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張五常 頁數:221
Tag標簽:無
前言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初版于一八九○,前后共八版,最后那版是一九二○。這里說的「版」是指edition,內容動過,不是印刷的次數。研究馬氏思想的學者喜歡跟蹤每版之別,要知道改了些什么,分析一下為什么馬大師要那樣改。 我的《經濟解釋》分三卷出版:卷一《科學說需求》(初版二○○一年五月);卷二《供應的行為》(初版二○○二年三月);卷三《制度的選擇》(初版二○○二年十一月)。跟著的「版」其實是「刷」,因為沒有修改過。換言之,從馬歇爾的傳統(tǒng)看,我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在此之前只有一版。 這次修訂的「神州版」是第二版了。前后相隔近十年,要修改或改進或補充的地方不少。十年人事幾翻新,我對經濟解釋的體會有了長進,尤其是對經濟制度的體會,深入了不少。神州版的修訂是大興土木,卷一修改得比較少,卷二比較多,而卷三會是更多的。考慮了長時日才作出這樣的計劃與策略,但寫此「神州版序」時還沒有動工。我要先寫這個「序」,讓自己的思維有個好開端,才逐句逐段逐頁逐節(jié)逐章逐卷「修」下去。 提到馬歇爾的巨著,因為那是一個世紀前的經濟學,是英國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我崇尚的基礎。我的《經濟解釋》從這基礎變化出來,改了很多,近于面目全非,但還是一脈相承的。當然認為是改進了。這是個人之見,行內的朋友可能不這樣看。同學們要找機會拜讀馬歇爾的原著,跟我這神州版的《經濟解釋》比較一下,判斷一下我選走的路是否像我那樣想,到今天還是那條路。 陳克艱曾經說,我的經濟學很正統(tǒng),但今天不是主流了。他說的應該對,但為什么會出現這情況呢?人家怎樣發(fā)展他們的思想是人家的事,難道馬歇爾的基礎可以發(fā)展出近于互不相干的不同學派嗎?還是四十年來經濟學的后起之秀沒有讀馬歇爾? 自己值得安慰的,是在經濟現象的推測上我比克艱兄說的主流準很多!不止此也,我對現象或行為的解釋從來不管什么微觀宏觀,不管什么貨幣不貨幣,展示的變化與能耐跟分門別類的有大人與小孩之別(一笑)。這是從斯密與馬歇爾的傳統(tǒng)信道走出來的學問玩意了。 推測(prediction)與解釋(explanation)有事前事后之分,科學上是同一回事。推測(或推斷)要有可以觀察到的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要有約束行為的理論,驗證條件有變則作別論。預測(forecast)是另一回事,我不懂。同學們學會了經濟解釋,不用再學也懂得經濟推斷。 一九六九年起我決定走自己的路,少讀甚至不讀他家之作,喜歡獨自思考。但一九六九之前我是個好學生,對傳統(tǒng)的學得用心,深受師友的影響。古典經濟學我重視斯密、李嘉圖、密爾;新古典重視馬歇爾、魯賓遜夫人、費雪。六十年代影響我的師友主要是八個,一律重視馬氏的傳統(tǒng)。母校洛杉磯加大主要影響我的有四個:Armen A. Alchian(阿爾欽)、Robert E. Baldwin(鮑特文)、Karl Brunner(布魯納)、Jack Hirshleifer(赫舒拉發(fā))。芝加哥大學主要影響我的也有四個,其實到芝大之前就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是R. H. Coase(科斯)、Aaron Director(戴維德)、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George J. Stigler(施蒂格勒)。從求學際遇那方面看,我算是個天之驕子吧。 上述八位不僅重視斯密與馬歇爾,也重視經濟解釋。事實上,從這本書開頭引用的馬歇爾的一段話看,馬氏是個重視解釋的人。重視,但他自己很少做解釋工作。不僅少做,馬氏時代的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傳統(tǒng),對真實世界的考查很馬虎。不知何解,但基本上他們沒有足夠的數據作假說驗證。 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Arnold Plant執(zhí)著于真實世界的調查。