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后評價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唐德善、 蔣曉輝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9-03出版)  作者:唐德善,蔣曉輝 著  頁數:452  

前言

黑河發(fā)源于青海祁連山北麓,流經青海、甘肅、  內蒙古三個省(自治區(qū)),是我國重要的跨?。ㄗ灾螀^(qū))  內陸河。長期以來,  黑河水哺育了流域內的廣大人民,孕育了燦爛的歷史文化。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  中游用水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下游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進入21世紀,在黨中央、  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部署下,黑河流域開展了大規(guī)模綜合治理和水量統(tǒng)一調度。歷經9年努力,張掖市已建成為全國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黑河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  中游地區(qū)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fā)展,進入下游水量逐年增加,有效遏制了黑河下游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趨勢,促進了全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唐德善、蔣曉輝等有關專家學者,在深入調研和專題研討的基礎上,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采用科學的方法,對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開展后評價工作,撰寫了本書。本書從全流域角度,對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客觀評價了其實施效果,科學分析了其對流域生態(tài)、社會、經濟、節(jié)水等方面的影響。本書的出版,將為黑河生態(tài)調水和內陸河流域綜合治理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實施依據,對我國今后的水利工程后評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強和改進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切實用好國家建設投資資金,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發(fā)改投資[2008]2959號)。該辦法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制度并促進有效實施,以提高政府投資決策水平和投資效益。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項目為國家重點建設的水利項目,該項目的后評價工作,契合了這一項目管理的新要求,為水利項目后評價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應用范例。內陸河流域生態(tài)調水和綜合治理后評價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希望廣大水利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新問題,不斷總結新經驗,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和方法,努力推動水利項目后評價工作,為全面提高我國水利建設項。目的科學決策水平和投資效益作出新的貢獻。

內容概要

  黑河是我國最大的跨?。ㄗ灾螀^(qū))內陸河?!逗诤诱{水及近期治理后評價》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和諧發(fā)展思想和科學方法客觀、全面、公正地評價了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的效果,分析其對黑河流域生態(tài)、社會、經濟、節(jié)水的影響;客觀反映黑河流域調水及近期治理的實際過程和全貌,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為今后黑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提供基本支撐,為流域水資源科學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及水利工程建設提供基本依據,并為其他內陸河的全面整治和科學調水提供借鑒?!  逗诤诱{水及近期治理后評價》主要內容包括:評價理論和方法、項目過程評價、黑河調水實施與效果評價、增泄水量及來源分析評價、生態(tài)效果評價、經濟評價、社會影響評價、項目目標及持續(xù)性評價、結論與建議等?!  逗诤诱{水及近期治理后評價》既可供涉水的水利、農業(yè)、林業(yè)、環(huán)境等部門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員和決策者參考、學習,也可作為上述部門,社會、經濟科學學術機構,大專院校師生全面了解后評價的重要參考書。

