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基因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戴維·申克  頁數(shù):247  字數(shù):296000  譯者:暴關寧  
Tag標簽:無  

前言

天才是訓練出來的棒球天才特德?威廉姆斯是一個萬里挑一的擊球手,同時也被廣泛認為是他那個時代最具天賦的擊球手?!拔仪宄赜浀脧南囊敛脊珗@球場的看臺上看他打出本壘打的情形?!奔s翰?厄普代克在1960年的《紐約客》中這樣寫道?!扒驈囊粔臼值念^頂呼嘯而過,凌空畫出一道漂亮弧線,越過圍欄后,勢頭仍舊未減。沒有人能打出這種高水平的本壘打?!痹诖蟊姷男哪恐?,威廉姆斯幾乎是人中之神,他那無與倫比的手眼協(xié)調(diào)性、超常的肌肉力量,以及異常敏銳的運動直覺,無不詮釋著他是一個具有非凡運動天賦的“超人”?!疤氐戮褪怯心欠N與生俱來的能力?!蔽涣忻颂玫亩臼植┍?多爾說道,“威廉姆斯遠遠超出那個時代的蕓蕓眾生?!痹谄渌矫?,據(jù)說威廉姆斯有激光般精準的視力,他能夠在球離開投手的手指的一瞬間判斷出球的旋轉(zhuǎn)方式,并且能精確地計算出球能夠逃離投手板的位置。“特德?威廉姆斯對球的觀察力要高于世上任何一個人?!碧?科布說。但是,威廉姆斯卻將這些溢美之詞中提到的與生俱來的天賦說成是“一堆鬼話”。他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所有的成績不過是比賽投入的結果?!耙刖邆淠欠N能力,除了練習、練習、練習之外,別無其他?!彼忉尩?。“我能讀懂球的原因是我總是很專注……這是長期刻苦訓練的結果,與超視力毫無干系。”可能嗎?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僅僅通過刻苦訓練就能達到動人心魄的境界嗎?誰都承認練習和努力的價值,但是,努力果真能將出局者或笨拙投手的僵硬動作轉(zhuǎn)化為老虎?伍茲的威猛一擊或邁克爾·喬丹的空中芭蕾嗎?經(jīng)過充實的大腦,能產(chǎn)生如愛因斯坦或馬蒂斯那樣廣泛的好奇心和獨到的眼光嗎?平常的方法和基因能產(chǎn)生偉大的業(yè)績嗎?人們普遍不承認這一點,他們認為有些人生來就具有某些天賦,而其余人則沒有;天賦和高智商猶如稀缺的精華,遍布于人類的基因庫中;我們能做的僅僅是發(fā)現(xiàn)它們并進行打磨,還要容忍它的局限性。但是,沒有人告訴特德?威廉姆斯他的天賦會脫穎而出。孩童時代,他就不愿看到自己的天賦被人催發(fā),就像沐浴在陽光中的花朵。他只有一個簡單的念頭,那就是成為最優(yōu)秀的擊球手。他用殘酷而又不乏合理性的方式追逐著目標?!八畹娜績?nèi)容就是對著球猛擊,”他的一個兒時朋友回憶道,“他總是手不離棒,棒不離手。當準備做某些事時,他就會付諸實踐并知道原因?!痹谑サ甑呐f北部公園場地,距離他兒時住處兩座公寓遠的地方,朋友們回憶起威廉姆斯每天只要睜開眼就在擊球,年復一年。他們講述了威廉姆斯奮力擊球直至球皮被擊破的情形,以及連續(xù)幾個小時揮舞著已經(jīng)破損的球棒,直至手指起泡、鮮血涂腕的情形。有一個勞工階層的小孩沒有零花錢,威廉姆斯為了能連續(xù)擊球,出錢雇用這個小孩為他撿球,而傭金則是他的中午伙食費。從六七歲開始,他便沒日沒夜地在北部公園場地揮舞球棒,直到夜色闌珊,華燈初上,他才會悻悻回家,睡覺前仍要拿著一卷報紙對著鏡子練習擊球動作。第二天,又是同樣的一個過程。朋友們說他上學只是為了能在校隊中打球。棒球賽季結束后,別的男孩都去踢足球或打籃球,威廉姆斯依舊圍著棒球打轉(zhuǎn)。當別的男孩開始與女孩約會時,威廉姆斯仍是一如既往地在北部公園場地里揮汗如雨。為了增強視力,他上街時會睜一只眼,擋一只眼,走一段,換一換。他甚至不去電影院,因為他聽說看電影對視力有影響?!笆裁炊疾荒茏柚刮页蔀槔硐胫械膿羟蚴??!蓖匪购髞砘貞浀?。“回想起來……,當時就像勵志書中講的那般投入?!睋Q句話講,他為目標狂熱、心無旁騖地努力,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八谛闹写_立了一個目標,并緊追不舍?!彼母咧薪叹毼炙埂た嫉峦栒f道。對特德·威廉姆斯而言,偉大不是等待取得的東西,而是等待開發(fā)的過程。進入職業(yè)棒球隊后,這種情況在他身上并沒有改變。在威廉姆斯效力于小職業(yè)球隊聯(lián)盟圣迭戈教士隊的第一個賽季里,弗蘭克?謝倫巴克教練注意到他的這位新募隊員總是早晨第一個開始訓練,晚上最后一個離開練習場地。更有趣的是,每次比賽結束后,威廉姆斯總會向教練討要用過的球?!澳隳眠@些球做什么?”有一天,謝倫巴克教練終于忍不住問威廉姆斯?!百u給社區(qū)的小孩嗎?”“不,先生?!蓖匪勾鸬??!巴盹埡螅乙盟鼈冞M行額外的訓練?!敝x倫巴克深知一個完整訓練日的艱苦,因此根本無法相信。他后來回憶道,“出于懷疑和好奇,晚飯后,我開車繞著威廉姆斯的住區(qū)轉(zhuǎn)了一圈。他家附近有一個運動場,當然,我看見那小子將那兩個用過的球打得滿場亂飛。我看見特德正站在一塊用做本壘板區(qū)的石頭附近,一個小孩正在向他投球,另有6個孩子四處撿他打出的球。我當天給他的那個球上的縫線已經(jīng)脫落?!奔幢闶窃诼殬I(yè)球隊中,威廉姆斯的訓練強度也遠遠超出常規(guī),以至于經(jīng)常會因比賽結束而不快。“他曾不厭其煩地與隊友和對手探討擊球技術?!眰饔涀骷艺材匪?普賴姆和比爾?諾林寫道?!八奶帉ぴL那些偉大的擊球手——霍恩斯比、科布等,并屢次向他們討教技術?!彼酝瑯拥膭蓬^研究投手?!巴妒至晳T于指出擊球手的弱點?!迸c威廉姆斯同在教士隊效力的錫德里克·德斯特說道:“威廉姆斯從來不那樣,投手挑不出特德的毛病,特德卻能指出他們的不足。”第一次看到托尼?弗雷塔斯投球時,那時我們都并肩坐在長凳上,特德說:“這個家伙不會給我一個我能擊中的快球。他會浪費這個快球,讓我擊出弧球。他將落下比分,隨后會扔給我一個曲球?!笔虑榈陌l(fā)展正如特德所料。經(jīng)過在北部公園場地10年不懈的努力,以及在小職業(yè)球隊聯(lián)盟磨煉4年之后,1939年,威廉姆斯以一個大牌擊球手的身份正式加盟大職業(yè)球隊聯(lián)盟,并使球技日臻完美。1941年,在他效力于波士頓紅襪隊的第三個賽季里,他成為他所在的時代的唯一一個,也是最后一個能在一個賽季里打出400個本壘打的大聯(lián)盟球員。在隨后的1942年,威廉姆斯以飛行員的身份應征進入海軍。檢測顯示他的視力非常出色,但還在人類的正常視力范圍之內(nèi)。在20世紀的一些小提琴演奏家身上,也發(fā)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相比過去幾個世紀,他們進步的速度超越前人。我們知道這一點是由于我們固定的基準,就像愉快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和巴赫《第二號D小調(diào)無伴奏小提琴組曲》——那是長達14分鐘難以演奏的小提琴作品。這兩首作品在18世紀被認為是很難演奏的,但現(xiàn)在許多小提琴學生不僅常常演奏,并能演奏得很好。這怎么可能呢?跑步者和游泳者何以如此之快,棋類玩家和網(wǎng)球運動員的技藝何以如此嫻熟?如果人類能像果蠅一樣,每一代的繁殖僅需11天,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將此寫入遺傳學和快速進化,但進化和基因的運行方式并不是這樣的。這里有一個一語中的的解釋,但它對家庭生活和社會而言卻不無激進。話是這樣說的:有些人因訓練而變得比以前更堅強、更靈巧。我們擅長某些事情,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天賦不是等待取得的東西,只是等待開發(fā)的過程。這根本不是我們以前所習慣的看待天賦的方式。對于類似的說法,如“他一定具有這方面的天賦”、“優(yōu)良的基因”、“與生俱來的能力”、“天生的跑步健將/神射手/演說家/畫家”,我們的文化將天賦視做稀少的基因資源,你或有或沒有的東西。智商或諸如此類的測試支撐了這一觀點,學校還據(jù)此開設了課程。記者和許多科學家,始終如一地證實這一點?;蛱熨x圖已經(jīng)成為我們所理解的人性的中心部分。我們從DNA和進化中學到的東西支撐了這一觀點:基因使我們成為自己的藍圖。不同的基因造就了具有不同能力的不同的人。世上何以出現(xiàn)形形色色的個人,如邁克爾?喬丹、比爾?克林頓、奧茲?奧斯伯恩,以及你?但是,基因天賦的整個觀念都被證明是不可靠的——在誤導和誤解的小溪之上可憐地漂流了幾十年。近年來,大量科學證據(jù)浮出水面,提出了一幅全新的圖表:天賦并不稀少,潛藏的天賦還有很多。據(jù)此觀點,人類的天賦和智慧并不像礦物燃料那樣短缺,而是像風能一樣充裕。問題不在于我們?nèi)狈?,而在于我們尚不能充分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基因。這并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基因沒有顯著的區(qū)別,從而造成優(yōu)勢和劣勢。差異當然存在,并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新科學認為,我們中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極限;新科學認為我們中絕大多數(shù)人還沒有著手挖掘科學家所謂的“未開發(fā)的潛能”。新科學同時還為人類呈現(xiàn)出宏大的樂觀精神?!拔覀儫o法得知存在著多少無法實現(xiàn)的基因潛能?!笨的螤柎髮W的發(fā)展心理學家斯蒂芬?塞西這樣寫道。由此可知,次等基因在邏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多數(shù)差等生很可能不是自身DNA的囚徒,而是還沒有開發(fā)自身的真正潛能。新的圖表并非簡單地宣告了從“先天”到“后天”的轉(zhuǎn)向,相反,它揭示了“先天和后天”何以成為明日黃花,同時喚醒了我們對自己何以成為自己的重新思考。因此,本書從一個對基因工作機理的全新闡述開始,隨后詳細考量了天賦與智商的新基石,然后再將其融為一體,于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發(fā)過程便呼之欲出了,我們雖然無法完全將其掌控于心,但我們可以影響個人、家庭,以及激發(fā)天賦的社會。雖然我們滿懷希望,但是新的圖表也帶來了新的道德問題,我們?nèi)孕枧朔?。教人對號入座是非常愚蠢的,也并非本書的目的。然而,新科學告訴我們,將平庸視做大腦的自產(chǎn)之物同樣是愚蠢的,還沒有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便認為自己知道了真實的極限,同樣也是愚蠢的。我們的能力并不完全取決于基因。它們是柔性的、可塑的,即便成年也是如此。只要你足夠虛心,滿懷希望并擁有非凡的決心,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追求卓越。

內(nèi)容概要

  你還在迷信智力測驗嗎?你還堅持認為貝多芬生來就是天才,而你注定平凡一生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上了“基因決定論”的當了!
  神童、音樂家、藝術家、運動明星是萬眾矚目的“天才”,我們習慣性地認為他們身上的出眾天賦是非常罕見的,并且上天只將這種神秘的禮物賜給了極少數(shù)的幸運兒。書中作者講述了很多關于天才的故事,讀后你會發(fā)現(xiàn),達?芬奇、貝多芬、喬丹等有著杰出成績的人無一不曾刻苦磨練自己的技巧,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經(jīng)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懂得延遲滿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成功;被告知“你一定很用功”的斯坦福大學學生,比被告知“你一定很聰明”的學生,學業(yè)成績更優(yōu)秀。所以,相比先天,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方法、個人的努力對“成就天才”而言更關鍵!
  忘掉基因是一成不變的“藍圖”吧,別再以為天賦是上天送給人們的“禮物”。本書綜合認知科學、遺傳學、生物學、兒童發(fā)展學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人人體內(nèi)都藏著一個天才”的新觀點。找到成功的激情,以寬容的態(tài)度接受失敗,不斷努力,延遲享受,拒絕自滿,將體內(nèi)的巨大潛能釋放出來,你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非凡的人生。

作者簡介

  戴維·申克,美國著名作家,迄今共出版了5本書,其中包含《失憶》、《信息煙塵》(被稱為數(shù)字時代的《寂靜的春天》)與《不朽的棋局》。他目前擔任《大西洋月刊》的通訊記者,同時也替各大雜志、電臺撰稿,如《紐約時報》、《國家地理》、《紐約客》、《連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