此君影響了他的學生科斯。我自己對真實世界調查的執(zhí)著,可不是受到科斯的影響——認識他時我已經寫好了《佃農理論》——而是來自老師阿爾欽的教誨。指導我寫《佃農》時,在事實資料的引用上阿師沒有放我一馬,理由是他認為我是可造之材,要苛求! 一九六七到了芝大,那里的圖書館是我用過最好的,而任何書籍找不到,他們會很快地替我從其他圖書館借來。我于是在芝大的圖書館玩了幾個月腳注追蹤游戲,尤其是英國經濟大師A. C. Pigou(庇古)的論著。這游戲是見到某書的腳注說某事實來自何方,就追溯何方,何方說是來自那里,就追溯那里。得到的結果,是書中所說的所謂事實,大部分沒有依憑,有些書引用的全部是假。我因而得到這樣的觀點:最愚蠢的學者,是那些試圖解釋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事的君子們。我自己因而不相信一般的書,選擇某些認為可信的作者,更相信的是自己的觀察,到街頭巷尾跑的習慣開始了。 一九六九年的暑期回港度假,開始跑工廠(主要是調查件工),跑法庭跑屋頂(主要是調查香港的租金管制)。這經驗不僅使我對真實的世界有了直接的認識,而更重要是察覺到自己苦功學得的經濟理論,大部分不管用。數之不盡的真實現象找不到解釋。怎么可能呢?當時行內的朋友一致認為我的價格理論有獨到之處,曾經在芝大的研究院教過價格理論,怎可以連一些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也找不到解釋?自然科學不可能有這樣的尷尬。 當時得到的結論有兩個選擇。其一是放棄經濟學,另謀高就;其二是把學得的理論大事修改,而這修改必須有真實世界現象的支持。在街頭巷尾跑的收獲甚豐,理論與概念逐步改進,只幾年對解釋有奇效。一九六九暑期之前我對當時的傳統(tǒng)理論學得差不多,要發(fā)展自己的思想,繼續(xù)街頭巷尾的玩意心安理得。 今天,我對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再沒有懷疑。世界復雜,我把經濟理論簡化到只剩需求定律。另一方面,概念要掌握得變化多而深入,因為那些所謂概念,其實是由人類行為的規(guī)律主宰的。至于那些分門別類的微觀、宏觀、貨幣理論等,原則一樣——都是人類在局限下的選擇行為的學問。微不足道的街頭巷尾所見,擴大后可能是重要的宏觀現象。真實世界的現象要知很多,因為理論的簡化與概念的掌握,要不斷地以不同的現象印證才可以學得怎樣用。 說過了,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很麻煩,這種觀察為時甚久,年逾古稀我還在繼續(xù)。但我認為,這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可以減少后學的二、三十年的時間。應該可以:我走了很多冤枉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左淘汰右淘汰,才獲得剩下來的今天自己認為是可靠可用的理論及概念。 任何學問都有很多不同的路可以走。經濟解釋也如是。有行家認為我的解釋不是解釋,倒過來,我也認為一些行家的解釋不是解釋。要選走我的路,還是他家的路,又或者要創(chuàng)立自己的,同學們要自己考慮了。 同學們不要單學我的。在起初的階段他家之說要跟進,但要快,彷佛落雨收柴。要記著,經濟學的主要用場是解釋世事,而世事的實情調查是很花時間的工作,往往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有時我逼著要染指一些生意。另一方面,如果同學沉迷于某些原理或技術上的發(fā)展,驚覺到不管用時,可能已經老了。經濟解釋的困難不僅是世事不容易拿得準,大部分的所謂理論是廢物。 三卷本的《經濟解釋》集中在我個人認為大有用場的理論及概念,也花了好些筆墨解釋一些行內普及的理論及概念為什么給我淘汰了。是一個老人家走過的路,同學們讀《經濟解釋》是跟著老人家走一趟。是一條走得通的路,通道是也,但不是唯一的。這是科學的本質吧。 張五?! 《鹨弧鹉耆率湃?/pre>內容概要
《經濟解釋》不容易讀。這是因為若要真的解釋世事,簡單的理論往往要用得相當深。比方說,所有在中學選修經濟的同學都知道的需求定律——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整本《經濟解釋》差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那樣說,雖然“需求定律”這一詞我只在“卷一”多用一點。變化多,要懂得很通透才真的可以用。作者簡介
