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德)海德格爾 頁數(shù):181 譯者:趙衛(wèi)國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馬其頓宮廷長大的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其父曾任亞歷山大大帝祖父的御醫(yī))17歲赴雅典留學(公元前367年),師從柏拉圖凡二十年,直到先師去世;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回馬其頓任亞歷山大傅保。亞歷山大登基后,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開辦呂凱昂學園(公元前335年),講授諸學,流傳下來的講稿奠定了西方學問的基本形態(tài),史稱西方學問的第一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的好些哲學術語,如今也已成為我國學述的常用詞。
在我國的西學研究中,古希臘學術研究一向寂寞,唯亞里士多德例外,從未遭受冷落:吳壽彭先生自知天命之年發(fā)奮翻譯亞里士多德,歷時三十年,垂譯后學,其懼滋甚;苗立田先生主持翻譯亞里士多德全集,嘉惠學林,模范昭明。
“知典型之在望,亦可以感發(fā)而興起”。觀當今西方學界亞里士多德研究進展,始知我國研究之差距不可謂不大。我們后學理當追前輩德范,自勵身心,再圖精進?!皝喞锸慷嗟伦⑹杓敝荚趶膬煞矫嫱七M我國的亞里士多德研究:從箋釋人手完善亞里士多德漢譯全集,采西人各家經(jīng)詁緯織亞里士多德詮解--漢語學術欲究西學根柢,非如此不可。
書籍目錄
中譯本說明
第一部分 亞里士多德和對亞里士多德的接受
一 什么叫哲學史?
二 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接受
第二部分 什么是哲學?
第一章 定義的任務
一 高估方面的兩種過錯
二 對定義任務的低估
第二章 領會處境的獲得
一 出自語言習慣的前理解
二 行為
三 通達處境:普遍性
第三部分 實際生活
第一章 生活的基本范疇
一 生活與世界
二 生活的關系意義:操勞
三 生活之關系意義方面的范疇
四 回顧與展望
五 運動范疇,反照( Reluzenz)和預先建構(gòu)(Prastruktion)
六 關系
第二章 毀滅
一 解釋的追溯與重復
二 毀滅的四種指示著形式的特性
附錄一 前提條件
附錄二 活頁
編者后記
重要德一漢詞語對照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哲學不像諸科學那樣具有“領域”——其對象是普遍的、至上的東西,是原理——存在者的原則:存在的意義——定義的對象——哲學的對象——定義(內(nèi)容)的對象決定對象的擁有(踐行)——哲學的原則性的、形式指示的定義。在規(guī)定哲學定義的概念時,我們涉及了原則性的要素。①應該給予哲學一種原則性的定義:先行突出主要的事情是什么,為了能夠?qū)Υ烁镜靥岢鰡栴},通常要取決于什么。對哲學之意義進行可靠規(guī)定的努力一再進行,成為越來越煩瑣或零碎的考察對象。這種情況之根據(jù)何在?我們?yōu)槭裁匆辉倨髨D為哲學奠基?近代的努力為什么最終總要上升到某種可靠的、絕對科學的層面?如果這里——在哲學中——領域是明顯的或被界定了的,那么,偏離這個領域或?qū)ふ艺嬲念I域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哲學作為認識著的行為指向何處,固然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qū)で笾?,但還是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籌劃,不斷去重新把握。領域本來就在這里存在著,作為哲學領域,在界定上與其他知識領域比如科學領域不同,[57]它們的領域是從存在者的范圍——自然、“歷史”、純粹空間中摘取出來的。尋求奠基,在先行的信念或先行的意見中為哲學尋找其領域。前提是,哲學根本上具有一個領域,這個領域不處于科學的整體范圍之內(nèi)。就哲學自行界定而言,它并不在眾科學所劃分的存在領域中延伸其界限(問題仍然是,這種劃分在科學那里是否適用?。H藗冋f,哲學認識這些知識領域的共性,那些先行于它們、為其奠基的東西。它不是特殊的認識活動,也就是說不是特殊知識;它是“基礎科學”,哲學的認識活動旨在某種最后的、普遍的、至上的對象。由于哲學在其他科學中沒有領域,無法對照其他領域而得到界定,那么就必須從它自己本身出發(fā),自己承擔責任和風險來尋找其對象。它是認識某種如其本然存在著的東西的行為,只能把其他東西作為原理來考察。哲學是認識著的行為,(卓越的),原則性的行為。明確把握其本身的活動,必然本身就是原則性的活動。就是一種原則性的定義。我們已經(jīng)指出,“原理”的意義并不立刻就是清楚的,各種原理有各自不同的原理特性。認識原理無需原則性的認識活動;這對于我們來說恰恰是難題,即,根本性地去把握作為原則性認識行為的哲學活動的形式指示的規(guī)定,完整地去規(guī)定原則性的認識活動的意義。“觀念性地認識原理的行為”還不夠;哲學的認識活動本身必須原則性地具有踐行特性;而這同時就是最根本的觀念,最原始地把握對象或最根本地規(guī)定對象本身的意義,即生存論的解釋。[58]哲學是原則性地認識存在者的行為,所以它所指向的東西,必須給出其真正的或最終的原理特性:最終要考察存在者,不是在與其他存在者的關聯(lián)之中考察,而是就其本身或作為其本身而考察;或許因此也有某種“與……的關系”,但不是通過依次排列就“可突出的東西”。那么,對于這樣的存在者本身,原則性的是什么呢?就存在者本身而言,最終可能依賴的東西是什么呢?是存在,或者更明確地說,鑒于那個“存在”可能被把握的方式:即“存在的意義”。我們要牢牢記?。捍嬖?,存在的意義,是每一個存在者在哲學上的原則;但它并非其“共相”、最高的種、存在者作為其特殊情況而居于其下的東西。存在不是每一個或一切存在者最廣泛的領域、“至上的領域”。
媒體關注與評論
說到底,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解釋本身就是現(xiàn)代式的激進哲學行動。因此,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解釋具有奇妙的效果:在使得人們擺脫受近代形而上學支配的亞里士多德解釋的同時,他摧毀了亞里士多德哲學,但施特勞斯的老同學和摯友克萊因卻由此看到回歸原本的亞里士多德的可能?! ?-劉小楓
編輯推薦
《對亞里士多德的現(xiàn)象學解釋:現(xiàn)象學研究導論》編輯推薦:亞里士多德注疏集。說到底,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解釋本身就是現(xiàn)代式的激進哲學行動。因此,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解釋具有奇妙的效果:在使得人們擺脫受近代形而上學支配的亞里士多德解釋的同時,他摧毀了亞里士多德哲學,但施特勞斯的老同學和摯友克萊因卻由此看到回歸原本的亞里士多德的可能?!獎⑿鳌笆⑹辣匦薜洹薄蛘哒f,太平盛世得乘機抓緊時日修典。對于現(xiàn)代之后的中國學術來說,修典的歷史使命當不僅是續(xù)修中國古代典籍,同時得編修西方古典經(jīng)籍。“亞里士多德注疏集”旨在成全注疏體漢譯亞里士多德著作集,亦選譯義疏性專著或文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