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 作者:李向平 頁數(shù):333
Tag標簽:無
前言
2006年10月安倍晉三首相的“破冰之旅”和今年4月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重啟了改善中日關系的希望之窗。從戰(zhàn)略高度審視未來,構筑新時期的戰(zhàn)略互惠合作,實現(xiàn)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fā)展,又成為兩國政府和領導人的共識。正是在這一時候,我們迎來了中日邦交正?;?5周年。35年前的9月,田中角榮首相與大平正芳外相前來北京,兩國政府領導人會談,高瞻遠矚,面向未來,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簽署聯(lián)合聲明,實現(xiàn)了中日關系正常化,開辟了中日友好合作的新時代。這一幕歷史性場景,后人永遠不會忘記。我有幸曾多次訪問日本,在列島的東西南北,從城市到鄉(xiāng)村,走過許多地方,也在國內(nèi)接待過日本各界的很多朋友,深感兩國從政府到民間對睦鄰友好合作的強烈意愿。1992年10月紀念中日邦交正?;?0周年時,我有幸陪同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兩陛下訪問了北京、西安和上海,親聆他向中國人民表示:“在兩國關系悠久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一段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天皇的友好情誼,使兩國人民都感到溫暖。縱觀中日兩國關系史,既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史,也有近代閂本軍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史。然而,今天,我們和后代都生活在21世紀,“二戰(zhàn)”后的中日關系史更為重要。它離得近,還在發(fā)展,與兩國人民的福祉密切相關,每天都在續(xù)寫著新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后的中日關系,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從1952年開始的10年是“民間往來”;從1962年中日備忘錄貿(mào)易開啟后的10年是“半官半民”;而從1972年中日復交至今,是長達35年的“官民并舉”階段。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坎坷,不可能阻止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向前發(fā)展。目前,中日政府和民間的友好合作已盛旺于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教等各領域,澎湃向前,不可阻擋。我們不應忘記,中日關系發(fā)展到今天,是多年來兩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眾多的仁人志士和廣大愛好和平的民眾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果。在迎接中日邦交正?;?5周年的日子里,重溫兩國關系的這一段歷史,我認為是有益的??啾M甜來,溫故知新,人們應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現(xiàn)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難忘的歲月》,所記載的是我們曾所見所聞所歷的重要事件。書中所懷念的賢人,都是戰(zhàn)后中日友好事業(yè)的奠基者和掘井人,他們?yōu)橹暙I了自己的力量、智慧、財產(chǎn),甚至生命。這本書打開了我們記憶的窗口,對讀者了解、研究、探討戰(zhàn)后中日友好關系的發(fā)展進程大有裨益。這本書出于中日兩國20余名作者之手,他們大多是新聞界名筆,曾長年從事日本或中國問題的研究和新聞報道,并分別在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不同時期里作為常駐記者派駐對方國家。他們是中日關系史上重大事件的見證人,又是這本書的策劃者和撰稿人。他們通過手中的筆和鏡頭,將那段歷史上有價值的資料和精彩的瞬間濃縮于這本《難忘的歲月》中。除中日記者外,一些親歷當年重要事件的日本朋友,如日本前外相園田直的夫人園田天光光、“民間大使”西園寺公一的公子西園寺一晃等,也為本書撰寫了回憶文章。這些當事者的記錄,真實客觀,是珍貴的歷史檔案,有些臺前幕后的舊事軼聞為首次披露,生動感人,可讀性也很強。