張五常,一個書法家創(chuàng)立了合約理論,從而促成新聞制度經濟學的發(fā)展。一個攝影家重視基礎,仰慕前人,但不守常規(guī),對光與物的看法皆與眾不同。一個散文家影響了神州大地對產權及交易費用的認識,也開辟了整個中國經濟學散文的新天地。
高佬常當年以釣技雄霸西灣河海域,曾經兩次被逐出校門,是容國團的乓乒球師傅,舒巷城的背誦詩詞對手,楊官璘的手下敗將。
史提芬是阿爾欽及赫拉發(fā)的入室弟子、科斯學說的用闡師,弗里德曼主持其婚禮的人??扑鼓弥Z貝爾獎前夕,他在瑞典代表科斯的講話講得一塌糊涂。但作為哈伯格榮譽周年講座系列的首位講者,卻又講得似模似樣。
張教授在經濟學上的興趣只限于解釋世事。他少用數學,喜歡赤手空拳,憑自己改進了基礎價格理論,縱橫天下。
本書分析第一招——需求定律——的基礎。書籍目錄
神州版序原序第一章:科學的方法 第一節(jié):現象必有規(guī)律 第二節(jié):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第三節(jié):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 第四節(jié):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第五節(jié):模糊不清與互相矛盾 第六節(jié):非事實與無限制 第七節(jié):理論的真實性 第八節(jié):經濟科學的方法第二章:從自私說起 第一節(jié):個人作決策 第二節(jié):理論要約束行為 第三節(jié):自私是一個約束 第四節(jié):人的自私本質 第五節(jié):結論第三章:缺乏與競爭 第一節(jié):物品的定義 第二節(jié):什么是缺乏 第三節(jié):競爭的本質 第四節(jié):游戲規(guī)則與產權制度 第五節(jié):競爭準則的含意 第六節(jié):經濟分析與價值觀 第七節(jié):經濟學的范疇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第一節(jié):悲哀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功用是數字的定名 第三節(jié):費雪的貢獻 第四節(jié):替換定理與等優(yōu)曲線 第五節(jié):內凸定理 第六節(jié):貧窮物品與吉芬反論 第七節(jié):功用理念可以不用第五章:需求定律 第一節(jié):觀察與驗證 第二節(jié):弗里德曼的分析 第三節(jié):不變量的選擇 第四節(jié):品味不變的假設 第五節(jié):用值與換值的理念 第六節(jié):何謂價? 第七節(jié):何謂量? 第八節(jié):消費者的盈余 第九節(jié):需求的價格彈性 第十節(jié):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第六章:小試牛刀 第一節(jié):無知的含意 第二節(jié):驗證的條件 第三節(jié):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第四節(jié):單質的需求驗證 第五節(jié):多質的需求驗證 第六節(jié):成衣配額的分析示范第七章: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 第一節(jié):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第二節(jié):市場需求否決剪刀分析 第三節(jié):交易的局限條件第八章:共用品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jié):共用品的性質 第二節(jié):大師之見有問號 第三節(jié):橫看成嶺側成峰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科學的方法我坐在書桌前﹐拿起筆來﹐想人類在科學上的成就??茖W是有系統(tǒng)地解釋現象的學問﹐很有意思的。