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李鳳生 華夏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李鳳生
內(nèi)容概要
《華夏長篇歷史小說大系:韓信》講述了壯志凌云的淮陰少年,躋身楚漢大血戰(zhàn),歷盡坎坷,最終投到漢王劉邦帳下,拜將封王,轉(zhuǎn)戰(zhàn)天下,奇謀迭出,百戰(zhàn)無敵,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壯劇。韓信在楚漢對決中是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時,有人勸他與劉、項分庭抗禮,鼎足而三……呂后與蕭何密議,將他誑到長樂宮由……
作者簡介
李鳳生,遼寧省葫蘆島市人。1958年生,沈陽師范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畢業(yè),多年從事語文教學(xué)工作。1985年開始發(fā)表小說,已發(fā)表中短篇小說十余篇,論文二十余篇。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書籍目錄
第一章天下變韓信從軍 第二章斬秦尉三軍顯威 第三章護降卒新安初諫 第四章保秦闕成陽再諫 第五章定天下侍衛(wèi)三諫 第六章哀項羽棄楚從漢 第七章拜大將漢中對策 第八章取關(guān)中暗度陳倉 第九章傳檄文三秦歸附 第十章出關(guān)中巧取韓殷 第十一章祭義帝誓師伐楚 第十二章拒滎陽連定漢軍 第十三章漢勢頹魏王反目 第十四章逼浦坂巧渡夏陽 第十五章避重兵乘虛破魏 第十六章竭水戰(zhàn)苦取閼與 第十七章背水戰(zhàn)智勇克趙 第十八章拜軍師韓信納賢 第十九章迫燕國不戰(zhàn)屈兵 第二十章爭天下東伐強齊 第二十一章破臨淄席卷齊境 第二十二章決濰水聯(lián)軍潰敗 第二十三章定齊國韓信稱王 第二十四章念一統(tǒng)義絕三分 第二十五章駐彭城垂釣項羽 第二十六章困垓下以柔克剛 第二十七章施妙計逼絕霸王 第二十八章天下定衣錦還鄉(xiāng) 第二十九章偽狩獵楚王遭擒 第三十章淮陰侯閑居論兵 第三十一章疏小細大禍臨頭 第三十二章功與罪后人評說 代后記千年一嘆——韓信謀反了嗎?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初夏的淮陰,滿城飄飛著潔白的柳絮。城外萬物生機勃勃,城里人們忙忙碌碌。 韓信和妻子月娥開的酒店,生意十分紅火。韓信雖然不會做生意,但月娥卻是個能手。她賣酒待人熱情,讓利顧客,童叟無欺,很快贏得城里人的信賴。韓信幫下手,干重活,跑腿運輸,一點也閑不著。兩個人想再干一兩年,把欠債還清,接兩位老人到城里來住,盡一盡孝心。 哪里想到,這天,發(fā)生一件震撼淮陰城的大事,這件事改變了韓信一生的命運。 快到中午的時候,人們突然驚恐起來,像有狼追來一樣從四門往城里跑,進城后又向小巷深處跑去。慌張的人們說不出話來,只顧逃竄,淮陰城頓時陷人緊張和恐怖之中。 淮陰人還沒弄清怎么回事,銅鑼就滿街地響起來。從南街到北街,從東巷到西巷,像炒豆一樣響,人們從來沒聽過這樣的鑼聲。疾風(fēng)暴雨似的鑼聲,又給人們增添幾分恐怖感。接著,縣吏失聲嗥叫:有賊人造反,來攻打淮陰城,青年男女,快快到城頭守城。 一時間,淮陰城大亂。 韓信早就聽喝酒的人議論:老百姓受不了秦王朝的惡政,起兵造反了。這消息越傳越多:說天下已經(jīng)大亂,豪杰各起一方,攻縣城,殺郡守,非常厲害。韓信沒有想到,義軍這樣快就到了淮陰城。 韓信看城中亂作一團,急忙收拾店鋪,關(guān)閉門窗,把月娥和孩子在家中安頓好,自己跑到街上想看個究竟。 韓信剛出門,義軍就殺進來了。韓信沒敢向前走,躲在暗處觀看。 義軍像潮水一樣涌進淮陰城。