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的智慧

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 詹姆斯·索羅維基  頁數(shù):336  譯者:王寶泉  
Tag標簽:無  

前言

  前言  1  1906年秋的一天,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伽爾頓(Francis Galton)離開位于普利茅斯的家,動身前往一個鄉(xiāng)村集市。伽爾頓時年85歲,歲月已經(jīng)在他身上留下抹不去的痕跡,不過他仍然對自己已經(jīng)贏得的聲譽—當然還有惡名充滿好奇,這些都源于他在統(tǒng)計學和遺傳科學上的所做的工作。但在那個特殊的日子里,激起伽爾頓好奇心的則是牲畜?! ≠栴D的目的地是一年一度的英格蘭西部食用家畜和家禽展會,這是當?shù)剞r(nóng)民和城鎮(zhèn)居民組織起來對彼此飼養(yǎng)的牛、羊、雞、馬和豬等的品質品頭論足的地方性集市。對一位科學家而言(尤其是一位已經(jīng)上了年紀的人),用整整一下午時間徜徉于一排排畜欄之間,考察馱馬并對豬的生長情況進行評估似乎有些奇怪,不過他的舉動肯定事出有因。伽爾頓只關心兩件事情:一件是對牲畜的體質狀況的評價;另外一件是進行成功喂養(yǎng)的方法,如保留好的做法,摒棄不好的方面。因為這個展覽會同時也是優(yōu)秀飼養(yǎng)方法的展覽會?! ≠栴D關心繁殖的原因在于,他相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能確保社會各團體健康的必要的遺傳特征。而他的研究生涯也大多是在衡量這些遺傳特征中度過的,不過,他的目的是為了證實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具備這些特征。譬如,在1884年倫敦國際博覽會舉辦期間,伽爾頓發(fā)起成立了“人體測量實驗室”,在該實驗室里他用自己研制的設備對參加展會的人進行測驗,測驗項目還涉及“視力和聽力的敏銳度、色感、眼睛的判斷力以及反應時間”。實驗的結果使得他對一般人的智力基本不抱信心:“大多數(shù)人生性愚鈍,冥頑不化,這幾乎無法讓人相信?!辟栴D認為,在選擇配偶和優(yōu)生優(yōu)育時只有通過權力加以控制,才能確保社會健康發(fā)展?! ≠栴D有一天在會場漫步時,來到了一處猜重量比賽贏大獎的地方。一頭肥壯的公牛在牛群中很醒目,因此它被牽到展臺上供大家品鑒,聚攏過來的人紛紛排隊對這頭牛的體重下賭注。(他們在就這頭牛宰殺和去毛后的體重下賭注呢。)只要花6便士你就可以買一張印有編號的票,然后在票上填寫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及估計重量,重量估計最準的人會得到獎品?! ∫还灿?00個人想碰碰運氣,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yè)。其中有許多人還是屠戶和農(nóng)民,他們想必對判斷牛的體重很在行,不過也有一些人似乎不擅此道?!霸S多外行也想和屠戶那樣的內行一爭高下,”伽爾頓后來在《自然》雜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那些對馬缺乏真正了解的職員和其他人,都只是在報紙、朋友和自己想象力的指引下才爭相下注的。”這好比一個民主國家,能力和興趣存在根本差異的人手上都握有一張選票,這個類比令伽爾頓茅塞頓開?!捌胀ǖ母偁幷咭苍S很適合對牛的凈重進行評估,正如有投票權的普通人對他要投票的政治議題的利弊更有判斷力一樣?!彼麑懙??! ≠栴D感興趣的是弄清楚“有投票權的普通人”能做什么,因為他希望證實的是有投票權的普通人能力非常有限。于是,他將競猜變成一場事先毫無準備的實驗。當競猜結束,獎品分發(fā)完畢后,伽爾頓從競猜組織者那里借了一張票,然后對參加競猜打賭的人進行了一系列統(tǒng)計分析。伽爾頓對競猜結果進行編號(總計787份競猜數(shù)據(jù),后來他不得不排除13份,因為這些競猜數(shù)據(jù)無法辨認),從高到低依次排列,并將這些數(shù)據(jù)制成圖表,看看是否呈鐘形曲線。此外,他將所有競猜者的估計重量都附在表上,然后計算出這組競猜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你不妨說這個平均值就是普利茅斯參加競猜的這個群體的集體智慧。如果這個群體是單個人的話,那么牛的體重的猜測結果會是多  少呢?  毫無疑問,伽爾頓認為這個小組的平均猜測值與標準值相去甚遠。畢竟,幾個非常聰明的人和一些平庸的人及一大堆愚鈍者混在一起,似乎更傾向于得出一個愚蠢的答案。不過,伽爾頓錯了。這個群體猜測的牛經(jīng)屠宰和去毛后凈重為1 197磅,事實上這頭牛的凈重為1 198磅。換句話說,這個群體的判斷基本稱得上完美。也許繁殖與此沒有多少關聯(lián),但伽爾頓后來寫道:“群體對于民主判斷的準確性要比預想的可信得多?!边@也許還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說法。  2  弗朗西斯?伽爾頓那天在普利茅斯犯的無意發(fā)現(xiàn)不值得大驚小怪,但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的道理正是本書的核心: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下,團體在智力上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還比團體中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即使一個團體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特別的見多識廣或者富有理性,但仍然能做出一個體現(xiàn)出集體智慧的決定。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人類并未完全被塑造成完美的決策制定者。恰恰相反,我們就像經(jīng)濟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所稱的那樣,是“有限的理性動物”。一般而言我們掌握的信息要比自己期望的少,我們對未來也只能做出有限的預見。我們當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缺乏進行復雜的成本效益計算的能力—或者說愿望,與堅持要求找到最可能實現(xiàn)的決策不同的是,我們通常會接受一個貌似足夠好的決策,而且通常任由情感影響我們的判斷。盡管存在這些局限,但當我們各自并不完善的判斷力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匯聚起來時,我們的集體智力通常表現(xiàn)得十分完美?! ∵@種智力,或者我所稱的“群體的智慧”,在這個世界上以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在發(fā)揮作用。這就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Google能瀏覽多達數(shù)十億個網(wǎng)頁,卻能準確發(fā)現(xiàn)那個包含自己希望查找的信息的網(wǎng)頁的原因。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人們才很難對美國職業(yè)橄欖球大聯(lián)盟(NFL)的比賽結果下賭注,這也有助于解釋過去15年來,艾奧瓦州中部數(shù)百名業(yè)余人士對大選的預測要比蓋洛普的預測結果準得多的原因。群體的智慧能夠說明為什么有的公司攻無不克,而有的公司卻常常泥足深陷的原因。群體的智慧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你凌晨兩點去便利店買牛奶時,那正好有一箱牛奶在靜候你的到來,甚至還會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稅以及資助少年棒球聯(lián)盟訓練的原因。對于有益于社會的科學而言,這是必不可少的。對造成各個公司經(jīng)營方式之間的根本差異,群體智慧也具有潛在的影響?! 哪撤N意義上講,本書力圖原原本本地描述這個世界,紛繁的事物乍一看似乎沒有相近之處,但最終卻殊途同歸。不過,本書也在著力描述這個世界或許會呈現(xiàn)出來的一面。群體智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即使它對我們的影響無處不在,卻還是很容易被忽視;甚至當這種影響清晰可見時,也仍然難以為我們所接受。我們當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不論選民還是投資者,客戶還是經(jīng)理人,都相信寶貴的知識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或者為少數(shù)人所支配)。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解決問題或者做出好決策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一位掌握答案的合適人選。如此一來,當群體中那些并不聰明的人,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時,譬如說準確預測出賽馬的結果,我們更有可能將他們的成功歸因于這個群體里有幾位很聰明的人,而不是這個群體本身。正如社會學家杰克?索爾(Jack B. Soll)和理查德?拉里克(Richard Larrick)所指出的那樣,認為“聽聽專家怎么說”是很有必要的。本書的論點就是認為一味追捧專家是錯誤的,而且為此肯定要付出代價。我們應該停止對精英的追捧,向群體請教(當然,這個群體包括天才和普通人),因為機遇蘊藏在群體之中?! ?  查爾斯?