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阿迪亞香提 頁數(shù):190 字數(shù):130000 譯者:屠永江
Tag標簽:無
前言
覺醒不是天堂 很多人認為覺醒是件一勞永逸的事情,是一個到達后就高枕無憂的天堂。而阿迪亞香提以平實、睿智而又現(xiàn)代的語言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我們因一廂情愿而導致的誤會。 對于覺醒,他給出了一個非常精辟的比喻:在日常狀態(tài)下的我們就好像開車在高速路上飛馳,一時的覺醒就好像我們突然把腳從油門移開,并且意識到周遭的一切都無法界定自己,從而停止為分裂的狀態(tài)添加燃料。但經(jīng)歷一次某種程度的覺醒后,我們的模式依然在,我們的小我依然在運作。車子仍舊會依照“業(yè)報慣性”繼續(xù)向前。我們會情不自禁地通過對想法、情緒以及生活中一切的認同和篤信來繼續(xù)加油,直到下一個覺醒的時刻出現(xiàn)。 一次覺醒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我們能夠達到的可能性,讓我們嘗到了處于高等意識狀態(tài)的滋味,并且為我們以后的努力提供了一個參照點。 覺醒也會帶來相應的“麻煩”:你可能會由此有了優(yōu)越感,陷入人生失去意義的低迷狀態(tài),或是陷入對高等意識狀態(tài)的執(zhí)著。而阿迪亞香提告訴我們:覺醒意味著放棄自己對于一切的執(zhí)著,不再相信小我編織的任何謊言,哪怕是那些與覺醒有關的謊言。我們愿意相信那些謊言,是因為我們需要靠它們來加強小我。當我們這么做時,必然不會具有覺醒所必須的臣服心態(tài)。因此,想要覺醒,我們還必須具有真正的臣服的品質。阿迪亞香提在書中也提到:覺醒意味著與無法避免的任何事情無條件地合作。這正是對這種臣服的品質所做的最好描述。 很多人認為我們所受的制約,是我們覺醒的障礙,覺醒就是要將它們清除掉,讓它們土崩瓦解。其實,也正是這些制約構成了我們的個體性,正是這些制約為我們的覺醒提供了機會。我們覺醒的努力就是要通過掙扎來獲得自由,擺脫這些制約的控制,而非要將它們徹底消除。 阿迪亞香提告訴我們,在覺醒后,這些制約、這些模式依然存在。大師與一般人的區(qū)別在于,他們不僅不會像一般人那樣受限于這些制約,而且會在剎那間洞悉到這些都是幻覺,從而徹底看透它們。于是,這些制約也會立刻消退。 覺醒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它的效果可能只會持續(xù)一瞬間,它能維持的長度并不依靠我們的意志力,我們無法通過努力來讓它延續(xù)。但我們可以不斷地做出覺醒的努力,不斷地,毫不氣餒地一再重新來過,將焦點放在付出努力,而非對結果的執(zhí)著上。這種心態(tài)就是一種覺醒。 書中像上述這些中肯、智慧的分享比比皆是。阿迪亞香提作為一個這條路上的過來人,像個經(jīng)驗豐富的向導一樣,耐心細致而又慈悲地為我們指路。但作為一位真正的大師,他仍舊鼓勵我們自己去嘗試、去聆聽內在的聲音,去找到自己內在的指引,獨立地走上覺醒之路。 說一千道一萬,如果你沒有為覺醒付出過真誠的努力,乃至有過某種程度的覺醒體驗,那么本書中所探討的一切都將只是種理論上的探究,而不會對你有實質的幫助。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樣的共鳴,什么樣的收獲,就是對你修行程度的一個精確驗證。 孫霖 身心靈導師 北京第四道團體創(chuàng)始人
內容概要
覺醒之后,我們還是活在那個世界中,只不過我們知道自己不再受特定的身體或人格的局限,我們與周圍的世界并不是分離的?!队X醒之后》是就靈性覺醒這個主題所作的一系列課程及講座的總結,是對真實自性的深刻洞察,對終極問題——覺醒——以及覺醒后的狀態(tài)進行了解讀,內容深刻且富有啟發(fā)性,《覺醒之后》中還對一些可能存在的覺醒的誤區(qū)進行了說明與澄清。最終,我們要了解的是,開悟并不是你曾經(jīng)幻想的樣子,它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
作者簡介
[美]
阿迪亞香提(Adyashanti)
現(xiàn)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北部。1996年,在一系列靈性覺醒的蛻變之后,在跟隨禪修老師學習了14年之久后,阿迪亞香提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常常被人們拿來與中國早期的禪宗大師以及教授不二論的印度大師阿德偉達吠陀相提并論。他已出版《空性之舞》、《真正的修行》,即將出版《活在恩典中》。
書籍目錄
覺醒不是天堂孫霖
編者序
第一章 探索覺醒之后的生活
覺醒之后,我們還是活在那個世界中;只不過我們知道自己不再受特定的身體或人格的局限,我們與周圍的世界并不是分離的。
第二章 真正的覺醒及隨之而來的困惑感
當一個人真正覺醒時,當一個人已經(jīng)超越了二元性的帷幕時,在其他人看來顯得迥然不同、相互分離的事物,在他眼中都是一樣的。
第三章 “我得到了,我失去了”
