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參菇栽培技術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作者:趙榮艷,段毅 編  頁數(shù):142  

內容概要

  白參菇概述,生物學特性,生產(chǎn)設施,原、輔材料,菌種生產(chǎn)技術,加工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文字通俗易懂,科學性、可操作性強,可供廣大菇農,食用菌生產(chǎn)場、專業(yè)戶,農業(yè)技術員以及食用菌經(jīng)銷人員閱讀,亦可供農業(yè)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參考。

書籍目錄

一、概述(一)白參菇的分類地位與名稱(二)白參菇的經(jīng)濟價值(三)白參菇的研究簡介(四)白參菇的栽培狀況和市場前景二、白參菇的生物學特性(一)形態(tài)特征(二)自然生態(tài)習性(三)產(chǎn)地分布(四)生活史及遺傳特性(五)人工栽培條件三、白參菇的生產(chǎn)設施(一)菌種廠房設置(二)菌種生產(chǎn)設備(三)機械設備(四)栽培生產(chǎn)場所四、原、輔材料選擇(一)主要原料(二)輔助原料(三)常用消毒與殺蟲藥劑五、白參菇菌種生產(chǎn)(一)優(yōu)質菌種的選育(二)滅菌消毒與無菌操作(三)母種分離與培育(四)原種制作技術(五)栽培種制作技術(六)液體菌種制作技術(七)菌種質量鑒別(八)菌種保藏六、白參菇栽培技術(一)房棚要求(二)栽培季節(jié)(三)生產(chǎn)工藝流程(四)培養(yǎng)料配方(五)配制方法(六)裝栽培袋(七)滅菌(八)冷卻接種(九)室內養(yǎng)菌管理(十)熟化培養(yǎng)(十一)催蕾出菇管理(十二)子實體生長階段管理(十三)采收加工(十四)養(yǎng)菌再出菇(十五)廢料再利用七、白參菇加工技術(一)常用貯藏保鮮方法(二)干制技術八、白參菇常見病蟲害及防治對策(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二)主要蟲害及其防治附錄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二、白參菇的生物學特性 ?。ㄒ唬┬螒B(tài)特征  1.白參菇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  白參菇子實體小型。子實體為側耳狀、扇形、腎形或掌狀開裂,通常覆瓦狀疊生、簇生或群生,形似小菊花。菌蓋長為0.6~5厘米,寬0.8~3厘米,厚0.1~0.3厘米,菌蓋上表面白色、灰白色、肉褐色至黃棕色,表面密披有茸毛或粗毛,具有多數(shù)裂瓣,韌肉質至軟革質,邊緣內卷;子實層體假褶狀,假菌褶白色至黃棕色,每厘米14~26片,不等長,沿中部縱裂成深溝紋,褶緣鈍且寬,鋸齒狀。菌肉薄,約1毫米厚;菌肉白色,韌肉革質,質地韌;基部狹窄,菌褶窄,從基部呈輻射狀長出,白色或灰白色,后期淡肉色帶粉紫色,邊緣往往呈掌形或瓣狀縱裂而向外反卷如“人”字形,有條紋,子實體無柄或短柄?! ?.白參菇孢子及菌絲形態(tài)特征  孢子印白色或淡肉色。孢子無色透明,圓柱狀,5~5.5微米×2~2.5微米,雙核,孢子壁平滑。擔孢子圓柱形至臘腸形,無色,光滑,大小為4~6微米×1.5~2.5微米。菌絲體白色、疏松、茸毛狀,氣生菌絲較旺。菌絲有間隔,有分枝。菌絲粗細不均,直徑1.25~7.5微米。單系菌絲系統(tǒng),生殖菌絲有鎖狀聯(lián)合,無色,交織排列,直徑為5~8微米。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白參菇栽培技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