書籍目錄

引 言 天才是訓練出來的  VII
第一部分
天賦的秘密,你了解多少?
第1章
我們眼中的天才:基因究竟有多重要? 
鐘形曲線與豌豆實驗:基因決定一切 
你眼睛的顏色不是由基因決定的 
基因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成長的環(huán)境與方式對個體的成功更關鍵 
第2章
其實,我們可以更聰明 
智力測試的分數(shù),什么也說明不了 
改善智力,我們大有可為 
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智力發(fā)育至關重要 
智力是動態(tài)的,取決于我們的努力 
第3章
天才的背后是長達1萬個小時的刻苦練習 
經(jīng)過練習,你也能成為記憶大師 
莫扎特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刻苦練就的? 
10年時間與10 000個小時的練習 
第4章
男人的忠誠度真的是由撒謊基因決定的嗎? 
杰出人士的技能可能在克隆體身上重現(xiàn)嗎? 
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詹姆斯 
為什么有的雙胞胎非常相似,有的卻大不相同? 
第5章
小時候是神童,長大了卻未必是成功人士 
為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 
是什么阻止了神童成長為成功人士? 
“你一定很聰明”與“你一定很用功” 
第6章
心態(tài)決定成就:黑人為什么更擅長田徑運動? 
牙買加運動員奪得奧運金牌的“秘密武器” 
追求成功的文化與心態(tài)孕育出成功的人 
第二部分 培養(yǎng)非凡成就
第7章
找到開啟天賦寶庫的金鑰匙 
發(fā)掘你的動力 
做最嚴厲的自我批評者 
注意負面因素 
了解你的極限,然后忘掉它 
延遲滿足,拒絕自滿 
設定心目中的英雄 
尋覓良師 
第8章
引領孩子邁向成功人生的四個階梯 
相信孩子潛能無限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堅定的支持 
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自制力 
以寬容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失敗 
第9章
營造良性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鼓勵因材施教 
每種天賦都必然來自于競爭 
沒有差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學方法 
第10章
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生活模式可以改變遺傳基因 
我們的個人行為會對后代產(chǎn)生重大影響嗎? 
后.記 潛能要靠自己發(fā)掘 
附.錄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智力并不是上天的禮物,會伴隨著我們從生到死且一成不變,相反,它是一系列成長技巧的集合,為基因和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所驅(qū)動。誰的智力也不是生來就注定的。智力(及智商分數(shù))是可以提高的。成人中幾乎沒有人完全開發(fā)出真正的智力潛能。有人斷言人的智力是固定的,無法再提高。我們必須反對這種蠻不講理的悲觀論調(diào)。倫敦是出租車司機的噩夢,它是一個大得荒謬,道路錯綜復雜得可笑的城市叢林,在混亂中存在了1500年之久。這個城市在布局上沒有曼哈頓或巴塞羅那那樣的規(guī)則網(wǎng)格結構,而是由羅馬人、維京人、撒克遜人、諾曼人、丹麥人和英國人的殖民街道粗糙地拼湊在一起。以查林十字街地鐵站為圓心,周圍9.6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是一片縱橫交錯、混亂無比的區(qū)域,有大約25000條街道分布在這里,它們以任何可能的角度相互連接或交叉,其中不少還是死胡同,胡同的盡頭連接著公園、紀念碑、商店或者私人住宅。為了獲得駕照,倫敦的出租車司機必須牢記這些角落和縫隙。在這一行當中,這些淵博的知識被大家稱為“學問”。好消息是,這些學問一旦被記住,就會逐條鑲嵌在出租車司機的大腦中。英國神經(jīng)病學家埃莉諾·馬圭爾在1999年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那時她與同事正在從事一項針對倫敦出租車司機的馬圭爾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并將之與其他人進行對比的工作。與其他人相比,經(jīng)驗豐富的出租車司機有著明顯增大的后海馬狀突起(大腦的這一部分主要負責記憶空間標志)。就這一發(fā)現(xiàn)本身而言,什么也證明不了;理論上講,天生具有較大后海馬狀突起的人都會有較好的空間感,因而更有可能成為出租車司機。讓馬圭爾的研究名聲大噪的是她隨后又將后海馬狀突起的大小與出租車司機的駕齡之間建立起了聯(lián)系,很顯然:駕齡越長,后海馬狀突起越大。這很好地說明了從事與空間有關的工作讓出租車司機的大腦產(chǎn)生了積極的變化。馬圭爾從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后海馬狀突起的變化是后來發(fā)生的。”進一步講,她的結論很好地支持了最近其他人在小提琴演奏家、盲文閱讀者、冥思愛好者,以及腦血管破裂患者研究中的發(fā)現(xiàn):大腦會根據(jù)特定經(jīng)歷進行調(diào)整或自我重建。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利昂·艾森伯格在一次綜合評論中說道:“環(huán)境改變之后,大腦皮層具有強大的重建能力?!边@就是著名的“可塑性”,即每個人的大腦都具有按我們的要求在一定時間內(nèi)進行內(nèi)部構建的能力??伤苄圆⒉皇钦f我們生來具有幾乎相同的潛能,而是說我們所有的能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很明顯,正是由于可塑性的存在,使得無論一個人處在什么年齡段,都無法確定他的真正智力極限。

后記

潛能要靠自己發(fā)掘自從特德?威廉姆斯時代之后,圣迭戈北部公園這一部分就沒有發(fā)生過太大變動。他兒時位于猶他街4121號的住所在那里,距此兩街之隔的棒球訓練場也還在?,F(xiàn)在被人們稱為“特德?威廉姆斯球場”。圍欄之外已經(jīng)被小聯(lián)盟簽下。一個晴好的下午,我來到這里,場地空空如也;再也沒有人在這里瘋狂地揮舞球拍,直至衣服開線、皮膚磨破;再也沒有人用吃午餐的錢雇別人撿球。或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11歲的兒童正在別的地方全身心地練習著大提琴,或者正在編寫一款將要改變世界面貌的全新軟件。看著這塊空蕩蕩的場地,我不禁聯(lián)想到一個場景:特德站在本壘的位置,大聲喊著讓他的伙伴再發(fā)一個球,來個力道更大的球;我似乎看見一些沒有戴手套的孩子站在外場試圖將球接住,但卻抓空了絕大多數(shù)的球。球棒在不停地擊打,劈啪作響,特德時不時地咕噥著“就這樣,就這樣”。每擊失一個球,或者擊打動作不規(guī)范,他都會注意一下自己的站姿和揮拍方式。他細心觀摩球是怎樣離開接球手的手、怎樣旋轉(zhuǎn)和運行,以及自己開始擊球的時間,還有肩部、臀部和手腕的動作。我又想到了我的兩個孩子,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對某種技藝抱著這樣的決心。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想讓他們這樣。實際上,我想讓我的孩子有一個大大的夢想,然后永不放棄。我不能代替他們勾畫未來,連試一下都不敢。但我可以將父母曾經(jīng)告訴過我的東西告訴他們:任何夢想都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毫無疑問,你可以有你的夢想并銘記在心。上一代人與這一代人所不同的是:我的父母告訴我時,憑借的是直覺、信念和經(jīng)驗,而我憑借的是直覺、信念、經(jīng)驗,除此之外,還有科學。

編輯推薦

《天才的基因》編輯推薦:關于IQ、天賦與遺傳基因,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別再拿基因當借口了,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天生的天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一直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后天的成就取決于我們先天的遺傳基因。于是,我們常聽到一些話,比如:“他一定很有天分”、“他一定有優(yōu)良的基因”、“他有著與生俱來的能力”、“他是天生的畫家”,這些都表明我們的文化把天賦當成事關遺傳的稀缺資源。不然,還有什么能造就偉人與庸才,如籃球飛人喬丹、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音樂大師貝多芬,還有你?現(xiàn)在,科學研究證明,我們的人生成就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遺傳基因上存在著開關,由后天環(huán)境決定它的開關是打開還是閉合。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與我們的遺傳基因之間一直在相互作用著,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或多或少又可以為我們所控制。所以,別再拿基因當借口了,我們的能力不是硬邦邦地封存在基因中,而是具有較強可塑性的,即使成年后仍是如此。