人為萬物之靈﹐一點不錯﹕我們腦子的發(fā)達﹐與其它生物相比﹐距離不可以道里計。感情的表達是藝術﹔ 理智的分析卻是科學了。人的感情往往與理智混淆。這樣﹐科學上的推斷可能被感情左右﹐弄得拖泥帶水﹐但也可以精彩絕倫﹐使人覺得妙不可言。是的﹐科學可以有藝術的美。向美追尋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學也可以有藝術性﹐有藝術的美。但科學的本質可不是藝術﹐前者是以闡釋現象為主旨的。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點感情也沒有。因此﹐說某篇科學文章是一件藝術作品﹐是恭維的話了。問題是﹐僅僅是美而不能解釋現象﹐是美中的不足﹐失卻了科學的功能??茖W家既然是人﹐我們不能期望他們是人類的例外﹐毫無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學上濫用的。原則簡單﹕科學著作可以將客觀分析與主觀感情結合﹑并用﹐但二者要分清楚。只要能這樣做﹐科學文字倒可加上感情之辭﹐點綴一下﹐減少枯燥﹐增加其可讀性。以經濟學來說﹐主觀感情與客觀分析的清楚劃分是比較困難的。不是不能做到﹐而是比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困難。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困難是﹐經濟學者也是人﹐難免將自己的價值觀混在一起﹐甚至以主觀的喜惡作為科學上的結論。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在分析時有“忘我”之能﹔這是一心二用的本領了。天生有所不逮者﹐要多加鍛煉。第一節(jié)﹕現象必有規(guī)律我的書桌在窗旁。是深秋了。紗窗外﹐風搖翠竹。在人煙稠密的香港﹐窗外可以見到茂林修竹的環(huán)境不容易。杜甫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香港的人見不到這景象也相信﹐那是為什么﹖是深秋﹐這里的竹還綠得可愛﹐那又是為什么﹖今年的氣溫下降得較早﹐只不過十一月初﹐已寒氣逼人。兩個月前我在窗外還見到的蝴蝶﹐現在不知所終。但我知道﹐明年六月蝴蝶還會再來。我怎能這樣肯定呢﹖ 窗是向東的。我每天在晚間寫作﹐沒有在書桌旁見到太陽的上升﹐有好幾年了。但我不用看見﹐也敢跟任何人打賭﹐早上我可以在書桌旁的窗外見到太陽。我見到海﹐知道海水是咸的﹐也知道潮水的高低與“月有陰晴圓缺”有一定的關系。少年時﹐我是釣魚能手。見到海﹐我就想起釣魚樂事。釣者負魚﹐但卻知道魚的品性。月圓之夜﹐烏云蓋天﹐是釣黃腳的大好時機。這是規(guī)律。大自然的規(guī)律是任何識者都會同意的。人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向窗外遠眺﹐香港置地公司所建的置富花園的房屋﹐與政府所建的廉租的華富﹐一左一右。后者比前者人煙稠密﹐任何人都會同意﹐不用調查了。在這些住宅區(qū)中較近我家的碧瑤灣﹐人口的密度比置富的還小一點。較高級的住宅﹐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規(guī)律。在更近的山坡上﹐木屋三三兩兩。這些木屋很簡陋﹐是僭建的。僭建的房子沒有地權﹐比有地權的房子簡陋得多了。這也是規(guī)律。是的﹐不管是大自然或是人為的現象﹐都有規(guī)律可尋。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找到任何現象是完全沒有規(guī)律的——雖然有些現象﹐其規(guī)律要深入研究才能發(fā)現。現象有規(guī)律﹐自古皆然。我們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既知其然﹐就很想知其所以然﹐這是人的好奇心。我們要作解釋﹐科學也就由此而起??茖W的形成是基于三個重要的信念﹐任何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都要遵守。第一﹐凡是現象或行為﹐其存在是靠主觀的判斷﹐而大家不能在這主觀上有分歧。我說太陽正在上升﹐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要是你不同意﹐認為太陽正在下降﹐那么我和你就不可能一起科學地解釋太陽的現象了。