書籍目錄

序序二序三前言理論篇1 黑河流域概況1.1 自然地理概況1.2 社會經濟概況1.3 水資源狀況1.4 調水及治理前存在問題2 黑河項目概況2.1 規(guī)劃背景2.2 規(guī)劃目標與措施2.3 調水及近期治理實施情況3 項目后評價研究3.1 后評價發(fā)展概況3.2 黑河項目后評價必要性3.3 黑河項目后評價流程3.4 黑河項目后評價方法3.5 黑河項目后評價的主要目的3.6 黑河項目后評價的基準時點及評價3.7 黑河項目的組織形式3.8 黑河項目成果4 后評價理論基礎4.1 項目過程評價理論4.2 調水實施與效果評價理論4.3 增泄水量及來源分析評價理論4.4 生態(tài)效果評價理論4.5 經濟效果評價理論4.6 社會影響評價理論4.7 項目目標及可持續(xù)性評價理論4.8 綜合評價理論上游篇5 上游項目過程評價5.1 項目批復建設的主要內容5.2 資金撥付及使用情況5.3 項目完成情況5.4 工程運行情況5.5 典型項目評價5.6 項目過程綜合評價6 上游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6.1 評價思路及方法6.2 上游水源涵養(yǎng)特點6.3 水源涵養(yǎng)能力改善分析6.4 上游水源涵養(yǎng)能力綜合評價7上游生態(tài)效果評價7.1 生態(tài)樣方的選擇7.2 草地圍欄封育調查7.3 人工造林7.4 天然林封育7.5 祁連縣黑土灘沙化治理7.6 對自然生態(tài)的影響7.7 上游生態(tài)效果綜合評價8 上游經濟效果評價8.1 肅南縣經濟效果評價8.2 祁連縣經濟效果評價8.3 治理工程的經濟效果分析8.4 上游經濟效果綜合評價9 上游社會影響評價9.1 社會影響具體評價9.2 社會影響綜合評價9.3 社會影響評價結論10 上游項目目標及可持續(xù)性評價10.1 項目目標評價10.2 可持續(xù)性評價10.3 目標及可持續(xù)性評價結論11 上游近期治理后評價的結論與建議11.1 綜合評價11.2 研究結論11.3 對策建議中游篇12 中游項目過程評價12.1 評價標準的建立12.2 典型工程的過程評價12.3 項目過程分類評價12.4 中游項目綜合評價13 中游調水實施與效果評價13.1 水量調度綜述13.2 六年調水實施情況評價13.3 調水效果評價14 中游增泄水量評價及來源分析14.1 調度措施增泄水量評價14.2 節(jié)水措施增泄水量評價14.3 增泄水量來源分析15 中游生態(tài)影響評價15.1 生態(tài)影響后評價的具體內容15.2 生態(tài)影響綜合評價15.3 生態(tài)影響評價結論及建議16 中游經濟效果評價16.1 國民經濟評價思路16.2 評價原則和依據16.3 國民經濟評價的主要指標16.4 工程效益分析16.5 典型灌區(qū)國民經濟分析16.6 綜合評價結論17 ”中游社會影響評價17.1 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17.2 社會影響主要方面評價17.3 社會互適應性評價17.4 IAHP-SA-FCA模型綜合評價17.5 社會影響綜合評價18 中游項目目標及持續(xù)性評價18.1 項目目標評價18.2 項目持續(xù)性評價18.3 項目目標及持續(xù)性評價結論19 中游評價結論與建議19.1 評價結論19.2 存在問題19.3 對策建議下游篇20 下游調水和治理實施過程評價20.1 近期治理實施過程評價20.2 黑河下游調水實施過程評價21 下游調水及治理增泄水量評價21.1 基準時段的選擇21.2 主要控制斷面增泄水量21.3 調度前后年內來水過程評價21.4 河道輸水效率變化評價21.5 河道過水時間、斷流天數評價21.6 下游河道過水長度評價22 調水對黑河下游地下水位的影響22.1 黑河下游地下水對調水的整體響應22.2 調水對地下水埋深影響強度分析22.3 調水后地下水埋深在縱向上的響應22.4 調水后地下水埋深在橫向上的響應22.5 調水對下游地下水位的影響總結23 調水和治理對下游生態(tài)的影響23.1 地下水埋深與植被的響應關系23.2 黑河下游生態(tài)變化的遙感分析23.3 典型植物對調水的響應23.4 對東居延海植被的影響23.5 調水對下游生態(tài)影響的樣方調查23.6 調水對下游綠洲景觀多樣性的影響23.7 治理工程對植被的影響23.8 年沙塵暴日數在調水和治理前后的變化23.9 動物對調水和治理的響應23.10調水和治理對下游生態(tài)的影響總結24 下游調水和治理社會經濟效果評價24.1 經濟效益評價24.2 社會效益評價24.3 管理效益評價25 下游調水和治理效果綜合評價25.1 水資源、生態(tài)及社會經濟等響應指標選取25.2 評價指標的判別標準、指標數據與權重25.3 評價結果分析26 下游調水及治理目標和可持續(xù)性評價……綜評篇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在黑河上游的肅南縣,據1999年全縣監(jiān)測調查統(tǒng)計,草原沙化、退化、鹽堿化現(xiàn)象嚴重的面積已達950多萬畝,占全縣可利用草原面積的一半以上。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草地儲草量降低,載畜能力下降,該縣林間草地、灌木林被牲畜啃食過度,水源涵養(yǎng)林遭到破壞,河流來水量銳減。