名人推薦

《時代》雜志:為何基因不能決定人類的命運?瑞典北部偏遠地區(qū),積雪覆蓋,似乎很難和前端科學—遺傳學有聯(lián)系。該國最北部的一個縣城北博滕(Norrbotten),幾乎人跡罕至,平均每平方英里僅有六人。雖然人口稀薄,卻蘊藏著豐富的人類基因密碼。19世紀的北搏騰,與世隔絕。人們靠天吃飯,如果遭遇歉年,就得挨餓受罪。年成的好壞,沒有任何先兆,也無法預測。比如說,1800,1812,1821,1836和1856,農(nóng)作物幾乎顆粒無收,生存環(huán)境極端惡劣。而1801,1822,1828,1844和1863年,卻是五谷豐登,飫甘饜肥。早在20世紀80年代,拉斯.奧雷.本內(nèi)博士(Lars Olov Bygren),預防保健專家,就想探索豐年和歉年對該地區(qū)兒童的長期影響,不僅僅孩子本人,還包括他們的后代。本內(nèi)現(xiàn)供職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他隨意選取了99名1905年在北搏騰奧佛卡利克斯教區(qū)(Overkalix parish)出生的孩子作為研究樣本,通過詳盡的歷史檔案,一直追溯到他們的父母以及祖父母。本內(nèi)和其他兩位同事確定了孩子父輩們和祖父輩們年輕時的食物供給情況。同時,他們四處收集材料。有資料說,子宮發(fā)育不僅影響胎兒成長,也影響著成年后的健康。本內(nèi)深深地被吸引了。1986年,柳葉刀刊發(fā)了長達兩頁具有突破性的科學論文:如果孕婦營養(yǎng)不良,孩子成年后患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高于平均水平。本內(nèi)還想知道影響是否早在懷孕前就開始了。父母年輕時的經(jīng)歷是否能改變遺傳呢?當時,這種想法似乎冒天下之大不韙。畢竟,多年來,主流生物學,一直向我們灌輸,不管行為習慣如何,不管后果如何(比如破壞短期記憶,肥胖導致死亡加速等),但真正的基因(DNA)不會被改變,換句話說,一旦我們有了孩子,孩子的基因,仍是一張白紙,所有不良后果,全都一筆勾銷。更為重要的是,環(huán)境對物種的作用力通常不會很快顯現(xiàn)。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去年11月剛剛慶賀過150歲生日,教導我們進化需歷經(jīng)數(shù)代和數(shù)百萬年的自然選擇。但是本內(nèi)和其他科學家收集的大量歷史史實顯示極端的環(huán)境條件(比如瀕臨餓死)會在人類卵子和精子的遺傳物質(zhì)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基因標記會在短時間內(nèi)將新特性傳遞給下一代。比如,本內(nèi)研究顯示,奧佛卡利克斯教區(qū)那些趕上豐年的幸運男孩們——從正常飲食到暴飲暴食——其兒孫輩會折壽許多,和經(jīng)歷荒年的男孩們子孫相比,平均壽命要減少6年多。本內(nèi)的這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2001年荷蘭Acta Biotheoretica雜志上。在考慮社會經(jīng)濟變化因素后,壽命差距上升到驚人的32年。本內(nèi) 援引了同事提供的北搏騰其他地區(qū)的資料,顯示女孩也適用。簡而言之,經(jīng)歷過豐年海吃海喝的年輕人,產(chǎn)生了類似生物鏈的效應,即他們的后代要比他們早逝幾十年。這可能嗎?認識外基因(epigenome)要知道問題的答案,就不能單單從自然環(huán)境和后天養(yǎng)育入手。本內(nèi)收集整理的數(shù)據(jù)——以及其他科學家20多年來地孤軍奮戰(zhàn)——誕生了一門新學科——實驗胚胎學。該學科主要研究基因變化,在不改變遺傳密碼的前提下,新特性如何成功潛入下一代?;虮磉_模式(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受細胞物質(zhì)外基因所控。外基因,高于基因,通俗點說,基因之外(前綴epi-,意即上面)。正是這些外基因“標記”,發(fā)出指令,控制基因開關。通過外基因標記(epigenetic marks)作用于基因,環(huán)境等后天因素比如飲食,壓力,孕期營養(yǎng),就會影響下一代。實驗胚胎學傳遞出的消息,讓人喜憂參半。先說說壞消息,有證據(jù)表明,生活習慣比如吸煙,暴飲暴食會改變DNA外的外基因標記,使得肥胖基因占據(jù)主導地位,而長壽基因則退居末位。我們都清楚,抽煙或者肥胖,健康受損,縮短生命。但這些不良影響也會波及后代,增加患病和早逝風險,即使他們尚未出生,也越來越有明朗。好消息就是科學家正在嘗試控制外基因標記,開發(fā)一種能抑制壞基因,激活好基因的藥物。2004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首次批準了一種外基因藥物。氮雜胞苷(Azacitidine),用于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一種罕見的惡性血液腫瘤。該藥通過外基因標記不斷激活血液母細胞基因,提高該組基因的主導地位。據(jù)總部設在新澤西州的Celgene公司介紹,MDS重癥患者服用氮雜胞苷后,平均能多活兩年,而采用傳統(tǒng)療法的患者,存活期只有15個月。自2004以來,F(xiàn)DA已批準其他三種外基因藥物,工作原理都是通過激活腫瘤抑制基因,凍結腫瘤。對于進行中的外基因研究,我們寄希望于只要輕觸生化按鈕,基因就能清楚如何抵抗疾病入侵—包括癌癥,精神分裂癥,孤獨癥,老年癡呆癥,糖尿病等—讓壞基因去冬眠吧!最終,我們就有了自己的王牌,可以叫板達爾文。頗為有趣的是,科學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知道外基因標記,但直到90年代末期,外基因現(xiàn)象還被視作DNA的余興節(jié)目。說實話,外基因標記的重要地位,從未被忽視。畢竟腦細胞和腎細胞的DNA完全一致,卻如此不同??茖W家也早就清楚,當外基因在遺傳過程對基因進行取舍時,在子宮中孕育的新生細胞就會不同。最近,科學家越發(fā)意識到實驗胚胎學能夠說明傳統(tǒng)遺傳學不能解釋的某些科學奧秘。比如為什么同卵雙胞胎,一個有躁郁癥或者哮喘,而另一個卻若無其事?為什么患孤僻癥的男孩是女孩的四倍呢?為什么北搏騰地區(qū)飲食的兩級分化也會導致壽命發(fā)生巨大變化呢?以上種種,基因或許都相同,但顯然基因表達模式發(fā)生了偏差。生物學家打了一個比喻:如果基因是硬件,那么外基因就是軟件?!叭绻以敢猓铱梢栽谔O果機上運行Windows。他們芯片都相同,好比基因都相同,但是軟件不同,結果就完全兩樣了。如何孕育一個健康的鼠寶寶實驗胚胎學聽起來博大精深,但它的化學機制相當簡單。達爾文告訴我們基因進化需歷經(jīng)數(shù)代,而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只有增加一組甲基,就能改變外基因。甲基是有機化學的基本單位:一個碳原子連接三個氫原子。甲基附加到基因上某個特殊點的過程,稱為DNA甲基化。DNA甲基化具有改變生物物理特性的重要功能,早在7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但是,直到2003年,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腫瘤專家Randy Jirtle和博士后學生羅伯特.沃特蘭(Robert Waterland)撩開了DNA甲基化的神秘面紗,人們才有幸一睹芳容,無不為之驚嘆。那年,他們用刺鼠做實驗,測試刺鼠基因調(diào)節(jié)——一種刺鼠獨有的基因,能產(chǎn)生黃色皮毛,但也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風險。其中一組懷孕刺鼠的飲食富含維生素B(葉酸和B12),而另一組基因完全一致的懷孕刺鼠,并沒有給與產(chǎn)品營養(yǎng)加強。維生素B扮演了甲基捐贈人的角色:他們提供的甲基,附著在刺鼠基因之外,改變基因表達模式。這無需改變刺鼠的DNA結構—僅需補充一定的維生素B——刺鼠媽媽就有了一個健康的鼠寶寶,體毛和體重都很正常,但卻遠離了糖尿病。其他研究也表明環(huán)境控制著基因表達。比如說,果蠅接觸格爾德霉素(geldanamycin),眼睛上就會長出一個不同尋常的瘤,這種變異現(xiàn)象至少會遺傳到至13代(第2代到第13代,都沒有直接接觸這種藥物)?;紫x在喂食了某一種細菌后,關閉綠色熒光蛋白選項,更顯矮矮胖胖,新特性至少延續(xù)40代——數(shù)據(jù)援引美國生物學季評,Eva Jablonka(實驗胚胎學先鋒)和Gal Raz(特拉維夫大學學者(Tel Aviv University))合作完成的科學論文。他們一共列舉了100種外基因遺傳。外基因改變是否會一直持續(xù)呢?或許會吧。我們要牢記外基因不是進化。它不改變DNA結構。外基因改變是受環(huán)境壓力后的生物反應。這種應急反應經(jīng)外基因標記,能延綿很多代。但一旦環(huán)境壓力因素被移除后,外基因標記將逐步消減,而DNA密碼歷經(jīng)時間變遷后,又重新回到原來的軌道。當前,只有經(jīng)過自然選擇,基因才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即使外基因干預不能永久遺傳,其巨大能量不容小覷。2009年2月,神經(jīng)學科雜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刊發(fā)了一篇論文,指出即使如記憶那樣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通過對上一代的外基因調(diào)控,下一代記憶能力也會有進步。論文描述了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 )生物化學家Larry Feig的一次鼠類實驗。有遺傳性記憶障礙的老鼠,從小在有玩具的環(huán)境中長大,加強運動和特別照料。實驗證明,借助外基因干預,顯著改善長時程增強(LTP),雖然不再對他們的子孫特別照顧,記憶力也有了明星提高。LTP是一種重要的神經(jīng)傳遞形式,記憶形成的關鍵,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科學家為啥對外基因如此興奮,甚至略顯亢奮。科普作家戴維.申克(David Shenk)在其即將發(fā)行的新書我們都是天才,是什么誤導了我們?(The Genius in All of Us: Why Everything You've Been Told About Genetics, Talent and IQ Is Wrong)寫到:實驗胚胎學就是一名好的引座員,以“新模式”向我們展示了“先天和后天”之爭的真相。他稱外基因“或許是遺傳學自發(fā)現(xiàn)基因后,另一項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遺傳科學家已承認我們之前或許怠慢了早期的自然主義者,他們對現(xiàn)代實驗胚胎學的創(chuàng)建功不可沒。飽受達爾文主義者詬病的拉馬克.詹?巴帕梯斯特(.Jean-Baptiste Lamarck (1744-1829))主張進化有可能發(fā)生在一兩代之內(nèi)。他推定由于環(huán)境因素和選擇傾向,動物們終生都在與時俱進。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長頸鹿脖子如此長,是因為他們的先祖為了夠著高處營養(yǎng)豐富的樹葉。相反,達爾文認為進化不是出自物種改善條件的良好愿望,而是殘酷的,公平的自然選擇結果。據(jù)達爾文理論,長頸鹿幾千年來的長脖子,是由于長脖子基因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占據(jù)上風。其時,達爾文要比拉馬克足足年輕了84歲,更有能力的科學家,他贏得了勝利。然而,隨著外基因?qū)W的創(chuàng)立,科學家不得不重新審視拉馬克當年的思想火花。揭秘奧佛卡利克斯很顯然,19世紀北搏騰豐年和歉年導致了該地區(qū)人口外基因改變,這點早在2000年初本內(nèi)已經(jīng)很清楚。但是他不清楚它的作用原理。有次,他偶然看到馬庫斯.彭布雷博士(Dr. Marcus Pembrey,)一篇名不見傳的科學論文。彭布雷博士是倫敦大學學院著名遺傳學家。該論文發(fā)表在意大利期刊(Acta Geneticae Medicae et Gemellologiae,)。彭布雷博士這篇論文現(xiàn)被認為實驗室胚胎學上一份開創(chuàng)性文獻,然而當時卻是飽受爭議,主流學術期刊都拒絕發(fā)表該論文。雖然,他是一名堅定的進化論者。在這篇論文里,他用現(xiàn)代實驗胚胎學的觀點質(zhì)疑達爾文:如果環(huán)境壓力和工業(yè)社會變革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進化要求基因迅速做出反應,情況會如何?如果基因順應進化需求,無需數(shù)百年和世世代代的演變,數(shù)代之內(nèi)就發(fā)生改變,情況又會如何?縮短的時間表意味著基因本身并沒有充足時間變化。但彭布雷推測外基因標記可能會有調(diào)整。但他不知如何驗證這個偉大的設想,論文發(fā)表后,就被束之高閣了。。但是2000年5月,他意外地收到了本內(nèi)的一封電子郵件——而之前,他一點都不清楚在奧佛卡利克斯地區(qū)進行的調(diào)查。兩個人很快一見如故,惺惺相惜,著手討論如建實驗平臺,揭秘奧佛卡利克斯。彭布雷和本內(nèi)知道,他們得重現(xiàn)奧佛卡利克斯環(huán)境,問題是有誰愿意充當這樣的志愿者呢?一組食不果腹,另一組暴飲暴食。而且沒人希望60年后再驗證結果。幸運的是,彭布雷有機會利用另一組寶貴的遺傳數(shù)據(jù)庫。他曾經(jīng)長期擔任埃文縱向研究父母與孩子(ALSPAC)董事會成員。創(chuàng)建人Jean Golding是彭布雷的朋友,某大學的流行病學家。ALSPAC一直關注了1991-1992年出生的孩子和其父母。為了這次研究,他們共招募了14024名孕婦——70%來自布里斯托爾地區(qū),并且在其為其20個月的招募期都懷孕了。自ALSPAC項目成立后,志愿者(家長和孩子)每年都要接受全面的醫(yī)學測試和心理測試。最近,我遇到了其中一名志愿者,項目成立之初,他還是嬰兒,現(xiàn)在都17歲了,非常健壯。隨同醫(yī)生為他量了量身高(178厘米,即5英尺8,不包括高聳的金色頭發(fā)),左腿骨的骨密度為1.3克/平方厘米,高于平均水平),我們還檢查了他的其他身體體征。收集這些數(shù)據(jù)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揭示個人基因類型和環(huán)境壓力相結合后,對健康和發(fā)育的影響。ALSPAC數(shù)據(jù)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見解:不斷上升的花生過敏,含有花生油的嬰兒潤膚露可能脫不了干系。孩子的哮喘病,與母親懷孕期間的高度焦慮有關。過分干凈的小孩患濕疹風險較高。彭布雷博士,本內(nèi)和Golding——如今已經(jīng)在一起工作了——他們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 2006年在歐洲人類基因?qū)W雜志(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篇迄今為止外基因研究領域里最有突破性的論文。它指出14024名父親中,有166名父親承認11歲前,即青春發(fā)育期前,他們就開始吸煙了。男孩青春期前,雄性基因遺傳還未顯現(xiàn),因為他們還不能形成精子。(而女孩就不同了,卵子與生俱來。)這說明青春期前后是外基因改變的重要階段:如果環(huán)境因素欲作用于Y染色體的外基因,什么時間進行基因干預比較合適呢,而不是說等精子形成后再調(diào)整。他們?nèi)俗屑氀芯苛?66名早期吸煙者兒子的資料,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9歲前的體重指數(shù)要明顯高于其他同齡孩子。這也意味著他們成年后,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高于其他人。壽命也非常有可能縮短,和奧佛卡利克斯地區(qū)暴飲暴食的后代會有相仿的命運。“ALSPAC和奧佛卡利克斯都具有發(fā)育敏感期和性別差異性的共同特征,從側(cè)面證實了他們的假想:祖先環(huán)境因素會沿父系一代遺傳。”換句話說,你10歲做出一個愚蠢的決定,都有可能改變外基因。如果那時你就開始吸煙,你不僅犯了一個醫(yī)學錯誤,更是一個災難性的遺傳錯誤。探索實驗胚胎學的潛力如何利用外基因善呢?2008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宣布投資1.9億美元建立一個多功能實驗室,便于國民了解“外基因何時,如何控制基因。”2008年10月,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開始兌現(xiàn)諾言。圣地亞哥外基因研究中心(科學家協(xié)同工作的網(wǎng)絡新興平臺)和加州索爾克研究院(the Salk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機構拉霍亞(La Jolla,)聯(lián)合宣布——他們已經(jīng)成功繪制了“人類外基因詳細地圖”。宣言有點夸張了。事實上,科學家僅僅繪制了兩種細胞外基因的某一部分而已。(胚胎干細胞和另一種基本細胞纖維原細胞)。據(jù)索爾克研究院的生物學家埃克(Ecker,)說,人體至少有210種細胞類型,甚至更多。所以,??苏J為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1.9億和工程浩大艱巨先比,簡直是“九牛一毛”。還記得人類基因計劃嗎?該計劃2000年3月已經(jīng)完成,他們發(fā)現(xiàn)人類基因里至少有25000種基因,繪制所有的基因圖大概需要30億美元。 而人類外基因包含的基因標記,目前尚未探明,數(shù)量之大,完全超出了想象。這個數(shù)字可是以百萬計的。一張完整的外基因地圖還要求計算機能力有重大突破。一旦完成外基因計劃(歐洲已經(jīng)開始了),人類基因計劃看起來就像15世紀的孩子用算盤做數(shù)學作業(yè),非常小兒科了。實驗胚胎學潛能是非常驚人的。幾十年來,我們受制于達爾文進化論,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我們一直以為,DNA,,是鐵一般的代碼,我們撼動它。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我們是DNA的修補大師,DNA聽命與我們。破譯外基因密碼還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相信外基因時代已經(jīng)來到。紐約時報書評:天才是怎樣煉成的想成為萬眾矚目的天才嗎?激勵大師們說了,“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天才,只等你自己去挖掘”。不信?看看大衛(wèi)?申克的這本新書吧。講科學道理,用事實說話,讓你心服口服,從今天起就開始為自己的天才之夢奮斗。或許你曾經(jīng)不止一次聽到過這種說法: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大腦在用的部分只有10%。這多半只是臆想,這種說法不知出于何處,是否準確也還有待考證,但因為其言下之意就是還有絕大部分的大腦尚待開發(fā),聽起來非常誘人,所以這種說法一直很有市場。要說我們自身的潛能不可估量,還有巨大的潛在智力只等激活,沒有誰不愛聽的。瞧瞧,多省事啊,這種感覺就像愛上了一個人,這個人卻早就是自己的老婆或丈夫了,或者趕著要做一桌菜,到廚房一看卻都是現(xiàn)成的。不需要出門,甚至連睡衣都不用換了。從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到托尼?羅賓斯(Tony Robbins),激勵大師們一直都在向我們保證,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天才,只等你自己去挖掘?,F(xiàn)在大衛(wèi)?申克(David Shenk)給我們帶來一本新書——《每個人都能成為天才》(The Genius in All of Us),他在書中指出,我們并非“基因先天不足”,事實上有“大量的潛能”等著我們?nèi)ラ_發(fā)。我們的問題“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一直以來,我們在開發(fā)利用自身潛能方面的無能”。事實就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真正的極限,而對于科學家所稱的‘未開發(fā)潛能’,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甚至還未曾想到要去釋放這些潛能”。這本書富有創(chuàng)見,對信息過剩、健忘、國際象棋之類侃侃而談,起初你還以為申克改行要做精神導師了。但是后文他又展現(xiàn)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實例,以支持他的觀點。實際上,本書的科學研究又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新興學科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相關內(nèi)容,這一學科主要是研究環(huán)境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從克里克(英國物理學家佛朗西斯?克里克)和沃森(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那個年代起,我們就傾向于把基因看做是一系列非常明了確鑿的指令,是構造人的藍圖。然而,在過去20年里,一些科學家開始認為這一生命藍圖其實遠沒有這么簡單?!把芯堪l(fā)現(xiàn),這些基因指令自身也受到其它輸入物的影響,”申克寫道,“因為環(huán)境刺激、營養(yǎng)、荷爾蒙、神經(jīng)沖動以及其它一些基因的作用,基因經(jīng)常被激活或失活。”這也就意味著基因也充滿了變數(shù)——從娘肚子剛出來時的基因好并不保證你就會成為天才,基因不好也并不意味著你這輩子就沒多大個出息。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與我們的遺傳基因之間一直在相互作用著,沒準兒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或多或少又可以為我們所控制。科學研究內(nèi)容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講人類自身有非凡的才能,以及這種非凡的才能是如何培養(yǎng)的。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那些出眾的天賦是非常罕見的,上天只將這種神秘的禮物賜給了極少數(shù)的幸運兒。申克在書中寫到,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這種非凡的才能其實是這些人在某一方面進行“高濃度”鉆研的結果。這本書還講到了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科學實驗,他想看看他能否通過訓練使一個普通人具備驚人的記憶力。于是埃里克森選了一位小伙子,并稱他為“S.F”。實驗開始時,S.F的記憶水平和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短期記憶只能記住7個數(shù)字,但是到了實驗結束時,S.F已經(jīng)能夠準確無誤地記住80幾個數(shù)字,多么不可思議。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總結認為,如果智力訓練的方法得當,“人的記憶力水平似乎并沒有極限”。這類針對普通人的實驗室實驗,書中還有很多,除了這些實驗而外,申克也穿插講述了一些天才的故事,比如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 、莫扎特(Mozart)、貝多芬(Beethoven)等,所有這些有著杰出成績的天才不一不曾磨練自己的技巧,一刻也不懈怠。通過這種理論和實例的結合,這本書讓我們開始形成一種全新的“成功觀”。申克告訴我們,他有一個“宏大的目標”,就是將這些散見于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搜集起來,“提煉出一種新的通用語言,用一種全新的說法和暗喻”去取代過去那些誤導人的說法。忘掉基因是一成不變的“藍圖”吧,別再以為天賦真的是天送給人的“禮物”,還等著老天爺打好了蝴蝶結給你送來?!拔覀兦f不能再抱有那種想法了。”他熱切地說道。他提議,我們應該把基因組想象成一塊巨型控制板,上面有著成千上萬的開關和旋鈕,我們可以關閉或打開基因,或者調(diào)節(jié)基因的高低。另外,別把天賦看成一樣“東西”(thing),要把它看作一種“過程”(process);我們不能擁有天賦,卻可以練就天賦。1874年,弗朗西斯?高爾頓首次將“nature”(天性)和“nurture”(培養(yǎng))二詞對立起來,從那時起,這種觀念就逐漸在人們心中生根,這種比喻也深入人心。要想一舉顛覆沉淀了上百年的傳統(tǒng)觀念,確實算得上是雄心壯志了。然而,申克卻讓讀者相信,這種觀念的革命非常有必要,而且他也正在為這場革命有條不紊的做著準備。他講述動人的故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研究,又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那些超乎尋常的表現(xiàn),比方說,他在書中寫到,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是受到了嫉妒、忿恨等一些并不光彩的情感的驅(qū)使,他又在書里講了一些稀奇事,從這些事看來天賦似乎有其地緣規(guī)律,而且天賦似乎并非是永恒的,他還在書中駁斥了先天基因決定一切的假說。書后有大量的尾注,篇幅幾乎和正文一樣長,趣味性也不亞于正文,單從尾注的數(shù)量就可以看出申克給自己攬了個多么棘手的活兒。寫這本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斗爭過程——他主張的新觀點去和現(xiàn)在的主流看法相搏斗的過程,書中的質(zhì)問、辯論、驚異,這一幕幕都讓我們親眼見證了作者一路寫來的艱辛。申克并沒有忘記要給讀者一個交待——我們所有人都在等待那個答案,究竟怎樣才能變成天才?他甚至單列一章“怎樣成為天才(或者成為大師就行了)”。作者并沒有擺出激勵大師們的那一套陳詞濫調(diào),卻像這則小笑話:“請問怎樣能到卡內(nèi)基音樂廳?”“練習,練習,再練習?!?一樣充滿了民間的智慧與幽默。申克寫道,不論你想成為哪個方面的佼佼者,你必須反復不斷地練習,就像埃里克森說過的,“不斷努力,不斷提高目標,每次都將目標定得高于自己目前的水平”,而且還要習慣“頻繁的失敗”。這又叫做“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假以時日,大腦就會發(fā)生變化,創(chuàng)造新高便成為可能。你會看到長期以來傳說中的“潛能”,最后釋放出自己的潛能!申克并未詳細闡述具體的過程,但是從他的話我們也能看出這并不容易。“你必須有欲望,有很強烈的欲望,強烈到讓你永不言棄,強烈到讓你準備好去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睡眠、友誼,甚至不惜有一個壞名聲,”他寫道,“你的生活方式會變得不同,一直保持昂揚斗志,而不僅僅只保持幾個星期、幾個月,年復一年,你都得保持。你是如此得想要得到這種天賦,你不僅要準備去失敗,更要渴望經(jīng)歷失?。合硎苁?,在失敗中學習?!痹谶@個自助環(huán)節(jié)中,申克的論述有兩處軟肋尤顯突出。其一是得到這種天賦所必需的極大的驅(qū)動力和自律力從何而來。申克告訴我們,貝多芬一個樂句的草稿就可達6、70份之多,泰德?威廉斯打沙袋可以打到雙手流血。最后,申克也許會說,這種狂熱的專注是“與生俱來的”——但若不是天生的,那我們每個人都能激發(fā)這種狂熱嗎?我們肯定不能回到從前,讓童年的我們就苦苦練習,進而嶄露頭角,就和申克描述的莫扎特、馬友友(Yo-Yo Ma)等眾多天才一樣。他謹慎地說,我們并非生來就沒有限制——只是“在我們耗費巨大資源,投入大量時間以前”,沒人知道極限在哪里。同時,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出,這些極限最終將自己暴露出來,也將使得我們大多人對莫扎特的高度望而生畏,不敢逾矩,申克也有意繞開了這個問題。這本書里,一方面“偉大”、“天才”之類的字眼比比皆是,一方面他又傳達著一種相比之下更為謙遜的信息:訓練能夠提高水平,沒準兒會超出你的想象,書中氣氛緊張逼仄。讀罷此書,又感覺申克并沒有做虛假承諾,也許是因為他自己也正在虔誠地踐行著這些建議。在一條腳注中,他講述了自己奮斗的過程,竟讓人有幾分莫名的感動?!拔业膶懽鲬B(tài)度很簡單:我把我寫的都看成垃圾,直到我能寫出不一樣的東西。一個句子,一段話,或一個章節(jié),我一般會寫20次、30次、40次——一直寫,寫到我滿意為止?!闭沁@種不厭其煩的寫作態(tài)度,造就了今天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本佳作,饒有趣味,意義深刻。大衛(wèi)?申克也許還不是一位天才,他需要的只是時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天才的基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9條)