我看見的是花﹐你看見的也是花﹔我說下雨﹐你也同意雨在下﹐是科學一般化的第一個條件。當然﹐世界上有一些人﹐什么也不同意。這些人非與科學絕緣不可。奇怪的是﹐大家對主觀現象的認同﹐是莫名其妙地容易達到一致的。一個現象﹐就算主觀不同﹐同意這現象的存在也不困難。例如﹐有色盲的人﹐會同意某一種自己看不到的顏色的存在﹔失聰的人﹐聽而不聞﹐不會否認有聲音這回事。主觀的現象受到客觀的認同﹑共信﹐是科學的一個基礎。然而﹐有些主觀的事不能為大眾所認同﹐難以共信﹐所以這些事是科學以外的了。例如﹐中國昔日常提及的特異功能﹐信者言之鑿鑿﹐但不相信的人也屈指難算。我在北京曾看過最有名的特異功能的表演﹐認為假得離譜﹐就不相信了。特異功能是科學以外的事﹐不僅因為我不相信﹐也不僅因為很多人不相信﹐而是因為沒有人曾經嚴格地以考證的方法﹐使不信者信服。好比一些人相信上帝﹐另一些人不相信﹐而從來沒有人成功地證實上帝的存在。這不是說基督教或其它宗教沒有意義﹐而是說宗教非科學。科學的第二個信念﹐是前文提過的﹕所有被眾所認同的現象﹐都是有跡可尋﹐有規(guī)律的。某些現象的規(guī)律﹐要經過很大的努力才能發(fā)現或證實。經驗告訴我們﹐現象的規(guī)律一向都是那樣恒常不變﹐所以一個新現象的發(fā)現﹐雖然其規(guī)律不易找到﹐但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會堅信這規(guī)律的存在﹐百折不撓地尋求。為什么現象的規(guī)律是這樣重要呢﹖答案是﹕假若現象的發(fā)生毫無規(guī)律﹐完全是隨便或偶然(random)的﹐不可能知道與任何其它現象有聯系﹐那么這現象就不可能被有系統(tǒng)地解釋了。無跡可尋的現象﹐事前既無跡象﹐事后也沒有根據﹐好像是耶穌升天似的﹐不能以邏輯推斷。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是因為世界上沒有毫無規(guī)律的現象。這就帶來第三個必需的信念了。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一定要堅信任何事情的發(fā)生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推測(不是預測)與解釋是同一回事。假若我們推測在某些情況下﹐由于某種緣故﹐某現象會產生﹐那么這現象的產生就算是被解釋了。例如﹐蒼蠅的飛行速度及不上飛機﹐但因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在機艙內蒼蠅可以向前飛。解釋蒼蠅在機艙內可以向前飛﹐與推斷蒼蠅在機艙外飛時不及飛機快﹐是用同一理論。假若蒼蠅與飛機的速度毫無規(guī)律﹐又或是這二者的速度在不同情況下無法比較﹐那么我們就無從解釋機內或機外的飛行現象﹐科學又從何說起呢﹖ 主觀的現象要被眾所認同﹐須有固定的規(guī)律﹐而其發(fā)生或出現﹐是必有原因的。這些是科學的必需條件。第二節(jié)﹕事實不能解釋事實在科學上﹐現象(phenomenon)﹑事實(fact)﹑行為(behavior)或觀察所得(observation)是同一回事——雖然有些現象是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解釋現象往往需要非事實的抽象理論。為什么事實的解釋要牽涉到抽象的思想那方面去呢﹖答案是﹕ 事實的規(guī)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釋。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這是現象的規(guī)律——但雨的出現不能解釋云的存在。小麥在泥土中生長——這是規(guī)律——但泥土不能解釋小麥。權利界定帶來經濟繁榮——這也是規(guī)律——但繁榮不能解釋為什么有資產的權利界定﹔ 二者倒過來說﹐也沒有解釋力。事實的規(guī)律只可以使我們知其然﹐不能使我們知其所以然。假若甲現象的發(fā)生會連帶乙現象的發(fā)生﹐而我們跟說甲解釋了乙﹐或乙解釋了甲﹐我們會有兩個困難。第一﹐世界上的現象規(guī)律何其多也。數之不盡的現象規(guī)律﹐如果真的能自我解釋﹐那么在任何一門科學之內﹐理論汗牛充棟﹐各各不同﹐沒有一般性的解釋能力了。