麥基(Charles Mackay)對“群體無所不知”這個觀點嗤之以鼻。麥凱是蘇格蘭的一位新聞記者,1841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大癲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Madness of Crowds)的著作,這是一本闡述大眾躁狂癥和集體愚蠢行為的編年史,書本內容讓人忍俊不禁,拙作的標題正是在向麥基的著作致以敬意。在麥基看來,群體絕對算不上睿智,甚至連理性也談不上,集體判斷力也注定是極端的?!翱梢赃@么說,人群中的人有和畜群中的動物一樣的思維?!彼麑懙溃翱窗?,他們將會成為一個發(fā)狂的集體,然而他們只是一個接一個地慢慢恢復理智。”麥基認為集體瘋狂并非個例。在公眾意識中,群體往往會使人要么愚蠢麻木,要么陷于瘋狂狀態(tài),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譬如,投機家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有句名言:“任何被認為相當敏感和理性的個體—只要成為一個群體的一員,馬上就會變成一個白癡?!彼罅_也感嘆說:“群體從來沒有達到他們中間最優(yōu)秀成員的標準,相反卻將這個標準降到最低程度?!备ダ椎吕锵#磕岵蓪懙溃骸皩€體而言,行為會遠離瘋狂,但瘋狂在群體內部都始終起著支配作用?!倍鴼v史學家托馬斯?卡萊利(Thomas Carlyle)一針見血地指出:“我不相信無知的個體集合起來就會變得更聰明?!薄 』蛟S,對團體的愚蠢提出最嚴厲批評的莫過于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了,他在1895年出版了引發(fā)論戰(zhàn)的經(jīng)典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勒龐被19世紀西方民主制度的勃興驚呆了,也對普通民眾開始享有政治和文化權力這一印象感到驚詫。但是,他對群體的蔑視遠不止于此。勒龐辯稱,群體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恰恰相反,群體是一種不依賴于任何組織的有機體,它不但有身份,還有自己的意志,通常以多種方式發(fā)揮作用。勒龐爭辯道,群體在采取行動時幾乎全都一成不變地表現(xiàn)得很愚蠢。一個群體也許勇敢、怯懦或者兇殘,但絕不會表現(xiàn)得聰明睿智。他還寫道,“在群體中,匯聚起來的是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體“從來不能完成對智力水平要求較高的任務”,他們“總是在智慧上低于單獨的個體”。引人注目的是,對勒龐而言,“群體”這一觀念包括的不只是像濫用私刑的暴民和暴徒這樣顯而易見的集體野蠻的例子,也包括任何類型的能擅作決定的群體?! ∫虼?,勒龐嚴厲斥責“做出的裁決并不為每個陪審員所認可”的陪審團,而議會通過的法案正常情形下經(jīng)常受到每個議員的反對。事實上,如果你能召集起作為不同領域專家的聰明人,并要求他們對“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做出決策”的話,總的來說他們做出的決定不會比那些“由人數(shù)眾多的愚鈍的群體通過”決議更好。  在書中,我按照勒龐的引導,對“團體”和“群體”這兩個概念給出寬泛的界定,這兩個詞指的是從觀看表演的觀眾到擁有數(shù)10億美元資產(chǎn)的大公司以及參與體育博彩業(yè)的一群人。在本書里團體這一概念的某些涵義就像第九章管理團隊這一概念一樣,指的是組織嚴密并明確意識到自己身份的一群人。其他群體則是像我在第七章所描述的交通堵塞時的車流一樣,沒有正式的組織機構。還有其他的一些人,就像股市一樣,主要作為一個千變萬化的由數(shù)字和美元組成的集合形式而存在。這些團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在有能力集體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上卻是共同的—即使團體中的人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這些團體中有的人不言而喻確實如此—也就是說,他們聰明睿智,善于解決問題—即使不是全部,絕大多數(shù)人也可能真這樣出色。從這個意義上講,古斯塔夫?勒龐真的落伍了。如果你召集起規(guī)模足夠大和足夠多樣化的一群人,要求他們“做出對大眾利益能產(chǎn)生影響的決策”,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團體的決定會“在智慧層面上高過單獨的個體”,不論這個個體多么聰明和見多識廣。  4  判斷牛的重量算不上有多復雜,但是正如我在上文所暗示的那樣,群體智慧能對問題的多樣性產(chǎn)生影響,包括復雜性在內。在本書里,我們集中討論三類問題。第一類問題是我所稱的認知問題。這是一些已有或會有解決方案的問題。例如,“今年哪支球隊能贏得超級杯?”和“這種新型噴墨打印機在今后三個月里能賣出多少臺?”就是典型的認知問題?!斑@種新藥得到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屬于這類問題。這類問題沒有單一答案,但有的答案卻確實好過其他答案—諸如“哪里是修建這個新公共游泳池的最佳地點?”—也是認知問題?! 〉诙悊栴}指的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協(xié)作問題。協(xié)作問題需要團體成員(市場、地鐵乘客、渴望舉辦派對的大學生)想出如何協(xié)調彼此的行為,清楚其他人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買家和賣家如何發(fā)現(xiàn)彼此的需求并以一個公平的價格達成交易呢?公司怎樣規(guī)劃各自的運營體系?在擁擠的交通中,你怎樣才能做到安全駕駛?這些都是典型的協(xié)作問題?! ∽詈笠活惥褪呛献鲉栴}。正如名稱暗示的那樣,合作問題涉及的是自我利益受到挑戰(zhàn)。當互相不信任的人在一起工作時,甚至還有狹隘的自我利益似乎也在發(fā)號施令,以致任何個體都不能分一杯羹。如納稅或應對污染時,對多少錢才算合理的繳費這一界定達成一致意見就都是合作問題?! ≡僬勔幌卤緯捏w例。讀者或許會說,本書第一部分闡述的是理論,不過列舉的實例已經(jīng)使理論的枯燥意味有所改變。這三類問題(認知、協(xié)調和合作)中每一類都分立一個章節(jié),還有幾個章節(jié)涉及的是使群體變得睿智的必要條件:多樣性、獨立性以及特殊類型的分散化。本書將從群體的智慧講起,然后探討三個條件是怎樣與協(xié)調、合作這兩個問題相互作用的。  本書第二部分包括了必不可少的案例研究。每一章都專門論述組織人們朝向一個共同目標時,不同的群體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不管從結果來說是成功還是失敗,每章都是通過事例說明群體智慧是如何發(fā)生作用的。譬如,在關于合作的章節(jié)里,將對權力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的公司和每個人都有發(fā)言權的公司進行比較。而關于市場的章節(jié)中,開篇伊始討論的就是市場是否能由群體智慧所主導這個問題,結束時則對股市泡沫進行了討論?! ”緯v述的故事中,許多團體做出糟糕決策并不比正確的少。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原因是,錯誤本身即是世界組成的一部分。群體智慧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影響以及帶來的益處要遠甚于我們認識到的程度,它對未來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也難以估量。但是現(xiàn)在,許多團體勉強做出的也僅僅是平庸的決定,而其他團體則由于判斷錯誤而陷于混亂。團體只有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才能發(fā)揮很好的作用,在其他環(huán)境下就表現(xiàn)得不那么出色了??偟膩碚f,團體需要規(guī)章制度來維持秩序和連貫性,而當它們未能遵守規(guī)章制度或者這些規(guī)章制度失效時,結果自不待言。團體從成員之間交談和相互學習而受益,但自相矛盾的卻是,過多的交流實際上會使作為一個整體的團體不夠聰明。規(guī)模較大的團體通常善于解決某類問題,與此同時也存在難以駕馭和效率低下的問題。相反,小團體盡管容易駕馭,但也要冒想法過于單一以及意見過于集中的危險。最后,麥基關于集體行為容易走向極端的看法是正確的:這種情形不勝枚舉—不妨思考一下暴亂和股市泡沫—匯聚到一起的個體的決定導致了完全非理性的集體決定。與這些錯誤有關的故事對本書的論點給予的是反面的證據(jù),通過說明在他們錯過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來強調對于正確決策而言多樣性和獨立性的重要  意義?! 《鄻有院酮毩⑿灾灾匾?,是因為最佳集體決策恰恰是分歧和爭論的產(chǎn)物,并非一致同意或者妥協(xié)的結果。尤其當一個聰明的團體在面對認知問題時,是不會要求其成員修正自己的立場以便讓團體做出令大家都能滿意的決策的。相反,它會想出如何運用機制一類的東西—就像市場價格或者智能化的投票系統(tǒng)一樣—聚集和形成集體判斷,這種集體判斷代表的不是團體中某個人的想法,而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們所有人的想法??墒亲韵嗝艿氖牵瑢τ谝粋€團體而言表現(xiàn)得睿智的最佳途徑就是,團體中每個人都要盡可能地獨立思考和做事情?! ?  筆者這篇前言開篇伊始就列舉了一個團體解決一個簡單問題的例子:計算出一頭牛的體重。