 
 

  •   古語有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有歐陽修的《賣油翁》告訴我們“無他,惟手熟爾”,說的都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以前也曾讀過薛涌的《天才是訓練出來的》一書,當時初次接觸這種“天才從來不僅僅是天生的,更是培養(yǎng)出來的。再大的天才,也需要十年修煉成器”這一十年定律,非常震憾,也很為作者“大器晚成的十年深練定理”折服。在薛涌的“十年深練”概念里,講述了許多自我訓練而終有所成的故事,包括各種學者專家調(diào)查研究的成果等等,并自我現(xiàn)身說法,在大齡之時還進行諸如常人無法想象的馬拉松式長跑,其實所有這些非常人想象,都是自我訓練的結果?!   〗裉爝@本《天才的基因》,讓我又想起薛涌的理論,不同的是,這本《天才的基因》從基因?qū)W、生理、生物學、認知科學、遺傳學等最新科研領域的成果中尋找到這種天才是訓練出來的科學依據(jù)。作者引用大量的科學實驗,辯駁了智力與和才能的傳統(tǒng)觀念,推翻了“天才是天生的”這一理論,而直言“天才是背后是長達一萬個小時的刻苦練習”,誠懇地為那些認為自己不是天才而灰心喪氣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通過練習,你也可以成為記憶大師;10年時間與10000個小時的練習,是達到出色的必要因素。    談起那些為了獲得成功或一點滴進步,而花費無數(shù)時間,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地付出的被后人稱之為天才的故事,我想起久石讓及其所著的《感動,如此創(chuàng)造》一書,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天籟之音的久石...讓,并不喜歡被稱之為天才,而在書中表達出自己的一切均是勤奮努力抓緊一切時間辛勤耕耘的結果。而同為音樂泰斗的莫扎特更是一生刻苦的練就。他們的事例也都在說明,任何針對性的訓練,都需要“一種對當前能力永不滿足的心態(tài),需要經(jīng)常地進行自我批評,需要幾近病態(tài)的堅持,需要不斷超越的激情,只有這樣才能讓時時到來的失敗和挫折變成真正的渴望,變成一次次跌倒之后又能爬起來的永不衰竭的決心?!薄   ∑鋵嵈藭环至藘蓚€部分,第一部分澄清所謂的天才與IQ智能基因并沒有什么關聯(lián),向我們指明成為一個卓有成就的人成功者需要掃清的觀念障礙,并點明成年成功者“完全依賴于持之以恒的心態(tài)、方法和過程,而不是任何與年齡相關的天賦因素”。第二部是對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出非凡成就的方法指引,作者介紹了建立自我動力引擎的幾種方法,諸如做最嚴厲的自我批評者,注意負面因素,了解自我極限,然后忘掉它并超越它,延遲滿足,拒絕自我,設定目標,尋覓良師等等。事實上,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力圖讓人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并積極地自我訓練。而在孩童方面,作者也提出了引領孩子邁向成功人生的四個階梯,具體說來就是相信孩子潛能無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堅定的支持,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自制力,以寬容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失敗。除了這種針對個體的自我訓練,也對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生活模式提出建議,人之所以成為優(yōu)秀之人,不僅在于個體,還有與他人的互動,比如因材施教,比如自由包容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等等?!   】傊?,如果說當年讀薛涌的《天才是訓練出來的》一書時,看到大量的案例故事,從經(jīng)驗直覺中明白天才可以培養(yǎng),那么《天才的基因》則從科學的理論之上讓人更加信服,天才真的可以培養(yǎng)。可以記住兩個數(shù)字,10年,10000小時。 閱讀更多 ›
  •   有的時候,女兒對做一些數(shù)學題,并不復雜的一道題,人家只是拐了個彎兒變通下,她便會有些無從下手了,即使我們從旁點撥提示,她愣是想不明白過來。這個時候,我們在心底里有些涼涼地想著:孩子遺傳了爸媽平常的IQ,平常的基因,數(shù)理邏輯能力相對薄弱。先天如此,孩子無錯,理應原諒。是的,我一直都在以為,一個人的IQ聰明與否多半與生俱來,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不可分的聯(lián)系。然而當你讀過這本書,你會大大地吃了一把驚。原來之前我們所知道的IQ、天賦與遺傳基因都是天生這一認知是錯的!所謂“天才”,所謂具有“優(yōu)良基因”而成就偉大事業(yè)的人,決定個人成就的并非來自先天,而是來自后天環(huán)境、教育方法、個人的努力等等原因,誠如籃球飛人喬丹、音樂大師貝多芬、莫扎特……這些所謂各自領域的“天才”,他們的成功,只是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的結果。本書通過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證明。通過對兩組新生小老鼠的實驗來說明基因會影響一切,但決定作用很小。“先天后天”根本不存在“獨自起作用”,它們一直都在“動態(tài)交互作用”著,我們每個人都在先天后天的動態(tài)交互作用下成長著。沒有誰會因為基因而注定平庸。成功與否只取決于我們?yōu)橹冻龅呐Τ潭?。通過對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克隆的實驗,去說明即使有完全一樣的基因也無法制造出一個完全一樣的人來。作者通過列舉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之后,緊接著使用一些勵志的語言鼓舞我們,“天才是訓練...出來的”,“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智力發(fā)育至關重要”。IQ是動態(tài)的,取決于我們的努力。---學業(yè)成功的人并不是生來就比別人聰明,只是由于他們勤奮刻苦,嚴于律己?!疤觳拧钡某晒χ皇撬麄?nèi)諒鸵蝗詹恢>?,心無旁騖付出的結果。每個人都是一個生物個體,但沒有誰的命運是注定的。若要開發(fā)我們的潛能,需要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施以滋養(yǎng)、關愛,維護,付出更多的時間……個人若想獲取成功,首先自我有一種強烈的個人期望,熾熱的、永不罷休的倔強與任性,一份持之以恒的堅持……而到后面又延伸到對孩子的教育上來。父母對孩子,絕對不能把關愛當做成功時的獎勵,把冷落作為失敗時的懲罰。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相信孩子能取得讓自己感到由衷滿意的成績。耐性是平庸與成功之間的區(qū)別之一。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鼓勵孩子建立自制力,以寬容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失敗,從不放棄低估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學會迎難而上,讓孩子學會從挑戰(zhàn)中體味滿足,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多出現(xiàn)。全書總在傳遞: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天才就藏在我們的身體里面等待發(fā)掘,只要我們對某一方面足夠狂熱和努力、堅持,假以時日,每個人都能水到渠成地成為這一方面的天才。書中正文文字不多,附錄卻附注了大量的注釋說明,這些注釋說明雖然有說明章節(jié),但沒有對應正文的索引編碼,使人讀這些注釋說明的時候感覺很突兀,甚至有一些云里霧里,不知哪兒是哪兒之感。事實上于我來看,這些沒有對應索引編碼的注釋說明對閱讀理解沒有起到絲毫幫助。 閱讀更多 ›
  •   這本247頁的書里有100頁是參考文獻,當我看完正文部分的時候正覺得收獲巨大、滿心振奮,興致勃勃的想看作者還給我?guī)砹耸裁大@喜,結果發(fā)現(xiàn)這多達100頁319條的參考文獻居然在正文中沒有提示,當時一口血就噴了出來,這真是個大烏龍!本來想怪中信出版社,可是我去找英文版的來看,粗粗瀏覽下也沒發(fā)現(xiàn)有引文的標志,好吧,從英文版就錯誤了那也沒辦法。 我有個奢望,希望中信再出下一版的時候把引文標上,畢竟也不是很困難。
  •   在我讀書的這些年中,所讀過的書能被評價為好書的不多,無論你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如何,這本書都會讓你對周圍的很多事情有個更深刻的認識。
  •       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所期待的是讀到一場關于天才和卓越的解讀,是讓我們理解達芬奇、愛因斯坦、貝多芬、梵高、喬布斯的鑰匙?! ∪欢?,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我是把這本書當作育兒書讀完的,而且,我覺得是每一個將要為人父母或者已經(jīng)為人父母的人,都應該讀完后好好反思一下的書。  作者的講述,從最開始就帶著一個明確的目的,破除“基因決定論”的迷信。在作者闡釋的天才的形成的理論體系中,G*E(基因與環(huán)境的乘積)的動態(tài)模式是關鍵?!痹谂f的模式下(基因與環(huán)境之和的靜態(tài)模式),基因作用最大,是一切的基礎,它給我們每個人發(fā)了第一手牌,環(huán)境的影響只是后天加進去的?!坝米髡叩谋扔鱽砜?,舊的對基因決定論的理解像在打升級,不管你的水平有多高,最初的手牌基本已經(jīng)可以決定了勝負,而G*E的模式則像是打麻將,影響我們之所以成為自己的原因復雜而多變,起手的牌、環(huán)境、對手,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步的選擇。這一切之間復雜的交互的影響讓我們獨一無二。作者引用了麥吉爾大學外基因研究先驅(qū)摩西西夫的一段話,”人們過去常常認為,一旦你的基因外代碼在早期定性,生活也就隨之定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墒牵钜恢辈煌5母淖?,有一直以來的變化,控制外基因的DNA編碼將形成一種身體機構,外基因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可以造成巨大的影響。這是我們?nèi)松鷼v程中的蝴蝶效應?!?.. 關于蛋白質(zhì)和基因的生物學理解可能不那么容易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卻是活生生的。雖然“成功源自百分之一的天才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聽起來有點陳腔濫調(diào),但科學和經(jīng)驗都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在這本書中,汗水被量化為1萬個小時的刻苦努力,這或許會給普通而平庸的我們以信心,但是真正能經(jīng)受著1萬個小時考驗的人卻是鳳毛麟角。這一方面是我們天性中追求舒適的惰性阻止了我們的天才之路,另一方面,是追求卓越的心態(tài)和良好競爭的環(huán)境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著所有的一切,只能讓我感到灰心,或許我成為某一種天才的機會早已經(jīng)磨滅于前半生的庸庸碌碌之中,我只能期待著或許我的孩子還會有機會。  那么基因真的不那么重要了么?讀完這本書,或許會讓你對基因決定論產(chǎn)生根本的質(zhì)疑,所有的其他因素都能讓我們改變基因,改變最開始的手牌,而為什么真正能做到改變的人卻少之又少呢?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拔覀儽灰磺兴茉?,也可以塑造一切。我們共有的天賦潛能在于,我們生來具有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能力?!?閱讀更多 ›
  •   一本書246頁,花了40多元,內(nèi)容還是具有可讀性的,畢竟有很多事例在里面,不過封面殼子太坑爹了。
  •   包裝仔細,字跡清晰,very good!
  •   這本書是很久以前讀的了,記得提出的觀點就是IQ是一個GXE的動態(tài)模型,所以它是動態(tài)可變的,只要后天采取正確的方法和努力。
  •   此書比較客觀的總結了天才主要依賴后天培養(yǎng)而非先天成就
  •   作者的觀點盡管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支持(長達100多頁的附注索引很好但不夠),但從進化角度而言是有道理的。無疑,家庭、伙伴、導師、社群的作用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一個人生育后代之前,應當盡力為她/他培養(yǎng)良好生活方式的可能,以便其后代直接從出生時即繼承。這也提醒那些為后代選擇配偶的人多考慮積極生活方式的因素。
  •   在這網(wǎng)上買了好幾百本書,這是我唯一做評論的書。這本書將改變你對人的真正認識,基本觀點與我以前的一些想法基本一致,但它給了我更深刻的認識。 從你的內(nèi)心信念去改變,對你自己,也對你現(xiàn)在或未來的孩子。 記住,越小開始越容易培養(yǎng)天才。
  •   兩年前的一個午后,我沐浴著暖陽獨坐在福州西湖一個露天咖啡座里。當杯中藍山一寸寸淺去直至空留唇印時,手上的《異類》和《哪來的天才》剛好翻完。此時,南國最后一抹斜陽穿過柳梢映照在金鱗搖曳的湖面。我起身伸了個懶腰,凝望著對岸湖邊漸次點亮的霓虹燈。小野麗莎慵懶的呢喃仍在耳邊輕聲飄蕩,而我心里卻漸漸回響起激昂雄壯的《英雄交響曲》。... 閱讀更多
  •   在評論開篇我先表示一下對作者戴維... 閱讀更多
  •   這本書的包裝很精美,算是一個精裝本。作為一個愛讀書,但是經(jīng)濟拮據(jù)的人,我很少讀精裝本的書,畢竟自己買不起,但這并不影響自己對精裝本書籍的喜愛。這就像街頭的美女,雖然她與你沒什么關系,但并不影響你多看她幾眼。... 閱讀更多
  •   天才的基因,好書!推薦!
  •   又是囤書貨
  •   活動時買,收藏, 挺好
  •   天才的基因。
  •   天才的基因
  •   和自私的基因有一拼
  •     不知道為什么這本書評分這么低,這本書很經(jīng)典,很適合患有抑郁癥有自卑情結但有想學一門技藝的人看。
       該書解釋了特德.威廉姆斯(棒球天才),邁克爾.喬丹,莫扎特,貝多芬是如何經(jīng)過非人的努力才走上事業(yè)的巔峰的。 一個人在一門技藝上努力10000個小時,他會成功的,你可能覺得10000小時太長了,我不用這么長時間就可以成功,在短期之內(nèi)你可能會成功但成就不會太大。
       莫扎特說過:“那些認為我的音樂作品是輕松得來的人,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沒有人在作曲時像我一樣花費如此多的時間”。
       經(jīng)貝多芬的鄰居回憶說:“他的父親經(jīng)常拿著鞭子教導小貝多芬練習音樂,不完成今天的任務就不準吃飯”。貝多芬曾在作曲中花費大量的時間,試聽,從新修改,再試聽,再從新修改,一首曲子這樣重復上百次,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小時候喬丹的哥哥是學校里最好的籃球運動員,在學校的比賽中經(jīng)常拿獎,喬丹卻干什么都不如他的哥哥,這使他產(chǎn)生了嫉妒情緒。喬丹上高中后,在籃球上邊進行了大量的努力,經(jīng)常練習球技到深夜。
       名人的成功并非偶然,也不是天賦異稟。是通過后天努力的結果。人的基因是具有可塑性的,人的智力是有很大潛力的。剛出生智力標準只是一個初始值,用程序員的話說,你可以通過良好的教育,來循環(huán)遞增這個值,使其變得無窮大。美國基因?qū)W家在老鼠身上做的實驗,老鼠出生時得DNA和經(jīng)過各種環(huán)境熏陶下的DNA有著明顯的差別,并且該老
      鼠所生的小老鼠在膚色上完全不一樣。這就證明了后天環(huán)境是可以改變DNA的。但同樣可以改變智力。阿德勒說過腦部某些功能的缺損是可以通過腦部其他器官來替代的,即使無法替代,也是能夠靠訓練來修復的。我對此深信不疑。
       說到這我想起一件事,愛迪生上一年級的時候被要求退學,老師說他太笨了。正因為這些事激起了他獲得成功的沖動,這就證實了阿德勒說的器官缺陷的人會更容易成功之說。雖說這不是器官缺陷,但是更多的人會在智力問題上產(chǎn)生自卑情結。我們一直在逃避成功,因為要為其付出很多努力,會犧牲我們的娛樂時間,甚至精力,我們會焦慮和憤怒,我努力了這么長時間還沒有起色,是因為努力的還不夠??死锵D悄绿嵴f過:“專注一件事忘卻空間,時間,和心情,在你的生命中只有你專注的這件事”。那么你就會擁有學習的心境,真正專注于其中,找到興趣之所在。
      