如果一個現象能解釋另一個現象﹐那么只要現象的規(guī)律發(fā)現了﹐我們以為這規(guī)律有了自我解釋﹐那么人的推理思想又有什么用場呢﹖第二﹐有規(guī)律的現象﹐在不同的情況下﹐其規(guī)律的表現可能會改變。例如﹐羽毛應該下降﹐但在風中可能上升。如果以風解釋羽毛的上升﹐那么有風而石頭不上升又怎樣了﹖我們應該以什么原則來分門別類呢﹖我們要找的原則﹐是一個科學的原理或理論。我們可以說﹐科學的一個用途﹐是將現象分門別類﹐作有系統(tǒng)的安排。布魯納(K. Brunner)說﹕事實不能以事實解釋。弗里德曼(M. Friedman)說﹕事實的規(guī)律是要被解釋的。在經濟學界內﹐說得最好的還是馬歇爾(A. Marshall)﹕“這些爭議的經驗告訴我們﹐除非經過理智的考究與闡釋﹐我們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得些什么。這也教訓了我們﹐使我們知道最魯莽而又虛偽的﹐是那些公開聲言讓事實自作解釋的理論家﹔或者無意識地﹐自己在幕后操縱事實的選擇與組合﹐然后提出如下的推論﹕在這之后﹐所以這就是原因?!?第三節(jié)﹕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我們知道﹐同一件物品﹐在很高的山上其重量是會減少的。地心吸力的理論解釋了這個現象。但在牛頓之前﹐人們會怎樣想呢﹖我們知道在很高的山上﹐氣溫會下降﹐于是我們說﹐寒冷的溫度﹐由于某些緣故﹐會使物體的重量減少。這是理論。要證明這理論是對的﹐我們把同樣的物品拿到海平之地﹐把它放在冰凍的房內﹐衡量其重量﹐發(fā)覺重量沒有減少﹐那么溫度與重量之說就被推翻了。下文將會解釋﹐凡是有解釋能力的理論﹐一定要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refutable by facts)﹐但卻沒有被事實推翻。以溫度下降來解釋物體重量減少這個理論被事實推翻了﹐我們應不應該視之為錯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假若我們不管其它情況﹐任何被事實推翻的理論看為是錯﹐那么所有理論都是錯了的。那不成。被事實推翻了的理論可以挽救。以物體在高山的重量來說﹐溫度下降之說被推翻了﹐但我們可以說﹐在高山上﹐不僅氣溫較低﹐風也較大。于是﹐我們再作實驗﹐將同樣的物品放在冰寒之室后﹐加上風扇﹐再衡量其重量。這一衡量﹐又發(fā)現那溫度之說是被推翻了的。我們再接再厲﹐指出高山上的山坡是傾斜的。于是在有風扇的冰室內加上斜板﹐將物品安置在斜板上衡其重量﹐又發(fā)覺溫度之說不可信。絕不氣餒﹐我們繼續(xù)指出高山的位置海拔上升。于是﹐我們耗巨資﹐將冰室高筑至云霄。終于﹐我們重復了高山上的情況﹐有冰寒﹐有風扇﹐有斜板﹐有高度﹐物體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溫度的理論是被證實了的。這個理論沒有錯﹐但卻是一個特殊理論(ad hoc theory)。特殊理論也是理論﹐不過因為過于特殊﹐一般性的解釋能力就談不上。不是因為理論的內容不足﹐而是內容太多﹐以致內容稍為一改﹐理論就被推翻了。任何科學理論﹐即使被事實推翻﹐我們總可多加條件來挽救的。但挽救理論是須付代價的。過大的代價不應該付。一個特殊得只能解釋一個現象而完全不能伸展到其它現象去的理論﹐毫無一般性的功能﹐解釋力小之又小﹐其代價是太大了。被事實推翻了的理論可以挽救﹐也往往應該挽救﹐但不應該付出過大的代價。代價是否過大的衡量準則﹐是要基于一般解釋力的大小。大小有程度之分。我們不應該見一個理論的解釋力不夠廣泛就放棄它——今天不夠廣泛的理論﹐明天可能有較廣泛解釋力的取而代之﹐但在此之前﹐不夠廣泛的理論可能是最有用途的了。世界上有真理﹐但沒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論替代的理論。科學的進步﹐不是因為對的理論替代了錯的﹐而是有較廣泛解釋力的﹐替代了較狹窄的。人的思想可以進步﹐今天認為是絕佳的﹐明天可能被更有用場的替代了。今天﹐我們還未能為人類的思想能力畫上句號。二戰(zhàn)以來的科學突飛猛進﹐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人的思想所及可能永無止境。一個特殊理論﹐若是特殊到只能解釋一個現象—— 如上文所述的例子﹐只能解釋某物體在高山上的重量——是站在科學理論的一個極端﹐完全不能一般化﹐用場極少。