在本章結束時我要引述一個團體解決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問題的實例:確定失蹤的潛艇的方位。雖然兩個實例差異很大,但兩個實例背后隱藏的原理則是相同的?! ?968年5月,美國潛艇“天蝎號”(Scorpion)在北大西洋完成例行出海執(zhí)勤任務返回新澤西新港的途中失蹤了。盡管海軍清楚該潛艇最后一次報告的方位,可是對“天蝎號”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一無所知,對于最后一次無線電聯(lián)系后它又航行了多遠也僅有模糊的判斷。結果,海軍只能搜尋“天蝎號”的地方是一片有20英里寬、深達數(shù)千英尺的環(huán)形海域。你不難想象到這是一項幾乎沒有任何希望的任務。有人或許認為,唯一可能的解決辦法就是派三四名頂尖專家到潛艇上和海洋湍流中考察,之后問他們認為“天蝎號”會在什么地方,然后派員前去搜尋。可是,正如謝里?桑塔格(Sherry Sontag)和克里斯托弗?德魯(Christopher Drew)在他們的著作《深海迷藏》(Blindman’s Bluff)中敘述的那樣,一位名叫約翰?克拉文的海軍軍官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搜尋方案?! ∈紫?,克拉文編造了一系列劇情腳本—對于“天蝎號”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提出了所有可供選擇的解釋。然后,他召集起一組具有不同背景知識的專業(yè)人士,包括數(shù)學家、潛艇專家和搜救人員。他并沒有要求他們彼此互相商量,以便就潛艇失蹤想出解決辦法,而是要求他們就每一段劇情可能向哪方面發(fā)展向其提出最貼切的猜測。為了使整個過程顯得有趣,這些猜測都以投注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獎品是若干瓶芝華士威士忌。于是,克拉文召集的這些人就潛艇為什么會遇到麻煩,以及潛艇撞向海床時可能的速度和傾斜角度來下注?! ∥阌官樠?,這些信息中沒有一條能告訴克拉文“天蝎號”到底在什么地方。但是克拉文認為,如果他將所有答案串聯(lián)起來的話,那就能對“天蝎號”如何遇難形成一個完整的拼圖,這樣一來他就能最終對“天蝎號”到底在哪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這就是他所作所為的真正意圖。他將所有猜測匯總起來,運用被稱為“貝葉斯定理”①(Bayes’s Theorem)的公式估算出“天蝎號”最后的位置??死耐ㄟ^運用貝葉斯定理,得出了他想得到的結果,大致說就是對潛艇所處位置進行了集體評估?! 】死淖罱K確定的位置并不是這個團體中任何個體所選擇的地點。換句話說,這個團體中沒有任何一位成員在腦海中描繪出的圖像,與克拉文通過搜集信息構建的圖像相符。老實講,最后的評估結果總的來說與象征團體中最聰明的人做出的個體判斷恰恰相反,而是團體的集體判斷更合理。實事求是地講,這也是個光彩奪目的判斷。在“天蝎號”消失5個月之后,一艘海軍軍艦發(fā)現(xiàn)了它的蹤跡,與克拉文那個團體所說的失事地點僅相距220碼?! ∵@個故事的令人震驚之處在于,在這個事件中該團體所依賴的證據(jù)幾乎不存在,實際上也只不過是零碎的數(shù)據(jù)而已。沒有人知道潛艇為什么沉沒,更沒有誰對這艘潛艇以多快的速度下沉或者墜到多深的海底有任何概念。盡管這個團體中沒有誰清楚這些,可是作為整體的團體卻清楚一切。

內容概要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不論是選民還是投資者,是客戶還是經(jīng)理人,似乎都相信寶貴的知識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認為精英們做出的決策更加聰明,很少有人相信“烏合之眾”也能像專家那樣做得如此出色。但《紐約客》雜志著名的專欄作家詹姆斯•索羅維基卻認為我們要么是低估了群體的智慧,要么是高估了精英或者專家們的作用。例如,在搜尋美國沉沒的核潛艇“天蝎號”時,缺少信息的大眾做出的方位預測精確度超過了軍事專家;美國的艾奧瓦電子市場更是準確預測出了施瓦辛格當選州長;好萊塢證券交易所也依靠群?的智慧預測電影的票房收入。這是一個群體智慧的時代,信息業(yè)和傳媒業(yè)的發(fā)展讓彼此之間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只要掌握了激發(fā)群體智慧的原則,我們就能在這紛繁的世界自如地生活著。群體的智慧能讓著名時裝生產(chǎn)商zara始終把握潮流,能讓股票投資趨于理性。當然,群體的智慧也能告訴你為什么會塞車、為什么一家受到顧客青睞的酒店不會人滿為患、有什么好方法讓你贏得競猜節(jié)目的大獎等的答案。群體的智慧,還能告訴我們如何過日子、如何選擇領導人、如何做生意以及如何思考這個奇異的世界。

作者簡介

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紐約客》雜志特約撰稿人。他的文章見諸很多出版物,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藝術論壇報》《連線》雜志和《候選人名單》雜志。索羅維基最初在《紐約客》雜志的“金融專版”闡述了群體智慧的思想,回答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部分 為什么應該相信群體的智慧? 第一章 群體的智慧:有獎競猜,賭博市場和好萊塢票房預測 第二章 差異導致的差別:蜜蜂的舞姿,搜尋潛艇的另類辦法和決策多樣化 第三章 猴子看,猴子做:模仿,信息瀑流和獨立性 第四章 信息整合:中央情報局,Linux和分散化藝術 第五章 能共舞一曲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進行協(xié)調 第六章 社會確實存在:納稅,付小費,收視率和人類的互信第二部分 如何做出世界上最聰明的決策? 第七章 塞車:為什么鳥群行動有序,我們卻亂糟糟 第八章 科學:“非典”研究揭示科學家如何協(xié)作、競爭和贏得柳譽 第九章 委員會,陪審團和小組:“哥倫比亞號”空難以及小團體是如何運轉的 第十章 企業(yè):從警匪片犯罪團伙的組織看企業(yè)團隊 第十一章 市場:選美比賽、保齡球股票的泡沫和股價波動 第十二章 民主:共同利益之夢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群體的智慧  1  那些記得前些年電視有獎競猜游戲節(jié)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人,也許對參加競猜的人給朋友和親屬打電話時手忙腳亂的樣子記憶猶新。抑或選手們還依稀模糊地記得那個短暫的時刻,那時雷吉斯?菲爾賓(Regis Philbin)由于刻意在一件深藍色襯衣上打著深藍色領結而成為時尚偶像。人們可能不記得每周《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節(jié)目上團體智慧(group intelligence)與個體智慧(individual)進行對抗的具體情形了,而每周獲勝的一方總是團體智慧?!  墩l想成為百萬富翁》就結構而言是一種簡單的電視節(jié)目:向一名競猜選手提出多項選擇問題,而且很難連續(xù)回答正確。如果參加者能連續(xù)答對15個問題,那他就能拿走100萬美元大獎。這個節(jié)目的噱頭在于,如果競猜選手被一個問題難住了,那她會有三種求助方式:第一,她可以要求去掉四個答案中的兩個(因此,她至少有一半的機會選對正確答案);第二,她可以給一位朋友或親屬打電話,而這個人早在節(jié)目開始前就被競猜選手看成是她認識的最聰明的人,所以才會要求他或她回答這個問題;第三,她可以征求現(xiàn)場觀眾的意見,而電腦也會很快統(tǒng)計出觀眾的票數(shù),然后根據(jù)每個答案的投票數(shù)量來進行選擇。人們在面對一個棘手的智力問題時,通常都會尋求聰明人的幫助。而事實上,“專家”也確實優(yōu)秀,他們在壓力下能夠做出正確回答的概率幾乎達65%。但與觀眾相比,“專家”就顯得遜色了。這些由普通人隨機組成的群體選對正確答案的概率為91%,要知道這些觀眾都是從周日下午無所事事的人們中間隨機挑選的。  現(xiàn)在,《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競猜結果從未經(jīng)過科學檢驗。我們不清楚熱線那頭的人有多聰明,也不清楚他們的出色表現(xiàn)會給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由于和觀眾并非總是回答同樣的問題,所以盡管向觀眾提出的可能是較容易回答的問題,但事實上也不太可能所有問題都很容易。即便如此,人們也很難抱定這一想法,即該節(jié)目的觀眾是弗蘭西斯?伽爾頓一個世紀前偶然瞥見的同一現(xiàn)象的現(xiàn)代版?! ∏珊系氖?,至少就對事實上的問題進行判斷而言,團體智慧做出正確判斷的可能性已經(jīng)為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中葉美國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所做的大量實驗所證實,而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對群體動力學的探索。雖然總的來說,正如我們所注意到的那樣,團體規(guī)模越大表現(xiàn)就越出色,而且在較早進行的實驗中團體智慧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出于某些原因,學術圈外的人對此知之甚少,而學術圈又相對狹小。雖然如此,他們的研究工作也確實非常出色。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哈澤爾?奈特(Hazel Knight)早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就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開該領域研究之先河,她最先涉及的是簡單化的優(yōu)點這一問題。