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李子勛 頁數:256
Tag標簽:無
前言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靈(李子勛)人類原本對世界有一種質樸的認識,是以自然本真的方式去接受自然。在兒童未曾被語言羈絆以前,自然在兒童的眼中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現(xiàn)的,這是遠比成年看世界更加美妙,自然且豐富多彩的。生命源于自然,所以一切自然蘊涵的信息對生命都是滋養(yǎng)。自然是不需要兒童努力去適應的,因為它和孩子是一個整體。需要孩子適應的是人類科學與文明建立的社會與環(huán)境,尤其是城市生活與人際環(huán)境。每位家長都要認清這個事實,我們教導孩子全部的努力都旨在把孩子推向人類社會。如果人類的發(fā)展也是自然的屬性與安排使然,情愛、語言、藝術、家庭、城市化……生命以一種唯美的方式表達著它的高級形式。但要算上戰(zhàn)爭、殺戮、砍伐森林、滅絕動物、化學污染等,我們是否有勇氣說自己依然屬于自然呢?如果人類社會早已背離了自然的安排,那么父母努力教導孩子學習話語、交際、競爭、科技,正是逐步地讓孩子遠離自然??陀^來說,這樣的努力的確為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帶來諸多的先機和好處,但如果引導得過早、太快,有時也會讓孩子冒很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他與自然隔離,身心失去自然氣息的滋養(yǎng),變成一個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如果生命不是外星來客,人類的孩子出生以后,一定帶有一種自然的知覺與感受在觸摸自然,父母讓孩子在成長中多少保留一些兒童的心態(tài)和知覺,也許是人類嘗試回歸自然的一種努力。社會現(xiàn)實對人類有一種異化的功能,看看機器人就知道科技發(fā)展的結果,如果不重新臣服大自然,人類會越來越生活在一種自己制造的限制里,很多科學幻想作品揭示人類未來悲慘的境遇,沒有鮮花、綠樹、青草,沒有動物與美妙的風景,人類蝸居在科技建立的機械城堡里與自然完全隔離。開玩笑地說,應當讓藝術家來領導人類,因為藝術家正是堅持自然視覺與美感的人。我們真的要讓科技發(fā)展得緩慢一些,甚至知識夠用了就應該把科學家冷凍起來,或者把一些科學的瘋狂者放逐到美麗的海島上,讓他們赤身裸體地回歸大自然,重新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每一個兒童都可能被教育成為未來科技瘋子,也可以被父母塑造成與自然和諧、懂得享受生命幸福的人。本書存在一種未來和自然取向的觀念,希望彌補主體教育中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時那些容易被忽視,或者誤導的方面。本書不會強調那些被很多學者早已說得很濫的育兒知識,因為任何信息,即便非常正確,被多次重復對人的認知也是有害處的。需要記住的是本書未提及的東西并不代表我認為不好或者無效,哪怕我對一種說法充滿批評,對它說“不”也不是否定,而是旨在補充,讓它回到一種對人無害的狀態(tài)。并存的學習方式是我希望大家采用的,世界與生命太過復雜,沒有什么說法可以替代其他的理解。讀本書時一定要警惕頭腦中“非此即彼”的邏輯,因為世界并非二分,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觀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我在很多大中城市的“市民大講堂”做過親子教育的講座,常常看到幾千位父母充滿渴望來聽課,我很感動,在此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愿所有的讀者和家長和我一起去探索一種更溫和的、更貼近自然的育兒方式,讓我們共同去感恩并奉獻我們對自然與生命的崇敬與贊美!謝謝朋友們!