一位青年將領(lǐng)英勇無畏,沖在前面。只見他頭戴金盔,身披銀甲,騎一匹雜毛快馬,手持長戟來到縣衙前??h令剛跑出不遠,便被那將領(lǐng)揮戟挑在半空??h令四肢在空中亂抓,鬼一樣地嗥叫,轉(zhuǎn)眼間,就像一件過了水的布衫被摔在地上,然后又被擁過來的義軍踩在腳下??h丞也想逃跑,被另一位手持長槍的將領(lǐng)戳死??h吏來不及逃走的都被亂軍砍死。 淮陰城烽煙四起,血濺朱門,發(fā)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韓信正看得出神,月娥來到身邊,拉著他跑回店鋪,躲避起來。 韓信很敬佩那個金盔銀甲的將領(lǐng),竟能把縣令挑在半空,真是英雄。這些縣大人平時只會欺壓百姓,在義軍面前還不如破衣服值錢。 月娥拉著韓信的手始終沒敢放開,在店鋪里躲了半天一宿。 第二天,太陽升起來以后,韓信悄悄地從門縫向外看:街上到處是大兵,也有老百姓。他們相安無事,并無仇意。韓信這才知道,義軍并不傷害老百姓,于是不聽月娥的勸說,來到街上。韓信出店鋪走不多遠就是縣衙,但縣衙已經(jīng)不是昨天的縣衙了,出來進去的都是義軍將領(lǐng)。這世界就像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了。昨天還在耀武揚威的縣大人,今天就變成了臭肉??h衙門前,掛起一面紅旗,旗的正中是一個白色篆體的“項”字。 韓信看這“項”字大旗,想起了父親。媽媽說,父親是楚國大將項燕部下的將領(lǐng),被秦軍殺死了。秦王朝對韓信來說,有殺父之仇,滅國之恨。韓信又想起司馬爺爺講的秦滅楚國的故事。從那時起,韓信對秦王朝就產(chǎn)生了痛恨,并油然升起一個信念:當(dāng)兵去,消滅秦王朝,替父親報仇,為楚國雪恨!
后記
千年一嘆——韓信謀反了嗎? 讀了《史記·淮陰侯列傳》,掩卷三思,不禁想問:韓信謀反了嗎? 縱觀韓信一生,為漢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勛,最后卻落個“夷滅三族”的下場,實在可惜。粗想是罪有應(yīng)得,可是仔細想一下,韓信被誅,斷為千古奇冤! 《史記》中,司馬遷明白記述:欒說告發(fā)韓信在京城謀反,被呂后所殺,并夷滅三族。還記述了韓信謀反的具體準(zhǔn)備:與陳稀“里應(yīng)外合”;詐詔征發(fā)刑徒奴隸攻打呂后太子。由這些記述,可以看出韓信謀反確鑿。但仔細想一下,有好多細節(jié)禁不住推敲——韓信和陳稀密謀里應(yīng)外合,是出你口入我耳的事,外人怎么得知?即使有預(yù)謀,陳稀造反半年之久為何還不實施?征用刑徒攻打呂后太子,有何證據(jù)?那么,司馬遷是憑空記述的嗎?也不是。司馬遷記述這段歷史的依據(jù),肯定來自“宮廷資料”。而宮廷資料本可能就是虛假的,韓信造反之謎就在這里。司馬遷寫《史記》時,離韓信被殺將近百年。政治斗爭往往難以揭示它的真實性,當(dāng)時當(dāng)世的人都難以辨別真?zhèn)?,何況百年之后呢?司馬遷寫《史記》時,身懷不殺之罪,只能依照“宮廷文獻”記載,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理解司馬遷如此記述的理由。 關(guān)于韓信是否真的造反,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查: 第一、從“謀反”情況分析 (一)從韓信性格看 縱觀韓信一生,大義、大功、大智、大勇,說他造反,有些牽強。 韓信自棄楚從漢,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后,對劉邦實在感恩戴德。韓信拜齊王后,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時候,這時他擁有重兵,實力可比劉邦和項羽。這時蒯徹站出來,強烈要求韓信三分天下,以免“受制于人”。