在奈特的研究里,她要求班上的學生估計一下教室的溫度,然后選取大家評估值的簡單平均數(shù)。這個團體猜測溫度為華氏72.4度,而實際溫度為華氏72度??梢源_信的是,這個實驗并不是很有說服力,因為教室的溫度是一個固定值,所以很難想象全班學生的估計會相去甚遠。可是在第二年,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出現(xiàn)了,當時參加穿越美國活動的學生和士兵必須接受猜謎、智力測驗和猜字游戲的考核。社會學家凱特?H?戈登(Kate H. Gordon)要求200名學生按體重進行排列,結果發(fā)現(xiàn)這個團體“體重估值”的精確率為94%,只有5名學生的估值偏離這個結果。在另一項實驗里,要求學生估計堆成堆的鉛球的數(shù)量—每堆的數(shù)量相差不多—這些鉛球堆被拍成照片貼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們按照球的數(shù)量來進行排序。這次,該團體猜測正確率為94.5%。團體智慧的一個經(jīng)典示范就是瓶子盛果凍或豆子實驗,在這個實驗里團體估計的正確率無一例外都要高于絕大多數(shù)個體的猜測。金融學教授杰克?特雷諾爾(Jack Treynor)曾在他班上用一只能裝850枚豆子的瓶子做過實驗,該團體估計這只瓶子能裝871枚豆子,而班上56名學生中也只有一人猜測能接近于實際數(shù)字。  從這些實驗可以得出兩個教訓。第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團體成員之間不能商量和交流,也不能一起討論問題。他們在猜測時都是單打獨斗,猜測結果匯總后再取平均值。與伽爾頓所做的如出一轍,這樣最有可能會得出完美的結果。(在下一章,我們會注意到成員之間的影響是如何作用的,有時結果很好,有時則更糟。)第二,團體的猜測結果并不是每次都要好于團體中每個成員的猜測結果。在很多(也許是絕大對數(shù))情況下,總有幾個人的表現(xiàn)勝過團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特別是在做得好給予獎勵的情況下(譬如說股市),這會賦予人們積極參與的理由。但是在這些研究中,沒有跡象表明某些人始終表現(xiàn)得比團體出色。換句話說,如果你做10次不同的猜豆子實驗的話,也可能每次都有一兩名學生的表現(xiàn)超過團體,只是每次都不是相同的一兩名學生。實驗的次數(shù)超過10次的話,團體的表現(xiàn)就幾乎肯定會達到最佳程度。因此,可靠地獲得正確答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每次都向團體征求意見?! ∵€有一種能夠起作用的簡單方法是,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分為彼此不相關的可以核實的任務。理論物理學家諾曼?約翰遜(Norman L. Johnson)已經(jīng)進行過演示,他利用個體“代理人”的計算機模擬程序來穿越迷宮。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約翰遜,對于解釋團體如何能夠解決個體在處理時遇到的困難問題頗感興趣。于是,他設計了一個迷宮—有許多不同的路徑可以穿過迷宮,有的路徑較短,有的則較長—派一個由“代理人”組成的團體依次進入迷宮。第一次進入迷宮時,他們只是四處轉悠。這很正常,因為如果你到以前從未去過的城市尋找一家具體的咖啡館,恐怕也得四處兜圈子。每當他們來到轉彎處—約翰遜稱為“節(jié)點”—他們就會隨機選擇向左或者向右。因此,某些人碰巧找對了路徑,很快就得以離開,而其他人卻還在慢慢尋找離開的路徑。然后,約翰遜讓這些“代理人”回到迷宮,不過這次他允許其利用第一次迷宮之旅掌握的信息,就仿佛他們將面包屑丟在第一次待過的地方做了標記一樣。約翰遜希望知道他的代理人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他們所掌握的新信息的。果然不出所料,他們很好地利用了掌握的新信息,在第二次穿過迷宮時聰明多了。第一次穿過迷宮時每個代理人平均要走34.3步,但第二次則只走了12.8步就找到了出口。  這個實驗的意義在于:約翰遜記錄了所有迷宮之旅的結果,然后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計算出他所稱的“集體解決方案”。他想弄清楚團體大多數(shù)成員在迷宮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做了什么,以及如何依據(jù)多數(shù)人的決策來確定穿過迷宮路徑的。(在指定的“節(jié)點”如果更多的人選擇左轉而不是右轉,那么他猜測團體會選擇左轉。票數(shù)均等時則隨機選擇。)團體確定的路徑剛好有9步,不但短于一般個體平均路線的12.8步,甚至比最聰明的個體選擇的路徑還要短。這也是你所能找到的最佳答案。要想穿過迷宮,沒有比9步更短的路徑了,因此團體已經(jīng)找到最佳解決方案。那接下來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群體判斷也許在實驗室規(guī)定環(huán)境和教室里會表現(xiàn)出色,但是在現(xiàn)實世界里呢?  2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點38分,“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從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的發(fā)射臺發(fā)射升空。74秒后,航天飛機升到10英里高度時,“挑戰(zhàn)者號”發(fā)生爆炸。這次發(fā)射由電視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所以發(fā)生事故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發(fā)生爆炸事故8分鐘后,最先由道瓊斯有線新聞做了詳細報道?! 」墒胁]有因為表示哀悼而停止交易。在幾分鐘時間里,投資者開始拋售參與“挑戰(zhàn)者號”發(fā)射的4家最主要承包商的股票:洛克威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負責軌道飛行器以及主發(fā)動機的研發(fā)與制造;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提供地勤支持;馬丁?馬瑞塔公司(Martin Marietta)負責外貯箱的研發(fā)與制造;而莫頓聚硫橡膠公司(Morton Thiokol)則負責固體助推器的研發(fā)與制造?!疤魬?zhàn)者號”爆炸后的21分鐘里,洛克希德公司股票下跌了5%,馬丁?馬瑞塔公司股票下跌了3%,而洛克威爾國際公司股票重挫了6%?! ∧D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受到的打擊尤為慘重。金融學教授邁克爾?馬洛尼(Michael T. Maloney)和哈羅德?馬爾赫林(J. Harold Mulherin)就市場對“挑戰(zhàn)者號”災難的反應進行了令人感興趣的研究。他們在報告中指出,如此之多的投資者急于賣出莫頓的股票以及很少有人對買進該公司的股票感興趣,以至于造成交易停牌。當該股票在恢復交易后,在發(fā)生爆炸僅1小時后就重挫了6%。在當天收盤時,該股票已經(jīng)下跌了近1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三家公司的股票開始止跌反彈,在當天收盤時這三家公司的市值大約只縮水了3%左右?! ∵@意味著股市幾乎馬上就給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貼上了為“挑戰(zhàn)者號”災難負責的標簽。至少從理論上說,股市就是一臺為一家公司將來賺取的所有“自由現(xiàn)金流”計算出現(xiàn)值的機器。(所謂自由現(xiàn)金流,就是指企業(yè)在支付了所有債務、繳納了所有稅收、計提了折舊以及進行了投資之后所剩的資金。如果這個企業(yè)是某個人獨自擁有,那么這部分錢可以裝進企業(yè)主自己的口袋或者存入銀行。)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價格暴跌—特別是與它的競爭對手股票價格微跌相比—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標志,表明投資者認為莫頓聚硫橡膠公司應為這次災難負責,而股票價格暴跌就是對它的嚴厲懲罰。  不過馬洛尼和馬爾赫林指出,在災難發(fā)生當天并沒有公開評論指出莫頓聚硫橡膠公司應承擔此次空難的責任?!都~約時報》在翌日清晨報道災難的文章確實提到了甚囂塵上的兩則謠言,但不論哪則謠言都未將矛頭對準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該篇文章宣稱,“關于事故起因現(xiàn)在尚無線索”?! o論如何,市場這次判斷正確。爆炸事件發(fā)生6個月后,總統(tǒng)特命的“挑戰(zhàn)者”號調查委員會披露說,由莫頓聚硫橡膠公司制造的助推火箭上的O形密封圈—據(jù)說密封圈是用來防止泄漏的熱廢氣溢出—在寒冷天氣環(huán)境下變得缺乏彈性,從而出現(xiàn)使得高溫氣體泄漏的裂縫。(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曾經(jīng)做過著名的演示實驗,在國會聽證會上他將O型密封圈放進盛有冰塊的玻璃杯里。當他取出密封圈時,發(fā)現(xiàn)溫度降低令密封圈變脆了。)在“挑戰(zhàn)者號”這一案例中,高溫氣體溢出后點燃了外貯箱,引發(fā)堪稱大災難的爆炸事件。