  •     發(fā)表于 《新人力》雜志2012年12月刊/總第352期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online.php?pid=NjE0OTU=&pageid=104
      
      作為一個有意愿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人,最可怕的不是資質(zhì)平庸、沒有背景,也不是缺少經(jīng)驗和碌碌無為,而是對自己天分的懷疑和經(jīng)常性的自我否定。
      我們一直在慨嘆自己與天才之間的距離,而天才論正是改變自己現(xiàn)狀,努力追求成功路上的毒藥。這本書恰恰要說明的是:我們所習慣性的認為那些出類拔萃、萬眾矚目的“天才”,并非是收到了老天賜予的神秘禮物,他們所獲得的杰出成就,無一不是通過刻苦學習,持之以恒的艱苦訓練得來的,這跟天才論和基因決定論沒有絲毫的聯(lián)系。
      “天賦不是等待取得的東西,而是等待開發(fā)的過程?!?br />   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偶然。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那些優(yōu)秀的人總是看起來有“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我們只能自甘平庸,很少有人真正知道或發(fā)現(xiàn)自己未開發(fā)的潛能。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的發(fā)展心理學家斯蒂芬.塞西認為,我們是無法得知存在著多少無法實現(xiàn)的基因潛能。從某方面來說,次等基因在邏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學業(yè)方面,大部分的差等生不是因為被所謂差等的DNA所束縛,而是他們的潛在能力沒能得到有效的開發(fā)。
      書中引用了基因?qū)W家伊娃.雅布龍卡和馬里恩.拉姆曾說過的話:一段DNA能形成某種東西,但將形成什么東西,以及在何時何處形成,取決于其他DNA序列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打個比方,基因并不是一份已完工的藍圖,而是由所有24000個基因構成的大量旋鈕和開關,而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巨大的控制板。這開關和大小調(diào)節(jié)的功能隨時發(fā)生,即“基因-環(huán)境交互作用(G×E)”。G×E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無處不在的發(fā)揮交互作用。我們可以理解為,不同的環(huán)境會影響基因的發(fā)揮。這和身體狀況、情感波折、飲食、氣候、疾病等都有關聯(lián)。所以,成長的環(huán)境與方式才是影響個體成功的關鍵。持續(xù)的平凡與極端的環(huán)境往往使人在不經(jīng)意間放棄努力,進而放棄追求夢想——這在生活中并不鮮見,但,沒有人因為基因而注定平庸。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br />   哈弗大學的20條校訓中有一條是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莫扎特的例子充分的印證了這一點。作為羅馬帝國時期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的驚人才能并不是因為天賦神話。具體來說,來自家族的早期音樂啟蒙,父親和姐姐的高水平指導,以及長期刻苦的練習,使年輕的莫扎特得到了令人矚目的非凡成就。這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路迷茫?默默無聞?對貧苦、平凡家的孩子而言,或許沒有莫扎特的成長環(huán)境與教育條件,所以,能在困境中堅持夢想的人,需要比環(huán)境優(yōu)越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追求成功的心態(tài)也可以孕育出成功的人。
      20世紀90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在對一些小學生的研究顯示,相信智力和天賦是天生的的人,不愿意挑戰(zhàn)自己的智力,在學校的成就也不大,與此同時,那些相信通過用功可以增長智力的人,更能夠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有進取心,也更成功。可以說,“有志者事竟成”并沒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站得住腳。
      如何激發(fā)你的生命力
      追求成功的過程從來不合邏輯。偉大和平庸不是一步之遙,而是相距千里,但不管是誰,在漫長的人生旅途追求出色追求卓越,都必須放棄和犧牲某些部分,比如時間、享樂、放松……,同事,要無視明顯存在的缺陷和看上去似乎難以撼動的障礙,“延遲滿足,拒絕自滿”,認清體內(nèi)的巨大資源,并時刻提醒、激勵自己去超越自己,做到更好。
      每個人都愿意“變得更好”,沒有人希望自己是一潭死水,也沒有誰永遠一成不變,身體因訓練而強壯,心智因?qū)W習而豐富,耐力因?qū)W⒍憔?。有了偉大的志向,堅定的決心,怎樣做才能找到開啟天賦寶庫的金鑰匙,邁向成功的階梯?作者在書中挖掘了人類積極向上的意志核心,列舉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名人事例,但非幫助讀者發(fā)掘自身的成功的基因密碼,而是誘導和召喚。
      喬布斯說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心若愚)。我認為天才的基因,可以用一個公式總結,即:設定夢想+全心投入+刻苦練習+永不放棄。
      
  •     熱愛美職籃(NBA)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布雷克 格里芬這個名字,他是2009年NBA選修狀元,2011年NBA年度最佳新秀獎,以及2011年NBA全明星賽扣籃大賽的冠軍得主。NBA一直是黑人明星當?shù)?,特別是歷年的扣籃大賽,更是黑旋風們的天下,他們在籃下閃轉(zhuǎn)騰挪、奮身躍起,展示自己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和精湛的扣籃技藝,一直為球迷們津津樂道,但2011年的全明星賽卻改變了,格里芬這位白人球員,以令鎮(zhèn)服全場的實力,宣告自己的勝利,滿場揚起的10分牌顯示了球迷們的激動之情,也同時宣告白人球員同樣有實力贏得冠軍。
      
      就像在美國籃球賽場上,黑人球員永遠閃耀光芒,在奧運田徑賽場上,以博爾特為首的牙買加人向全世界展現(xiàn)傲人實力,人們在贊嘆之余也會慨嘆:“瞧瞧人家黑人的基因,鋼鋼的啊”。是啊,“基因”和“天賦”這兩個詞在現(xiàn)今社會被充分的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似乎總是能總結出一個成功的音樂家背后音樂世家傳承的基因,又或者總是對于運動明星的后代們寄予足夠多的期望。同時,基因天賦也被籍籍無名的人們用作安慰自己的絕佳借口,告慰自己,沒成功的原因只是自己沒有天賦,于是放棄“毫無意義的奮斗”而認命的繼續(xù)平庸。美國著名作家戴維?申克《天才的基因》一書,給了懶惰的人們敲響了警鐘,用豐富的事實依據(jù)告訴我們:“天才是訓練出來的”。
      
      戴維告訴我們,動態(tài)成長是天賦、生活模式以及所有一切美好事物的新模式,基因會影響一切,但卻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起決定作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證明成功的背后是無盡的努力和堅定的意志,同樣基因的雙胞胎可能因為環(huán)境的不同而享受截然不同的生活。如何找到開啟天賦寶庫的金鑰匙,如何掘取世人認可的成功寶藏。戴維告訴我們,被稱為音樂天才的莫扎特,從三歲起便被對音樂幼教事業(yè)狂熱追捧的父親及全家人不斷地訓練,而棒球天才特德 威廉姆斯的童年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就是對著球猛擊。
      
      戴維還為我們提供了培養(yǎng)非凡成就的途徑,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充分發(fā)掘自己的潛力,挑戰(zhàn)自我權限,尋覓良師等等,都是可以操作并對邁向成功大有裨益的。此外,書中還對父母們提供了如何引領孩子邁向成功人生的四個階梯,“相信孩子潛能無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堅定的支持”、“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自制力”以及“以寬容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失敗”是其中關鍵的關鍵。
      
      書中的觀點很值得人深思,特別是為人父母的讀者,不過我更喜歡書中的最后一段話:“我想讓我的孩子有一個大大的夢想,然后永不放棄。我不能代替他們勾畫未來,連試一下都不敢。但我可以將父母曾經(jīng)告訴過我的東西告訴他們:任何夢想都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是的,作為父母,我只期盼我的孩子能夠毫無壓力的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而不是盡心竭力的去完成父母的夢想,發(fā)掘他自己的愛好與夢想,并陪伴他去實現(xiàn),也許才是我最該做的。
      
  •     S的人看這本書會比較累,書中的語言大多都是抽象、概念化的。真的很像在讀政治概念書。
      
      如果你要讀勵志書,我看你要失望了。而這本書也不是方法書,沒有過多的涉及如何才能成為天才,實踐1W小時的計劃。
      
      但是開卷還是有益的,起碼作者從嚴謹?shù)目茖W研究中,再次有力的讓我們知道了基因并不是制約你成為天才的原因。
      
      "基因距離性狀形成過程還差好幾個階段。如果有人被一把史密斯威森手槍打死,沒有人會怪罪拉著風箱將鐵礦石冶煉為生鐵的那個人,盡管生鐵會被冶煉成精鋼,最后鍛造出兇手手中的手槍。同樣,基因也不是視力好壞、大腿長短、個性怡人或偏執(zhí)的確切根源。盡管,基因在此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想說,如果書中多些這樣生動的比喻,我會更容易閱讀和理解。
  •     非常抱歉這么長時間才貼出書評,這一段家里真的出了不少事情,老人的、小孩的。在這里真心的對書評的整理者們說一句抱歉。
      
      從外表看這貌似一本非??菰锏臅?,本來關于科普類的書籍就不好讀,恐怕看到“基因”二字,有些朋友更是感覺鬧心,小學生物學的差的我就是,雖然非常喜歡看自然地理,但是對于遺傳啊,基因啊,突變啊,這些生理名字非??謶?。從心底里不感興趣。
      
      但遺憾的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甚至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我的孩子剛剛一歲半,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沒少下功夫,從最初的吃奶,到現(xiàn)在的語言教育,性格發(fā)展我都在進我最大的努力使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人。本以為申請這個本書是個錯誤,簡直就是耽誤時間,但事實上它卻幫我大忙,改變了我很多想法,讓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重新梳理了一下。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做了很多筆記,對一些好的看法和例子,我都拿出來單獨品味一番,還不斷的和老公商討,再針對我們自己孩子的特點談一些我們自己的看法,我有一個很大的成見,這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在哪里看到的東西,但一直根深蒂固的停留在我的腦海里,那就是男孩子的智商,完全遺傳與母親,女孩子的智商則是父母雙方的綜合,而且我還以我們的智商往上輩比較,竟然發(fā)覺說的有道理。所以對于我們兒子我一直感覺他完全遺傳我的智商很遺憾,因為我沒有他爸爸聰明。
      
      讀“天才的基因”到一半,這個推理便被完全推翻,兒子的未來,在我的腦海里又重新被規(guī)劃了。。。
      
      改變中國人的教育觀,推薦給年輕的父母讀?。?!
      
  •     兩年前的一個午后,我沐浴著暖陽獨坐在福州西湖一個露天咖啡座里。當杯中藍山一寸寸淺去直至空留唇印時,手上的《異類》和《哪來的天才》剛好翻完。此時,南國最后一抹斜陽穿過柳梢映照在金鱗搖曳的湖面。我起身伸了個懶腰,凝望著對岸湖邊漸次點亮的霓虹燈。小野麗莎慵懶的呢喃仍在耳邊輕聲飄蕩,而我心里卻漸漸回響起激昂雄壯的《英雄交響曲》。
      激動之余我拿出手機打給遠在泉州的好友:“你覺得天才有幾成靠的是遺傳?”面對這個沒頭沒腦的問題,他遲疑了一下,然后很肯定地回答我:“九成,至少的?!蓖砩蠁诬囼T行10公里回到家,我不及沖涼就立即上網(wǎng)訂購了這兩本書給他寄去,半個月后他打電話來告訴我:“書我認真讀完了,作為一名有6年教齡的人民教師,我以我的教育經(jīng)驗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兩本書講的都很有道理,但我向你保證,天才八成是遺傳的。”
      其后幾周,我向身邊不少朋友推薦了這兩本書。他們的反應相差很大,多數(shù)人和我一樣覺得“提氣”、“振奮人心”,但仍有人質(zhì)疑書中的理論,理由是缺乏足夠的實例和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而此刻,當我讀完這本《天才的基因》,尤其是看到它那在暢銷書中罕見的厚厚的附錄和參考文獻,我突然很想打電話給人民教師:“喂,你小子的‘八成’遺傳論要不要考慮再往下調(diào)調(diào)???”
      從《異類》、《哪來的天才》到《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再到《天才的基因》,“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著述不斷且本本熱賣。與“不惡俗,就在惡俗路上”的成功學書籍截然不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體系主要通過對一系列西方科學界智能和卓越成就的實證性研究的總結,闡述一個古老而無比強大的道理:天才源自訓練。該體系的理論核心是“一萬小時定律”,即“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只要經(jīng)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天才的基因》在前作的基礎上,再次強調(diào)了精深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另譯作刻意練習)的重要性;補充了大量較為詳實的第一手論據(jù);在微觀操作層面作了進一步的解構和細化;同時對在個人發(fā)展、社會關系和科學育兒等方面的應用進行了拓展。
      這個理論體系其實不是西方原創(chuàng)的,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和“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等精辟而形象的描述指出了通往天才之門的康莊大道。即使是歐陽修筆下的資深吊絲賣油翁,也能在接受高富帥滔滔江水般的景仰之情時,低調(diào)而瀟灑地丟下一句:“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既然如此,為什么天才永遠只是少數(shù)人呢?牛頓一語道破其中緣由:“天才只是長久的耐苦?!碑攬猿钟柧毜目啻笥跇窌r,我們就幾乎不可避免地開始動搖,以至最終放棄。
      羅永浩說,他讀英語時為了維持“熱血沸騰”的狀態(tài),曾把自己關起來,拿幾十斤成功學書籍每3天換1本讀,不斷地給自己“打雞血”(因為那些低劣的雞血書療效最長不過3天)。這雖是笑談,但從中卻可看出保持進取動機的重要性。事實上,動力和耐力不足往往是導致訓練半途而廢的直接原因。追求卓越的激情固然可貴,但細水長流的成就心態(tài)和穩(wěn)定的執(zhí)行力更有利于遠大目標的達成。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需要的不是成功學這樣的精神鴉片,而是建立在理性和實證基礎上的嚴謹指導。就像在暗夜中摸索前行的旅人,一味趕路難免身陷迷途,此時抬頭仰望天邊靜穆的北極星,或許將給我們帶來清新而永恒的力量。
      
  •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于把那些才賦迥異的孩子稱為神童,把那些才能杰出的人士稱為天才,意為他們的神奇是上天所賜,非凡力可為。這雖是贊美的稱呼,但也多少表露出平常人內(nèi)心深處無以言達的羨慕、嫉妒和無奈。然而,他們真的就是因為受到上天的眷顧才天賦異稟、天縱奇才的嗎?對此,戴維·申克先生在《天才的基因》一書中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在開篇的引言中,申克先生就引用棒球明星特德·威廉姆斯的例子申明自己的觀點——天才是訓練出來的!在接來的第一部分,他更是用莫扎特、喬丹、博爾特等公認的天才的成長實例,以及最新的基因?qū)W、心理學、生理學等的研究成果,對天才基因論進行了駁斥,澄清了我們對天才的諸多誤解。他認為,天賦并非與生俱來,人生也非基因注定,每一個人都是從受孕開始的、緩慢的、不可見的基因與環(huán)境不停交互作用(G×E)的動態(tài)過程,而非簡單相互疊加(G+E)的刻板結果,天才的真相在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于他們耀眼的光環(huán)背后長達1萬小時的艱苦的針對性練習,沒有人能夠僅憑基因就能成就非凡。而在第三部分,他則是對如何挖掘自身潛能,培養(yǎng)非凡成就給出了一些建議(事實上,申克的觀點是長期以來有關天才是先天生成還是后天培養(yǎng)的巨大爭論的一端,并不很新鮮——中國的年輕家長們老早就已經(jīng)從備孕開始啟動自己的“小天才”培養(yǎng)計劃了)。
      