內容概要
不少父母在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時,容易忽視孩子心理與行為發(fā)展的順序漸進或個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會的模子去“克隆”一個好孩子,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會讓許多孩子生出問題來。反之,如果家長過度地隨著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又會出現(xiàn)人際環(huán)境的適應不良。父母如何找到平衡?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幾個重要概念,希望所有的讀者和家長跟隨本書一起去發(fā)現(xiàn)一種更溫和、更貼近自然、更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教育方式。
作者簡介
李子勛,著名心理學家。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實話實說》;北京電視臺《心理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邀心理專家?!缎睦碓驴贰陡改副刈x》《女友》《時尚健康》等雜志專欄作家。畢業(yè)于華西醫(yī)科大學,中日友好醫(yī)院心理醫(yī)生,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學員,心理協(xié)會北京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成員。國內較早將心理學知識向大眾普及的心理學家。是國內最受讀者、觀眾關注的心理學專家。
著作包括:《婚姻的煩惱》《心靈飛舞》《陪孩子長大》《幸福從心開始》《根源舞》《問問李子勛》,作品累計銷量超過500000冊。
書籍目錄
前言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靈
上篇 孩子就是孩子
引言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
Chapter 1 孩子為何那么喜歡天線寶寶?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
Chapter 2 要不要給4 歲孩子報興趣班?
尊重孩子的腦發(fā)育
兒童智力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Chapter 3 所有人都責怪我沒帶好孩子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需要
Chapter 4 怎樣才能一步步放開手?
勇敢飛翔的分離期
Chapter 5 兒子這樣正常嗎?
形似“癲狂”的過渡期
Chapter 6 為什么我的孩子總犯錯?
孩子犯錯考驗父母
Chapter 7 如何防范孩子受傷?
被家長打的創(chuàng)傷
Chapter 8 女兒的興趣為什么這么廣泛?
不要固化孩子的興趣
Chapter 9 孩子這樣發(fā)泄是否太過分?
幫他建立內心規(guī)則
Chapter 10 怎樣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
安全學習就自在
Chapter 11 洗手都會生氣的孩子
欲速則不達
Chapter 12 愛發(fā)脾氣的兒子
學會識別情緒
Chapter 13愛哭鬧的女兒
情緒是一種能量
Chapter 14 遇事總是愛緊張的孩子
淡化某些觀察
Chapter 15 怎樣才能讓他的眼淚少一點兒?
給孩子的禮物——感恩、敬畏、寬容
下篇 孩子是家庭中的孩子
引言 家庭與孩子的沖突
Chapter 1 婚姻傾斜,孩子走向兩極
遠離父母的孩子
Chapter 2 母子同盟,孩子不是誰的籌碼
兒子不與爸爸親
Chapter 3 孩子“犧牲自我”,彌合分裂的婚姻
患厭食癥的女孩
Chapter 4 父母要甘當孩子成長的土壤
對繼父的愛
Chapter 5 是愛,還是不滿?
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男人
Chapter 6 父母間隱性的教育競爭
“十惡不赦”的小孩
Chapter 7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
抽動的男孩
Chapter 8 望子成龍,適可而止
關系大于教育
Chapter 9 為孩子減壓的藝術
口吃的孩子
Chapter 10 “過渡期”孩子的行為紊亂
被強化來的病
Chapter 11 誰在以愛之名,犧牲孩子?