站在另一端﹐卻是一般化得離譜﹐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可能是錯的“理論”。不可能錯﹐因為沒有內容。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套套邏輯(tautology)了。特殊理論內容太多了﹐而套套邏輯則沒有內容??扇〉睦碚摡o一定是在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之間。所謂套套邏輯﹐是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錯。說得更嚴謹一點﹐套套邏輯不可能被想象為錯﹗舉一個例﹐假若我說﹕“四足動物有四只腳?!?這怎可能錯呢﹖句子內的后半部重述了前半部的意思﹐即使我們花很大工夫也不可能想象到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是錯的。在地球上﹑火星上它不會錯﹐在宇宙任何地方它也不會錯。這句話的一般性厲害﹐但內容究竟說了些什么﹖其實什么也沒有說﹗我們想破腦袋也知道是對的﹐但不知其內容。那是說﹐套套邏輯的內容是空洞的﹐半點解釋能力也沒有。一般而言﹐套套邏輯不是“四足動物有四只腳”那么簡單﹐那么一目了然??辗憾鴽]有內容的﹐而又不可能錯的“理論”多的是﹐很多時大學博士也不易察覺。且讓我舉些例子吧。在經濟學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然而﹐一個人抽煙或跳樓﹐卻對自己有害。假若我們說抽煙或跳樓的行為﹐是因為“爭取個人最大利益”﹐那就是套套邏輯了。在這假設下﹐任何行為都算在其內﹐以“爭取個人最大利益”來“解釋”抽煙或跳樓﹐不可能錯﹐因為假設的本身是一般地包括了人的所有行為。如果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定義地﹑空泛地被解釋了﹐整個經濟學就沒有什么內容。舉另一個例子。有一位經濟學者﹐試圖以事實考證私營企業(yè)的生產成本是否該企業(yè)所能做到的最低成本。根據經濟學的定義﹐所有私營企業(yè)﹐為了要圖私利﹐必定會盡可能減低生產成本。于是﹐這位學者所試圖考證的是套套邏輯﹐不可能錯﹐但沒有內容﹐因為定義本身不容許有可以減低生產成本而又故意不減低的行為。弗里德曼(Friedman)對這位學者的考證工作﹐可圈可點地下評語﹕“愚蠢的問題﹐當然會得到愚蠢的答案﹗”什么是愚蠢的問題呢﹖不可能有第二個答案的問題——或答案不可能是錯的問題——就是愚蠢了。是的﹐套套邏輯不一定膚淺﹐往往不是一目了然﹐有時飽學之士也看不出來。四十多年前﹐一位哈佛大學的研究生拿到經濟學博士銜﹐其論文獲該校選為最杰出并頒以獎狀。后來該論文出版成書﹐大事宣揚。阿爾欽(Alchian)讀后寫的書評更有名。阿氏精辟地指出﹐獲獎的整篇論文都是套套邏輯﹐不可能錯﹐沒有內容。這書評使哈佛尷尬之極。試想﹐一個博士生的套套邏輯﹐可以使大名鼎鼎的哈佛經濟學系的高手教授也看不出來﹐我們又怎可以低估這種邏輯的“高深”呢﹖ 我說套套邏輯不可能錯﹐沒有內容﹐但并沒有說這種言論不可能是重要的概念。事實上﹐很多重要的科學理論﹐是來自不可能錯的套套邏輯提供的觀點或概念的。套套邏輯有一點可取特色﹕它有極大的一般性。假若我們能把范圍加以約束﹑收窄﹐有時可以促成一個有內容的——可能錯的——理論﹐其解釋能力之強﹐令人拍案。在經濟學內我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例如上文所提及的“爭取個人最大利益”與抽煙﹐把這二者天經地義地——好像下定義似的——混為一談﹐是套套邏輯﹐沒有內容﹔但如果我們能加進一些約束條件(即局限條件)﹐使我們能推斷在什么情況下一個人會多抽煙﹑少抽煙﹐或戒煙﹐那么理論就有內容﹐可以被驗證。另一個更為明顯的﹐從套套邏輯變?yōu)榇笥杏脠龅睦碚摰睦萤o是貨幣學說中的幣量理論。這理論的起點分明是套套邏輯﹕貨幣量(M)乘貨幣的流通速度(V)﹐等于物品的價格(P)乘物品的成交量(Q)。這個MV=PQ 的方程式不可能錯﹐是因為前者(MV)與后者(PQ)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看同一數量。既然不可能錯﹐這方程式就成為一個定義﹐可以寫為MV≡PQ了。很顯然﹐這定義沒有解釋什么。然而﹐因為提供了一個看世界的角度﹐有啟發(fā)力﹐如果能適當地加以約束﹐就變?yōu)橹匾膸帕坷碚摡o大有解釋力了。