      申克不但揭開了天才之所以為天才的奧秘,消滅了天才的概念,而且揭開了社會何以相信天才、推崇天才的真相。他一針見血的指出,對于平庸者來說,承認才能和局限是天生的,而對其艱辛的付出視而不見,減輕了因為期望落空帶來的壓力,緩解了與他人對比產(chǎn)生的不平之氣,對個人的情緒是種寬慰,使自己感覺到世界更容易掌控;而對于天才者來說,相信天賦奇才而非努力所致,更有助于獲得一種獨得上天眷顧的心理優(yōu)越感,并增進自身的獨特性、神秘性和不可超越性,更有利于保持自身超凡的地位,而不愿意透露這個秘密。在申克看來,世間本是沒有天才的,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當人們面對那些杰出人士匪夷所思、難以致信的專業(yè)技能時,驚呼——天才,又一個天才——的聲浪使我們相信了這一切。
      
      然而,知道和做到永遠都是兩回事,拿到藏寶圖,不一定就真的能夠找到寶藏。申克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差別極小,都蘊藏著塑造自我的巨大潛能,但很多人、可以說是大部分人還是無法找到它,只能自任平庸。原因在于兩方面:從主觀上來講,人是有墮性的,安于現(xiàn)狀總比接受挑戰(zhàn)來得容易,承認別人是天才比自己奮斗成為天才也要容易得多,而且承認基因上沒有差別,在帶來平等的時候也帶來壓力;從客觀上來講,即使我們“從基因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并沒有給我們逞來完全的平等或者真正的自由”,在人生這個不可逆的旅程中,從成為受精卵到出生,到產(chǎn)生自我意識,到主動自我塑造這中間漫長的過程,也并不由自己作主,更多的取決于父母、朋友和社會。假如我們從他們手中接過自己時,個人的自我認知和生活習慣已經(jīng)形成,而且是一個爛攤子,可能就真的為時已晚,只能做些浪子回頭、立地成佛、奮發(fā)有為等修修補補的事情了。這不是推脫,也不是借口,而是事實。
      
      那么,在看完申克這本前半部為專業(yè)心理書籍,后半部為勵志書籍之后,我們大概可以總結一下有關天才學說的真相了,那就是非常殘酷的——人人都有潛力,都可以出發(fā),卻并非人人都能夠到達。當然,戴維·申克的這本書是渴望成功者的福音,他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體內(nèi)都潛藏著一個天才”能夠給人無限的希望,“我們共有的天賦潛能在于,我們生來具有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能力”能夠給人莫大的鼓舞,但在片刻的激動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通往“天才”的道路依然很遠、很坎坷,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必須通過熱切的渴望,積極的心態(tài)、堅強的意志、頑強的堅持、刻苦的鍛煉和不斷的反省,來不斷的塑造自我、成就自我,以不斷的向那個目標挺進(這讓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贖》那部電影)。其實,我們每個人自出生就會被裹挾著踏上這樣一個征程,但大多數(shù)人會中途掉隊或者主動退出,也有些人卻始終在路上,最終也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順利到達終點,獲得成功——這便是天才的真相,也是積極人生的真諦。
  •     
      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所期待的是讀到一場關于天才和卓越的解讀,是讓我們理解達芬奇、愛因斯坦、貝多芬、梵高、喬布斯的鑰匙。
      然而,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我是把這本書當作育兒書讀完的,而且,我覺得是每一個將要為人父母或者已經(jīng)為人父母的人,都應該讀完后好好反思一下的書。
      作者的講述,從最開始就帶著一個明確的目的,破除“基因決定論”的迷信。在作者闡釋的天才的形成的理論體系中,G*E(基因與環(huán)境的乘積)的動態(tài)模式是關鍵。”在舊的模式下(基因與環(huán)境之和的靜態(tài)模式),基因作用最大,是一切的基礎,它給我們每個人發(fā)了第一手牌,環(huán)境的影響只是后天加進去的?!坝米髡叩谋扔鱽砜?,舊的對基因決定論的理解像在打升級,不管你的水平有多高,最初的手牌基本已經(jīng)可以決定了勝負,而G*E的模式則像是打麻將,影響我們之所以成為自己的原因復雜而多變,起手的牌、環(huán)境、對手,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步的選擇。這一切之間復雜的交互的影響讓我們獨一無二。作者引用了麥吉爾大學外基因研究先驅(qū)摩西西夫的一段話,”人們過去常常認為,一旦你的基因外代碼在早期定性,生活也就隨之定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是,生活一直不停的改變,有一直以來的變化,控制外基因的DNA編碼將形成一種身體機構,外基因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可以造成巨大的影響。這是我們?nèi)松鷼v程中的蝴蝶效應。
      關于蛋白質(zhì)和基因的生物學理解可能不那么容易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卻是活生生的。雖然“成功源自百分之一的天才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聽起來有點陳腔濫調(diào),但科學和經(jīng)驗都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在這本書中,汗水被量化為1萬個小時的刻苦努力,這或許會給普通而平庸的我們以信心,但是真正能經(jīng)受著1萬個小時考驗的人卻是鳳毛麟角。這一方面是我們天性中追求舒適的惰性阻止了我們的天才之路,另一方面,是追求卓越的心態(tài)和良好競爭的環(huán)境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著所有的一切,只能讓我感到灰心,或許我成為某一種天才的機會早已經(jīng)磨滅于前半生的庸庸碌碌之中,我只能期待著或許我的孩子還會有機會。
      那么基因真的不那么重要了么?讀完這本書,或許會讓你對基因決定論產(chǎn)生根本的質(zhì)疑,所有的其他因素都能讓我們改變基因,改變最開始的手牌,而為什么真正能做到改變的人卻少之又少呢?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被一切所塑造,也可以塑造一切。我們共有的天賦潛能在于,我們生來具有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能力?!?br />   
  •      如果說之前關于一萬小時的書是一個個精細的拼圖,那么本書就是一張航海圖 —— 粗略但全面,給你清晰的導航,讓你時刻看清方向。
       我們都看到,關于一萬小時理論的研究一直著作不斷,而且每一本都非常有特色,最早的學術成果《劍橋?qū)<遗c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手冊》的重磅問世,為后續(xù)的相關著作提供很好的基礎,而這些書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斷地豐富補充這套理論:心靈雞湯《哪來的天才》,少數(shù)派報告《異類》,提綱要點《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訓練教材《學習之道》等等。而這一本“航海圖”的出版,能讓你通過本書,給自己一個真正有效的自我培養(yǎng)方式,還能夠很好地把其他幾本書聯(lián)系起來。使原來看上去比較分散的各個知識點,能組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
      
       勤心物務
       書名的原名寫的是:the genius in all of us,中信出版社的翻譯很精巧:天才的基因,不是直接亮出原作者的觀點,而是暗示讀者通過讀這本書去找到答案,在這個潛意識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讓自己對一萬小時理論的理解,有一個更好的角度和深度。這本書的從來沒有否認過天賦的意義,相反它一上來就告訴我們:我們都有天賦。由此出發(fā),當你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知道作者還想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的天賦是可以被培養(yǎng)的。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講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如何培養(yǎng)。因為有之前其他書籍的積累,這本書的金字塔結構很清晰,而章節(jié)之間聯(lián)系也流暢緊密。第一部分通過6章來告訴我們:后天比先天更重要得到了科學性的證明;每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和他的努力程度正比;努力的時間必須要保證;我們的品質(zhì)和能力不可遺傳繼承;不同的努力方式會把我們塑造成不同的人;用功要比聰明靠譜的多。整條思路是從生物學,到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過度,最后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你: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后天的培養(yǎng)要大于先天的基因。第二部分通過4章告訴我們培養(yǎng)我們基因的方法:自我控制,支持鼓勵,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樹立榜樣。
       最終給出了總結:潛能要考自己發(fā)掘。
      
       上下求索
       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事是,不說那一萬小時,就是看上去很簡單的習慣培養(yǎng),為什么都沒有完成?為什么不能堅持寫周記,為什么不能堅持背單詞,為什么不能堅持鍛煉,為什么不能早睡早起……
       本書告訴了你答案:不相信自己潛能無限;不能愛與支持;沒有培養(yǎng)自制;拒絕失??;對自己不嚴厲;沒有目標;不會自我批評;自滿貪婪;不了解自己極限,但經(jīng)常讓自己淺嘗輒止;拒絕競爭,排斥變換方法……
       其中的任何一種,相信都會有很多書會告訴你怎么解決,但是,如果想真的去實踐一萬小時,就需要時刻對照這本書,解決任何一個影響的因素。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如果說為什么大家做不到一萬小時,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一萬小時只是結果,是你看到成功的人做過的努力,只有親自開始做了,才會知道,而當你做過一段時間以后,你會逐漸地感覺到:一方面,我們高估了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很多任務的能力,但實際結果很糟糕,還會增加挫敗感感;另一方面,當我們看到自己每一天的努力有微不足道的回報時,我們會低估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成就。
       而這,是一萬小時真正困難的地方。
      
       篤行后生
       我們必須要前進,這是我們?nèi)诵员灸?。我們心里深知,追求卓越的關鍵在于要堅持充滿活力、長期的學習過程,拒絕原地踏步,拒絕平庸無為。因此,積累,永遠是最好的方式,積累的結果,有人說是復利、有人說是厚積薄發(fā),有人說是天道酬勤。其實,你管他是啥呢?我們要警惕走向了一條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更好的路,這是放棄了篤行的悲哀,是真正的悲哀,即使有過絢麗奪目,卻沒有再現(xiàn)的可能。所以,我們要拿著這本航海圖,不停積累 —— 手不釋卷,進學不輟。
  •      大家是否還記得《傷仲永》中講述的神童仲永,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后來自己不要學習,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為一個普通人。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
       無獨有偶,前兩天讀戴維.申克先生的《天才的基因》,有些方面與此觀點相同,申克先生提出“人人體內(nèi)都藏著一個天才”的新觀點,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資,而是訓練出來的,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小小年紀開始訓練,堅持不懈,才獲得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恒心和毅力是制勝的法寶,牙買加選手烏塞恩.博爾特在北京奧運會取得2塊金牌的同時,刷新了世界紀錄,其他牙買加選手在田徑比賽的11枚金牌中囊獲6枚金牌,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不是牙買加人身上具備的ACTN3基因,而是田徑比賽在牙買加是主流運動,人們喜愛田徑項目,經(jīng)常的鍛煉、比賽,才有實力超強的年輕短跑健將,取得驕人的成績。
       經(jīng)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成功,相比先天,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方法、個人的努力對“成就天才”而言更為關鍵。
       戴維.申克先生在書中強調(diào)后天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我不完全贊同戴維.申克先生的觀點,記得愛迪生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愛迪生是相信靈感的,他也相信天資,在心理學爭論了許久的遺傳因素決定論和環(huán)境因素決定論孰優(yōu)孰劣中,他們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站在自己的觀點上闡述問題。
       忘掉基因是一成不變的藍圖吧,內(nèi)外因相結合,找到成功的激情,以寬容的態(tài)度接受失敗,不斷努力,延遲滿足,將體內(nèi)的巨大潛能釋放出來,發(fā)揮自己的無限潛能,你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非凡的人生。
      
  •     天才天才,天生之才,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所擁有的一切才能乃是先天稟賦的含義。
      念書時,沒有人不被灌輸莫扎特四歲便會寫曲,孔融六歲懂得讓梨,甘羅十二歲拜相的故事,我們的腦海中慢慢因而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讓人沮喪的結論,即天才只屬于特定的人,如果生來平庸,那么便只好終生平庸了。
      雖然發(fā)展心理學早就指明,兒童的成長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雙向作用的結果。但我們還是更傾向于相信,存在那么一小部分人,擁有上帝的禮物。英文的禮物(gift)同時有天賦的含義,可見人們確實認為神秘的才能,源于未知的世界,是只屬于少數(shù)人的財富。
      本書通過對遺傳、生存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進行分析,利用科學的統(tǒng)計方法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并結合多位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的真實案例,用極其有說服力的方式給了上述結論以有力的回擊。其論證的精細嚴謹,堪比學術著作。
      成功人士的傳記中很多重要的事實不會告訴你,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而莫扎特的傳記,也很少把重點放在他那個杰出的作曲家父親身上。
      天賦不是一個等待取得的“東西”,而是一個等待開發(fā)的“過程”。后天的培養(yǎng)與不懈的努力,才真正能塑造杰出。在明星球員的光環(huán)下,很少有人知道喬丹也有過平凡,但癡迷而瘋狂的訓練,使他不再平凡。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一萬個小時的努力。我們的成就不存在DNA中,能否出類拔萃,能否發(fā)揮潛能,答案在于我們自己的行動與意志。認為自己沒有某方面的才能,其實不過是個躲懶的借口罷了。
      真是個振奮人心的結論。
      在篇末,本書對于如果培養(yǎng)自己的“天才”指明了道路。比如要有激勵自己向前的動力,比如要尋找優(yōu)秀的導師,比如要培養(yǎng)良好的自制力等等。
      其中最觸動筆者的一點是勇于面對失敗。完美主義者都有注重細節(jié),拒絕接受失敗的特點,這導致他們不敢去面對新的挑戰(zhàn),只肯游曳于自己擅長的領域,久而久之,發(fā)展必然受限。另一方面,還會造成行動的拖拉,并陷入惡性循環(huán),其機制大概是——擔心做不好——不肯去做——拖延時間——deadline前匆忙完成——成果不佳。而糟糕的結果會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從而在下次的行動中再次陷入上述循環(huán)。而敢于面對失敗的人士,則能不斷嘗試,并能正確評價失敗,從而不斷積累經(jīng)驗,拓展領域,獲得成功。
      讀了這本書的朋友,如果您也從中獲取了成功的秘密,希望您能夠知行合一,做自己的天才。
      感謝出版社贈書。
      