不停洗手的孩子
Chapter 12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面鏡子
強迫癥的孩子
結語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章節(jié)摘錄
孩子犯錯考驗父母孩子的犯錯就像在學習中遇到難題,父母需要像老師解題一樣幫助孩子去分析。首先是行為的動機,如果動機是好的,先表揚他,以降低孩子的焦慮;再看方法對不對,方法不錯,或部分不錯,肯定他,讓他知道部分行為還是被認同的;最后看結果如何,錯誤怎樣形成。孩子也許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父母需要告訴他任何行為不僅需要自己的滿足,還需要別人的認同,要得到認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告訴他通常有哪些處事的規(guī)則。通過這樣的教導,孩子很快會從犯錯中學到很多好的東西,同樣的錯誤也不會一犯再犯。犯錯有幾種類別:一是無心之錯,原因是孩子缺乏經驗,對行為的后果不能預見,這些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二是有意之錯,有好的動機但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好心辦壞事,幫倒忙,比如想幫媽媽洗碗卻砸壞了一疊盤子。三是無理之錯,想要發(fā)怒氣、報復或攻擊誰,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協(xié)調不好本能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只要我們提醒孩子不要總犯同樣的錯誤,或不要去犯無意義的或低級錯誤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要讓孩子在錯誤中獲益,家長們一定要避免兩個不好的傾向:一是父母竭盡全力來預防孩子犯錯,一旦犯錯又竭盡全力讓孩子避免受罰,以為孩子犯錯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過。其實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證孩子不出差錯,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錯看成是教育的良機,使孩子從犯錯中獲得成長。二是過度懲罰,以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錯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問題,凡事上綱上線,把事態(tài)說得很嚴重,甚至不惜用謾罵體罰來糾錯,使小錯變成重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犯錯違規(guī)的沖動沒有化解,而是被潛抑和深藏,成為一種心理情結,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與生存能力。糾正孩子的錯要先解決好父母內心的情結,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會那么有理性,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父母也是人。孩子的有些錯誤還會激發(fā)父母早年的心理創(chuàng)傷,無意識地想通過教育孩子去糾自己幾十年前的錯。對孩子犯錯的態(tài)度常常透視出父母早年未處理好的情結,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就能避免父母的過度要求。在親子關系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輕微體罰,不會形成長久的心理創(chuàng)傷;親子關系不良的家庭凡事小心,一句不恰當的話,會讓孩子記仇一輩子。應對錯誤的一般原則:孩子2歲前,父母不能責罰孩子;2~5歲,父母對犯錯的教育要順其自然,多鼓勵和肯定;5~12歲,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學習社會規(guī)則和承擔成長的責任;12~16歲,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力強一些,對錯誤的批評可以引入是非觀念,對內向的孩子還要多注意。對道德、良知的培養(yǎng),父母不要心急,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會變得善良與懂事。
后記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結語)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不少父母在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時,容易忽視孩子心理與行為發(fā)展的順序漸進或個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會的模子去“克隆”一個好孩子,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會讓許多孩子生出問題來。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家長很難去質疑社會的評價“模型”是否存有不足,習慣認為是自家孩子不夠好。反過來,如果家長過度地隨著孩子的天性,對社會評價系統(tǒng)不予理睬,有些孩子又會出現(xiàn)人際環(huán)境的適應不良。自我心理學強調:“一粒橡樹籽扎根在土壤里,不需要任何教化,只要時間足夠,一樣會長成參天的橡樹。”這是自在生成的生命能量決定的。不過,我們也要注意自然世界與人為世界兩者的區(qū)別。自在世界是按生命的自然法則來運作的,需要的只是陽光、空氣、水與土壤。但只有這些在人類世界里生存還差很多,需要服從社會的秩序、規(guī)則、理性與價值觀,還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和為社會價值系統(tǒng)付出辛勞。