生活是靈修的試金石。生活會讓我們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依然存在困惑。與生活以及其他人打交道,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我們依然會被哪些東西絆住。
第四章 我們通過體驗束縛獲得解脫
幻覺本身--我們緊抓著不放的信念-一正是通過自由的大門進來的。我們只需要穿越它們,而不是緊抓不放或把它們推開。我們不可相信它們,但也不可逃避它們。
第五章 徹底不再隱藏
不誠實地面對他人和生活中的狀況,等于是在抑制我們對真實自性的表達。最終,我們必須看到真理本身是最高的善,真理本身是愛的極致表達和展現(xiàn)。
第六章 一些常見的錯覺、陷阱與固著點
如果你在覺醒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產生了一種優(yōu)越感,不要試圖推開它。不要試圖推開任何負面的東西。但也不要喂養(yǎng)它。只需要看清它的本來面目。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七章 生活是一面幫助我們覺醒的鏡子
神性本身便是變化莫測的生活。神性正在利用我們生活中的境遇來實現(xiàn)自己的覺醒,而很多時候只有艱難的處境才能喚醒我們。
第八章 覺醒在能量層面上的表現(xiàn)
當我們處在高度覺察的狀態(tài)中時,身心的各種障礙(內在的堤壩)就被打開了。而當它們打開時,身心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第九章 當覺醒穿透頭腦、心臟與腹部時
只有在我們徹底釋放之后,真相的光明才能毫無扭曲地透射出來。
第十章 努力還是恩典?
你在靈性道路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練習臣服的機會。
第十一章 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
開悟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
第十二章 婚禮的故事
就算我想回去,想繼續(xù)以過去的方式看待事情,我也做不到。
第十三章 阿迪亞香提訪談
死亡本身就是生命。我們必須死去才能真正活著。
關于作者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今天,世界上正在發(fā)生一個非同尋常的現(xiàn)象。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覺醒——對生命的實相有過真實的驚鴻一瞥。我的意思是,人們似乎正越來越頻繁地經(jīng)驗到特殊時刻,在這些時刻中,他們從自己熟悉的自我感、熟悉的世界觀中覺醒過來,進入更大的實相中——這個境界遠遠超越了他們所熟知的任何事物。這些覺醒的經(jīng)驗因人而異。在有些人身上,覺醒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而在其他人身上,覺醒則非常短暫——它很可能稍縱即逝。但是就在那個瞬間中,整個“自我感”消失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突然改變了,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之間不再有任何分離感。我們可以把這個經(jīng)驗比作從夢中醒來——在從夢中驚醒之前,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在我早期的教學生涯中,大部分來找我的人都在尋求這些深層次的靈性覺悟。他們正試圖從自己想象出來的局限、孤立的自我感中覺醒。這種渴求是所有靈性追尋背后的動力:為我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內心直覺中的真相——生命不只是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樣子,它蘊藏著更深的奧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越來越多來找我的人已經(jīng)瞥見了這個更大的實相。本書的教導正是為他們而寫的。覺醒的曙光在傳統(tǒng)上,我談論的這個探索被稱為靈性覺醒,因為一個人從自我頭腦所營造的分裂之夢中覺醒過來了。我們認識到——通常是在相當突然的情況下——我們的自我感并不是真正的自己;這個自我感是我們的想法、信念與意象所造成的。它無法界定我們,它沒有中心。自我或許以一系列轉瞬即逝的想法、信念、行動與反應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它自身并沒有身份。其實,我們對自己以及世界的所有看法,只不過是對事物本來面目的抗拒。我們所稱的自我不過是一個頭腦的機制,用來抗拒生活的本來面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我并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動詞。它是對事實真相的抗拒。對于事實真相,它要么推開,要么拉攏。這種趨勢、這種緊抓與抗拒,形成了一個與我們周圍的世界相互分離的自我感。隨著覺醒的降臨,這個外在世界開始瓦解。