  •      當斷斷續(xù)續(xù)拖了好幾天才把這本書看完的時候,說實話已經(jīng)把一些當時覺得很有趣的東西忘得七七八八了,好讀書而不動手記些東西,對于理解新事物往往事倍功半,不過還好,書中的很多觀念其實我們已經(jīng)是耳熟能詳了,比如1萬小時定律,還有“心態(tài)決定成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等。以下就用一些不連續(xù)的文字,說說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申克在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人皆有潛能。但是,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一個等待開發(fā)的過程。天才的潛能需要靠我們自己去發(fā)掘。
       申克認為,在天才的成長過程中,基因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個體的成長環(huán)境和成長方式才是關鍵。只要把環(huán)境的影響加以引導,我們就可以超越我們心目中與生俱來的限制。他以小白鼠實驗為例,說明基因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所能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其實是很小的,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成長方式才是關鍵。
       說說另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申克在文中說,對自己能力有限的看法,是取得偉大成就或發(fā)揮天分的最大障礙之一?!傲私饽愕臉O限,然后忘掉它”,這句話,于我心有戚戚焉。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人為設限,做事情思前想后,猶豫不決。或是仰望那些光彩奪目的人物。殊不知那些光彩奪目的成績的背后是付出了多少汗水。要想比別人走得更遠,就要比別人更刻苦,比別人花的時間更長。
       整本書內(nèi)容其實不多,正文只有區(qū)區(qū)10章,看書快的同學估計一晚上就搞定了。除了正文,附錄占了本書很大一部分篇幅,事實上,差不多快到一半的頁數(shù)了:-) 附錄這部分的內(nèi)容讀起來有點兒費事,不像在電腦或者ipad上用手指點點就了解上下文了。
       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不過千萬不要把它當成勵志類的書來讀:-)
  •     在評論開篇我先表示一下對作者戴維 申克先生的敬意,打小時候起到現(xiàn)在我真沒讀過幾本書作者膽敢花上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將自己寫作這本書的動機、搜尋材料的過程,安排他們分布在那個角落的意圖全部和盤托出,這讓我讀完142頁以后就感覺震撼不已,有這樣一本書的存在,我以后重回教師崗位就可以用其告誡學生,除了那些流行文學,幾乎每一本嚴肅創(chuàng)作的書籍背后都要花費如此之多的功夫,如果用重量來計算,也許你為了一本書積累了數(shù)百斤的紙質(zhì)資料,最后能被援引到作品中去支撐你的論據(jù)的卻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但若想使你的作品有價值,你就必須要學會選擇與放棄。而作者的附錄也從側(cè)面證明了杰出莫不是辛勤澆灌的結果,黑格爾曾說:嫉妒乃是平庸的才具對于杰出情調(diào)的反感。如果你不肯付出努力,就必然對他人的杰出產(chǎn)生嫉妒心,而嫉妒則意味著必然的平庸。
      韓國的一個青年曾在經(jīng)過縝密的調(diào)查后寫出一本書告訴人們,很多你以為非常厲害的成就并非需要付出你所想象的那樣艱辛到可怕的努力,成功人士之所以那樣夸大過程的苦難不過是害怕自己的成功被復制。這本書在相當程度上鼓勵了年輕人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但另一方面,這也讓很多人走到另一個極端,認為成功只是一種運氣,與努力無關。其實早在這種言論甚囂塵上之前,天才論就已經(jīng)在廣大的范圍內(nèi)影響了年輕人的斗志,或者將所有人的成功都異化成比爾蓋茨有個IBM董事的母親,因此再怎么努力都沒用,或者認為既然成功不怎么關乎努力,那就是純粹撞運氣的事,那就干脆徹底躺倒。所以當納粹學者大肆宣揚優(yōu)生學導致無辜生命被剝奪生存權利的時候,很多人都將之認為是充滿善意的行為,無論人類如何進步,這種披著善意面紗的屠殺卻不斷的重演。今天,曾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自由論壇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的申克無疑也意識到了公眾輿論對人們的不良影響,促使他寫就了這本書。
      度過15年嚴謹科學研究生涯的申克將所知道的前沿科學領域最傳統(tǒng)的,最流行的,最權威的“天才說”,“基因說”等類似學說全部擺在案臺上,操刀指斥了一番,這種類似獨白的分析稍有武斷可能就會導致毫不留情的反駁,但科班出身的功底使得他的分析高屋建瓴而不罕于盛氣凌人,這種溫和而堅決的分析散見于書中各處:波士頓大學的埃倫 溫納的觀點是大多數(shù)持天才論的人的典型表達:1.一些特殊的才能表現(xiàn)的太早 2.有證據(jù)表明,有天賦的兒童具有“非典型的大腦組織”,是基因、子宮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申克肯定了溫納觀點的社會影響力,但借助經(jīng)長期觀察后得出的科研成果指出溫納的第一個觀點過于粗陋,得出結果的論證也不能讓人信服。溫納的第二個觀點在氣勢上占有絕佳的位置,他以似乎無可辯駁的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宣傳了天才論,申克同樣運用理論與實際存在“雨人”們的案例擄下溫納的高冠——有可能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nèi),都存在著一個小雨人~水到渠成的駁論
      在本書所有的論證屬上例對埃倫 溫納的反駁是最令我推崇,申克在后文中陳述了北京夏季奧運會牙買加獲得11枚田徑金牌中的6枚和過去一個世紀中大量體育記錄不斷的被打破的實例,這些精短的事實令人振奮,也是對溫納們的最有力的駁斥。天賦觀念,或者說天才論就如古希臘歐布里德斯對于“頭上的角”的詭辯,其實并不值得我們花那么多個世紀反反復復的被忽悠,被揭穿固然可貴,但并不需要多么難能的水準則令人扼腕。
      綜上所述,這樣的書出一部就好了,盡管本書的論證是如此有力,語言是如此的精彩,但希望不需要再出第二部,犯不著把人類最高等的思辨能力耗在這個愚蠢的命題上,這是我的殷切希望。
      
  •     2004年雅典奧運會,劉翔一鳴驚人,以平世界記錄成績斬獲男子110米欄金牌,從此有了“中國飛人”的稱號,中國人終于在田徑賽場上揚眉吐氣了,于是記者們大呼:誰說中國人不行?誰說亞洲人不行?一直以來籠罩中國乃至亞洲人頭上“在田徑賽場上難敵歐美選手”的陰影就此打破,劉翔用實力反駁了世人一直存在的“亞洲人在基因上就處于劣勢”的固有觀念。
      
      說起來,這種“基因主宰一切”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們從小就受到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熏陶,DNA的遺傳屬性讓人們自然的認為基因是代代相傳而不易變化的,且影響著個人能力的高低,由此便產(chǎn)成了“基因決定論”的固化觀念,從而流傳衍生出“天才論”、“天賦論”等各種說法。當一個少年或兒童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出遠超同齡人的能力時,我們稱之為“神童”,對于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老虎“伍茲”這樣的偉大運動員,我們則稱之為“天才”。人們將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理解為上天的恩賜,反復強化鞏固著“基因決定論”的觀念,并以此為由讓自己的平庸變得心安理得。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基因并非一成不變的,“基因決定論”的觀念缺乏科學依據(jù)。美國作家戴維?申克這本《天才的基因》通過科學研究向我們證明“基因決定論”是錯誤的,告訴我們“天賦不是一個等待取得的‘東西’,而是一個等待開發(fā)的‘過程’。大多數(shù)成就不高者,并非受困于自身的DNA,而是未能開發(fā)出自身的天賦潛能。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具有較強可塑性的,即使成年后仍是如此,作者在書中列舉許多實例來證明這一新的觀點。棒球“天才”特德?威廉姆斯之所以能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天賦的擊球手,是因為他的訓練強度要比常人高出許多;音樂大師莫扎特雖生在音樂世家,但他的成功卻是經(jīng)過魔鬼般的訓練過程才最終取得的;牙買加人之所以能在短跑領域異軍突起,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崇尚短跑文化的國度,有著長跑傳統(tǒng)的肯尼亞人則將跑步視為一個人享受西方教育和擁有西方財富的經(jīng)濟機會,他們之所以在國際大賽中屢奪桂冠并非基因遺傳使然,而更應歸功于他們國家長期形成的“成功催生成功”的跑步文化。
      
      國外的例子且不說,中國青年鋼琴家郎朗的“天才”經(jīng)歷更能讓我們信服。在一次訪談節(jié)目中,郎朗回顧了他從小學習鋼琴的經(jīng)歷,與莫扎特類似,他的成功完全起因于父親培養(yǎng)一名鋼琴家的愿望,在父親的強力驅(qū)動和精心培養(yǎng)下,經(jīng)過超出常人數(shù)倍的強化訓練,他才從默默無聞一步步走向成名,走到今天。再回到劉翔,他的每一次超越無不是無數(shù)次訓練步步積累的結果。如果說劉翔的成功還不足以讓人確信“亞洲人并非處于基因上的劣勢”,那么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游泳小將孫楊和葉詩文以破紀錄成績四獲金牌的戰(zhàn)績足以證實這一點。他們的成功印證了科學訓練在運動比賽中的關鍵作用,也從側(cè)面證明了“基因決定論”在運動領域的徹底破產(chǎn)。
      
      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的“天才”,所謂的“天才”也同樣是基因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新的基因與環(huán)境交互理論不是說基因遺傳不重要,而是說基因并非一成不變,他因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化,從而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出人的各種能力。我們看到許多雙胞胎長大后具有迥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正是因此緣故。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沉浸在以往“基因決定論”的傳統(tǒng)觀念中自艾自憐,我們沒有被基因束縛,相反,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與堅持來改變基因,改變自己,我們可以向著自己的夢想毅然勇敢前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天才的基因》不失為一本改變?nèi)祟愃枷氲闹鳌T诳茖W面前,當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被狠狠打破,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新思想新生命而興奮呢?至少,這本書改變了我胸中的格局,讓我對未來充滿想象……
      
      ps:這不是勵志書……
      
  •     “一個人越是相信自身的能力能夠發(fā)展,這個人最后越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整本書中我最愛的一句話,也在此與大家共勉,外界再多的否認,自己也不要放棄自己!
      現(xiàn)在再來看看有關這本書的內(nèi)容。
      或許你周圍有一些朋友學語言學的很快,這時你會很羨慕的說他有語言天賦;又亦或者你發(fā)現(xiàn)有個同學在物理和數(shù)學等理科方面從來不下功夫,可是做題速度總是最快,成績總是最高,你又會說他天生就聰明。《天才的基因》也不斷的舉出名人的例子,如貝多芬、喬丹等被眾人夸贊著擁有天才的基因,最后本書在大量的試驗結果中推翻了“天才的基因”的說法。
      該書更潛在的說法是,“懶惰的人們,別再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了,凡事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書中最初提到“動態(tài)影響”,天生的基因加上早期教育的結果、高水平的指導、不停的練習、家庭的培養(yǎng)相結合,才會慢慢走上成功的道路。
      其實你也會發(fā)現(xiàn)有些醫(yī)生、律師、教師等職業(yè)的人他們的家庭長輩多數(shù)都是從事該類職務的。那種專業(yè)的知識指導、氛圍的影響都會給他們提供了成功的前提條件。當然,天才的基因或許存在,但是它一定不是起決定作用的那個因素,整本書其實都是在解釋這個。
      其實在閱讀完之后你會意識到這本書的內(nèi)容是大量的試驗和部分通俗的事例來共同解釋大眾普遍認為的“天才基因”的錯誤觀點。
      只是書中會涉及一些專業(yè)的試驗,對于非專業(yè)的我來說有些許的枯燥,而且247頁的書籍有將近100頁的附錄。眾所周之附錄的內(nèi)容也就是些標注,這樣看來書的內(nèi)容并不是很多。
  •     本書以非??茖W的視角重新審視和思考了基因和人的才能之間的神秘聯(lián)系,并輔以大量的實驗和研究結果,這些使《天才的基因》成為了一本嚴謹?shù)某霭嫖?,不僅使觀點令人信服,也將對讀者產(chǎn)生巨大的鼓勵,去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中學時代,我從教科書中學到,生物性狀是基因在環(huán)境作用下的選擇性表達;因此,生物性狀是由基因與環(huán)境共同影響的。本書以非常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論述了上述觀點。在哲學上,也符合辯證的思想??傊?,這是一部論證體系很完整的書。
  •     天才、瘋子、白癡。
      哥德巴赫(18世紀著名數(shù)學家,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給后世人帶來巨大的數(shù)學乃至哲學難題)、約翰?納什(精神分裂癥患者,電影《美麗心靈》原型,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塔曼特(自閉癥患者,能背誦圓周率過小數(shù)點后2萬位)。
      所謂“天才”、“瘋子”、“白癡”必須是有限定范圍的,破除界限,這三種人均可能在特殊領域有突出表現(xiàn),這就是天賦。
      書中說天賦異稟的成因主流認知是基因、環(huán)境兩者雙管齊下。如果說基因定性了我們的存在是一塊陶土,那環(huán)境塑就了不同的形狀:子宮里的、膳食營養(yǎng)、空氣質(zhì)量、人際關系、教育程度……碰觸、吻、誰的吻、怎樣的吻……這些捏出你我的形狀,從里到外,區(qū)分了我們之于萊昂納多?達?芬奇;萊昂納多?達?芬奇之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萊昂納多之于馬特?戴蒙……
      
      如果說肖邦是在充滿“莫扎特”的環(huán)境下從一個“極具天賦的可能”成長為弗里德里克?肖邦,那么或許可以認為沒有莫扎特就沒有如今的肖邦,這樣解釋非常易理解——這就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莫扎特的存在對于肖邦到底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肖邦固然是天才,但這樣的天才絕非能孤立形成的。說到天賦,肖邦自然是天賦異稟的,7歲作曲,8歲登臺,這種天資絕非人皆有之的,但這樣的家教條件也絕不是平均數(shù)。
      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在人均教育水準日漸提高的今天,智商普遍高于上個世紀。事實證明,更多的教育能開拓人更多才智,于是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多傾向于“激發(fā)人類的潛能”,然而于此同時什么是真正能激發(fā)人類潛能的教育模式成為重點,避免重復的機械性操作?
      
      任何時代都需要天才,因為天才在某一領域代表著杰出的造詣以及基因,然而我們卻懊喪地發(fā)現(xiàn),天才是不能復制的——因為方法錯了,是天才擁有杰出的基因,而非杰出的基因決定天才。過于強調(diào)基因的決定性因素顯然是片面的,因為影響著我們的因素顯然還有更多。
      
      如今看來,基因是顏料,個人意志與客觀環(huán)境是調(diào)色板,抹到畫板上去吧……藍色有藍的顏色:一筆是肖邦,又一筆,是王爾德……
      
  •     又是一年新生入學的忙碌時節(jié),圍繞“開學”這個主題的社會新聞紛紛占領人們的視野,其千奇百怪的程度令人嘖舌。整個社會像是陷入了“為教育狂”的狂躁癥。一位家長通過廣播寄語學校的話可以代表全天下的父母心:“我把一個善良的孩子交給你們,希望你們能還我一個聰明智慧的孩子。”父母對學校的寄望是如此深重,這不禁令以教師為首的教育工作者們備感“亞歷山大”。在這點上,父母們從不相信“基因決定論”,如果孩子成績不好,他們只會埋怨是學校教的不好,是教師無能。這種出于自尊的倔強有時令人為難,但也說不定真是如此?而作為教師本人,卻很難不相信“基因決定論”,為什么同樣的教法有的孩子進步明顯,但有的孩子反應遲鈍呢?天生不是這塊兒料唄!更何況有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把方法論教給你了,能不能成才在你而不在我??!這究竟孰是孰非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拿起《天才的基因》。書的主旨已經(jīng)清晰地印在大標題上,“關于IQ、天賦與遺傳基因,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好吧,可究竟錯在哪兒呢?
      
      1, IQ是為了簡化分類而創(chuàng)造出的工具。就像英語六級一樣,是學校入學和單位入職卡人的一道坎兒。
      2, 天賦是被人后天追加的名號。你沒成功之前,是沒人用天賦異稟來形容你的。
      3, 遺傳基因是可以被環(huán)境改造的,而且不是1+1似的簡單疊加,而是1x N的乘法演算。N代表社會環(huán)境、心理暗示、良師指引、父母支持、自我發(fā)掘等等。一個“天才”的誕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正如“一瓶牛奶強健一個民族”一樣,良好的營養(yǎng)也是保證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在翻閱本書各個章節(jié)的時候,不時會有俗語和成語從腦中跳出來:天道酬勤 (天才的背后是長達一萬小時的刻苦聯(lián)系),生不逢時(生活模式可以改變遺傳基因),孟母三遷(成長的環(huán)境與方式對個體的成功更關鍵),心想事成(心態(tài)決定成就:黑人為什么更擅長田徑運動),甚至包括“蝴蝶效應”(杰出人士的技能可能在克隆體身上重現(xiàn)嗎?)。如此一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里面的道理大家在某種層面上是明白而且贊同的??蔀槭裁慈藗冞€是選擇忽視這些多元的決定因素,敞開胸懷擁抱“基因決定論”呢?
      