那么,人們如何在自在世界與人為世界間找到平衡呢?對一個復雜的、存在性的、未來導向的教育來說,有沒有一些基本可循的方法呢?有沒有可能孩子還足夠小的時候就給予他生命中增添充沛的動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在這里先要提出幾個重要概念,一是心智的初始狀態(tài);二是每一生命時刻適時的刺激;三是如何讓孩子右腦發(fā)育飽滿。我個人不主張孩子有一點行為問題就跑去找醫(yī)生,原因是醫(yī)生在長期的醫(yī)學教育下,已經形成了一些刻板的知覺模型,他會關注到孩子的個性遺傳或腦生化代謝的紊亂,通過歸因的方法找到證據,給予問題一個醫(yī)學診斷,以此為據來治療與觀察。我討厭醫(yī)學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精神狀態(tài)、智力、個性作生硬的分類,原因是孩子的生命形式原初是以生物學的動力為主導的,兒童行為的多樣性與復雜是非常自然的。等到孩子足夠大,他的生命形式看起來會以社會發(fā)展與社會動力為主導,但潛藏在內心的動力還是生物學的,或是孩子孩提時候積攢的動力在決定著。相對而言,社會學家會關注父母親的教育、社會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會去討論社會的評價系統(tǒng)是否適合不同的孩子。社會的建構是以忽略少數人的利益為前提的,作為補償,社會也會為特型的孩子提供許多的優(yōu)惠與照顧。當社會通過榜樣的作用來帶動孩子的發(fā)展時,考慮的是社會整體發(fā)展、維持、穩(wěn)定的需要,而非每個孩子個體的需要,明白了這樣的差異,就不要對孩子出現(xiàn)社會適應不良深感惱怒,對孩子的憤怒是大人的無知。心理學喜歡把孩子的問題行為歸納為個別化使然,或者是對關系特定性的反應方式,要解決好孩子的問題先要解決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關系良好的家庭,情感溝通和行為有效互動易于形成,孩子的問題也會被定義為成長的問題,家長也樂于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容忍慢,是父母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素質,我們不需要孩子急切地去證明什么,慢,我們才不會錯過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時光。家庭的許多“問題”都是互相依存的,這些“問題”是經過無數次成員間的互動、重復、疊加、強化才得以形成。在這種循環(huán)互動中,問題產生的因果關系已經非常不明顯且難以被描述。家庭治療師眼里把家庭問題看做是家庭系統(tǒng)壓力的一種釋放方式,當癥狀被貼上青少年的某些心理行為問題的標簽時,癥狀便呈現(xiàn)出一種“親子關系現(xiàn)實”,它隱含著家庭內部的協(xié)調與沖突、結構與等級、平衡與失衡、交流與互動等。孩子的“癥狀”可通過負反饋的方式改變家庭,尋求家庭內部新的平衡。也可以經由正反饋的方式,把孩子的問題當做一種異化方式來溝通、表達、釋放家庭內部積攢的緊張與焦慮,孩子的問題不僅不能促進家庭的改善,家庭的問題反而會因為“癥狀”而固結。當然,“癥狀”可能為家庭建構一種假象的平衡,使家庭成員間接獲益,但這種平衡在固化家庭問題的同時也固化了孩子的癥狀。簡單地說,家長在社會適應中出現(xiàn)欲求不滿或內心不平的時候,容易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試圖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同時也在發(fā)泄自己內心的負性情緒。孩子可以慢慢變得像天使,讓父母得到足夠的情緒補償,家庭變得和諧與快樂。但孩子的問題也可能惡化,讓父母慢慢地把孩子放在重心,與社會的沖突被淡化(間接獲益),家庭因為要共同戰(zhàn)勝“癥狀”而表現(xiàn)出團結,家庭關系得以緩解。
媒體關注與評論
李老師的書很平和易懂,說得卻是養(yǎng)育孩子的關鍵問題。沒有枯燥的說教、更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堆砌。李老師的分析總是很透徹,又讓人耳目一新;李老師的解決方法也總是溫和而實用,他是真正把孩子當作孩子來養(yǎng)育和呵護的專家。 ——北京讀者評價
編輯推薦
《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勛的后現(xiàn)代親子課》編輯推薦:國內第一本“未來取向”親子教育書;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唯一出路;CCTV-12《心理訪談》節(jié)目長期特邀嘉賓,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傾情開講;尚未出版已引發(fā)來自教育界專家、媒體、父母高度關注的重要作品;作者作品累計銷量超過500000冊!我們的孩子將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樣的親子教育才能真正將他們導向未來?本書存在一種未來和自然取向的觀念,希望彌補主體教育中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時那些容易被忽視,或者誤導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觀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名人推薦
李老師的書很平和易懂,說得卻是養(yǎng)育孩子的關鍵問題。沒有枯燥的說教、更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堆砌。李老師的分析總是很透徹,又讓人耳目一新;李老師的解決方法也總是溫和而實用,他是真正把孩子當作孩子來養(yǎng)育和呵護的專家。 ——北京讀者評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