本書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日子里以中、日兩種文字出版。希望讀者能從中了解戰(zhàn)后兩國友好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緬懷那些為此奮斗、獻身的仁人志士,共同維護艱難締造的中日關系,爭取兩國友好合作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歷史是過去的事,但它不會消失,永遠活在兩國人民的心中。先輩們的功績,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yōu)槟类徲押煤凸餐l(fā)展而奮斗。
內(nèi)容概要
《難忘的歲月:中日記者見證的兩國關系》是一本跨國界的文章合集。中日兩國20余位新聞名筆分別在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天的不同時期里派往對方國家擔任常駐記者,作為戰(zhàn)后兩國關系發(fā)展史上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將珍貴的文字資料和精彩的鏡頭濃縮于這《難忘的歲月:中日記者見證的兩國關系》里,引領我們走進那段難忘的歲月。
書籍目錄
序開啟中日關系的希望之窗風風雨雨的歷程為中日關系正?;疾ā浰纱逯t三先生三次訪華LT貿(mào)易日方創(chuàng)始人之一——高磚達之助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前前后后一段鮮為人知的締約“秘話”——日中和平友好條約與園田直園田天光光女士的回憶重走鄧小平訪日之路專訪日本天皇中國記者眼中的天皇溫家寶總理“融冰之旅”兩邊有家人協(xié)助日僑回國 促進中日友好從戰(zhàn)犯管理所里走出來的真誠朋友日本遺孤的故事戰(zhàn)爭孤兒的日本尋親路——與時間的較量盈盈一水間中日互派常駐記者紀實——首任駐日記者的回憶在北京任常駐記者的日子——首任駐華記者的回憶“中國的窗口”——周恩來“方式”與記者朱镕基總理與日本市民對話鄧小平與中日經(jīng)濟交流潤物細無聲——談日本政府對華日元貸款鑒真的遺產(chǎn)起點——日本人制作的首次中國電視轉播節(jié)目“把馬拉松賽辦到天安門廣場”故人與故事隨父移居北京的日子生命之火不熄——追憶白土吾夫先生永遠的摯友——記日本國貿(mào)促理事長中田慶雄日本綠色使者——遠山正瑛良友嘉禾傳友情——憶日本水稻專家藤原長作和原正市綠色的思念——追憶日本綠化老人菊池善隆本書作者、合作者暨圖片提供者一覽表
章節(jié)摘錄
巖城:不光是在這個問題上。所謂極少數(shù)人,日本、中國都有。既然是極少數(shù),就不能讓這些人代表全部。難道不是這樣嗎?安倍首相訪華時達成了一致,日中之間開始共同研究歷史。這件事,雖然曾幾次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實現(xiàn)還是第一次。我想,這件事的意義在于進行這項研究,而不在政治層面上將問題政治化。重要的是首先要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使之能提出大量的史料和證據(jù),以便能夠客觀、科學地進行學術性研究。孫:中國人的想法是大多數(shù)日本人是受害者,鼓吹戰(zhàn)爭的只是一小撮,從小受的教育都是這樣的。日本國民也有這種意識嗎?巖城:我手頭沒有與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數(shù)據(jù)。孫先生有常駐日本的經(jīng)歷,感覺怎么樣?孫:中國人重原則,事情的妤壞清楚,黑白分明。有些日本人即使心里認為那場戰(zhàn)爭不好,也不明確說出來。比如對甲級戰(zhàn)犯戰(zhàn)爭責任的認識上,有些人不是挺暖昧的嗎?巖城:我認為,用“日本人”這樣一個詞去涵蓋日本民眾是不可能的。比如,有戰(zhàn)爭體驗的一代人和沒有戰(zhàn)爭體驗的一代人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去靖國神社,除了祭掃親人亡靈并沒有別的目的。去問這些人甲級戰(zhàn)犯對與錯,是否可取呢?用鄧小平常用的話,也許可以說:應該“實事求是”。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人因所處的立場不同而有種種想法,很難用一個詞去作區(qū)分。劉:的確有各種各樣的人,在中國也是這樣看的。對被迫參加那場戰(zhàn)爭而失去了生命的人,他們的親人們?nèi)サ磕?,是自然的事情。我認為,這與祭拜甲級戰(zhàn)犯完全不同。對此,中國是主張要區(qū)分開來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胡錦濤“特別叮囑”了對方,他說我們要相互遵守三個文件,并要求曰方不要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了。