      因為失敗。
      
      我們的教育體制不能容忍失敗。即使在學校,成績上的失利也不僅僅與你的技能相關,而是對人格、能力等所有素質(zhì)的綜合否定。殊不知,這種對失敗的錯誤定義和大范圍內(nèi)的實施,導致了中國的學生在社會上成為最脆弱的群體,在大風大浪面前簡直不堪一擊。這一點明顯地體現(xiàn)在留學生的生活上。
      作為有過留學經(jīng)驗的學子,我在國外目睹了太多中國留學生被抑郁所折磨的情形。在一個對當?shù)匚幕驼Z言都不夠得心應手的環(huán)境中,留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往往差強人意。可是長年以來,他們所有的價值都倚賴于自己在學校的表現(xiàn),失去了這個支點,他們的生活就開始失衡。對于學業(yè)成績上的不理想,他們無法進行靈活的心態(tài)調(diào)整,更別說從失敗體驗中催生動力,進行深刻而具有建設性的自我批評。他們只能感受到自責、羞辱和痛苦,而這些情感對他們而言才是合理的反應。(如果一個小學生考了80分還嘻嘻哈哈,他一定不是好學生,態(tài)度不端正,不是么?!)但這種負面情緒只能讓失敗感更強烈,甚至讓人從此一蹶不振。這種現(xiàn)象在優(yōu)等生身上更明顯,因為從小的優(yōu)越感令他們在失敗面前更脆弱,因此他們在個人發(fā)展上往往顯得縮手縮腳,不敢挑戰(zhàn)自我的智力,而甘心停留在自己的comfort zone。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他們不是不知道,而是跨不過自己那道坎兒。
      
      中國的學生寒窗苦讀,嘔心瀝血,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貢獻給“讀書”兩個字,到頭來只是一人認領了一套工具性人格罷了?;斓煤玫?,給國際型的大公司當工具,混得差的,在小作坊里當工具。工具不是問題,問題是當全民都淪為工具的時候,用什么改良后代的遺傳基因?
      
      我們談天才,談基因,談智力,談天賦,最終不就是為了談成功嗎?可在成功之前,我們必須解開一個民族、一代人、一種教育理念下的心結:不要再逃避失敗了!包容它,體驗它,給每一個新生應有的試錯機會。而身為老師的人們,也不要用“他可能沒有這方面的天份吧”這種話來搪塞學生的父母,試著對更多的學生因材施教。
      
      人們熱愛奇跡,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往往自主自愿地參與“天才的造神運動”??涩F(xiàn)在,是時候談論些失敗了,心平氣和地坦坦蕩蕩地談論失敗。試問,你是不是還在為了給自己的平庸找借口,或者減輕你的挫敗感而緊緊抱著“基因決定論”的大腿不放呢?
      
      
  •      首先說《天才的基因》一書,外包裝看起來讓我想到前一段時間的暢銷書《秘密》,但是內(nèi)容更像是邏輯嚴謹?shù)漠厴I(yè)論文。這不是一本勵志書籍,內(nèi)容平鋪直敘,但稱得上質(zhì)量上乘。如果你喜歡小說,或者迷戀陳安之之類的激情勵志,可以繞行了;如果你渴望真理,有很強的求知欲,這本書上的觀點值得你參考借鑒。
      
      
       言歸正題。引言獨到第二頁,我就想到了《天才10000小時》的理論。果不其然,雖然書名叫《天才的基因》但作者戴維.申克并不承認“基因”是決定“你”是否為“天才”的唯一必要因素。而是提出了G x E(基因x環(huán)境)模型。
      
      
       其實,最早提出“G x E”(“天才”是由基因與環(huán)境共同因素決定)模型的是中華民族。中國有一個詞叫“命運”。
       何為“命”?“命”就是指出身,有的人天資聰慧,有的人天生愚拙,但是人生的起點僅僅是起點,并不能絕對的決定人生的結果。
       何為“運”?“運”指“運化”,此時此刻“你”在哪里?“你”遇到了什么樣的事情?讀到這段文字“你”的態(tài)度和觀點是什么?“你”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下?同樣是銷售人員,開辟新的市場,同樣是連鞋子都不穿的潛在顧客。一個銷售人員看到的是困難,一個銷售人員看到的是商機。這就是“運”。
      
       也許看完這本書有人會說“我不能決定自己的初始基因,不能決定自己出生前的子宮環(huán)境,甚至不能決定1到3歲的生活環(huán)境。我錯過了成為天才的最佳時機?!睕]錯,我們生活在一個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決定的環(huán)境下。相信牛根生,史玉柱,等人也有過同樣的想法。學術是用來指導行為的,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為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另外,所謂“天才”無非就是在年少時期便嶄露頭角,即使錯過了最佳時期,也并不代表我們身上的天賦不存在了。每個人的身上依然有等待開啟的“天才基因”。嶄露頭角的時間晚一點,至少是個“人才”,總要好過一生碌碌無為吧。
      
      
       到底是“用進廢退”還是“適者生存”?
       這個問題是當我讀到本書第2章“其實,我們可以更聰明”的時候想到的。關于IQ測試本書提到“20世紀的平均分數(shù)是100分,1900年的相應分數(shù)是60分。由此便形成一個荒唐的結論,弗林坦言:”我們的先輩絕大多數(shù)都是弱智”。所謂的弗林效應給世界認識研究提了個醒。很顯然,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人類并沒有進化的更聰明。這其中,一定是其他的東西在起作用?!?br />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件事:我們那一屆的學生平均身高明顯高過上一屆,而下一屆的學生又高過我們,三屆的年齡差在三歲之間。難道是一代人與一代人在身高基因上的差異導致的么?顯然不是。舉例來說,有個學生在他所在的村子里,按輩分,同齡人要叫他“爺”,按年齡來說和同齡人在一起就是哥哥弟弟。他的學習成績沒有明顯的好或者不好,身高也沒有明顯的比同齡人高或者矮。也就是說,“你”可能是家族的第“30代”同班的同學可能是家族的70或35代。但是無論個人是第幾代,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造就了某些特質(zhì)類似的一批人。所以到底是“用進廢退”還是“適者生存”?今天的地球環(huán)境與2000年前相比有很大差距,人類依然存在著。如果把這兩千年的環(huán)境變化,壓縮在一年之內(nèi)發(fā)生會怎么樣?要么快速進化,要么生來就剛好適應這個環(huán)境。所以,“用進廢退”“物競天擇”都不是絕對的。G X E模型成立。
      
      
       “糠皮在水上漂。要看到水底,就要把糠皮撥到兩邊,中間能看清了,兩邊更看不清了?!币晒鸵欢ㄒ獙W?,專注在一點,就要舍棄很多。專注的人不多,想成為各方面的專家,最后只能是個平庸的人。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性格,態(tài)度決定習慣,又是什么決定態(tài)度?環(huán)境?基因?還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一個不斷練習跑步的人都能成為博爾特,從小學習經(jīng)濟學就能超越巴菲特的可能性更小。天才是需要靈感的,就像作者戴維.申克所說“所有這些成分必須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配比融合到位。任何地方都可能出錯。這一過程難以預測,沒有人能夠完全控制?!?br />    總結本書觀點用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詮釋的話,就像買雙色球彩票。如果說中獎就意味著“天才”,那么“基因”和“環(huán)境”就相當于“基數(shù)”和“所需選擇數(shù)字的個數(shù)”(如36選7 , 36選1, 100選7, 100選1。類似這樣的組合)。基因好,環(huán)境好就是2選1,依然有可能不是天才。基因不好環(huán)境不好,就相當于10000選7,中獎率極低,但是只要努力把一半的數(shù)字組合都買了(案例不一定嚴謹,不考慮成本收益問題)成功率也是1/2,當然運氣好到爆(所有的一切以正確的配比融合到位)也可能一下就成了“天才”(比如我就聽說過,有人出了車禍,醒來之后擁有了過目不忘的記憶力)。
       總之,“天才”與否不單單是“基因”決定的,是基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也許“你”已經(jīng)努力了很多年還是平庸,請繼續(xù)堅持下去?!澳托允瞧接古c成功之間的區(qū)別之一”。你用,或不用,天賦就在哪里,不隱,不顯,等待你去開發(fā)。
      
      
      
      
       好了,好了正式的書評就到這里,和大家聊會天。其實關于本書還有很多話要說,比如既然天才是基因與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那我們不得不重視后天因素,提到后天因素和環(huán)境我們不得不說“蝴蝶效應”,很可能你老板的,女兒的,老公的,情人的,侄子拉肚子,就導致了你漲工資或者天賦被開啟了(如果沒看懂這段話建議你看一下《瘋狂的石頭》再百度一下“蝴蝶效應”)。所以說對于能否成為“天才”我們好像能決定很多,又好像只能決定很少。書中對如何讓孩子成為“天才”給了很多已知的建議,大家不妨試試,畢竟我們對世界還處于認知大于改造的階段。
      
       另外,對于近親結婚一定會有明顯的病理特征,書中沒有提到。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回避了,還是沒有想到。有建設性想法的讀者希望可以回復我一下。
      
       希望大家快樂閱讀,閱讀愉快!^_^
      
  •     人定勝天
      ——讀《天才的基因》有感
      
       之前我一直認為人的智力、身高、毛發(fā)等身體特征均是直接來自于基因遺傳,但本書作者戴維?申克認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他通過詳細解說,一層一層地為我們揭開基因遺傳的奧秘。
       作者認為我們身體內(nèi)的每個細胞都像一個巨大的控制板,在環(huán)境的微小刺激下可以實現(xiàn)打開、關閉、調(diào)大、調(diào)小這四個功能?;蚺c環(huán)境的關系已不再是之前的舊模式——基因作用最大,是一切的基礎,環(huán)境影響只是后加進去的。在新模式下——環(huán)境與基因同樣重要,我們身高的特征是在基因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兩者之間是乘積關系。為證實此觀點,作者列舉了1957年的一項實驗結果,那一年斯坦福大學同時將具有相同基因的孩子分別放在加利福尼亞和日本長大,并對其身高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在加利福尼亞長大的小孩由于擁有較好的營養(yǎng)和醫(yī)療保障,身高竟然比在日本長大的小孩高27.7厘米。由此可見,成長環(huán)境對個體的成功更為重要。
       因此,從受孕那一刻開始,我們的脾氣秉性、智力和天賦就進入了成長環(huán)節(jié)。基因本身無法單獨決定我們是口若懸河還是笨嘴拙舌,是粗俗無禮還是彬彬有禮,是樂感十足還是五音不全,每天來自環(huán)境的各種不同方式都會與基因進行交互作用,并促使某些基因活躍起來。
       對于幫助孩子成才方面,作者總結以下因素會對智力產(chǎn)生影響:家庭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歷史環(huán)境、受教育方式及水平,其中教育對于智力的影響是最顯著也是最大的,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以下幾點特別需要家長注意:
       一是盡早與孩子講話,不斷擴大孩子每日接觸的詞匯量,并盡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是給予正確的鼓勵,特別是在出生后的頭4年里,并且根據(jù)孩子實際情況,盡可能為其制定較高的期望目標。因為只有目標定的高,孩子的發(fā)展空間才會大。
       三是對于某項特殊技能給予長時間的訓練,且需要培養(yǎng)孩子對當前能力永不滿足的心態(tài),目前世界公認培養(yǎng)某個領域的天才需要一萬小時即10年的時間。
       作為讀書心得,當然也得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人定勝天”確實有理。讀完本書,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天才并不是上天賜予、與生俱來的。在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自然科學和成功人士的事例,以此說明智力的提升、成功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長因素的影響和個人的不懈努力。因此,不論我們現(xiàn)在處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只要我們不斷嘗試、持續(xù)探索,就會取得成功。
       二是要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在本書中再一次得到印證。不論是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還是高爾夫王子——泰格?伍茲,他們都是經(jīng)歷千萬次的嘗試——失敗——再嘗試,才取得各自領域的成功和地位。同時,一個人在積累過程始終是孤獨的,如果太太過于喧嘩,就無法精心沉淀,厚積薄發(fā)更無法實現(xiàn)。
       除了心得之外,我還對本書在排版上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總結:
      優(yōu)點是:封面設計非常精美,用回旋線條營造出神秘感覺,這與本書主題十分契合;同時,內(nèi)文版式編排也十分舒服,提升了讀者閱讀感受。
       缺點是:本書翻譯質(zhì)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書中作者曾提到自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寫作,經(jīng)常會反復寫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或一個章節(jié)達20遍以上,由此可見作者對文字質(zhì)量要求還是非常高的。但說實話,本書的翻譯確實一般,基本屬于直接翻譯的階段,沒有經(jīng)過潤飾和本土化的過程,例如:書中提到對于“出生后的頭四年里”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個人認為不如改成“四歲前”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更為順暢。
      
  •   半個月后他打電話來告訴我:“書我認真讀完了,作為一名有6年教齡的人民教師,我以我的教育經(jīng)驗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兩本書講的都很有道理,但我向你保證,天才八成是遺傳的?!?br />   
    先表示對同行的支持,然后向承蜩兄表示我覺得是六成
    用飛出小刀的眼神狠狠挖承蜩兄兩眼,你這樣熟稔的引用《莊子》叫我這大學時擔任過一本老莊論文集總校稿的中文系學生情何以堪,無法挽尊啊啊啊啊
  •   哈哈,握爪。
  •   伸爪回握承蜩兄,另外兇狠的表示承蜩兄你第一段太文藝青年裝13了哼唧
  •   我也覺得8成差不多,雖然后天的鍛煉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智力,但畢竟和天生的天才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如果這個人本來就一般則不是那么好培養(yǎng)的,很多的大家小時候并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在孤獨中的幻想生活中長大,理解能力和洞察力遠超于常人
  •   異類中說,智商120左右就夠了,再往上并不是智商提高多少,成功機會就提高多少的。很多智商夠到天才標準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做出任何成就,而是輟學了,當藍領過了一輩子。還有一份報告也說,那些擠進哈佛法學院的有色人種,畢業(yè)后做得并不比別的學生差,而是一樣好。
    可見,天分不是萬能的,沒有天分是萬萬不能的,總有一個準入門檻。但只要在這個門檻上面,越努力,機會越好,環(huán)境越適宜,越能夠成功。
    此外,一個人的天賦在很多不同方面,也要看天賦之間的配合,以及他選擇的道路是否適合他的天賦。
    這是我通宵讀《異類》的讀后感。
  •   2013-01-08 18:04:36 七星之城
      扯淡
    ———————————————————————————————————
    閑的你蛋疼是嗎?
  •   謬贊
    幸會
  •   大部分人,自制力太差,而且沒有目標。一旦結婚生子后就容易認命,心理開始封閉,漸漸地不再接受新知識,開始了和尚撞鐘的生活。
  •   一萬小時理論,我從開始就不太贊同。系統(tǒng)本身是檢查不出系統(tǒng)自身的錯誤。所以一旦設定成這個模式理論,一萬小時內(nèi)這個系統(tǒng)的錯誤不可能被看出。人又不能更換系統(tǒng),所以只有日新月異的升級改造,而怎么去,我個人喜歡每日反省。
  •   看來基本是勵志書
  •   算是吧
  •   兩句話一段,有木有
  •   諷刺老紙,等著瞧,汪汪,巴扎黑
  •   貓能學會外語也是天賦啊……
  •   哈哈,我們都點出了這不是立志書籍,同時我們也都想到了劉翔和達爾文,說不定是因為我們有類似的生活環(huán)境。很高興認識你,我是 天奇
  •   很高興認識你,天奇
  •   嗯哪,有道理
  •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外國人才研究到風水,估計下一步就是陰德輪回了。呵呵
  •   這些書讀的太多了,大同小異都差不多。沒感覺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