一旦我們喪失了自我感,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們喪失掉了自己曾經(jīng)熟悉的整個世界。在那一刻——無論那是對實相的驚鴻一瞥,還是更持久的覺醒——我們突然無比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的真實自性根本不是那個渺小的自我感;不是那個我們一度自以為是的自我。覺悟到真理或實相是一件很難談論的事情,因為它完全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探討通往真理之路上的路標。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覺醒的經(jīng)驗性知識,便是:覺醒是一個人知見的轉變。這是覺醒的核心。一個人的知見從把自己看成一個孤立的個體,變成了把自己看成某個更普遍的存在——同時是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如果說在這個轉變發(fā)生之后,我們還有某種程度的自我感的話。這個轉變不是什么巨大的變革;它就像是你早上起來的時候照鏡子,本能地知道你正在看的那張臉是你的。它不是什么神秘體驗,它是一個非常單純的體驗。當你看著鏡子時,你單純地認出,“哦,那是我?!碑斘覀兎Q之為覺醒的知見轉變發(fā)生時,我們把感官所接觸的一切都視為自己。這就像是對于我們碰到的每一樣事物,我們都想,“哦,那是我。”我們不是從自我、從分離的某個人或某個實體的角度來經(jīng)驗自己。那是一種通過一體自性或靈性認出自己的感覺。靈性覺醒是一種憶起。它不是變成我們所不是的某樣東西。它不是轉變我們自己,而是憶起我們的真實自性,就像我們早就知道它,只是暫時忘記而已。在憶起的那一刻,如果那個記憶是真實的,我們并不把它視為一件個人的事情。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個人的”覺醒這回事,因為“個人的”這個概念就意味著分裂?!皞€人的”意味著覺醒或開悟的是“我”或自我。在真實的覺醒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甚至連覺醒本身也不是個人的。是普遍的靈性或普遍的意識覺醒到了它自己。不是“我”覺醒,而是我們的真實自性從“我”中覺醒過來。我們的真實自性從“求道者”這個身份中覺醒過來。我們的真實自性從追尋中覺醒過來。試圖給覺醒下定義會帶來的問題是,頭腦每聽到一個這樣的描述,就會對這個終極真理或終極實相形成另一個意象、另一個觀念。這些意象與觀念一旦形成,我們的知見就再次被扭曲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描述實相的特性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只能說它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樣子,也不是老師教給我們的樣子。事實上,我們無法想象自己的真實自性是什么樣的。我們的本性超越所有的想象。我們的真實自性是觀察者——那個觀察我們假裝成一個孤立個體的意識。我們的真實本性持續(xù)地參與所有的經(jīng)驗,清楚地意識到每一個瞬間、每一個時刻。在覺醒狀態(tài)中,我們認識到自己既不是一個事物,也不是一個人,甚至不是一個實體。我們的真實自性是能夠彰顯為所有事物、所有經(jīng)驗、所有人格的那個東西。我們的真實本性是夢出整個世界的那個東西。靈性覺醒揭示,我們的真實自性是那個無法言說、無法解釋的東西。
媒體關注與評論
靈性覺醒是一種憶起。它不是變成我們所不是的某樣東西。它不是轉變我們自己。它是憶起我們的真實自性。在一個人能夠持續(xù)地從真理的角度來看待一切事情之前,他的心是不會徹底滿足的。終究,每個人,無論他知道與否,都處在通往全然覺醒的軌道上——通往全然地知道,通往全然地經(jīng)驗自己的真實自性,通往合一,通往一體境界。覺醒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它的效果可能只會持續(xù)一瞬間,它能維持的長度并不依靠我們的意志力,我們無法通過努力來讓它延續(xù)”但我們可以不斷地做出覺醒的努力,不斷地、毫不氣餒地一再重新來過,將焦點放在付出努力,而非對結果的執(zhí)著上。這種心態(tài)就是一種覺醒?! 硇膶煟本┑谒牡缊F體創(chuàng)始人孫霖這是一本充滿智慧且十分美麗的書,它讓所有讀者為之一振,并攤有清晰的頭腦和一顆自由的心?! 芸恕た捣茽柕?,暢銷書《踏上心靈幽徑》的作者
編輯推薦
《覺醒之后》編輯推薦:不要搞錯了,開悟是個毀滅性的過程,它與變得更好或者更幸福沒有任何關系。它是所有假象的土崩瓦解。它是對虛假表相的看穿。它是對我們信以為真的一切的徹底根除。靈性覺醒是一種憶起。它不是變成我們所不是的某樣東西。它不是轉變我們自己。它是憶起我們的真實自性。在一個人能夠持續(xù)地從真理的角度來看待一切事情之前,他的心是不會徹底滿足的。終究,每個人,無論他知道與否,都處在通往全然覺醒的軌道上——通往全然地知道,通往全然地經(jīng)驗自己的真實自性,通往合一,通往一體境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