這時,韓信若是反叛劉邦易如反掌!不但劉邦不敢問罪,項羽也會支持他。如果韓信有反心,只要發(fā)一帛書即可,劉邦絕奈何不了他。然而,韓信不忘劉邦“衣與我衣,食與我食,車與我坐”,不忘統(tǒng)一大業(yè),毅然放棄了三分天下的機會。 韓信能這樣做,還可以從處理“胯下之辱”這件事上得到佐證。 韓信做楚王回淮陰時,對給他一生恥辱的屠夫之子不但沒有報復(fù),反而重用為中尉。由此可見,韓信的胸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至少可以證明他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韓信能反時不反,不能反時卻要謀反,情理不通。 (二)從“謀反”說的起源看 整個謀反證據(jù)源自欒說一人。欒說對呂后告密說韓信謀反;呂后對外人說、對皇上說、對歷史說韓信謀反。只此而已,沒有絲毫的真憑實據(jù)。欒說舉報的只是“謀反狀”,并無事實。至于“里應(yīng)外合”、“詐詔調(diào)用刑徒”、“襲擊呂后太子”,全是猜測之詞,或是道聽途說。這種言辭可以隨意說,可以說得比這還嚴(yán)重。如果沒有任何實際行為,說來說去,也只是說說。欒說密報自然是為了整韓信,當(dāng)然可以說得很重很重。而欒說舉報又正符合呂后誅殺重臣的意圖,所以一拍即合。呂后沒得到任何物證,也不做任何調(diào)查,即大開殺戒,而且株連三族,反映出她一殺為快的心理。 退一步講,謀反只“謀”,并沒有“反”。不反為何殺人,又何以滅三族?呂后殺人是目的,“謀反”只是借口! (三)從“謀反”的時空看 《史記》記載,韓信“謀反”動機始于陳稀去巨鹿做郡守時,兩人制定了“里應(yīng)外合”的計劃。陳稀于漢十年(公元前197年)秋八月造反,劉邦即率軍征討陳稀,此時長安已經(jīng)空虛。韓、陳“謀反”計劃早在半年前就制定完成,按常理,劉邦攻打陳稀不久,韓信即可造反。而韓信是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因家臣告密被殺。這期間,京城空虛達半年之久,韓信若早有預(yù)謀,又有這樣長的時間,為何不反?專等事情敗露嗎?從時空上推論,“謀反”之說情理不通。 (四)從臨終遺言看 韓信被殺之前,留下一聲長嘆:“吾悔不用蒯徹之計,為兒女子所詐,身死婦人之手,豈非天哉!”感嘆中應(yīng)注意一個“悔”字,一個“詐”字。 “悔”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悔在臨淄,悔在做齊王時,悔在沒有采納蒯徹的意見。如果做齊王時聽蒯徹的意見反叛劉邦,絕沒有今天殺身之禍。這里絕沒有“長安之悔”。也就是說,沒有“里應(yīng)外合”之悔;沒有坐失城空半年的良機之悔;沒有因小隙而誤大事之悔。 “詐”的內(nèi)涵又是什么呢?詐在被蕭何騙入宮中,詐在枉死呂后之手。詐的本身就不是真實,這種不真實性,就是韓信為自己“謀反”最直接的辯解。詐就被騙殺,被枉殺。一“悔”、一“詐”,充分表現(xiàn)了韓信復(fù)雜的心情和微妙的歷史原因。此千年一嘆,是韓信冤案的最直接證據(jù)! (五)從法理上看 呂雉是皇后,她沒有處理朝中政務(wù)的權(quán)力,而殺朝中重臣是重大政治事件,呂后根本沒有被賦予這個權(quán)力。就算韓信真的造反了,有死罪也輪不到她來殺。韓信偏偏被一個沒有執(zhí)法權(quán)的人所殺,不是冤枉嗎? 第二、從呂后政治意圖上分析 就劉邦來說,對韓信以至其他重臣有限制之心,并無殺害之意。這從“貶封韓信”、“流放彭越”等重大事件中,可以找到佐證。而呂后殺重臣卻有原因,這就是她那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圖。 韓信被殺這一年,劉邦六十歲,呂后四十五歲,太子劉盈十五歲。劉邦去世后(劉邦于韓信死第二年去世),誰掌管朝中大權(quán)?