費雪(I. Fisher)﹑弗里德曼等學究天人﹐成功地指出在什么情況下貨幣的流通速度(V)大致上是固定的﹐繼而指出幣量(M)與價格(P)的連帶關系。幣量理論搞出千變萬化﹐異彩紛呈﹐歸根究底﹐還是源于一個套套邏輯的概念。有人說﹐四十多年來在經濟學大行其道的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是套套邏輯。我認為科斯定律大有用場﹐是因為識者可以技巧地加上約束﹐千變萬化﹐推出不少具有解釋現象能力的假說。同是套套邏輯﹐到了本領不同的人手上﹐會有截然不同的威力。那些批評科斯定律是套套邏輯而置諸度外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至于科斯定律是什么﹐我們要到本書的卷三才詳盡地分析。我們可在特殊理論及套套邏輯這兩個極端之間下些結論。特殊理論內容過多﹐只能特殊地解釋一個現象﹐沒有一般性的解釋力。但特殊理論總要比完全沒有理論好。凱塞爾(R. Kessel)說得好﹕“沒有任何理論在手﹐什么辯論也勝不了?!敝荒芙忉屢粋€現象﹐是比一個現象也解釋不了優(yōu)勝的﹐雖然可取的科學理論﹐必定有一般性﹔不然的話﹐理論多如現象﹐豈不是亂七八糟了﹖ 另一個極端是﹕套套邏輯廣泛之極﹐不可能錯﹐但如此一來﹐其內容就變得空洞﹐不邊際。套套邏輯的解釋能力﹐比特殊理論還有所不如。但套套邏輯可以是重要的概念﹐可以有啟發(fā)性﹐可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看世界。認為套套邏輯內容空洞而置之不理﹐可能走了寶。我們不要放棄新的角度看世界﹐要嘗試加上約束或局限條件﹐為套套邏輯增加內容﹐希望能把“定義”變?yōu)榭梢越忉尙F象的理論。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釋世事的理論﹐永遠是在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這兩個極端之間??茖W的進步﹐往往是從一個極端或另一個極端開始﹐逐步地向中間發(fā)展的。編輯推薦
《經濟解釋(卷1):科學說需求(神州增訂版)》編輯推薦:張五常自稱《經濟解釋》是 “認真寫成的最后一本經濟學著作”。被世人公認為是集張五常平生學術功力之大成,也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經典著作。《經濟解釋》三卷本基本囊括了張教授的學術思想。1982年,張教授在港大的就職演說中倡導:讓我們做經濟解釋的弄潮兒。這本集子,正是這一思想的貫徹?!督洕忉尅废盗兄鲝慕洕鷮W的角度出發(f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行為。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產權和交易費用理論?!督洕忉尅钒ㄈ肀荆骸犊茖W說需求》、《供應的行為》和《制度的選擇》。它邏輯劃一、前后連貫、一氣呵成,并無“微觀”與“宏觀”之分。卷二《供應的行為》分析了生產與供應與需求的關系,細說了有關生產的多種價值觀念,從理論入手分析具體的經濟現象。卷三則是前兩卷的基礎,從新制度經濟學的高度出發(fā),細說了科斯定律、產權結構與合約結構、價格控制理論、生產要素的合約安排等新制度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名人推薦
本書的特色在于追究經濟學原理中各基本結論的概念基礎和運思過程,不像一本普通的教材,著重于讓讀者理解和運用這些結論。 ——豆瓣網友有幸拜讀完《經濟解釋》后,卻發(fā)現張先生竟把經濟學的文章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讓我深深地敬佩起張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 ——新浪博客網友張老的思想精華在這套《經濟解釋》系列書里體現地可謂淋漓盡致了。他那不同于尋常人的思想和語言,拿來應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總是顯得那么貼切、合適。 ——卓越網友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