山似的同事嘟囔了幾句以后,向我點點頭,仿佛在說包裹已送到您手上,然后就走了。我本來可以往旁邊挪挪,但我不想冒這個險,因為我一挪她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貝瑟妮的骨架跟小鳥兒一樣,對于 16歲的女孩兒來說,她顯得十分瘦小。她頂著一頭雜亂的黑發(fā),就像小孩子們胡亂涂寫出來的一樣。她裸露出來的手臂上滿是煙頭燙傷的痕跡,還有新的老的傷口。自我傷害行為是奧克史密斯精神病院里女患者常有的行為?!? “哈利路亞,新來的心理醫(yī)生。”她的聲音相對她的年齡來說顯得太過稚氣,聽起來還有些嘶啞,仿佛她的喉嚨內壁被人用化學研磨料擦過一般。 “貝瑟妮,很高興見到你,”我說,鼓起勇氣向她伸出手,“其實我不是醫(yī)生,而是治療師。” 她沒有理睬我伸出的手,接著說:“都一個屎樣。”她跟我一樣,也穿著黑色的衣服哀悼的顏色。她是否在某種程度上還認為自己的身體已經死了呢? “我叫蓋布麗埃爾·??怂梗瑒倓倎淼竭@兒,接替喬伊·麥可妮的工作。” “一開始我通常都愿意相信你們這些醫(yī)生是好人。也就是說一開始我給你們打滿分,十顆五角星。”她邊說邊轉著我的輪椅,“不過因為你是個怪家伙,所以你可以有十一顆。待遇不錯吧?好,你從十一開始吧。”記錄里邊提到過這女孩子很能說,但我仍不免感到訝異。在這樣的地方這么能說的人太少見了?!? “十顆就行了,貝瑟妮,你真慷慨。我的專長是藝術療法,就是用藝術的方式讓你抒發(fā)表達那些難以言表的情感。” 她的眼睛是黑色的,像貓一樣,畫著濃濃的眼影。她的皮膚是蠟黃色的,她的臉狹長而不對稱:她長得不能說漂亮,但確實容貌出眾,或者可以說她是個“禍水妞”。她的頭發(fā)蓬亂得無藥可救。貝瑟妮的這副形象跟那張全家福里的她判若兩人。她這種姿態(tài)究竟是天生的呢,還是這兩年在這醫(yī)院里學的這兒獨有的青少年文化?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學來的,她都表現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勢。她看起來就讓人覺得她是個麻煩,她聽起來也像個惹麻煩的人。不過這兒的患者哪個不惹麻煩呢?初步認定:貝瑟妮比一般人要聰明,也比一般人愛說話。至于其 他方面嘛,目前來看沒有異常?!? “我的主要目的是來這兒幫你的,鼓勵你表達任何你想要表達的東西,就在這”我無法將“創(chuàng)造工作室”這幾個字從口中說出,它們卡在我的喉嚨里,出不來。“就在這間工作室里。說什么都行,沒有任何限制。這是一場探險。有時候它可以帶你去一個黑暗的世界,但我一直會在你身邊。” “一個愿意舍身來幫助我的怪家伙。好極了。在黑暗的世界里有你在我身邊好極了,還念些心理囈語。” “我只是你一個交談的對象而已。如果你不想談什么,那我就給你些紙還有些美術用品吧。有時候單靠言語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管你的詞匯量有多大。” 她張開嘴,兩根手指在嘴巴那來回搖晃,顯示出厭惡的表情。“你已經降到五顆星了。我看你不是這兒的人。”她平視著我說。“所以或許你應該坐在你這怪輪椅上一直轉到太陽下山比較好,一直轉到出事。”她圍著我的椅子轉,然后在我的身后停下,彎下身在我耳邊低聲說。“那么你是接替了喬伊的工作了?多么悲慘的喬伊。我想你應該聽說了她走的時候有多痛苦了吧?”她這會意的話在我心里撞擊了一下,似乎感覺到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她那種語調讓人覺得她仿佛生活在很遙遠的一個地方,她的生活仿佛是為娛樂別人似的,是一部小說,而不是個現實。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這本書里描述的簡直是一部關于世界末日的大片,這絕對是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好書?!? ——《泰晤士報》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這本書的偉大成就在于,它將女主人公刻畫成一個能預言災難的有心理疾患的小女孩。你永遠無法猜到最后的結局,除非你讀到故事的最后一頁?!? ——《衛(wèi)報》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這本書的步調與驚悚小說類似,并結合了科幻小說的元素,超自然元素,以及浪漫的元素。把低劣的恐怖元素變成了可以引發(fā)讀者思考、令讀者不安的東西?!? ——《每日郵報》
編輯推薦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一書的電影版權已售,已由華納電影公司投拍,即將改編上映?!?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一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懸疑小說作家莉茲·延森,她的全部小說均入圍柑橘獎?!?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一書在英國亞馬遜驚悚小說排名前10,讀者評分平均4.5星。 ★《少女貝瑟妮的通靈之旅》一書故事情節(jié)緊湊,懸念此起彼伏,環(huán)環(huán)相扣,沒有一句多余。主人公少女貝瑟妮患有嚴重的自閉癥、精神異常、多重人格等等,心理懸疑因素非常突出,卻并不太涉及血腥暴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