對此,呂后早有野心。為了竊取朝中重權(quán),必須掃清政治道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重臣都是她的障礙。在重臣心里。只忠于劉氏,不會聽命呂后,所以呂后要除掉他們,就當(dāng)然地在情理之中了。 呂后的野心,在劉邦死后的事實中得到充分的證明——劉邦死后,呂后間接、直接干預(yù)朝政達十五年之久。她大力限制劉氏,分封諸呂,想建立呂氏江山。呂雉死后,還是被幾個開國元勛破滅了她的政治野心。呂后早就看出,這些重臣都是她政治道路上的絆腳石,只有除掉他們,才能掃平天下。 韓信是劉邦破格重用的大將軍,對韓信來說,劉邦給他用武之地,其德是無量的。韓信不聽蒯徹之說,足見對劉邦的忠誠。這樣的人能眼睜睜地看呂后篡奪劉氏天下嗎?所以說,呂后只有殺掉韓信們才心安。然而,手段太不高明,其實早在誅殺彭越時就已露出很大破綻。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韓信冤枉! 呂后殺韓信,不是偶爾冒出來的想法,而是實現(xiàn)她政治野心的一個步驟。劉邦死后,呂后四日不發(fā)喪,與審食其密謀,想騙殺當(dāng)朝重臣,后經(jīng)酈商提醒才罷休。這完全符合呂后殺害韓信的邏輯。呂后不但想殺韓信,而且想殺朝中所有重臣,這也是枉殺韓信的有力佐證。 第三、就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分析 呂后敢殺韓信,和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有直接關(guān)系。劉邦統(tǒng)一天下前共封七個異姓王。這幾個異姓王在劉邦稱帝的五六年時間里,先后都被除掉了,而且多以造反的罪名。劉邦稱帝后,大力割削異姓王,分封劉氏,是他的基本方針。天下平定后,首先免去了韓王韓信的王位,調(diào)到邊關(guān)太原郡;接著以“謀反罪”誅燕王臧荼;而后又以“謀反罪”貶封楚王韓信為淮陰侯;貶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為侯;以“謀反罪”殺梁王彭越;以“造反罪”殺九江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幸而死得早,要不然絕不會幸免噩運。 值得注意的是,韓信以家臣告密“謀反”被誅,彭越以家臣告密“謀反”被誅。韓信之死是呂后一手操辦的,彭越之死也是呂后一手操辦的?!妒酚洝分忻鞔_記述了呂后指使彭越家臣誣告彭越“謀反”的過程。用家臣密告主人謀反,是她整人的手段。呂后殺功臣,正好迎合了劉邦清理異姓王的政策,所以屢屢得手。 清理異姓王是劉邦的政策,“告發(fā)謀反”是誅殺異己的手段。臧荼被告“謀反”被殺,利幾被告“謀反”被殺,韓信被告“謀反”被殺,彭越被告“謀反”被殺,陳稀被告“謀反”被殺,英布被告“謀反”被殺……只要有人告發(fā)某人“謀反”,即可以作為證據(jù),大開殺戒,這里當(dāng)然有很大的隨意性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必然邏輯。殺彭越是冤案,誰能說欒說告發(fā)韓信“謀反”,不是蓄意安排的呢? 從以上諸方面可以看出,韓信“謀反”始終沒有物證,斷為千古冤案!千年一嘆,留下千年遺恨,一朝開國大將,受辱蒙塵,豈不讓人慨嘆! 李鳳生2006年1月
編輯推薦
《華夏長篇歷史小說大系:韓信》從他流浪淮陰寫起,歷經(jīng)他從軍項梁、棄楚從漢、狩豬諸侯、天下一統(tǒng),至被斬長樂宮鐘室結(jié)束。全書以他的一生為線索,展現(xiàn)了這位開國大將的大智、大勇、大義、大功,亦大悲的曲折經(jīng)歷,為歷史留下了千年一嘆。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