莫頓聚硫橡膠公司對這起事件負有連帶責任,而其他三家公司則得以免責?! Q句話說,在航天飛機爆炸后的一個半小時里,股市清楚哪家公司負有直接責任??梢钥隙ǖ氖牵@是一起單一事件,而市場挑選莫頓聚硫橡膠公司為責任方純粹靠的是運氣?;蛟S,該公司業(yè)務似乎尤其容易受空間計劃陷于低迷的影響。更可能的情況則是,交易停牌向投資者傳遞出了保持警醒的信號。這些都是重要的警告,但導致市場風云突變則是引起更大恐慌的信號。這一點確信無疑,因為在這個案例中市場扮演的是純粹“稱量器”的角色,對會凝聚投資者集體智慧的諸多因素—媒體的猜測、動量交易和華爾街的炒作等—來說,這是一個特別不穩(wěn)定的機制。那天,買方和賣方正極力想弄清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以便做出正確判斷?! ∧敲此麄兪侨绾巫龀稣_判斷的呢?馬洛尼和馬爾赫林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令人非常困惑。首先,他們查閱了內線交易記錄,想弄清楚也許知道自己公司要為這起事件負責的莫頓聚硫橡膠公司高管是否在1月28日拋售過自己手中的股票,但他們沒這么做。連莫頓聚硫橡膠公司競爭對手的高管也沒拋掉莫頓聚硫橡膠公司的股票,本來他們聽到關于O型密封圈的傳言后,應該賣空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的。但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有人在買進其他三家承包商股票的同時,拋售所持有的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從邏輯上講,了解內幕消息的人應該這么做。)敏銳的知情者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就能使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價格在第一天便出現(xiàn)暴跌。致使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價格暴跌的正是那些投資者—他們當中絕大多數(shù)人相對來說都沒有獲得足夠的信息—他們只不過拒絕買進這只股票而已?! 】墒?,他們?yōu)槭裁床幌胭I進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呢?對這個問題,馬洛尼和馬爾赫林最終也未能給出一個值得信服的答案。在報告末尾,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內幕消息應該為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價格暴跌負責,但卻又無法解釋其中的原因。為了使自己的臆測更有說服力,他們引述康奈爾大學經(jīng)濟學家莫琳?奧哈拉(Maureen O’Hara)的話,奧哈拉曾說過:“當市場在實際中產(chǎn)生反應時,我們從理論上是無法斷定市場是如何做出反應的?!薄 ∫苍S吧。可是市場依據(jù)的是“理論上”的什么原理呢?如果將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剝離開的話,一月份那天發(fā)生的事情成了這個樣子:一大群個體(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股票實際和潛在的持有者,同時還持有莫頓競爭對手的股票)被問到一個問題—“在‘挑戰(zhàn)者號’爆炸后,現(xiàn)在這四家公司的股票貶值多少?”客觀上講,這個問題有一個正確答案。這個建立在群體平均估值基礎上的答案—即按美元衡量每股價格—可能是精確的。事實上,也許某人的確了解有關O型密封圈的內幕。但是,即使沒有人了解內幕,合理的情形也是一旦你將爆炸事件的零碎信息匯集起來,以及股市里所有交易者都清楚那天發(fā)生的事情,這些因素加起來也將離真相大白近在咫尺。那些曾經(jīng)幫助約翰?克拉文發(fā)現(xiàn)“天蝎號”的人當時的判斷也是這樣,即使沒有哪位交易者敢斷言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負有責任,他們也會共同做出這個判斷?! ∧翘焓袌霰憩F(xiàn)得很精明,因為它滿足以明智的群體為特征的四個條件:觀點的多樣性(每人都有私下掌握的信息,即使是對于已知的事實做出了反常的解釋)、獨立性(人們的觀點不受周圍人的意見所左右)、分散化(人們能進行專門研究并依照局部認知來判斷)、集中化(一種使得個體判斷轉變?yōu)榧w決策的機制)。如果一個團體滿足這些條件,那么做出的判斷就可能是精確的。為什么呢?從本質上說,答案依據(jù)的是數(shù)學運算。如果你要求由各個行業(yè)、不受他人左右的人組成的足夠大的團體對一種可能性做出預測或者估計,然后再將估計結果進行平均,那么他們當中每個人的誤差就會被平均值抵消。你可以說,每個人的猜測結果都由兩部分組成:信息和誤差。如果將誤差抽走,那剩下的就是信息?! ‖F(xiàn)在,即使那些誤差被抵消了,一個團體的判斷也可能會出現(xiàn)很差的結果。由于團體的聰明表現(xiàn),在“信息減去誤差”這個方程式的“信息”部分至少還存在某些信息。(在 “挑戰(zhàn)者號”災難發(fā)生后,如果你隨即要求一大群孩子買進或賣出股票,那他們就不可能挑選莫頓聚硫橡膠公司作為肇事一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就像“群體的智慧”這個說法的內涵所暗示的那樣—一個團體的集體決定通常能包括多少信息。就以伽爾頓的經(jīng)歷或者“挑戰(zhàn)者號”爆炸來說,群體在其集體思維活動中對世界的認知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程度?! ∫苍S這沒有什么令人驚訝之處,畢竟我們都是大自然進化的產(chǎn)物,想必我們天生就對周圍世界有明確的理解。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話,誰能曉得集合了全部人類智慧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會達到什么程度。如果你讓100個人進行100米賽跑,然后將他們的成績平均一下,不妨想想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平均成績不會好于跑得最快的人的成績,而是應該差得多,是一個中等成績??墒?,如果要求100個人回答一個問題或者解決一個難題,那么將大家的答案平均一下之后,其結果通常至少和最聰明的成員的答案一樣好。對絕大多數(shù)事情來說,平均就意味著平庸,但以決策而言則通常意味著最佳。不過人們或許會說,我們本來就全都很聰明嘛?! ?  當然,真正成功的決策要求的不單單是按照世界本來面目進行思考,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事物會發(fā)展到(或者至少會達到)的程度。因此,任何決策機制都必須確保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也能運轉良好。那么,還有比未來更不確定的因素嗎?群體智慧也許擅長回答諸如一個瓶子里能裝多少果凍糖,或者說出涅樂隊(Nirvana)是哪一年發(fā)行經(jīng)典專輯《別在意》的。但在真正不確定的條件下,群體智慧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呢?當正確答案表面上看無從知曉時—難道是因為群體智慧沒有發(fā)揮作用嗎?  羅伯特?沃爾克(Robert Walker)的生計都靠回答這個問題來維系的。沃爾克在拉斯維加斯金殿大酒店(Mirage Hotel)和娛樂場所從事體育博彩業(yè),這意味著每周他都要登記數(shù)以千計的賭注,從美國全國橄欖球聯(lián)盟賽事到常春藤聯(lián)盟籃球聯(lián)賽。對所有這些體育比賽,沃爾克必須提供盤口(或者分差),以便博彩者了解哪支球隊有獲勝的可能以及能贏多少分。這種提供數(shù)據(jù)的工作方式很簡單。譬如說,本周巨人隊對公羊隊的比賽讓3.5分。如果你押巨人隊的話,那么他們必須贏公羊隊4分以上你才能賭贏。相反,如果你押公羊隊的話,那么公羊隊必須贏得這場比賽或者以低于3分的分數(shù)輸?shù)舯荣?,你就可以拿走娛樂場下注的錢去享受一番了。對于其他運動項目,賭注是按賠率設定的:如果在最有希望獲勝者身上下注,那你或許下150美元的注才能贏回100美元;但你要是在失敗概率大的一方身上下注75美元,如果該隊贏了,你除了收回本金還能贏回100美元的彩金?! ∽鳛橐幻┎蕪臉I(yè)者,沃爾克的工作并不是想方設法去挑選能贏的一方,至少從理論上講這種事情應該由賭客來做。恰恰相反,他的工作在于確定賭客對雙方下的賭注是否大致相同。如果他確定賭客是這樣下注的,那么他清楚自己會在一方贏一半的賭注,而在另一方身上輸?shù)袅硪话胭€注。沃爾克為什么會滿足于這種比賽呢?因為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在賭客押中的每注上賺得的錢要比賭客沒押中的每注上輸?shù)舻腻X更多。如果你與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就分差打賭的話,你必須下11美元才能贏回10美元。不妨設想只有兩名賭客,一人押最有希望獲勝的,另一人押失敗概率最大者。沃爾克拿到的賭資是22美元(每人11美元),那他付給贏的一方21美元。剩下的1美元就是他的紅利。這種微不足道的利益,也即賭博中的抽頭,就是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賬單上的收入。只有當他避免太多的錢都押向一方時,這種利益才能轉化為賬單上的實際收入?! 榱吮苊獍l(fā)生押向一方的情形出現(xiàn),沃爾克需要略微調整分差,旨在使賭注能為雙方所接受?!拔覀兯M谋P口就是那種能分散公眾注意力的盤口,因為這正是你開始賺抽頭的好機會?!彼f。