黑河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由于地表植被破壞,上游草地和森林的水源涵養(yǎng)功能降低,近10年來肅南地區(qū)地下水位下降2m之多,部分鄉(xiāng)村還多次遭受洪災襲擊,風沙天氣比往年多了,沙塵暴天氣也頻頻出現(xiàn)在草原上,1994-1999年肅南縣由于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000多萬元。流域祁連山地森林區(qū),20世紀90年代初森林保存面積僅約100余萬畝,與建國初期相比,森林面積減少約16.5%。森林帶下限高程由1900m退縮至2300m。在甘肅的山丹縣境內,森林帶下限平均后移約2.9km。祁連地區(qū)共有山地草甸1700多萬畝,1999年可利用的僅有800多萬畝,草地沙化面積達300萬畝。7.中游存在的生態(tài)問題中游地區(qū)主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土地沙漠化與鹽堿化、水環(huán)境污染等。具體表現(xiàn)在:中游部分地區(qū)如金塔、高臺等地在1990年以來沙漠化仍呈擴張趨勢;鹽堿化土地面積有所增加;水污染嚴重且呈發(fā)展態(tài)勢,西部子水系水污染已十分嚴重,東部子水系水污染已達三級,由于缺乏監(jiān)測與防治措施,河道環(huán)境容量較小,潛在污染趨勢不容樂觀,另外淺層地下水咸化趨勢明顯,城鎮(zhèn)地下水污染趨勢加?。挥捎诖罅繅ɑ脑斐刹莸孛娣e大幅度減少,尚存草地由于高強度過牧而退化嚴重,不合理的產業(yè)結構不僅限制了區(qū)域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而且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導致其他諸如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等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連鎖反應。8.下游存在的生態(tài)問題河道斷流加劇,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黑河下游狼心山斷面斷流時間愈來愈長,根據內蒙古自治區(qū)反映,黑河下游斷流時間由20世紀50年代的約100天延長至1999年的近200天,而且河道尾閭干涸長度也呈逐年增加之勢。西居延海、東居延海水面面積50年代分別為267km2、35km2,已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60年代以來,有多處泉眼和沼澤地先后消失,下游三角洲下段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質礦化度明顯提高,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嚴重惡化。天然林面積大幅度減少。1958-1980年,下游三角洲地區(qū)的胡楊、沙棗和檉柳等面積減少了86萬畝,年均減少約3.9萬畝,另據航片和TM影像資料判讀,1980一1994年,植被覆蓋度大于70%的林地面積減少了288萬畝,年均減少約2l萬畝。胡楊林面積由5。年代的75萬畝減少到現(xiàn)在的34萬畝?,F(xiàn)存的天然喬木林以疏林和散生木為主,林木中成、幼林比例失調,病腐殘林多,生存力極差。湖盆區(qū)的梭梭林也呈現(xiàn)出殘株斑點狀的沙漠化現(xiàn)象。草地嚴重退化,自1980年以來,黑河下游三角洲地區(qū)植被覆蓋度大于70%的林灌草甸草地減少了約78%,覆蓋度介于30%一70%的湖盆、低地、沼澤草甸草地以及產量較高的4、5級草地減少了約40%;覆蓋度小于30%的荒漠草地和戈壁、沙漠面積卻增加了68%。草本植物種類大幅度減少,草地植物群落也由原來的濕生、中生草甸草地群落向荒漠草地群落演替。土地沙漠化和沙塵暴危害加劇,根據1960年和1986年的航片TM影像資料判讀,下游額濟納旗植被覆蓋度小于10%的戈壁、沙漠面積約增加了462km2,平均每年增加23.1km’。隨著土地沙漠化面積增加,沙塵暴危害加劇。以1993年5月5日發(fā)生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特大沙塵暴為例,阿拉善地區(qū)即為重要沙源之一,在受其嚴重影響的新疆東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寧夏大部、內蒙古西部地區(qū),農作物受災560萬畝、死亡85人、傷264人、死傷牲畜120萬頭,部分公路、鐵路運輸及供電線路中斷,經濟損失達5.5億元。

編輯推薦

《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后評價》從全流域角度,對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客觀評價了其實施效果,科學分析了其對流域生態(tài)、社會、經濟、節(jié)水等方面的影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黑河調水及近期治理后評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