請日本的各位體會到中國人民的這種感情。從中國來看,那么多人被殺戮,那么多人的親人被殺害,請不要做那種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的事情了。巖城:我認為,這需要在一般國民層次上給予理解。這就是說,我們有必要開展交流,使一般國民能理解這種感情、心情,以及理解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在政治層面上,即使再怎樣用政治文件進行確認,如果在國民層次上發(fā)生了與之不同的狀況,那也是不會結出果實來的。可以把三個文件作為紀念碑、出發(fā)點來確認,但今后能否進行交流使之豐滿起來?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孫:這里,我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對待歷史。歷史是翻過去的一頁,是過去的事情,我認為,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和經(jīng)驗,要讓歷史成為歷史。兩國關系,不僅僅是100余年來的歷史教訓,還有2000多年來的歷史財富。中國不會把歷史當作一張牌來為難日本。中國人其實已把歷史的一頁翻過去,可是日本有一部分人卻非要搬出來。我們還是要以史為鑒,使之變成財富。劉:關于歷史問題,哈佛大學的入江昭教授在《外交論壇》雜志上發(fā)表了《文化與外交》一文,說得很到位。他說:“部分日本有識之士中,有人持有這樣的意見:把曰中歷史問題歸結為防衛(wèi)和貿(mào)易問題,認為中國政府提出過去的戰(zhàn)爭是為了從日本獲得巨額援助;對日本教科書如何定義那場戰(zhàn)爭說三道四是干涉內(nèi)政。這些見解忽視了國際關系中的文化側面。對中國人而言,19世紀以后的歷史是一部受屈辱的歷史,這種認識是國家賴以成立的基礎。如果對此麻木不仁,曰中關系就永遠不能有飛躍性的發(fā)展?!比虢显谶@篇文章中所說的“國際關系中的文化側面”,即19世紀以后的中國近代史,就是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吧。孫:指出這一點很重要啊。劉:在這次首腦會談中也提出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鑒,我想有三點。一是兩千多年的友好史,一是時間雖短但實際存在著的不幸的歷史,再有的是戰(zhàn)后60年兩國人民共同構筑了嶄新的中曰關系。35年前,在那么艱難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兩國復交了,這也是一個“鑒”,是一個有益的教訓。所以,說到以史為鑒時,不是只提那場不幸的戰(zhàn)爭,而是要把三個階段都作為“鑒”。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說在日本國民中有這樣的聲音:“我們已經(jīng)道歉好多次了,怎么還讓我們道歉?究竟道歉幾次才算完!?”你們聽說過嗎?巖城:關于這一點我倒想,最近中國國內(nèi)似乎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言論,“噢,原來日本人是這么看的,不能讓有這種看法的人越來越多啊”。所以溫家寶總理在國會演說中說:“要積極評價日本領導人對歷史問題所表明的態(tài)度?!蔽艺J為這有很大的意義。由于中國首腦有了明確的說法,人們就會認為,噢,中國政府領導人也不認為曰本還沒有道歉。所以我期望,這次演說將成為一個分水嶺。孫:說中國非要抓著歷史不放,那是誤解。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訪問中國的日本人就過去的事表示道歉時,中國方面反而表示,“那都是過去的事啦,讓過去的事過去吧”,當時是那樣的氣氛。中日之間在歷史問題上出現(xiàn)爭論,基本上都是日本某些政治家“放言”的時候。對這些否認歷史的講話,中國人感到難以理解。我個人認為,日本國民的大多數(shù)是正視歷史的,否認歷史的只是少數(shù)人。另外,有看法認為,“反省”與“謝罪”在含義上也有不同。對此,不少中國人覺得心里不舒服,也是事實。P12-15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跨國界的文章合集。中日兩國20余位新聞名筆分別在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天的不同時期里派往對方國家擔任常駐記者。作為戰(zhàn)后兩國關系發(fā)展史上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將珍貴的文字資料和精彩的鏡頭濃縮于這本書里。引領我們走那段難忘的歲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