譬如2001年超級杯決賽前那一周,金殿大酒店開出的盤口是巴爾的摩烏鴉隊被讓2.5分??墒潜P口開出不久,金殿大酒店就登記了早晨入住的一對夫婦在烏鴉隊身上下的3 000美元賭注。這筆賭注并不太多,但足以說服沃爾克將盤口升到3分。如果大家都想在烏鴉隊身上下注,那就說明盤口開錯了,因此就得更改盤口。開出盤口是由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來確定的,但是根據(jù)賭客下注情況可以大幅度調整—就像股票價格視投資者交易情況上升或下跌一樣?! 睦碚撋现v,你可以隨意設定盤口,然后自動進行調整即可,這樣一來分差就會隨時上升或下降,從而彌補比賽雙方的投注額之間出現(xiàn)的不均衡。金殿大酒店應付這些問題游刃有余,他們對每一筆賭注都進行跟蹤,并且輸入計算機數(shù)據(jù)庫。但是,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為了盡可能精確地開出盤口而預留出了紅利,這是因為如果他們盤口定得很差的話,就要吃進很多壞注。一旦開出盤口,投注情況已經(jīng)不掌握在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手上,那么比賽的分差最終代表的就是賭客對比賽結果的集體判斷。正如在20世紀70年代基本能稱得上是美國最著名賠率精算師的鮑勃?馬?。˙ob Martin)所言:“一旦你在牌子上寫下一個數(shù)字,這個數(shù)字就成了公共財產(chǎn)了。”  結果證明公眾是相當聰明的。他們沒有用來占卜的水晶球,譬如說,分差無力預測美國職業(yè)橄欖球大聯(lián)盟絕大多數(shù)比賽的最后得分。而且,即使見多識廣的賭客也很難持續(xù)猜中最終的分差,這就是賭注登記經(jīng)紀人希望出現(xiàn)的結果。尤其在市場判斷上不存在明顯的錯誤時—譬如說,就像主場球隊獲得的分數(shù)比群體預測的要多,或者作為被失敗者一方下注的客隊的成績被持續(xù)低估一樣,我們偶爾也會發(fā)現(xiàn)群體判斷存在瑕疵。就像最近一份有附帶證明文件的論文所發(fā)現(xiàn)的,在美國全國橄欖球聯(lián)盟賽事的15、16、17賽季,下注者們如往常一樣下注,但是主場的冷門球隊卻表現(xiàn)出色。所以你必須做得比下注者更好。在大約3/4的時間里,金殿大酒店的最終盤口都將是你能找到的對橄欖球聯(lián)盟比賽結果最可靠的預測?! ⊥瑯拥那闆r也出現(xiàn)在許多其他體育比賽上。因為體育比賽的博彩是研究預測結果的一個現(xiàn)成的實驗室,一大堆學界人士將目光投到博彩市場,看看其有效性究竟有多高—也就是說,在捕捉有效信息方面有多大的能力。這些學者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總的來說,市場在絕大多數(shù)主要比賽項目上相對而言都斬獲頗豐。在某些情況下,群體的表現(xiàn)尤其出色:譬如賽馬,最后的賠率確實預測出了馬到達終點的順序(也就是說,最有希望獲勝的馬通常都是最后的優(yōu)勝者,賠率第二低的馬通常第二個到達終點等)。按照經(jīng)濟學家雷蒙德?索爾(Raymond D. Sauer)的說法,這一結果也確保了“對獲勝可能性合理和良好的估計”。換句話說,1/3的馬獲勝概率為25%。不過也存在例外:那些市場較小且流動性差(指的是只要有幾個人投注,賠率就會出現(xiàn)戲劇性變化)的運動項目和比賽,賠率精確度較低,諸如馬球、高爾夫或者規(guī)模較小的學院籃球聯(lián)賽。這些比賽通常都是職業(yè)賭客能投入大筆賭資的運動項目,而我們知道團體越大,他們的判斷就越準確。這里還有某些有趣的巧合,譬如賽馬,人們往往押耐力方面更勝一籌的馬,而不是最有希望獲勝的馬。(這似乎可以作為一個風險追求行為的典型案例:博彩者,尤其是那些賭運很衰的博彩者,更傾向于在耐力方面更勝一籌的動物身上下注,他們認為其帶來高回報的可能性要比在賠率更低且最有希望獲勝的馬上下注高得多。)但總的來說,倘若博彩者不是全都這么預測的話,那就只能寄希望于下次投注了?! ?  最近,我認定我需要—就這一刻!—這是比爾?默里(Bill Murray)在電影《瘋狂高爾夫》中即興重復的一句話。這句即興重復的妙語是:“我要去做適合我的事情,這簡直太棒了?!庇谑?,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Google上敲了“適合我”,然后點擊搜索鍵,馬上就出現(xiàn)了有695個網(wǎng)頁的搜索目錄。在目錄第一排,是一篇高爾夫在線網(wǎng)站的文章,這篇文章包括這句妙語的第二部分。真是好極了,點開目錄第三排那個“賓州足球俱樂部”的網(wǎng)址,一個名叫戴維?菲斯特的家伙已經(jīng)將整個獨白貼在網(wǎng)站上。整個搜索用時0.18秒?! ∪缓螅倚枰榭匆幌律衔奶峒暗鸟R爾赫林那篇文章??墒?,我竟然記不得作者的名字,只好敲“‘股市’挑戰(zhàn)者的反應”:因此,我登陸了Google,在搜索欄里鍵入“‘股票市場’、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的反應?!苯Y果顯示有2 370個網(wǎng)頁。第一個網(wǎng)頁是Slate電子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是作者丹尼爾?格羅斯(Daniel Gross)評論馬爾赫林的文章。第三個網(wǎng)頁是馬爾赫林自己的網(wǎng)站,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研究。這次搜索—記得并不包括馬爾赫林的名字—用時0.10秒。幾分鐘后,我搜索20世紀80年代朋克樂隊雷蒙斯關于羅納德?里根到德國貝特伯格(Bitburg)公墓掃墓的一首單曲,結果用時0.23秒,而搜索欄上第一個網(wǎng)頁就有我需要的內容?! ∪绻憬?jīng)常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Google搜索速度之快不會令你感到驚訝。我們期望Google帶給我們什么,那我們就會搜索出什么:即時的反饋會把我們需要的網(wǎng)頁提升到網(wǎng)頁排名靠前的位置。只要你有能力,同時你覺得這么做值得的話,你可以親自嘗試去改變網(wǎng)頁排名,這會給你帶來些許驚喜的。Google在每次搜索時都會從十億網(wǎng)頁中挑選出我所搜索的最有用的網(wǎng)頁來,總共需要的時間只有一分半鐘?! oogle創(chuàng)立于1998年,當時雅虎網(wǎng)站對整個搜索業(yè)務似乎已顯露出獨霸天下的端倪—如果雅虎倒下的話,在線翻譯網(wǎng)站(AltaVista)或者萊科斯公司(Lycos)肯定是最后的贏家。然而在兩年時間里,Google就已成為經(jīng)常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沖浪的網(wǎng)民的默認搜索引擎,就因為它在快速找到適合網(wǎng)頁方面更勝一籌,而它的工作原理—從30億個網(wǎng)頁中同進行篩選—建立在群體智慧上。  Google一直對自己的技術保密,但Google系統(tǒng)的核心技術就是網(wǎng)頁排名運算法則,公司的創(chuàng)建者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勞倫斯?佩奇(Lawrence Page)在1998年發(fā)表的一篇在目前仍具傳奇色彩的論文《對大規(guī)模超文本網(wǎng)絡搜索引擎的剖析》中,最先公布了這一運算法則。網(wǎng)頁排名是一種數(shù)學計算方法,能夠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所有網(wǎng)頁里找出與搜索的關鍵詞最相關的網(wǎng)頁來。Google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網(wǎng)頁排名的:  利用大量的鏈接結構表明某個單獨頁面的價值,網(wǎng)頁排名依靠的是網(wǎng)絡獨一無二的“民主”特征。從本質上看,Google將A網(wǎng)頁到B網(wǎng)頁的鏈接解釋為一種“投票”,即A網(wǎng)頁投B網(wǎng)頁的票。通過獲得的票數(shù),Google計算出一個網(wǎng)頁的重要性。不過,Google也不是單單看重投票數(shù)量或者鏈接數(shù)量,它還對投票的網(wǎng)頁進行分析,而本身就很“重要”的網(wǎng)頁投出的票分量會更重,這有助于確定其他網(wǎng)頁的“重要性?!薄 ≡?.12秒時間里,Google要做的就是讓每個網(wǎng)頁對哪個網(wǎng)頁含有最有用的信息進行投票,而得票最多的網(wǎng)頁就會排在第一位。這意味著該網(wǎng)頁或者在它之下的網(wǎng)頁包含著最有用的信息?! ‖F(xiàn)在看來,Google的民主也并不完美。正如敘述中所揭示的,與一個網(wǎng)頁建立聯(lián)系的人越多,該網(wǎng)頁在最后的決策上所發(fā)揮的影響就越大。所以,最后的投票結果應該是一種“加權平均”—如同股票價格或者美國職業(yè)橄欖球大聯(lián)賽的分差一樣—并非像猜測牛體重的人進行估計那樣是一種簡單的平均值。由于網(wǎng)頁本身的特性,用戶使用大型網(wǎng)站建立的鏈接要勝于自己建立的鏈接,這種結構是有意義的。不管怎樣,因為決定誰是最具影響力的網(wǎng)頁是靠小網(wǎng)站決定的,實際上這也就意味著,這種結構沒有改變任何東西。假如這些小網(wǎng)站沒有為那些符合要求的大型網(wǎng)站投票,那么Google的搜索結果就不準確了。為了能保持智能上的領先地位,這種結構必須要能保證一貫的智慧?! ?  如果研制一種擅長預測體育比賽結果的機器,并允許人們更有效地投注體育比賽的話,顯而易見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作為一個群體,難道人們在預測其他事情上就不能一樣表現(xiàn)出色嗎?如果我們也能對總統(tǒng)選舉做出精確預測的話,為什么要將我們自己限定在諸如預測籃球比賽結果這樣狹隘的范圍里呢?  當然,我們已經(jīng)有了為大家所接受的預測大選結果的方式:民意調查。倘若你想了解人們是怎么投票的,最好問選民本人。相對而言,民意調查比較準確。民意調查有一種可靠的方法論作為支撐,這種方法論就是統(tǒng)計學上枯燥的數(shù)據(jù)。但是,人們有理由對是否存在諸如投注市場這樣的市場感到懷疑—允許人們依賴不同類型的信息參與進來,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民意調查—如果真有的話,也能對蓋洛普的民意調查構成哪怕貌似微不足道的競爭。這就是艾奧瓦電子市場項目(IEM)得以實施的原因?! ?chuàng)建于1998年由艾奧瓦大學商學院經(jīng)營的艾奧瓦電子市場,由旨在預測選舉結果的許多市場構成—總統(tǒng)選舉、國會選舉、地方行政長官選舉和外國選舉。該電子市場向任何想?yún)⑴c的人開放,基于參與者認為一位特定的候選人在即將開始的選舉中會怎么做而允許他們買賣“期約”(Contact)。在艾奧瓦電子市場提供許多不同種類期約時,有兩點是共同的。其一是旨在預測選舉獲勝者。譬如2003年加利福尼亞州州長選舉這一案例,你可能會選“阿諾德?施瓦辛格會贏”這一期約,那么當施瓦辛格獲勝時就會付給你1美元,倘若他敗選的話,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你為這種期約付出的代價反映出市場對候選人獲勝概率的判斷。如果候選人期約價值50美分,那大體上說,這意味著市場認為他有50%的獲勝概率。如果這份期約價值80美分,那么他獲勝的概率就為80%,以此類推?! ∑涠褪穷A測一位候選人獲得的贊成票占全部票數(shù)的百分比。既然如此,收益就要由票數(shù)的百分比來決定:在2004年大選中你如果買一份喬治?布什的期約的話,那在大選結束后你就能獲得51美分的收益(他獲得51%的選票)?! ∪绻瑠W瓦電子市場的預測精確的話,這些種類各異的期約價格就會接近真實價值。在市場預測選舉贏家,最有希望獲勝的通常都會笑到最后,獲勝的希望越大,差額就越大。選票份額市場(vote share market)的情形與之類似,如果候選人在一次選舉中獲得49%的選票,那么到選舉日當天他的期約價格應該接近49美分?! “瑠W瓦電子市場到底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呢?通過對1988年至2003年49次不同選舉期間艾奧瓦電子市場的表現(xiàn)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而言,艾奧瓦電子市場的總統(tǒng)期約平均價格比實際值的誤差為1.37%,美國其他選舉的期約平均價格與實際值的誤差為3.43%,美國以外選舉的期約平均價格與實際值的誤差為2.12%(這些數(shù)字都是絕對誤差,也就是說,如果艾奧瓦電子市場期約的平均價格的誤差為1.37%,而實際值為50%,那么艾奧瓦電子市場的預測值就是48.63%)。一般來說,艾奧瓦電子市場的表現(xiàn)要勝過全國主要的民意調查,比甚至選舉前幾個月就進行的民意調查都要準確。譬如,在1998年至2000年整個總統(tǒng)大選期間,一共發(fā)布了596項不同的民意調查。在大選進行到3/4的時候,那些民意調查發(fā)布當天艾奧瓦電子市場的市場價格會更準確。民意調查往往非常不穩(wěn)定,容易導致選票份額劇烈波動。盡管也出現(xiàn)改變,但是艾奧瓦電子市場的預測卻很少反復無常,只有在出現(xiàn)新情況時才會出現(xiàn)急劇變化?;诖耍麄兊念A測更可靠?! ∮绕淞钊烁信d趣的是,艾奧瓦電子市場規(guī)模并不大—市場里的交易人員從未超過幾千人—無論如何,這并沒有反映出選民的總體面貌。絕大多數(shù)交易人員是男性,而且不成比例的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艾奧瓦州。因此,市場里的人不會預測他們自己的態(tài)度和傾向,但是他們對全國選民投票的預測卻要好于你問選民本人他們會投誰的票而得出的預測結果。毫無疑問,艾奧瓦電子市場交易員會從民意調查那里得到信息,而他們共同做出的預測的高精確度暗示出交易員在民意調查結果基礎上也增添了自己獲知的信息?! “瑠W瓦電子市場取得的成功有助于激勵其他類似市場,包括好萊塢股票交易所(HSX),人們開始對票房收入、周末票房表現(xiàn)和奧斯卡獎等下賭注。好萊塢股票交易所在2000年3月取得了史上最好的成績。當時,《華爾街日報》一支由12位記者組成的團隊殷勤地游說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的成員,目的是想弄清楚他們是如何投票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對記者這種做法頗為不悅。該組織的主席公開抨擊《華爾街日報》,說其處心積慮地“想在奧斯卡獎頒獎前夜挖我們的獨家新聞”,而且該學會還敦促其成員不要向記者吐露任何消息??墒窃凇度A爾街日報》保證為吐露消息的人隱姓埋名的情況下,有不少人—365人,大約占該組織全體成員的6%—透露了他們是如何填寫選票的。在舉行頒獎典禮前的星期五那天,《華爾街日報》公布了投票結果,預測出奧斯卡獎6個主要獎項的獲獎者—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和最佳女配角獎。當頒獎嘉賓打開信封時,《華爾街日報》的預測—更多時候會令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感到沮喪—結果證明相當準確,6個主要獎項中猜中了5個。不過,好萊塢股票交易所做得更好,6個主要獎項全部猜中。2002年,該交易所的表現(xiàn)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在最終40位獲奧斯卡獎提名的候選人中猜中了35人?! 『萌R塢股票交易所的票房預測不如艾奧瓦電子市場對選舉結果預測得那樣精確。不過,哈佛商學院營銷學教授阿妮塔?艾爾貝斯(Anita Alberse)對好萊塢股票交易所的預測與其他好萊塢預測工具進行過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好萊塢股票交易所在電影上映前夜的收盤價對預測周末票房最有幫助。結果,好萊塢股票交易所的股東康托交易公司(Cantor Index Holdings)現(xiàn)在熱衷于向好萊塢各制片廠販賣它的預測數(shù)據(jù)?! “瑠W瓦電子市場和好萊塢股票交易所關于市場令人感興趣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在沒有多少人下注的情況下,也能公平地進行預測。艾奧瓦電子市場是一種現(xiàn)金市場,但是最大投資數(shù)額是500美元,而人們的平均投注額為50美元。但在好萊塢股票交易所,則完全用虛擬資金投注。正如我們所暗示的那樣,這表明當預測與金錢上的回報連在一起時(也許有助于解釋為什么艾奧瓦電子市場的預測往往更準確),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決策上了。Overture的調查人員戴維?潘諾克(David Pennock)曾對這些市場進行過仔細觀察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尤其對市場里活躍的交易人員而言,即使是一個游戲,地位和榮譽會在投資緊要關頭及整個決策期間提供足夠多旨在鼓足勇氣的動力與活力?! ≡谶@些決策潛在的倫理原則作用下,市場涉及的范圍廣泛的業(yè)務顯然會得到快速增長,因為人們也可以在新聞期貨和體育博彩上投注。2003年秋季,人們對科比?布萊恩特是否會因性侵犯被起訴、在伊拉克是否與何時會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以色列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在位時間是否會長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亞希爾?阿拉法特進行投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埃利?德翰(Ely Dahan)教授曾在教室里對市場決策進行過模擬實驗,在這個模擬市場里學生們買賣代表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期貨,包括多功能運動車(SUV)、滑雪裝置和個人掌上電腦(在現(xiàn)實生活的市場中,期貨的價值也許依賴于第一年售出的SUV數(shù)量)。市場的預測結果與通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市場調查所進行的預測驚人地相似。與此同時,2003年秋季麻省理工學院的《技術評論》雜志開辦了一家名為“創(chuàng)新期貨”的網(wǎng)站,在該網(wǎng)站上人們可以對將來的技術發(fā)展投注。喬治?梅森大學的經(jīng)濟學教授羅賓?漢森(Robin Hanson)作為最先論述在市場無數(shù)投資環(huán)境下運用決策可能性的人士之一,建議這種市場可以用于指導科學研究,甚至作為一種幫助政府選擇采取的政策的工具。  毫無疑問,這些市場中有的會由于利用率低而被關閉,要么因為它們未能吸引足夠的參與者做出聰明的預測,要么因為他們力圖預測實際上不可能預測的事情。但是,倘若有適當?shù)臈l件和適當?shù)膯栴},決策市場的基本特征—多樣化、獨立性和分散性—都可以為令人滿意的團體決策提供保證。因為這樣的市場體現(xiàn)出了一種相對簡單而快速的手段,旨在將許多個人意見轉化為單一的集體判斷,而且它們還有可能極大程度地改善組織做出決策和著眼于未來的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決策市場最令人困惑的事情就是公司化的美國對它們幾乎不抱興趣。公司戰(zhàn)略體現(xiàn)在從許多不同的源泉搜集信息,并對潛在結果的可能性進行評估,以面對不確定的將來果斷決策。這些都是為決策市場量身定做的任務。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各公司對這種潛在的極為有益的信息源顯得漠不關心,從而令人驚訝地不愿意通過開發(fā)員工的集體智慧來改善決策。我們也注意到人們對群體智慧這一觀念頗為不快,可是問題再簡單不過了:只是因為集體智慧雖然是真實存在的,但并不意味著它能得到很好的運用。  對于捕捉集體智慧來說,“決策市場”(DECISION MARKET)是一種設計得很精致和完善的手段。但真實情形卻是,一個人所使用的具體手段不一定非常奏效。在本章,我們考察了一個團體知道利用的許多不同方法:股票價格、選票、分差、獎金均分賠率、計算機算法以及期約。雖然這些方法中有的會比其他的效果更好,但到頭來并沒有給期貨市場帶來任何變化,這個市場固有的東西表現(xiàn)得更聰明,譬如說Google或者獎金均分制獎池。這些都是利用群體智慧的嘗試,也是其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原因。結果證明,真正關鍵之處并不是盡量完善一種手段,而是要滿足這些條件—多樣化、獨立性和分散化—一個團體才會表現(xiàn)得聰明。我們在接下來各章節(jié)會注意到,有的故事盡管很難理解,但卻非常有趣?!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本令人難忘的書會使你的世界觀發(fā)生很大變化。這是一個展現(xiàn)心靈歷險的故事,一個宣言,是這么多年來我們讀過的最棒的一本闡述商業(yè)、社會和日常生活的書籍?!  R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異類》《小狗看世界》作者  索羅維基具有罕見的稟賦,寓鮮活的思想于愉快的實例之中?!度后w的智慧》充滿能使讀者受益匪淺的有趣想法?!  督鹑跁r報》  作者具有將充斥著數(shù)學運算的研究論文翻譯成清晰明快的散文的本領?!  都~約時報》  令人忍俊不禁,讀起來不忍釋卷——其觀念與首席執(zhí)行官們和政治家們的觀念不謀而合?!  缎侣勚芸贰 O富啟發(fā)性……大量證據(jù)表明,群體智慧之博大超過我們許多人的想象?!  渡虡I(yè)周刊》

編輯推薦

  如果螞蟻變成股民,它們會引發(fā)金融危機嗎?如果蜜蜂變成特工,它們會錯過有用情報嗎?如果猴子成為商人,它們的買賣能做到公平嗎?群體的智慧,可以讓動物們變得聰明,自然也能讓人類做出最聰明的決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群體的智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如何做出世界上最聰明的決策,《紐約時報》榜首暢銷書,《商業(yè)周刊》《福布斯》雜志最佳商業(yè)圖書
  •   最聰明的群體都是由那些觀點各異彼此獨立的人組成的。獨立性并非指合理性或公正性,你的想法可以有偏向及不合理成分,但只要你是獨立的,你就不會使團體表現(xiàn)出愚蠢的傾向。 現(xiàn)在,獨立性這一假設是一個熟悉的命題。它訴諸直覺,因為它賦予個體以自主權。獨立性是西方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它以通常所稱的“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為表現(xiàn)形式,而且絕大多數(shù)教科書式的經(jīng)濟學說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構建的。經(jīng)濟學家一般認為所謂獨立性就是預先假定人是利己的,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人們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形成利己觀念的。
  •   這是研究群體行為和思維的好書,如果你想營銷社會,那么就開始讀此書吧!
  •   內容不錯 和烏合之眾一起看
  •   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社會學,管理學的普及類讀物,越讀越覺得作者給予你很多洞見,提升個人的社會觀察力。但翻譯的水平有待提高,有一些明顯的翻譯錯誤,對特定人名的翻譯不甚規(guī)范。還有就是校對還是有點問題,有錯別字。希望再版的時候再接再厲。
  •   喜歡這種分段式的章節(jié),讀起來有點僵硬,不好吸收
  •   書名非常切題!適合普通讀者,讀后受益匪淺!
  •   感覺看著不錯,慢慢讀吧。
  •   聽到推薦買的。得有時間靜下來慢慢讀。給個好評吧
  •   我很喜歡啊~
  •   大概翻翻,感覺不錯,還沒細讀,先不評論了
  •   書是拿來自己讀的,覺得從中獲益了就是精神給養(yǎng)。
  •   很好的書,不過不容易讀懂。
  •   動心的標題,先看看。
  •   不錯的理論,有理有據(jù)
  •   學習學習,老公要買的!
  •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大白話在群體的智慧中體現(xiàn)出的就是集體的智慧大于個體智慧之和。但是我想著有一個隱藏的前提,就是個體在群體中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呵呵,這似乎有點扯遠了。
  •   非常智慧的一本書,我喜歡

    實際上,這本書能帶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   值得一讀,里面的觀點可以參考,用在決策分析上。
  •   其實每個人都有體會,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純屬忽悠,所以這個記者收集了一堆選擇性證據(jù),但一般情況在常識范圍內成立。
  •   換一種角度看 推薦
  •   書的內容大體還可以,就是翻譯得有些生澀,感覺有點怪異。
  •   書還不錯,什么時候兌現(xiàn)返還的購物禮券呢?!
  •   我當成是普通管理讀物選來翻翻

    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內容還是能和我的需求相關

    比如:第十章的內容,很有建設性。

    看一本書,有一點習得,算不錯了。
  •   《群體智慧》的核心觀點就是:群體做出的決策有時會優(yōu)于聰明人個人的決策,具體說是“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下,團體在智力上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還比團體中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即使一個團體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特別的見多識廣,但是仍然能做出個體現(xiàn)出集體智慧的決定?!?br /> 書里第10章講公司、第11章講市場很值得經(jīng)驗者一讀。講Zara(P220)做到兩點可以讓自己成為世界上反映最快的服裝公司(別人一季出一次貨,Zara一個月出兩次貨),能最迅速跟上潮流。這兩點就是:預測消息費需求調整自己決策、成功協(xié)調上萬名員工的行動與決策。說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感覺比登天還難,比如:它給每個門店經(jīng)理配了手持設備可以直接與西班牙總部聯(lián)系——保證速度,下游小作坊全是公司的合伙人——保證質量。雖然方法了展示未必適用于中國,但是理念很值得借鑒與學習。

    書里也對“專斷領導以及領導人決策在組織中起決定作用”提出了批評(P242)——不要期望公司的CEO是“企業(yè)的上帝”,沒有一個領導者在完全失敗之前被認為是愚蠢的,而且實際上他們并沒有什么太多變化,只不過是組織的形式阻止了其得到有效信息——部下傾向于只報告好消息(這是人性不是陰謀論),另一個原因就是不合理的考核——如果管理者必須達成目標才能得到獎勵,他們會做兩做事,降低下一年的目標或者利用各種手段作假以達到目標。
    到于如何克服以上問題,本書也做了初步的探討——用有效的組織決策來代替?zhèn)€人精英決策無疑是個解決方法。但是如何不讓組織變成“烏合之眾”,如何讓他們形成有效的體系》作者的回答是:讓組織決策聰明起來的三個前提是:多樣性、獨立性以及特殊類型的分散化,把此三點與協(xié)調合作加以有機整合會更加有效率。

    本書不足也比較明顯,只是對問題進行了羅列敘述并沒有很成體系的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不能簡單用蟻群例子來解釋,要知道它們是經(jīng)過上億年進化才得到如此完善的結構——蟻群里的個體都是單功能的,避免出錯;相比之下人類組織的產(chǎn)生尤其是公司的產(chǎn)生時間要短得多的多。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翻譯了同樣的書,不過書名叫《百萬大決定世界是如何動作的?》在當當上賣只需要13塊,比中信這本便宜。既然內容都一樣還是建議買價格低的。
  •   不多說了,整個一個蠢材譯者!
  •   很多還是浮于表面
  •   有點被軟文騙了的感覺。
  •   讀了一點,感覺還行
  •   因為買不到PETER MILOR 的SMART SWARM所以買這本同主題的書來看看,結果書到的時候皺巴巴的,搞得我到現(xiàn)在都還沒能提起興趣去看
  •   學習做聰明的決策
  •   群體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聰明的決策
  •   群體的智慧
  •   對人有幫助的書
  •   周年慶買,果然劃算。
  •   質量不錯,上乘
  •   好書 值得購買 好好研讀一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